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医易理论
一、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的医易思想
杨上善(约575—670年),隋唐时人,于唐高宗时期奉敕撰注《内经》,命名《黄帝内经太素》,“以易释医”的研究方式即肇始于此。杨上善深受汉代易学的影响,主动援易入医,尤善引用汉易的卦气学说,对《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四时五脏理论进行发挥,进一步阐明了天地阴阳变化与人体阴阳变化的对应关系。卦气说以十二消息卦对应十二月,表示天地阴阳的消长过程,分别是复(十一月)、临(十二月)、泰(正月)、大壮(二月)、夬(三月)、乾(四月)、姤(五月)、遁(六月)、否(七月)、观(八月)、剥(九月)、坤(十月)。据此,杨上善指出“十二爻寒暑之气,十一月阳气渐息,阴气渐消,至四月阳气在盈,阴气正虚,至五月阴气渐息,阳气渐消,至十月阴气在盈,阳气正虚。阴阳即为寒暑者也,盈虚以为虚实者也。人亦如之,消息盈虚,有虚有实”(《太素·知针石》)。此外,杨上善还将十二消息卦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联系,以解释三阴经三阳经的命名和十二经脉偏盛偏盛所反应的病理变化,如论太阳经的命名“十一月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生,三阳生寅时,其阳已大,故曰太阳”,又如以正月泰卦论太阳经癫狂病的发病机理:三阳爻与三阴爻争,而三阳俱胜,尽在于头,为上实,三阴从下,即为下虚,于是发病(《太素·经脉病解》)。
二、王冰《黄帝内经素问》的医易思想
唐代王冰(约710—805年),历时10余年,对《素问》进行编次、补亡和注释,其成果《黄帝内经素问》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后命名《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流传至今。王冰的注释亦常“以易释医”,曾引用《易经》达19次。具体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①以易之义理阐发医理。如以《易·说卦》之“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解释《素问·天元纪大论》之“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以《易·系辞》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解释《素问·天元纪大论》之“生生化化,品物咸章”;以《否·象》中的“天地不交”,解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之“天气不降,地气不腾,变化之道既亏,生育之源斯泯,故万物之命无察而生”;以《坤·象》之“坤厚德载物,德合无疆”解释《素问·五运行大论》之“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等。②以《易》之数理解说医理。如在注释《素问·六节藏象论》之“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时,曰“非唯人独由三气以生,天地之道亦如是矣。故《易》乾坤诸卦皆必三矣”;在注释《素问·上古天真论》之“女子七岁,肾气盛……丈夫八岁,肾气实”时,曰:“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数偶之。老阴之数极于十,少阴之数次于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合之。”
三、孙思邈的医易思想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约581—682年),非常重视《周易》,他认为医学是一门精微的学科,唯有精通易理,才能以简驭繁,把握其规律性。“人禀五常以为五脏,经络脏腑,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易》曰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因此,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明确提出对学医者的要求,“凡欲为大医……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孙思邈以《周易》作为自己医论的根据和指导思想,将三才合一、气一元论、阴阳对立统一等观念渗透在认识人体、分析病机、治疗疾病、养生防护等多个方面。不仅如此,在《千金要方》中,还直接以八卦来论述医理,如论述针法时,言“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呼吸应江汉,补泻校升斗。经纬有法则,阴阳不相干。震为阳气始,兑为阴气终,坎为太玄华,离为太阳精,欲补从卯南,欲泻从酉北,针入因日明,针出随月光”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