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五脏与养脾,五脏和谐则脾健
一、脾胃,如同手足,不可分开
脾和胃之间的生理联系为:水谷纳运想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等。存在着胁协同作用,也存在着依存关系,脾胃合为“后天之本”,也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属阴,胃属阳,脾胃之间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即主消化;脾将消化吸收之水谷精微运送到全身各个地方。脾和胃之间无论谁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另一方,所以,中医在提及其相关疾病时常常脾胃同提。
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为脾胃之气运动之基本特征。而升和降为相辅相成的,缺少胃降,则没有脾升。脾不能升,胃就无法继续降。所以,脾胃之气一升一降,升降相因,则确保了“运”、“纳”之功的正常。所以有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为脏喜燥、恶湿;胃为腑,属阳,喜润、恶燥,其性相反,喜恶不同,反映出脾胃在喜恶燥湿方面之特性。脾胃燥湿之性虽然有差别,不过二者又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脾之燥有胃之润来制约,防止过燥;胃之润有脾之燥来制约,防止其过湿。燥湿相济,才可维持脾胃之气之正常升降,确保“运”、“纳”之功。所以《临证指南医案》上有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脾和胃并肩作战,协同完成饮食之消化吸收,胃就像个大袋子,可以接受容纳我们所摄入的各种食物、饮品等,完成食物之初步消化,让大块、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被分解成可以被吸收的、分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脾一定要利用经胃加工的产品才可进行深加工。脾把饮食进一步消化吸收,把小分子物质转化成营养物质,同时将营养物质运送之全身各处,给胃腾出地方继续纳入。
若胃口不能腐熟食物,脾脏也会受影响;若脾脏无法将食物运化成水谷精微排出体外,胃就会处在瘫痪状态,后面的食物无法进入。因此,只有二者密切配合,才可顺利完成食物消化和水液代谢之功,进而提供全身组织所需能量,受纳和运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脾与心,推动者与指挥者
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在各个脏腑之中起着统帅的作用,脾起到的是辅助作用,掌管的是血液之生成和供给,同时将工作状况反映给心脏,同时心脏还支持、指导着脾的生血、行血过程,主要体现于心主血和脾生血、脾摄血两方面。
从中医五行学的角度上说,脾属土,火生土,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心为君主之官,为生命之主宰,主管全身血脉,脾化生气血的过程要依靠心气的充足来支持,脾不断地提供营养物质,让心血不断得到补充,更好地发挥出主血脉之功,由此可见,心主血和脾生血之间是母子相依、统帅支持和后勤执行的关系。
脉管为血液之运行通道,里面的血液并非静止,而是时刻流动的,流动之动力源于心脏,心脏如同个泵,没有休止地推动血液运行,时刻以血液为动力,因此,血液之流动要依靠心脏。如果血液异常,横冲直撞,溢出血管则为疾病。因此,可以维持血液于脉管内运行,而且还有一股来自脾脏统摄下的动力,此即为脾“主统血”之功。二者相互配合,血液才可顺利运行。
一旦脾失键运,无法充分地将水谷精微输送至心化生血液,就会使得心血不足,身体上就会表现出血虚症状;反之,思虑过度,则耗伤心血,导致心功能缺乏,虽然此时供给正常,可心脏却出了问题,同样会表现出血虚症状。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此类情况,工作或学习中遇到不愉快或压力大的事情时,常常会使人过度思虑,长不思饭不想、精神紧张,而且伴随着大便不成形,这些即为脾累了的表现,在身体中无法得到良好的物质保障,使得气血生化无源,血虚,心无所生。心气虚会表现出心气涣散,注意力下降,精神不振等症。此即为思虑伤脾,心脾两虚,上述途径最终诱发心脾两虚之证,表现出心悸、失眠、多梦、食少、腹胀、倦怠无力、水肿等症。
三、脾与肝,收获者与贮存者
