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我在每次音乐感统师资培训班上讲课的第一句话是:“音乐感统活动是感统活动而不是音乐活动。”之所以将这句话作为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是针对许多学前教育行业的同行们在听到“音乐感统”这个名词时,往往产生的误解。他们以为,音乐感统是为音乐的感统,音乐感统是为学音乐而进行的教育。

我把早教机构和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划分为“儿童音乐教育”和“音乐儿童教育”。这是从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为我的《幼儿园音乐有效教学六讲》这本书写的序中得到的启发。周教授写道:“陈老师在这本书中,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幼儿音乐教育’(针对幼儿进行的音乐教育)以及‘音乐幼儿教育’(以音乐为辅助的幼儿教育)的宏伟蓝图的草案”。周教授对本人是过奖了,但他将“儿童音乐教育”与“音乐儿童教育”并列提出,对我的研究以及整个学前教育界给出了清晰的思路和理论导向。

“儿童音乐教育”,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理解音乐,学会对音乐进行审美判定,同时通过歌唱、律动、表演、打击乐等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其总目标是成全儿童享受音乐的人生。在“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音乐是教学内容的主体。

“音乐儿童教育”的目标则是通过种种教师和孩子们自己设计的音乐游戏(这里的游戏指有目的的运动和其他“挑战游戏”,所谓“挑战游戏”是指有规则、有输赢、有难度的游戏)的进行,而促进儿童各方面心智能力的发展。他的总目标是构建儿童终身发展的能力。在“音乐儿童教育”中,音乐只是媒介、载体,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儿童发展,感觉统合是根本。因此“,音乐儿童教育”必须从感觉统合入手才能抓住根本。基于这个思路“,音乐感统”就应运而生了。

感觉统合的三大核心是前庭觉、触觉和本体觉,基于这三大核心的各种感统游戏是音乐感统的重点,同时,对这三个方面发展不足所引起的感觉统合关联脑力,如情绪转换、注意、记忆、语言、精细动作、想象、思维等方面的提升,在音乐感统体系中进行了延伸。另外,传统的感统游戏较少涉及听觉训练,同时也没有覆盖到“联觉”这一重要的脑功能。以上,在音乐感统体系中已经全面涉及。在本书中的音乐感统系列课程中,为儿童设计了许多涉及感觉统合关联脑力的游戏。这是音乐感统与普通感统不同的重要标志。

音乐感统的主要核心原理是周海宏教授《应用音乐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在此,要特别感谢周海宏教授的重大理论贡献!

这个核心原理是音乐音响与感觉信息的联觉对应。音乐感统,并不是随便配上音乐进行感觉统合游戏,而是配套功能性音乐。功能性音乐是根据感统游戏而配套创作的。这种功能性大部分体现在音乐音响与感觉信息联觉对应方面。作曲家创作音乐的出发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要表现,表现某种情绪、情感,或者表现某一种形象和事件;二是审美,作品追求“好听”。而创作音乐感统的功能性音乐,除了上述两个出发点以外,还需要与感统游戏相“贴合”。功能型音乐产生的流程是:制定教育目标——设计感统游戏——根据游戏创作配套音乐。这种功能性音乐由于其游戏性特征突出,往往能引发教师们进行游戏设计的灵感。而通过游戏性特征引发的设计灵感设计出来的游戏,往往能够符合音乐感统的基本原理。因此,每一首功能性音乐在与游戏配套上都不是唯一性的,这一点需要教师理解音乐感统的基本原理,只要不违背原理,设计的游戏与音乐就能做到“融合”,而不是简单相加。

如果随意选择音乐和感统游戏简单相加,其结果往往是音乐音响与感觉信息不相对应而形成与感觉信息的相抵消,干扰了感统游戏中的信息输入。不但降低了感统游戏的训练效果,甚至可能对儿童专注力发展不利。

正是由于音乐感统的着力点是感觉统合,它是在感觉统合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本书所讲的实际是一种儿童感统教育和音乐治疗手段。书中首先介绍了感觉统合的基本理论与游戏方式,进而介绍了音乐感统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希望能对儿童教育工作者和有志于从事儿童教育的学生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笔者十分希望更多同行加入到音乐感统研究中来,为千千万万的婴幼儿设计更多音乐感统游戏,创作出更多为游戏配套的功能性音乐。

陈泽铭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