第228章 声望
周蕴走的坚定,陈奉也拦不住,只得跟着去了。
然而越往这边走,周蕴的心里就越不舒服,目光所及之处,没多少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受了伤,缺胳膊断腿的都大有人在。
军医们还算都很尽心,都在认真的诊治。
见周蕴来了,门口的守卫赶紧过来见礼。
周蕴也没说什么冠冕堂皇的话,只叫他告诉自己,难民营的情况。
守卫是个淮州本地人,还比较老实,直言如今面临最大的问题还是药材不够,再就是,中草药见效慢,很多身体不好的老弱妇孺受了伤的,伤口溃烂发炎,根本就撑不住。
有些人更是活活疼死的。
皇子们坐镇,没有人敢贪污朝堂拨下来的粮草,百姓们还是能吃饱肚子的,但药材不比粮食,实在没办法一下子就调来那么多。
周蕴在门口站了一会儿,便抬步走近了难民营。
后头守卫还想拦一下,陈奉对他使了个眼色,也就作罢了。
进了难民营,这里面的情况的确不容乐观,脏的很。
百姓们没有干净衣裳换洗,都是一身泥泞,地上铺了竹席、草席、木板一类的东西,这就算是休息的床榻了,连被褥什么的都没有。
也幸好这是盛夏,没有这些也不冷,但睡得不舒服是肯定的。
难民们忽然见到一个锦衣华服的男子进来,都十分的拘谨起来,小心翼翼的打量着他。
“各位父老乡亲们不必惊慌害怕,五皇子殿下是来看大家的。”陈奉在一旁十分温和的对难民营的人介绍。
一听是五皇子,百姓们的眼里瞬间都多了几分亮光,慌忙的起来行礼。
他们多是草根,哪里知道什么规矩礼仪,便都是拜菩萨似的磕头。
于现在的百姓们而言,皇上便是他们的天,皇上虽然不来,但是派了皇子们来,便是对他们的不抛弃不放弃,他们心里就有希望。
只是虽然听闻来了三个皇子,却一个都看见过,多少心里是打鼓的,现如今看见了气度不凡的周蕴,百姓们便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似的。
如此场面,周蕴看的心底羞愧不已。
他早该来的。
“五皇子殿下,您救救我祖母吧,军医的药喂下去没有用,祖母的伤口都烂了,她高烧不退,我只有祖母一个亲人了,求求您救救她吧!”
忽然,一个看起来十四五岁的少年跪着爬了过来,不停的给周蕴磕头。
一下又一下的,磕的砰砰直响。
陈奉忙要去拦着,却见周蕴弯腰将那少年给扶住了。
“你别急,带我去瞧一瞧你的祖母。”
少年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思来的,没想到周蕴真的会理他,便赶紧连滚带爬的带着他到了一个木门做成的简易床板前。
木板上,一位老妇人衣服上都是血迹,腹部和大腿两处的伤口裸露在外,已经变了色发出了难闻的腐肉味儿。
陈奉跟过来,看了一眼,闻到那味儿,便下意识的抬手捂住了鼻子,发出了一声干呕,少年看他一眼,面色就分外尴尬拘谨起来。
毕竟他知道,自己的祖母伤的太重了。
周蕴挨得近,其实他的手已经抬到一半儿了,但余光瞥见了周围百姓的眼神,以及那少年的面色,便又强忍着放了下去。
“去叫个军医过来。”周蕴吩咐道。
陈奉赶紧就去了。
因为是五皇子派人来叫的,所以来的是一位医术很精湛的军医。
“你看看,这位老人家的伤,可还有法子医治。”周蕴直接道。
那军医给诊了脉,又看了伤口,默默摇了摇头。
“回殿下,这位老人家失血过多又本就年岁大了,看得出先前的军医已经给她用了不少药,但是伤势太重,实在无力回天,能撑到现在,怕也是有心愿未了,吊着一口气罢了,臣无能,实在是没有法子医治了。”
军医刚说完,那少年咬着牙,眼泪吧嗒吧嗒的就掉了下来,肩膀抽动的像筛子一般。
其实他很想放声大哭,但是祖母之前告诉他,男儿有泪不轻弹,此时又在贵人面前,害怕失态,所以就死死咬着后槽牙,默默掉泪。
周蕴看他这样子,心里也是沉重无比。
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道,“你祖母定然是担心着你的安危,所以才久久放不下,你年纪还小,一定不要自暴自弃,好好的活下去。”
“我...我知道了,谢谢殿下!”少年哽咽着,又重重磕了一个头,趴在地上,久久不起。
周蕴看了他一眼,便站起身来,目光扫过整个难民营,旋即便沉声开口。
“各位乡亲,遭此天灾横祸实乃有违人愿,但诸位放心,朝廷不会不管大家的,救灾的官兵、军医、粮草、药材都会源源不断的送来,朝廷心系着诸位,一定会重建沧州、淮州,和大家一起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
百姓们虽然听不懂那些咬文嚼字的内容,但是他们听到了有皇子保证,朝廷不会不管他们,这便是最好的定心丸。
一时间,难民营里的人心都振奋了起来。
五皇子的亲民形象也深深的烙印在了百姓们的心里。
另一边,二皇子和六皇子听闻周蕴去了难民营后,也都是诧异。
自然了,也都觉得周蕴是去做样子,想搏个好名声,在百姓中有声望。
虽然暗恨周蕴如此行径,但自己也不肯落下,便也紧赶着都去了一趟难民营。
只是第一个往往才是会被记住的那个,加之周蕴是真心实意的担心百姓,而二皇子和六皇子是做样子,百姓们也不傻,多少还是能感觉的出来。
即便嘴上都没说什么,但心里反倒是对最真诚的五皇子更加拥护了。
而周蕴才不管他们怎么想,回去就发愁起这如何募集药材的事情来。
大晋富足,粮草是够的,但药材是真的缺,毕竟哪个国库没事也不会大量囤积不能填肚子的东西呀。
沉思良久,忽然看见了桌上自己的私章,一道灵光便在脑海中闪过。
旋即就在次日写给元庆帝的述职折子上,把自己的想法写了上去。
这灾区递折子都是八百里加急的,有专门送信的驿站信使护送,很快就送回了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