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趋不同的青少年
让我们思考一下这个来自家长的问题,“我们的女儿上了中学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她的行为举止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完全不是我们熟悉的样子。发生什么了?”
答案就在问题中。青春期是一个充满蜕变的时期,而且注定如此。“行为举止就像变了个人”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之一。作为健康的青少年,他们不但要争取更多的成长自由,最终实现独立承担责任,同时还要尝试表达自己的个性,最终形成真实的身份认同。这是一个不断寻求与父母不同的过程,它意味着当面对青少年时,父母会遇到比和儿童打交道复杂得多的情况。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有一个叛逆少女,她曾经很爱自己的父母,处处以父母为先,现在她决心要解放自己了,“我不是你们,我不想和你们一样,我不会成为你们!”
青春期不仅追求自由,还有对各种新奇、独特事物的探索。为此,父母经常会在青少年身上看到一些刻意而为的变化,他们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自我定义,比如在外表、穿着、友情、社群归属、社会行为、文化归属、恋爱吸引、饮食选择、性别表达、性取向、流行品位、活动兴趣、个人抱负等方面。
父母与其对这些变化感到担心或生气,不如理解,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变化只是试验性质的,并不是最终如此;是暂时的,并不会永久持续。青少年会尝试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看看它们会带来什么结果,有哪些可能是适合自己的。
“我只是试着这样穿穿,看看是什么感觉。”
有一些试验性质的变化是需要处理的,原因之一是,它们可能会造成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甚至带来风险,父母和青少年应该对此进行讨论。
“如果你决定改吃素食,而且想在家里和学校都这样,那就让我们来一起想想怎样以营养均衡的健康方式来吃吧。”
观察有多少青少年利用从初中到高中这段过渡时期来重新定义自己(用试验的方式),你会发现很有趣。举几个例子吧。我看到过许多“从害羞的小透明变身社交达人”的转变,比如一个八年级时还孤独沉默的男孩,在下定决心改变自己后,在高中时试着表现得更为外向,这种试验性质的改变给他带来了新的、令人满意的社交体验。还有一个在八年级时就人气很高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一群亲密的朋友,到高中后,他决定通过结交不同的朋友、扩大社交圈,从社会层面重新定义自己。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个女孩,她从二年级开始就投入大量时间认真练习舞蹈,而且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进入高中后,她决定放弃跳舞,转行去参加别的团队运动,目的是发展自己在其他运动领域的能力。
“如果在高中阶段不去尝试不同的运动,我将来一定会后悔。”
对于孩子目前取得的成就,有些父母在人力、物力上都投入良多,所以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放手确实很难。而尝试个人的多样性,追求与过往不同的自己或者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是大多数青少年成长必然要经历的。
青少年需要不断去尝试各种不同的事物,才会最终获得成熟稳定的身份认同感,而这些新鲜事物往往超出了父母熟悉和舒适的范围。这时,他们就会觉得眼前的这个孩子实在不可理喻,难以捉摸,让他们感到遥远甚至疏离。
“他的表现与以前完全不一样,他活在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世界!”
“她的很多新造型和喜好我们都理解不了。”
对青少年喜欢的衣着风格、文化或娱乐品位,父母很容易心生反感或不以为然。
“你怎么能把时间浪费在这种毫无价值的活动上呢?”
当父母做出这种反应时,可能会导致他们与子女的关系越发疏远。对青少年尝试不同事物的行为表现出不赞同或排斥,可能加深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父母不想让我做任何我喜欢做的事。”
当父母批评青春期孩子对不同事物的尝试时,会加深与孩子的代沟。
父母本可以利用这种短暂的“不同”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却往往使其成为双方关系的障碍。那么,父母该如何利用这种“不同”来拉近距离呢?是“以兴趣弥合差异”方法大展身手的时候了。
“你喜欢的新潮音乐对我来说真的很陌生。你能跟我说说它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吗?”
“你能教我玩你玩的电子游戏吗?我从来没有玩过。”
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通过这种方式,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切换到一个很有力量的角色,培养起青少年的自尊。少年摇身一变成为教育权威,而年长者的父母则成为需要学习许多东西的学生。
然而,并不是所有青春期的变化都能被父母用“兴趣”成功地“弥合”。有些问题更加棘手,可能会在父母与孩子之间造成严重的不兼容。有时候,当亲子关系受到挑战时,父母必须处理那些不相容的差异,努力与孩子保持联结。这些差异会在四个重要层面上对亲子关系形成挑战,即特点(指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特点)、价值观、习惯和需求。
特点差异 特点差异最难改变,因为它们涉及青少年的生理、气质和人格构成等方面,是无法选择的。例如,随着发育期的到来,青少年将面临如何管理趋近性成熟的身体,也面临着伴随这一转变而来的性别期望,这一切让他们急于了解自己的身体会变成什么样、会对自己的社会关系带来什么影响。当荷尔蒙刺激身体成长,达到性成熟时,它们会使个体增强自我意识、性兴趣、对性角色发展的关注(女人味和男人味),同时伴随着较以往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她现在太容易生气了!”
