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选介
一、慢性肝炎
病案1
李某,男性,36岁。初诊日期:1991年6月28日。
主诉:胁腹胀痛、尿黄、乏力半年。
现病史:因腹胀,两胁胀痛,头胀,口渴,恶心,干呕,乏力半年,谷丙转氨酶159.6U/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血糖7.22mmol/L(正常4.4~6.66mmol/L),曾在外院延医屡治,效果不佳,肝功能持续异常,血糖升高到9.94mmol/L(正常3.9~6.11mmoL/L),尿糖(+++),遂收入院治疗。
入院后主诉:胸脘痞闷,两胁胀痛,右胁尤甚,烦躁易怒,口渴乏力,失眠多梦,饮食尚可,尿黄,大便正常。
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肝脾未及。舌质红,苔薄白略黄,脉缓。
肝穿刺病理提示:慢性迁延性肝炎伴脂肪肝。
中医诊断:胁痛。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迁延型肝炎,糖尿病。
辨证:肝郁气滞,阴血不足,横逆犯胃。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柔肝。
处方:醋柴胡10g,醋香附10g,枳实10g,杭芍药10g,甘草10g,木香6g,丹参20g,郁金10g,川楝子10g,元胡10g,砂仁10g,枸杞10g,山药15g,炒苍白术各10g,丹皮10g,炒枣仁(打)30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两周后,诸症悉减,胁胀痞闷消失。继服前方,减枳实、川楝子、元胡、木香等药,酌加沙参30g,麦冬10g,生地黄10g,女贞子10g,生黄芪45g等益气养阴。
治疗月余,肝功能恢复正常,血糖降至8.36mmol/L。又守方治疗月余,血糖降至5.86mmol/L,谷丙转氨酶及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均正常。体重由71.5kg下降到67.5kg,病愈出院。
病案2
邓某,男,54岁。初诊日期:1984年9月15日。
主诉:复发性恶心,厌油,乏力5天。
现病史:5年前患黄疸型肝炎,治愈后未再复发。住院前5天突然恶心,厌油,不欲食,胸胁胀满,口干口苦,乏力,尿赤,便秘。
体格检查:皮肤巩膜黄染,色鲜明,腹软,肝大,在胁下3cm,脾未及。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有力。
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550U/L,胆红素232.6μmol/L,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3.6U,白蛋白/球蛋白比值3.14/3.35,乙型肝炎表面抗原1∶1024。
中医诊断:肝瘟。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辨证:肝胆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解郁。
处方:茵陈30g,大黄10g(后下),栀子10g,泽泻10g,茯苓10g,苡仁30g,丹参30g,郁金10g,鸡骨草30g,垂盆草30g,苍白术各10g。
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3周后黄疸明显消退,胆红素100.9μmol/L,舌苔转薄白。肝穿刺,病理提示:肝细胞水样变、气球样变及嗜酸性变,门管区及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内胆色素,胆管扩张,小胆管胆栓。继续治疗两个月,肝功恢复正常,再次肝穿刺,肝细胞炎性浸润及变性坏死均明显减轻,瘀胆消失,治愈出院。
病案3
崔某,男,43岁。初诊日期:1990年2月29日。
主诉及现病史:患慢性乙型肝炎5年,平素无自觉不适。于入院前1个月出现倦怠乏力、头晕目涩、腰膝酸软、两胁隐痛,自觉手足心发热,心烦失眠。
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平坦,肝脾未及,腹水征(-),舌红少苔,脉沉细。
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170U/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均阳性,乙型肝炎e抗体阴性。