肝主疏泄,条畅气机,协调脾胃之升降,疏利胆汁,输于肠道,促进胃肠消化食物,以及吸收、传输精微物质。脾气旺盛,运化正常,水谷精微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肝才能得到濡养,让肝气冲和调达,利于肝之疏泄之功的发挥。
无形之中,肝属木,脾属土,正常生理情况下,肝木疏脾土,也就是肝气调达,脾气才得键运。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消化功能、血液运行方面。一旦肝失疏泄,就会攻伐脾脏。
消化方面,脾生产水谷精微由肝布散,肝主疏泄,条畅气机和分泌胆汁,同时将胆汁输送到肠道,利于脾胃对食物之消化吸收;脾气健忘,运化之功正常,水谷精微充足,气血运化才有源,肝之濡养则利于肝主疏泄。
肝脾之间相互协调,消化功能才得正常,脾和肝在生理上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一旦肝功能不好,脾之的作用就会下降,表现出食不知味、脘腹胀闷、腹泻便溏等脾虚证,中医上将上述症状归纳到肝失疏泄之列,能够助脾升散,让脾失键运,被称作“木不疏土”。反之,脾功能变弱,此时肝的状况就会受影响,表现出精神抑郁、胁肋胀痛、腹胀腹泻、食欲下降、黄疸等肝脾不调之症,中医将上述症状统称为脾失键运,湿热郁蒸,熏及肝胆,又名“土壅目郁”,如同土没了生气,长在上面的树木也活不了了。
在血液方面,肝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脾统血,统即统摄、控制、管辖之意,脾脏有统摄血液,让血液在血管内运行,防止溢出脉外之功。脾气健忘,生血有源,不断地为身体提供营养王氐。
统摄血液运行正常,即可保证肝藏血之功;肝血充足,贮藏疏泄有度,正常调节血量,气血才可畅通。肝脾协同,维持血液之正常运行。脾气虚弱,由于脾可以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而气为血之帅,还可统摄血液。气血生成不足就会表现出血虚,若脾气虚衰,丧失统摄权利,血液就会离开脉道,脾统血之功失常,进而出血,表现出各种失血症,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便血、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肝藏血之功异常也会导致出血,因此,在血液运行方面,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四、脾与肺,配合完成水液代谢
肺主气,脾益气;肺是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湿。从五行的角度上说,脾属土,肺属金,二者之间是土生金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指肺为人体主要的呼吸器官,有呼吸功能,为人体内外气体交换之主要场所;肺主行水,指肺有疏通、调节水液代谢之功,进而推动津液之输布、疏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和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之生成和水液代谢两方面。脾气旺盛则肺气充足,脾气调节气机之升降和水液之运行,肺气才可司呼吸,布散水津。
从中医的角度上说,有很多不同功能特点之气,如正气、心气、卫气等,与脾肺有关的气为宗气,是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新空气和脾摄入之营养精微结合而成。宗气主要分布于胸中,灌注在心肺,和全身之气有着密切关系。脾和肺是主管后天从外界摄入空气与饮食的脏腑,而人之所以活着,和这两脏有着密切关系,两脏之间也有着关系紧密。
气虚即脾肺气虚,一旦脾气虚损,就会表现出浑身无力、食欲下降、头晕眼花、爱拉肚子,还可能伴随着气短懒言等肺气不足之症,即脾虚引发肺病;反之,若肺之气阴两虚,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肺气虚弱,如,肺结核患者会表现出食欲下降、消瘦、乏力等症;肺炎患者大都食欲不好,而且非常虚弱,易出汗等。
人体水液代谢会涉及多个脏腑,肺与脾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肺在上面,脾在中间,二者配合才可将水液布散到全身各处。脾主运化,将人体所需水液吸收,输送到肺内,之后由肺将水液输送给各个脏腑组织,肺又将机体代谢之后的多余水分输送到肾,排出体外,让水液正常地生长、输布。
痰湿的生成与脾肺有着密切关系,无论是两者之中的那个脏腑出现问题,均会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如果脾之运化失常,水液无法正常运化吗,使得水液停留在身体之中,就会形成水液和痰湿,表现出水肿,甚至会影响到肺功能,表现出咳嗽痰多等症。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影响到脾之正常功能。
