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工资的本质
资本为何凭空生钱?工人为何衣食无着?为何我们每日奔波劳累,却仍然感觉工资入不敷出?这一切的背后,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敬请关注世纪巨献《资本论》,让我们跟随马克思,走进资本的隐秘世界……
马克思自己在《资本论》里就有这样一段“走进科学”式的生动描述:
劳动力的消费,像任何其他商品的消费一样,是在市场以外,或者说在流通领域以外进行的。因此,让我们同货币占有者和劳动力占有者一道,离开这个嘈杂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领域,跟随他们两人进入门上挂着“非公莫入”牌子的隐蔽的生产场所吧!在那里,不仅可以看到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而且还可以看到资本本身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赚钱的秘密最后一定会暴露出来。
一旦谈到劳动和资本的增殖,我们就已经开始深入到资本论的核心内容中了。
普通商品的交易和货币的流通,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的公开场合都能接触到的,而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交易,以及资本这种特殊货币的增殖,则隐蔽得多。
即便进入了隐蔽的生产场所,劳动力的交易仍然遵循着商品的法则:资本家(货币所有者)→支付工资(劳动力的价值)→雇用工人(劳动力所有者)→为资本家工作(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赚钱的秘密归根结底,就是让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大于价值。也就是说,要让劳动力的产出,大于雇用劳动力所花费的工资。
这一切具体是如何做到的呢?先从工资说起。
工资由什么来决定
工资都是奋斗出来的,自己有多勤奋,就有多少工资。干得越多,挣得就越多……
乍一看似乎是这样。绝大部分公司都有奖惩机制,干得多的拿更多奖金,干得少的就没奖金甚至要受罚,所谓的狼性团队、丛林法则,不养懒人闲人。
这话是有其道理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没有使用价值(无法达成工作目标)的商品(劳动力),肯定是不会有人愿意购买(雇用)的嘛。
不过正如前面谈到的,商品的价格归根结底取决于其价值而非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代表着我们会被雇用,但并不完全决定能拿到多少工资。
可以在这里先思考一下:自己在奋斗时,多干的部分,多创造的成果,是全归我们自己吗?
肯定不是,甚至都得不到绝大部分。
比如,一个手机游戏开发团队,一般也不过拿到10%左右的利润分成,这些利润还要分摊给团队里的几十号人。甚至很多公司都不会按照利润给团队分红。
如果我们说工资取决于奋斗,那么我们的工资为什么远远抵不上奋斗所创造的价值?显然,这里面有些事情不太对头。
有的人可能认为,一味地奋斗是没用的,要考虑到自己的工作是否重要,是否高端。高端人才当然应该享有更多的工资,而低端人口自然再奋斗也没有多少钱。
但是大家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工作的高端和低端又是谁说了算呢?医生的工资普遍比护士高,但是治病救人需要医生和护士共同努力各司其职,少了谁都不行,为什么医生就会比护士更重要呢?
如果有人说,工资的多寡本身就反映了工作的重要程度,那就变成了循环论证,我们还是不知道这个工资是如何决定的。
或者,我们不需要关心工作本身重要与否,只要考察市场的供求就可以了,反正万能的市场总能够正确地标价。物以稀为贵,劳动也是一样,社会紧缺的人才就能拿到高额的工资,而过剩的劳动力则只配拿到微薄的薪水。
这个思路只能解释工资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仍然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工资的波动范围本身是如何决定的。我们也可以回想一下:护士也经常面临短缺,但是再短缺,我们也很少见到护士的工资比医生高。显然,光用市场来解释工资的多寡和差异是不够的。
工资就是维持生计的补偿
所以工资该由什么决定呢?