“他太情绪化了!”
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差异是很难改变的,因为它们建立在根深蒂固的观念基础上。有多根深蒂固呢?即使人们找不到捍卫它们的理由,也依然会死鸭子嘴硬。它们通常会通过个人着装、房间装饰、休闲方式等体现出来。随着青少年与同龄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一些定义了某一群体生活方式的观念和品位的认同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有时青少年喜欢的反主流文化与父母的成长环境大相径庭,这会让父母感到陌生、毫无吸引力,甚至难以忍受。
“她像她的朋友一样喜欢哥特风,听黑暗音乐,穿黑色衣服。”
“他和朋友们都玩轮滑,让我们受不了的是,有时会觉得他像个不法分子。”
习惯差异 习惯差异只有在付出大量努力后才能改变,因为它们是在长期重复的基础上形成的行为模式。青少年会像成年人那样熬夜,喜欢夜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为了玩电子游戏、和朋友聊天而熬夜,这往往会导致他们休息时间的减少。
“每天早上,要叫她好多次才起床,不然上学就得迟到。”
“周末他会一直睡到下午。”
需求差异 需求差异是最容易改变的,因为它们是青少年希望或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不同的需求是个体当时有意识的选择。因此,当青少年不断地向家庭当权者施加压力以获得更多成长空间时,他们最渴望的是增加两种形式的自由:不受约束(如父母的监督)的自由和想玩就玩(如父母的允许)的自由。
“他从来不会做我们想让他做的事。”
“她想要的东西就必须立刻得到!”
童年期的孩子为了与父母更亲密,会努力让自己与父母更相似,而青少年则不同,他们与父母的共同之处少多了。尝试不同的个性化表达是青少年形成身份认同的方式。对于父母来说,应对这些新的差异,并在此过程中与孩子保持联结,是教养中颇具挑战性的一部分。父母的批评于事无补。在前三个层面(特点、价值观和习惯),不相容现象可能是相当顽固的,所以当父母要求青少年以某种方式改变自己时,他们往往缺乏动力。父母的不接受会让青少年心生叛逆、感到受伤并激发反抗。
“对呀,我就是这样的,所以你们最好早点习惯!”
因此,总的来说,父母需要接受一些特点上的差异,比如发育期及其带来的变化;需要容忍造成两代人在文化上割裂的价值观差异;需要适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产生的习惯差异,比如变得更喜欢熬夜和上网。关于需求上的差异,父母和孩子需要好好商量,尤其是那些关乎自由与合作的。不过,在承认那些棘手的不相容时,父母通常可以就伴随着这些变化而来的表达方式与孩子进行协商。
“我知道你心情很不好,那就让我们来谈谈怎么控制情绪,让你不快的时间少点,顺心的时间多点。”(父母不应该说:“别闷闷不乐了!”)
“我知道你认为通过着装来标新立异很重要,那就让我们来谈谈如何用其他你希望的方式来表达个性吧。”(父母不应该说:“别再像异端那样到处招摇了!”)
“我知道你习惯在做不想做的事情时拖延时间,那就让我们谈谈如何早点开始工作,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你想做的事情。”(父母不应该说:“别再拖拖拉拉了!”)
对于那些在特点、价值观以及习惯方面不相容的差异,父母可以将它们转化成孩子明确提出过的需求,并在这些需求中相互迁就,这种方式和前面提到的以父母的兴趣来弥合新差异的方法一样重要。
青春期到来后,青少年告别童年,疏远家庭,与父母之间的差异日增,这会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更多争论与比较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差异让他们意见不一、争论不休甚至产生冲突。正因为如此,青春期是一个比较让人难受的时期,但也是一个有所收获的时期,因为父母可以亲眼见证青少年逐渐获得独立能力和身份认同,步入青年期的过程。
在这个青少年的发展越发独立、越发具有表现力的过程中,父母需要对他们自身的变化进行更多的觉察,因为这些变化可能会给青春期的孩子带来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