五、脾与肾,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本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脾运化的是水液,而肾主水液,脾和肾之间主要为先后天相互促进和津液之代谢的关系。
在先后天方面,肾藏精,主人体之生长发育和生殖,是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先后天的关系为“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脾主运化,脾之运化要依靠脾阳气作用,不过脾阳要依靠肾阳之温煦才可强盛。肾藏精,不过肾精一定要通过脾气运化水谷精微之气不断地资生化育,才可充盛不衰,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病理方面,脾肾之间相互影响。
水液代谢方面,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非常复杂,为多个脏器工作作用之结果,而脾肾之作用更为重要。脾运化水液,是水液代谢之枢纽,肾主水液,气化发挥在整个过程之中,所以有“其本在肾,其制在脾”的说法,概括了脾肾二脏于水液代谢过程中的作用、特点。病理上,脾肾而脏功能失调,会导致水液代谢障碍,表现出水肿、腹泻、小便不利等症。
生活中,一旦脾的后天能力较差,就会消耗先天之精,这就是为什么脾虚时间久了会肾虚。临床上出现脾气虚弱,无法运化水液,或者肾阳虚损,导致水液之输布、排泄发生障碍,表现出尿少、头面水肿、下肢肿胀、腹胀、怕冷、腰膝酸软等脾肾阳虚证。反之,如果先天肾气衰弱,脾也很难维持正常的活动和运转,导致肾阳不足,无法温煦脾阳,或者脾阳久虚,损伤肾阳,发生脾肾阳虚证,表现出腹部冷痛、腰膝酸软、五更泄泻等症。
六、脾与大小肠,消化、吸收、排泄密切配合
从中医的角度上说,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各个在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均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属于整个机体活动的一部分。它们以经络作为通道互相传递信息,在气血津液循环全身的情况下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脾、胃、大肠、小肠一同构成消化系统,食物从口腔进入,通过脾胃之消化,小肠之泌别清浊,大肠之传导,吸收多余水分,最终把糟粕物质排出体外。这些脏腑器官之间联系紧密、协调统一。
胃腐熟食物之后会传递给小肠,小肠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清即精微物质,上输至脾,通过脾传送到身体各个地方,达到营养的目的,而水分被吸收之后会渗入到膀胱,转化成尿液。浊者,即食物之糟粕,下至大肠,通过大肠之传导、糟化,之后由肛门排出体外。因此,传化水谷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排泄,虚实交替,应当通而不是滞,也就是食物于胃肠内更替运化,不能久留。
一旦胃中有湿热,津液被消耗,大肠之传导过程就会受影响,表现出便秘之症;大肠燥结,大便就会不通,进而影响胃之和降,表现出恶心、呕吐、食少等症。
七、脾与脑——供养与被供养者
脑是人体的最高司令官,它掌管着人体一切重要的生理活动,可以说是不能有半点不差池的,而在精准活动的背后,脾做着供养工作。
作为后天之本,脾胃会将摄入的食物转化成精微,这些精微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供给脑部所需,为脑部活动提供能量。人体之气血通过十二经脉上达至脑,气血能养脑荣脑,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身体中津液生化的源头,液渗入骨腔就会化成髓,上充至脑海。
脾如同供养者,主管着食物之消化吸收,为脑提供能量物质,脾主升清,可以升清阳上达至脑而荣脑。所以,脾运化水谷、升清之功可以让脑髓得到充养。作为生命活动表现形式的神志活动一定要依靠脾胃化生之气血,一方面脾胃化生气血能直接营养脑部,提供脑部各种精神活动所需之能量;另一方面,脾胃化生的气血可以补充肾精,让生髓有源,脑有所荣。
而脑主宰人体一切生命活动,脾胃之功能要依赖脑之支配,才能让脾气健忘,情绪舒畅,防止脾气郁结。很多上了年纪的女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头脑常常不清晰,记不住事情,脑袋迷迷糊糊、昏昏沉沉,食欲下降。此即为典型的脾不能运化精微、荣养脑表现出的头脑昏沉。
虽然现代医学多认为头脑昏沉为脑缺氧所致,可是从中医的角度上说,此为脾部问题所致。
