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式沟通:简单、高效、可复制的赋能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你可以塑造你的大脑

一、大脑的可塑性

人的大脑中不同的脑区有各自负责的功能,科学家发现不同部位的大脑损伤后,人会有不同的病理表现。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科学家绘制出了非常精细的大脑地图。曾几何时,大脑功能区域特定论一统天下,这个学说认为大脑损伤带来的功能丧失是无法修复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刻板地分成不同区域,而是遵循“用进废退”原则。

迈克尔·梅策尼希的一系列实验验证了神经可塑性。梅策尼希先是切除了猴子的中指,3个月后,他发现负责猴子中指的“大脑地图”消失了,但食指和无名指的大脑地图扩张开来,侵占了原先中指的“大脑地图”区域,看来大脑不会浪费资源,你不用,就被别人据为己有。

梅策尼希也注意到同种动物有相似的地图,然而却不可能一模一样。事实上大脑地图是动态的,随着对环境的适应一直在改变,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

认知心理学对神经活动有各种解释模型,现在比较被认可的是神经网络学说,即我们的认知功能是不同的神经网络作用的结果。你可以把大脑神经网络想象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有些是又宽又直的高速公路,有些是羊肠小道,有些公路长时间不走已经荒废,还有的是面对面的两座山,中间是山谷,根本没有路。

你做数学题、跳舞、画画都有各自的神经网络。精通程度不同,交通网也不同。专家和新手的区别是,专家的大脑神经网络更加密集发达,会有新手没有的连接路径。所以专家会想到新手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其实是知识和经验累积多年的结果。第一次的学习就好像在两座山之间搭桥,非常困难。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多,我们不断加固拓宽这座桥,最后你可以开着车过去。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一书中谈到了一个中风老人奇迹般恢复的案例。

巴赫·利塔是科学家兼复健科医生,他对大脑和复健的研究始于父亲的案例。

他的父亲在65岁时中风,半边脸和半边身体麻痹,不能说话,医生告知他的哥哥乔治,他的父亲没有复原希望。

乔治当时是墨西哥医学院的学生,他安排父亲去医院做复健,常规的复健疗程为4周,每次1小时。但4周后没有任何进展。乔治便亲自照顾父亲。

他不懂复健,但凭着本能,他决定让父亲自己训练,不会走就先从爬开始。靠墙爬了几个月,接着让父亲截住滚动的弹珠,或者用虚弱的右手拣硬币。父亲每天用好几个小时练习,且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从爬到用膝盖移动,到站起来,到走路。3个月后开始有说话的迹象,后来用打字机写作。

一年之后,父亲几乎完全恢复了,68岁时已经能回学院教书。

父亲在72岁因爬山时心脏病发作去世,医生解剖了父亲的大脑,发现父亲的脑伤主要集中在脑干以及大脑皮层顶叶负责运动的区域。从大脑皮层到脊椎的神经有97%被破坏了,所以父亲会半身瘫痪。医生和巴赫·利塔都不相信人可以从这么严重的脑伤中恢复。

训练的关键是要有足够的时间,每天至少要超过3个小时,并连续6周以上。

二、神经可塑性的两面性

从上述对神经可塑性和刻意练习的阐述,相信大家已经知道要想实现大脑的持续改变,必须有足够强度的练习,而且因为大脑“用进废退”的特点,即使你已经学会,也需要经常性地实践,否则就会生疏。

而如果你一直重复不好的行为,同样会改变你的大脑。

大脑中的奖励机制会让我们对一些行为上瘾。例如打游戏、赌博、吸毒。科学家解剖上瘾者的大脑,会发现其中物理性的改变。

在文明的发展中,我们的大脑一直被阅读、电视、游戏机、智能手机、现代工具塑造着。你每天可能有六七个小时都在使用手机,没有导航就找不到路,每天必须喝两杯咖啡才能保持精力,一旦丢了手机通讯录连父母的电话号码也不记得,每隔几分钟就要检查一下邮件或微信,注意力比金鱼的还要短。

大脑中的神经网络就好像我们修的路,一旦修好,我们就总是习惯性地走这条路。要开辟一条新路,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你要建立一个新习惯,必须有足够的训练,让新习惯抢占你的大脑领地。

童年时,大脑的可塑性高,因此电子游戏等外部事物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所以要特别注意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成年以后,神经可塑性下降,人们就变得古板,不灵活,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看法。所以人需要不断学习新东西,让自己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并预防老年痴呆。

三、教练怎样帮助你塑造大脑

教练过程是怎样促进神经可塑性的呢?

1.打破旧循环,树立新目标

被教练者往往卡在问题里,当他一遍一遍地思考问题的时候,他就在加强与问题相关的神经连接。所以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引导被教练者畅想未来的愿景,就是让被教练者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神经连接。而愿景会带来能量的提升、积极的情绪感受,被教练者就愿意在现实中去实现目标,因为新的神经连接加强了。根据社会建构理论,人的现实是建构出来的。未来在没有描述的时候是不存在的,但当人能够栩栩如生地看到并将其描述出来,未来就存在了。

2.引导被教练者的注意力

达成目标需要专注于目标,对与目标无关的事情说不,教练要一次次地提醒被教练者聚焦于目标,关注所在,能量所向(你的关注点会引导能量的流向)。这样被教练者就可以把能量使用在实现目标上。

3.学习新的思维模式

人们的思维就好像一支一支的管子,人们看到的世界总是管中窥豹,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的现实。教练首先要提高被教练者的觉察,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继而通过有力的提问,帮助被教练者看到之前忽略的现实,看到对自己来说重要的、想要的、被自己忘掉或忽略的能力、资源和优势,看到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只有拓展了思维空间,被教练者才能看到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