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芬兰中小学课堂观摩研修的365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文2 显微镜下的芬兰教育

芬兰教育受到各界重视,约始于2011年。当时公布PISA成绩,芬兰表现皆为世界第一,因此受到教育界瞩目。之后,北向取经者络绎不绝。评论意见褒贬皆有。赞扬者认为芬兰教师以学生为本,教学精致且能客制化;批评者却主张要走常规考试道路,芬兰式之教学多元化实在难以实践。

芬兰面积为33.8万平方公里,但人口2019年则仅有550多万。芬兰地处世界边缘之北极圈,天寒地冻且天然资源不丰,却能异军突起屡创佳绩。以2018年PISA结果分析,芬兰学生在评估中成绩优异,阅读、数学、科学三门科目的得分均名列前茅。

较之于欧美国家,芬兰教育体制有其独特之处,其中之一即是学生上课时数较短,暑假长达10周至11周。英国学童5岁入学,芬兰学童7岁才开始正式教育。基础教育定为10年(7-16岁),毕业后可以选择一般高中或职业学校。制度层面上芬兰举国对于技能职业体系的尊重,强调学生学习历程可以随时弹性调整,并与职场工作接轨。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帮助学生依照个别学习状况进行职业规划,而非拘泥于“唯有读书高”的迷思。

基本上,芬兰教育最令人惊艳之处即在对于学童个别差异的尊重。坚持“小国如我,不能容许社会上出现学习落差与失衡”的长期教育政策,芬兰教育当局通过七大横向素养与差异化教学的宁静改革。通过现象本位教学,进而建构学生问题解决力与跨领域学习力。教师被要求成为新时代智慧师资,必须尽其全力为学生量身定做民主与尊重的教学情境。因为要处理需求不一的学习者,所以必须自我创建,在“一生一课表”的诉求下,设计出客制化教育情境。学生不只是受教者,也是主动的学习个体,必须被充分尊重。影响所及,芬兰孩子在新的教育体制下充分受教,个别差异不再成为放弃学生的正当理由。

以上特色在本书各章描述中即可一目了然。本书作者为博士候选人,亲身到芬兰体验课堂教学一年,并且写下观摩教学的观察。此种努力一扫过往研究者走马观花的不足,能够详尽且深入发掘芬兰教育的特质。本书作者亲身走访芬兰教育现场,以显微镜的视角,一探芬兰教育之脉络与精神,成果可谓丰硕。

在观察过程中,作者深深感受到芬兰教育注重学习过程胜于结果的特色。例如,在以探究取向为主的历史课堂中,教师通过推荐文本选读之设计,诱导学生以思辨为核心,进而思考历史之脉络。课堂中要求各小组学生自行诠释特定历史文本,进而了解历史诠释形式之主观性与客观性。教学过程亦融入历史、哲学与健康教育,通过多领域知识的架构,以便能让学生感受历史科目的立体感,养成其自主认知的能力。

更有趣的是,在艺术课堂中,教师经由拍摄“微电影”之课程设计,将视觉美术与听觉音乐两大学门加以整合,形成相关学群之跨领域学习。学生通过微电影制作历程,从中了解艺术文化之多元性,进一步培养其项目规划能力与乐曲创作能力。艺术课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配合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感官体验的自我学习历程。想想看,若能依循自我兴趣,结合多元艺术而拍摄一部微电影,即使过程辛苦多舛,但其中之学习又是如何独特而珍贵。

由以上两个课程中,也可以看到芬兰教育非常重视团队合作。其认为在未来社会结构之变迁下,想要让工作价值发挥最大效能,跨领域能力之结合乃是成功的关键。因此,学校从孩子幼年时就开始强调教育团队合作。其中包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发挥团队力量、如何信任彼此与如何领导团队等。芬兰将乐趣与学习合二为一的课程设计值得肯定,其厉行小组合作学习,更为彰显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

激发学生面对学习、敢于学习与乐于学习乃是处理学生差异的不二法门。世界已成地球村,如果抱残守缺,一味坚持以前工厂生产线之思维,产出的仅是“标准规格”的学生,而无法应付诡谲多变之世局。芬兰多元化课堂教学无疑会使教师负担加重,利弊取舍之间,则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加以深思。

本书亦包括“情境化教学”的语文课、“科技应用整合”的数学课、“一班一乐团”的音乐课等教学描述。即使不能全盘移植,各科教师也多少能从中学习芬兰教育正式课程的设计思维,与非正式课程的建构模式。乐以推荐。如果你是对当前制式教育深感疲惫的教师,阅读此书或能注入一池活水。

——秦梦群(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