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感觉统合及其形成
一、 感觉统合的概念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缩写为SI,是指个体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觉等)接收信息,将信息输入大脑,由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解释、联系、统整,进而做出决策,发出指令,通过分支神经做出反应的神经心理过程。它是个体进行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
有人将感觉统合分为基础统合与高级统合(又称为“低位统合”与“高位统合”[1])。基础统合为:听动统合、视动统合、视听动统合、手眼协调、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作、注意力集中,等等;高级统合为:注意力的调控、动作企划、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情绪控制、记忆,等等。从学科趋向来看,基础统合趋于神经生理学方面,高级统合趋于心理学方面。这种认知有助于我们学习时把握感觉统合形成的生理与心理的关系,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不应当将以上两个方面截然分开。
二、 感觉统合的神经心理过程
感觉统合是在瞬间发生的,虽然整个过程从时间上说是极其短暂的,但感觉统合终究是个神经心理发展过程。其过程大致如下:
1.信息的接收。
信息接收指的是,个体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分别接收视、听、嗅、味、触信息,以及体肤感觉细胞接收的痛、压、痒信息,关节的压力和肌肉中的本体感受细胞接收的重力信息、前庭器对平衡感受接收的平衡感、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信息等各种信息,并将以上这些信息输入大脑的过程。
个体接收初始信息(未接收过的信息)后,输入大脑,即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神经突触;个体接收非初始信息(以往曾经接收过的信息)后,激发原有接收同类信息而形成的神经突触。例如:个体从未见过橘子,第一次见到橘子时,视觉神经接收到了“红色的、圆的”这样的信息,大脑皮层就形成了一个神经突触;个体曾经见过橘子,当再次见到橘子时,就激发了原有的神经突触,也就是调动了原有“红色的、圆的”这样一个信息记忆。
个体认识一个事物,往往不是靠单一感觉器官接收的信息。例如,个体认识橘子的过程:妈妈拿出一个橘子让宝宝看,他的视觉器官往大脑输送了“红色的、圆的”这样一个信息,大脑皮层产生了第一个神经突触;妈妈把橘子放到宝宝手上让他摸、捏,宝宝的触觉器官就往大脑输送“摸起来粗糙的、捏起来软的”这样一个信息,大脑皮层就产生了第二个神经突触;妈妈把橘子放到宝宝的鼻子边上让他闻,宝宝的嗅觉器官就往大脑输送“香香的”这样一个信息,大脑皮层就产生了第三个神经突触;妈妈掰一瓣橘子放到宝宝的嘴里让他尝,宝宝的味觉器官就往大脑输送了“酸酸甜甜”的信息,大脑皮层就产生了第四个神经突触;妈妈告诉宝宝:“这是橘子”,宝宝的听觉器官就往大脑输送了“橘子”这样一个声音信息,大脑就产生了第五个神经突触。这五个神经突触相互连接,就结成了一张神经网络。如图1—2—1所示。
个体接收信息越多,大脑皮层的神经突触就越多。信息与信息之间相联系了,神经突触与神经突触之间就有了神经连接,许许多多的神经连接形成了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是形成感觉统合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体对客体完整认知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它是多种信息被整合成客体“完型”的基本条件。
图1—2—1 脑神经网络
2.信息的选择。
当个体面对一个事物,接收的信息往往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面对一片草地,草地上有花,感觉目标是花的时候,就要对视觉信息进行筛选。主要目标的强化和次要目标的弱化就是筛选的过程。感觉器官是不能对信息进行强化或者弱化的,这必须通过大脑中枢神经进行。从这个角度来看,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皮肤、身体作为信息的感受器官是不能进行信息选择的,只能通过大脑神经中枢的调控来实现。
3.信息的整合。
信息经过接收、调控之后,或者形成一个新的大脑皮层神经突触,或者“唤醒”原有的神经突触(即唤醒记忆),通过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与其他相关神经突触产生关联,经神经中枢的分类、解释、整合、判断,向分支神经发出反应的指令。
4.反应。
