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在精益实践中,感悟中庸之道
在辅导客户走向精益的过程中,我渐渐对“中庸之道”有所感悟,并逐渐加深认识。先是自创“精益中庸之道”一词,进而提出了“进取的精益中庸之道”。
《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是说,所谓“中”,即内心没有情绪,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真;所谓“和”,是指在情绪产生时,内心能够保持不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则是天下最高境界的道。所以,中庸成了人们修身养性或修行的目标。
后来,中庸之道又有了许多不同的解读。比如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中庸之道,是指在处理问题时不走极端,找到折中、妥帖办法的行为模式。
中庸之道讲究不走极端,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平衡”哲学。在精益中,为了让企业走向至善的经营管理高境界,就有许多策略和方法需要不走极端、不偏不倚的“平衡”。基于此,我以为,用“精益中庸之道”来表达精益中的这种哲学思考是很贴切的。
不久前,一位日资自动加工装备公司CEO感慨:“最近日子很不好过,公司的订单日渐减少,盈利越来越难。”问其原因,他抱怨:“自从数年前中国本土企业掌握了这类装备生产技术之后,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在价格竞争中抢走了大部分订单。”进一步交流后得知,中国国内企业报价要比这家日资企业便宜30%甚至更多。他很委屈地争辩:“我的报价是高,但我的机器使用寿命要比其他机器长一倍以上(至少能用15年),为什么不选我的产品?想不通……”
显然,这位日企CEO不懂“精益中庸之道”,更不懂进取的“精益中庸之道”。他的问题在于,真正了解当下客户对产品使用寿命的期望,以为自己无限追求使用寿命天经地义,并没有做错什么。而事实是,在产品使用寿命和成本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客户是有取舍的。也就是说,为了成为竞争中的赢家,要依“精益中庸之道”思考问题,并设法平衡使用寿命和价格(成本)之间的关系,既要保障产品的使用寿命,满足客户的期望,又要在成本上保持优势,即要有较高的性价比。
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同样的例子。比如诺基亚的产品质量十分过硬,听说其手机能够砸核桃、锤钉子,一度被传为佳话。但仔细想想,好像大可不必,手机并不是越结实越好。有人号称其手机经久耐用,10年不坏,这也是多余的,手机并不是越耐用越好。对飞机的安全性要求很高,大概有人会想,可否给每个乘客准备一个弹射降落伞,一旦飞机发生故障,可以像军机一样把乘客弹射出舱。现实中,设计师和制造商为了平衡成本等,并没有这样做……这里都涉及平衡的问题,也就是中庸的思维。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精益管理的许多方面。
精益追求零库存,但库存的多寡与订单交付之间需要维持某种水平的平衡,在管理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并不是库存越少越好。也就是说,为了保障订单交付,必须容许有一定量的库存存在,否则交付问题就会大面积发生,这就是针对库存的“精益中庸之道”。但是,我们在尊重这种平衡的同时,不放任这种平衡的一成不变,并不断改善管理,消除不良、停机等异常因素,缩短生产周期,以便达到用更少的库存来保障订单交付。这就是“进取的精益中庸之道”,即精益改善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
精益追求高质量没有错,但在成本和效率因素的制约下,质量并不是越高越好。比如采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艺和最严格的产品检查标准等,固然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但可能失去成本优势。正确的做法是,试图以可以承受的较低成本,使产品质量能够较好地满足客户当下的要求。如此中庸的一句话,却是企业经营者必须拥有的辩证思维。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放任这种平衡的存在,终究会造成客户的抱怨。我们必须不断改善管理,深究并消除引起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同时实现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两个目标,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保持成本竞争优势。
精益追求准时配送,也没有错,但是如果无限压缩配送间隔时间就可能造成浪费。也就是说,实现准时配送是为了节省生产空间占用和提升反应速度,提高经济性,但配送次数过多就可能降低经济性,它们是一对矛盾,需要平衡。同理,我们可以通过简易自动化等低成本改善或投入来逐步化解这个矛盾,从低水平旧平衡走向更高水平的新平衡。
精益追求一个流或单件流生产,是不是只能是一件一件流呢?回答是否定的。追求一个流,是目标,是方向,但到底流动批量多大合适,还需要衡量经济性。当然,如果能够通过改善,在不损害经济性的前提下,流转批量越小越好,直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个流。
精益追求低成本,也是应有之义。但在提升质量、保障安全、绿色环保和员工满意等要求面前,降低成本是要受到制约的。也就是说,成本也不是越低越好。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相互制约的矛盾体,并维持着某种平衡。精益的目的就是,打破系统既有的旧平衡,并通过改善,提高对矛盾体的管控能力,从而让系统走向更高水平的新平衡。这就是“进取的精益中庸之道”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