“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一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并无什么不同。
那么,什么是“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耗费的东西呢?这其中包含了几个部分:
首先,“假设个体已经存在,劳动力的生产就是这个个体本身的再生产或维持……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体能够在正常生活状况下维持自己……”
这就是工资最直观的组成部分,被我们用来维持生计,从而第二天可以正常工作,以满足耗费的衣食住行的最低需求。马克思在这里引用了一个例子:
古罗马的斐力卡斯,作为管理人居于农业奴隶之首,但由于劳动比奴隶轻,得到的报酬也比奴隶更微薄……
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有时候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比如建筑工人、快递员,他们的工资会比很多公司底层文员要高。
你额外加班拼命所挣得的奖金,与其说是奋斗的奖励,不如说是你额外付出的精力的补偿。如果想要维持高强度的劳动,就会需要更多的物质基础,不然人在体力和精神上都容易垮掉。
相反,如果想要减少这部分的工资,资本家自然就希望消费品和地租的价格降低,这样工人维持劳动力的成本就会更低,这就带来了产业资本家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但是,工人的生活处境并没有因为粮食变得便宜而得到多少改善,因为资本家付的工资本来就是根据物价进行调整的。同样的斗争也发生在如今的世界各地,只不过斗争的对象从谷物法变成了各种贸易协定。大部分美国资本家都支持自由贸易,反对提高中国商品的关税,其实就是同样的用意,毕竟中国商品是美国劳动者日常消费的重要部分。
中国大部分从事实业的人肯定还是希望房租和地价能够下降,从而减少他们的劳动力成本。而支持房租和地价上涨的,则大都是房地产商和依附于房地产商的金融机构们。毕竟他们既不需要在乎劳动者的生活成本,也不需要在乎实体企业的效益,只要躺着收地租就有钱赚了。
在马克思的时代,英国各阶层围绕着《谷物法》展开了斗争。《谷物法》限制了外来廉价谷物的输入,虽然保护了掌握地产和农业的英国贵族的利益,却提高了工人的生活成本,进而影响了产业资本家的利润。于是英国资本家宣称自己为了工人的利益反对《谷物法》,最终在1846年取得成功。
工资还包含了家庭和教育成本
工资不只是勉强维持一个劳动者个人的生计,还要考虑到家庭和教育。
个体的劳动力所有者终究会衰老并死去,从而退出劳动力市场。为了让劳动力不断地出现在市场上,就需要劳动者们组成家庭,繁衍出新的劳动者。而为了让劳动者们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又需要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培训。
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城市中产阶级的收入往往要更高一些,不光是因为城市中高昂的生活成本,也因为他们对下一代的培育需要更多的成本。
一个人在大城市生活,每月只需要付出房租和生活费就够了。但是若要结婚生子,且不说额外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光是多出来的房贷压力就足够让每月的支出翻倍了。如果要给孩子培养点兴趣,或者上个辅导班,应付升学压力,那每月又要多出成千上万的成本。
所以虽然城市中产阶级很多人看起来收入不少,但当我们把这些家庭和教育成本考虑进去之后,他们的日子就变得紧巴巴的了。
医生在提供自己的劳动力之前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花费更多的时间,而护士所需要的培训则简单很多,因而护士的工资就很难赶上医生。技能和经验的累积也是同理,熟练工人的工资总是会高于新手。
所以读书和培训并非无用之功,很多人喜欢去考各种资格证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毕竟作为个人来说,在教育上投入能够获得的工资增长是最为直观明确的,这也是中国家庭重视教育的理性选择。
如果教育和技能只是前期的投资,那么教育带来的收入提升是会趋于减少的,毕竟不管你之前受过多少教育,同样一碗饭都能让你活下去干明天的活儿。所以不断地学习和提升,活到老学到老,虽然是碗陈年鸡汤,但也并非没有现实意义。
那么为什么有些“成功人士”反而会鼓吹“读书无用论”呢?因为他们靠资本过活,本来就不是领工资的人,也不是靠自己的教育和技能发家的,读书对他们来说自然是无用的。可是如果普通大众也信了这种神话故事,大概率是成不了“成功人士”的,而是只会给“成功人士”提供廉价劳动力。
劳动者的教育越少,资本家所需要支付的工资就越少,他们可巴不得大家都认为读书无用呢……当然,什么样的培训和教育是真正能带来工资增长的,这取决于社会的具体需要和个人的具体情境,对于个人而言,不是说更多的教育一定能带来更高的工资,但是对社会平均来说,教育带来的收入提升是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了严格证明的。
资本家难道不想要高素质的劳工、高技能的员工吗?