神经中枢对信息进行分类、解释、整合、判断之后,向分支神经发出指令,由分支神经指挥相应的器官或者肢体做出防御、纠偏、表达、中的等不同性质的反应。例如: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有人用手在距离眼睛很近的地方扇一下,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眨一下眼睛,这就是防御性的反应;我们站着,突然有人从背后猛推我们一把,我们就会迅速往前跨两步,以调整身体的平衡从而不至于摔倒,这就是纠偏性的反应;如果我们比较长时间处在黑暗的环境里,突然有一道强烈的光闪一下,这时候,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呀”“咦”等声音,这就是表达性的反应;如果你正在和别人一起谈话,冷不丁一个路过的朋友向你抛过来一个苹果,你往往会下意识地伸手接住,这就是接住苹果的“中的”反应。
这些反应都属于“顺应性反应”,反应的结果往往是“解决”问题。以上种种反应是不经过思考的,而且也没有思考的时间,这些属于潜意识范畴。
决定个体行为反应的绝大多数是潜意识,这是一种本能。潜意识往往渗透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感觉统合过程中的反应有时候与此“三观”没有直接关联的神经心理反应,有时候却有关联,这个问题不是绝对的。例如,当不同的人看到另一个人从高处跌落的时候,有的人会迅速避开,这是防御性的反应;有的人会跳过去接住,这是“中的”性的反应。对于第二种瞬间的顺应性反应,我们不能做道德伦理的评判,为了弘扬美德,可以赞美第二种反应,但对于第一种反应也无可指责。况且,有时候力不从心地做出第二种反应其结果可能更糟。特别申明:对于有时间做出判断、选择情况下表现出的冷漠反应不在此列。
三、 个体感觉统合形成的过程
感觉统合指的是人脑的一种功能,这种功能的形成有赖于个体感觉器官、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在环境中不断接受到的各类信息刺激。个体感觉统合功能是伴随生理的发育在环境中形成的,分以下4个主要阶段。
1.孕期。个体从胚胎时期到胎儿成熟,在这个阶段,各种感觉器官逐步形成,大约到怀孕19 — 20周,各种感觉器官均已发育成熟。伴随着感觉器官的发育以及胎儿的成熟,个体的感觉器官不断接收到来自母体以及母体外界的各种信息。例如:母体血流的声音、母体心跳的声音、母体说话在体内产生的共鸣声、羊水的味道、母体的体温,以及外界通过母体腹腔传导的各种声音信息,外力如抚摸、按压等传导的触压信息、母体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外界强光传导到母体腹腔的视觉信息,等等,这些都是胎儿在各种感官发育成熟后可接收到的信息。胎儿每接收到一个信息,该信息传入大脑,就会在大脑皮层产生一个神经突触,神经突触和神经突触之间会建立神经连接,大脑皮层神经突触多了,神经突触和神经突触之间的神经连接也就多了。这样,大脑皮层就逐渐形成了一张神经网络。接收的信息越多,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就越丰富。同时,他们也逐步形成了反应。例如:用强光照射,他们会出现转头、闭眼睛等反应;播放音乐、抚摸,他们会产生胎动,等等。胎儿大脑皮层神经网络的丰富程度,标志着出生后智力基础的水平。
2.婴幼儿期。婴儿出生后,各种感觉器官已经发育成熟,随着婴儿感官接收并往大脑输送信息的增加,大脑皮层神经突触也越来越多,脑神经网络也越来越丰富。同时,他们对信息做出的反应种类也越来越多样。虽然婴儿3岁之前,婴儿的感觉统合水平还很低,但这段时间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人生的最快时期,年龄越小的孩子,他们的发展越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因此,这段时期是感觉统合形成的敏感期、关键期。
婴儿3岁之前是感觉统合最基本能力的形成期,因此,许多专家不主张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下“感统失调”的结论,最多只能描述为发展迟缓。
3. 3 — 7岁。从3岁到7岁,儿童的大脑皮质、中枢神经、神经通路、骨骼、肌肉的发育一年一年成熟,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多样化,他们对周遭信息刺激的反应也越来越复杂。前庭觉、本体觉、触觉、听觉、视觉以及身体运动的协调性、记忆、注意、语言表达等都有了很好的发展。这段时期,是他们感觉统合基础能力和高级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同时也是对感统失调儿童进行干预的敏感期、关键期。
4. 7岁以后。儿童过了7岁,直到12岁之前,他们的各种感官、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等逐渐发育到接近成人的水平,他们所接触的环境越来越广阔,所接受的信息刺激的种类越来越多,运动强度越来越强,在认知学习和技能习得方面,他们所面临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在儿童(少年)感觉统合基础能力正常的情况下,这些都会促进他们感觉统合关联脑力的迅速提升。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情绪转换能力等得到进一步发展。大脑各功能区自动加工信息的水平、区域间的信息整合能力等都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个体可以完成复杂的技能动作及认知、语言、交往等活动。
[1] 汤盛钦.特殊儿童康复与训练[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