八、脾与气血津液,“大河”与“小河”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足,则气血旺盛;脾气弱,则气血不足。脾处在中焦的位置,主统血,主肌肉和四肢。脾胃之间互为表里,而且都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过程要依靠脾胃生理功能的正常。
机体的生命过程维持、气血津液之生化,均要依靠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所以被称作“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此功能的体一定要通过“脾主运化”来实现,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食物之营养物质的吸收、水液带线、运送和平衡调节,脾起着传输作用,脾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旺盛,机体之消化吸收工恩能够才得健全,才可化作精、气、血、津、液,才可让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筋肉、皮毛等组织被充分营养。脾气键运,气血生化才有源,脾之生理工恩能够对于生命活动来说非常重要。
脾在水液代谢的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包含着水液摄入、水津输布、废液排出等,均需要脾来参与。
水入胃,脾有升清之功,经过脾输布津液,通过运化的作用,将津液上输至肺,通过肺布敷全身。另一方面直接灌注在全身,外达皮毛,进而润泽肌肤,化生汗液,发挥出其滋养脏腑、润泽官窍之功。这两方面都属于脾之“散精”功能。同时还可将机体各个脏腑组织代谢、利用后的水液、多余水液下输至肾,通过肾之气化之功化生尿液输送到膀胱,排出体外。所以,脾为水液的重要部分。如果脾运化水液之功强盛,即可避免水液停滞,否则会导致水湿停滞,诱发痰、饮、水湿等,表现出腹泻、便溏、水肿等症。
九、脾胃,五脏六腑之根基力量
我们的脾胃就相当于薪柴,而五脏相当于烹调着食物的锅,没有薪柴之火的旺盛燃烧,锅里的食物永远都不会熟。
中医上有这样一句话“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意思就是说,我们将食物吃到口中后,首先经过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之后咽入胃内,通过胃来受纳。经胃腐熟,分解成食糜之后通过胃气主降之功将食糜送入十二指肠和空肠,此即为“脾主运化”。
这个消化过程非常复杂,食物会在胃肠激素的作用下促进胃蛋白酶、胰酶等的分泌,将水谷精微之中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营养物质通过脾气主升之功,经气、血、津液至运行输送至全身各处。此过程即“脾主运化”。
胃相当于人体之中巨大的粮食仓库,最开始暴饮暴食或者忍饥挨饿,这个“仓库”通常会选择默默忍受,可如果你长期如此,脾胃就会难以忍受,表示抗议,外在表现就是脾胃疾病。
一个人生病了,如果食欲还是不错的,就说明这个人的体内仍然有胃气,气血生化之源还没有断绝,表现出来的疾病还有从轻转重的机会;如果已经到了无法进食的地步,说明胃气已绝,气血生化之源已经消失,疾病会逐渐恶化,最终危及到生命安全。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脾胃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人体的健康状况。
虽然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器官,水谷精微运输之枢纽,可是想要完成整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必须配合气、血、精、津液,还要依靠心、肝、胆、胰、肺等脏腑的配合。
中医上提到的脾并非西医解剖学上提到的脾脏,而是泛指脐周腹部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包括胃、肠、肝、胆、胰等消化器官之生理功能。
所以,脾胃功能健全,才能游泳润泽的肌肤,强健的四肢,充沛的精力;反之,就会肌肉消瘦,面色微黄,四肢乏力,无精打采。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重视脾胃的健康状况,其实就是在重视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只有脾胃的健康水平提升到一定的水平,身体健康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