不是的,资本家当然想要这样的员工。但是资本家也想要廉价的易于支配和替换的员工。一个技能齐全,能够完成产品生产中所有流程的高素质员工,要让资本家花费的成本,可是要高于四五个只能在流水线上完成某个流程的普通员工。不光是因为高素质员工的薪酬更高,而是因为掌握了全套生产技术的员工,会反过来挟制资本家,因为少了他就不能生产。资本家可不想依赖员工,而是希望让员工依赖自己。
所以在资本主义时代之前,手工业者的主流生产方式是每个人都要能独立生产自己的产品,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则是机械化流水线,流水线上的每个员工只需要负责最简单的一个环节,而不需要太多的技能和教育水平。这样一来,每个员工的工资就会极为低廉,而一旦员工有反抗,资本家可以轻易地替换掉他而不用担心影响生产。
这种将生产简单化机械化的趋势从工业革命延续到现在,一直没有断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自动化技术不断得到应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提高效率自然是一方面原因,但借此减少对员工个体的依赖也是重要的考量之一。
历史和道德对工资的约束
马克思也强调,工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要考虑到劳动者和资本家所处的社会:
由于一个国家的气候和其他自然特点不同,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等自然需要本身也就不同……其中主要取决于自由工人阶级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从而它有哪些习惯和生活要求。因此,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要素。
什么是“历史的和道德的要素”?马克思没有再详细说。事实是,不同的社会以及不同的社会群体都有不同的要求。
对于信仰宗教的社会来说,为劳动者提供宗教上的保障肯定是要考虑在内的,劳动者的工资不光要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要,也要满足他们相应的精神生活。
当然,若是有足够的利润存在,资本家也不在乎那么多。比方说,一些中东神权国家的主要劳动力来源是外籍劳工。但即便这些外籍劳工大都同样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却依然缺乏“同胞”应有的劳动保障和尊重。可见,不管宗教势力多么强大,资本家多么虔诚,劳工们的待遇却难以符合教义要求。
中产劳动者也有自己的一套社会规范,比如要求穿什么样的衣服,用什么样的牌子,看什么样的媒体,说什么样的话语,进行什么样的娱乐,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家里住什么样的小区……不遵守这些规范,就好像没法在公司立足,没脸见人一样。
维持一个所谓“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所需的成本,当然被考虑在了工资范围内,但这并不是一个足够强的社会规范。
本质上讲,相信自己的消费品位可以提升自己的阶级地位,无非就是消费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罢了,一个中产人士不会因为跟老板买了同一款表住了同一间酒店而真的就变成资本家。资本家当然也明白,中产阶级的生活质量并不真的与他们的工作能力挂钩,中产阶级搬砖的时候并不需要懂滑雪练瑜伽。
在年景好的时候,资本家有余力支付更高的工资来满足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保持一个相对稳定良好的身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一旦遇到经营困难,工资就成了需要削减的开支,资本家们降薪裁员的时候可是根本不会考虑谁每年要花多少钱去健身和旅游,谁每年要花多少钱供孩子上国际学校,谁每年要花多少钱去还高档小区的房贷……
不好意思,消费降级吧。
很多看似光鲜的白领一旦被裁员,一夜之间就会从中产沦落为无产,因此还不起身上背的贷款而自杀(甚至很多人并非真的走到了破产这一步,仅仅是因为无法维持原先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就承受不住心理和社会的压力了)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拿着中产工资的人不认为所谓的中产生活方式是必要的,那么倒是可能攒下一些积蓄用来应对这些风险,只不过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要面临更多的压力了。
劳动者的抗争会影响整体工资水平
可见,社会规范虽然对于劳动者的工资和待遇有所影响,但并不足以可靠地约束资本家。
那什么更为可靠呢?劳动者自身的斗争也许更为可靠。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主要取决于自由工人阶级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如果一个国家的阶级斗争历史较长,工人阶级通过斗争,迫使资产阶级意识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有赖于工人的福祉,该国工人的工资就会相对更高。工会的存在也是同样的意义,通过持续地与资本家斗争,来争取工人阶级所应得的生存标准。
在全球化的今天,工会的斗争也日渐困难。毕竟资本家可以轻易地雇用或者外包来自其他国家的低廉劳动力,而无视本国的工资标准。反过来,工会——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工会——在当前也日趋变得保守和封闭,常常满足于本团体的特权而忽视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忘却了阶级斗争的历史,反而把别国工人阶级看成是比本国资本家更大的威胁。
因而在当前的情况下,曾经享受高工资的发达国家工人,他们的实际工资也在趋于下降,回归到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的程度。
可见,工资的高低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劳动力的价值,除此之外的各种因素都只是使其围绕一定范围来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