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识别大脑结构,更好运用大脑——三层大脑假说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的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Paul Macle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三脑”(triune brain)假说。这个理论根据进化史上的先后顺序,将大脑分成爬行动物脑(reptilian brain)、哺乳动物脑(paleomammalian brain)和新脑(neomammalian brain)三大部分。每部分的脑既和其他两部分通过神经纤维相连,又相对独立。这种分类方法有解剖学研究的支撑,虽然大脑的真实情况远比这种分类要复杂,但这个模型还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的行为和教练的作用原理。
大家可以伸出右手,大拇指弯曲放到掌心,其余四指包住大拇指。这就是个简化的大脑模型。指关节的前面就是脸的方向,手背则是头的后部。手腕代表脊髓。打开四指,手腕以上的手掌部分对应爬行动物脑,拇指代表哺乳动物脑,四指和手背就是新脑。
一、爬行动物脑(爬虫脑)
脊柱最上端连接的是最古老的大脑——爬虫脑,爬虫脑位于大脑的最里层,约有1亿年历史。由脑干(延髓、脑桥、中脑)、小脑和最古老的基底核(苍白球和嗅球)组成。这部分大脑负责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如呼吸、心跳、睡眠和觉醒、繁殖等。它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不会休息,24 小时处于工作状态。
爬虫脑让你对外界的威胁非常敏感。比如你的手碰到了火,你还不知怎么回事的时候,手已经缩回来了。母亲睡得很熟,外面的火车经过都不知道,但只要婴儿有一点动静,马上就会醒来。没见过蛇的小孩看见蛇的图片会害怕,会怕黑。这些反应都是与生俱来的、扎根于基因的本能反应。
爬虫脑是爬行动物如蜥蜴、鳄鱼也拥有的大脑结构。大家可以想象一只蜥蜴是如何生活的?它的生活全靠自动自发的本能反应。这些反应是固定的、僵硬的,无法改变的。爬虫脑没有社交需求,你很难跟蜥蜴交朋友。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生理需求是最底层的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所以要让这部分的需求得到满足,才会有精力顾及其他,比如发展的需求。
在爬虫脑的操控下,人与蛇、蜥蜴有着相同的行为模式:呆板、偏执、冲动、敏感、一成不变等。被情绪绑架就是爬虫脑被激活时产生的过度反应。人在面临“最后期限”的时候,爬虫脑也会被启动,尽管此时的反应是迅速的,但是很难产生创新思维。
教练不在这个层面与被教练者工作,而且需要通过一些设置避免触发它的反应。比如要跟被教练者在舒适的环境中沟通,旁边不能有一大群人或刺耳的噪音。教练要保持情绪的平静,不否定和批评被教练者,也不在被教练者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突然挑战他。
二、哺乳动物脑(情绪脑)
像手套一样包在爬行动物脑外面的是哺乳动物脑。顾名思义,这是哺乳动物都有的大脑结构。哺乳动物脑又称为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包括海马体、扣带回、杏仁核等大脑结构。边缘系统参与调节本能反应和情绪行为,我们常把这部分脑简称为情绪脑。
其中,海马体能够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但创伤经历、饮酒、高强度的情绪等都会妨碍这个过程。所以人喝酒以后容易激动,也会忘记醉酒之后发生的事情,俗称“断片儿”。
杏仁核负责创造情绪并产生与之相关的记忆。所以人对有强烈情绪的事情总是记得很清楚。如果你看过电影《头脑总动员》,你一定记得小女孩莱莉的记忆球总是带有情绪的颜色。
爬虫脑和情绪脑经过漫长的协作,已经可以密切配合。二者共同连接身体意识和情绪意识,提供了主动记忆和当下意识。情绪脑会把过去学到的东西与当下体会到的东西结合起来,但不会想到将来和长远的结果。
情绪脑支持更多的复杂情绪,例如轻蔑、嫉妒、感激。这些复杂情绪帮我们应对复杂的社交情景。哺乳动物的母亲会对孩子有更多的情感投入和守护。在高级哺乳动物的生活环境中也会有等级制度。
我们都喜欢群体行动,因为在原始社会,离开群体往往意味着死亡,所以人们有强烈的归属需求(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里,归属和爱的需求处于第三层)。人们也会通过把个体驱逐出群体对其进行惩罚,例如断绝关系、驱逐出境、关进监狱或关禁闭等。当人们被排斥的时候会很难过。同样,如果社交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人们也很难想象未来。
哺乳动物脑以简单的、非黑即白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没有灰色地带。所以缺乏更多的创造性。同时,它倾向于“不变”,即维持我们已有的一些习惯模式。
当情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听不进去道理。一项关于反馈的调研表明:有62%的反馈是有效的,而另外38%的反馈是无效的。无效的反馈让人们更多地注意到自己怎么样,而不是事情怎么样。所以俗话说“对事不对人”,就是要防止情绪脑占上风,让人无法专注于任务。我们也常说,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
但情绪脑让我们有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刻意练习、反馈、强化,后天培养一些习惯。我们因此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弹性。
我们的情感和能量状态往往以非言语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通过观察非语言信息,即语音语调、肢体语言可以识别他人的情绪情感。教练可以在这个层面工作,注意被教练者的非语言信息,就可以了解被教练者真正的动力在哪里。同样,教练也可以通过语气语调和身体语言去影响被教练者。
教练对话前,教练首先需要跟被教练者建立亲和关系。对话的开场,教练使用朋友一般的语音语调,接纳和共情被教练者,赞美被教练者,让被教练者感到被尊重、被包容、被接纳,被教练者的情绪脑就会放松。教练也要经常了解被教练者的重要他人,引导被教练者从重要他人的视角看待自己和自己所处的情境,也有助于被教练者产生觉察。
我们讲授教练课程,在课堂上公开做演示的时候,被教练者的情绪脑会感到紧张,因为人们会面临一些社交压力,如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好、担心人们的评判等。所以我们会提前说明,观摩的学员是护场的,大家是支持的、保密的,同时让被教练者想象有一面黄帘子,拉上之后,就看不见学员了,好像场内只有教练和被教练者两个人。
三、新脑(大脑皮层)
占据脑腔大部分空间的是大脑皮层,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新脑。这部分大脑演化发展了大约200万年,也是真正使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高级”脑区。我们常说的“说话不经过大脑”“脑子进水了”针对的就是新脑。
新脑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前额叶,在额头后方的前额叶皮层被认为是理性中心(就是用手比喻的大脑模型中的四指部分)。它能够抽离看待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我们自己的思维过程。认知心理学有个“元认知”的概念,是“对认知的认知”,就是指我们似乎能够与我们的思维拉开一个距离,能够看见我们的思维过程。
这部分大脑的主要能力包括:
1.创造力
当我说:“现在想象在你眼前飞过一条龙,它是什么颜色的?”
你可能就真的会在想象中“看见”这条龙。
新脑是视觉性的,它可以“无中生有”,产生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东西的意象。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的未来,能够制定目标、策略和计划,并集中注意力去达成目标。
2.讲故事
大脑皮层具有语言能力,人们很善于讲故事。但故事并不是真相,是“我们头脑认为的”真相。讲故事的好处是可以给我们的人生赋予意义,然而坏处是我们可能会陷在自己编的故事里,比如祥林嫂的故事是一个受害者的悲惨故事,它会使祥林嫂面对任何事都展现出受害者的状态和行为。反过来,我们可以学习叙事治疗的方法,改写我们的故事,发掘出对我们有帮助的意义,从而推动我们进步。
3.处理复杂信息
我们可以整合过去、现在、未来,不同领域的信息,可以接受灰色地带。这可以让我们更加灵活。
4.两种注意力
左半脑倾向于聚焦于目标,右半脑倾向于让我们更加关注周边的特别的东西。
教练主要跟被教练者的合作是这一部分的大脑合作。合作的主要方式包括:
1.帮助人们畅想尚未成型的未来,并看到哪些是重要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曾说:“人们的现实经过两次创造,一次在头脑中,一次在现实中。”
运动员会通过想象完成高难度的动作,并确实可以提高运动成绩。
所以我们帮助人们预演未来,就会让被教练者放松,并感到更多的激励。
2.帮助人们以新的方式讲故事
教练听故事跟一般人不同,教练关注的是故事的讲述方式,其中体现了被教练者的思维结构。教练引导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对处境和自己有更深的洞察。从而通过以新的方式讲故事改写自己大脑的操作系统。
3.增加灵活性
我们以打分的方式,让大家看到在“没救了”和“成功”之间有更多的量度,而不是非黑即白的。从而使改变成为可能。
4.调动两种注意力
帮助我们看着目标,从A走到B,同时一边走一边看周围没注意到的东西,产生一些觉察。
当我们和大脑皮层合作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也会影响到哺乳动物脑。最终使整个大脑协调一致,共同帮助被教练者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