中医诊断:肝瘟。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辨证:肝肾阴虚,肝失所养,阴虚生热,虚火上炎。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柔肝。
处方:沙参30g,党参30g,麦冬10g,生熟地黄各15g,枸杞10g,首乌10g,当归10g,丹参30g,郁金10g,酸枣仁15g,柴胡10g,白芍10g,三七(冲)3g,鸡骨草30g,垂盆草30g。
水煎服,每日1剂。
1月后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29.3U/L,天冬氨酸转氨酶24.2U/L,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6.2U/L。病毒复制指标乙型肝炎e抗原转阴,抗-乙型肝炎e抗体转阳。后又服原方药制成冲剂,巩固治疗3月余,调理收功。出院后随访两年,未复发。
病案4
郭某,男,36岁。初诊日期:1991年3月26日。
主诉:腹胀,尿少两个月,腿肿两周。
现病史:患慢性肝炎3年,于入院前两个月自觉腹胀,食后胀甚,食少纳呆,伴肝区隐痛,体倦乏力,便溏,每日三四次。在外院曾服中药治疗无效,两周前又出现腿肿,以“肝硬化腹水”收入住院。
体格检查:神清消瘦,面色萎黄,巩膜皮肤无黄染,腹膨隆、胀大,腹水征(++++),腹壁可见轻度静脉曲张,肝脾触及不满意,双下肢肿(+),可见肝掌及蜘蛛痣。舌淡胖,边齿痕,苔薄滑,脉沉缓。
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48U/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26.8/33.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B超提示:肝硬化,腹水形成。
中医诊断:鼓胀。
西医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
辨证:脾肾阳虚。
治法:益气健脾,温肾利水。
处方:党参30g,黄芪30g,苍白术各15g,云茯苓20g,甘草10g,山药15g,柴胡10g,升麻10g,丹参30g,郁金10g,泽泻20g,猪苓15g,泽兰30g,汉防己30g,牛膝20g,淫羊藿10g,干姜6g。
水煎服,日1剂。
服药1周后尿量明显增多,体重减轻5kg,大便正常。继续服原汤药3周后腹水消失,症状悉减,无腹胀、腿肿,饮食增加。服药3月余,谷丙转氨酶正常,白蛋白上升到35.20g/L,球蛋白下降至27.90g/L。又住院调理,巩固治疗两月余,康复出院。
病案5
王某,56岁,男,工人。初诊日期:1984年3月9日。
主诉:黄疸、大便色白1周。
现病史:素患慢性肝炎15年,近五六年肝功能正常,病情稳定。于1984年2月中旬开始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住院前1周发现肝功能异常,皮肤瘙痒,大便灰白,有黄疸而收入院。入院后黄疸进行性加深,颜面及皮肤呈黄绿色,血胆红素331.7μmol/L,高胆红素血症(>10mg)时间持续49天。B超提示:肝剑突下2.8cm,脾肋下7cm。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涩。腹腔镜检查诊为瘀胆型肝炎;经强的松试验性治疗诊为肝内瘀胆;经用激素及清热解毒、利湿通腑药治疗,黄疸持续不退,第3周胆红素上升为436.1μmol/L,且胸部布满痤疮,皮肤有抓搔痕迹。B超示:肝剑突下5.5cm,脾肋下7.2cm,故递减激素量,改用中药。
中医诊断:黄疸。
西医诊断:原发性胆汁瘀积性肝硬化。
辨证:肝郁血瘀,瘀血阻络。
治法:活血化瘀,凉血解毒。
处方:生地黄30g,砂仁10g,赤芍100g,栀子10g,桃红各10g,郁金10g,丹参10g,大黄10g(后下),当归10g,王不留行15g,川芎10g,牛膝10g,柴胡10g,茵陈30g。
水煎服,日1剂。
服药两周,黄疸明显消退;治疗第十周,胆红素<17.1/μmol/L,黄疸指数6U/L,肝功能恢复正常,诸症消失,肝脏回缩至剑突下1cm,脾脏肋下1cm,治愈出院,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为湿热毒邪深伏血分。肝藏血,其病位在肝,肝失疏泄,故肝郁气滞为慢性肝炎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湿为阴邪,易伤阳气,中阳被阻,脾气不运,因此脾虚也是慢性肝病的重要病理变化。热邪久居势必伤阴,更由于慢性肝炎多见脾虚病理变化,食欲不振,水谷摄入减少,肾精化源不足,导致肾阴不足。谷老认为“湿热是慢性肝炎的起动因子,病位在肝,影响到脾、肾,病及气血阴阳”,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益气健脾、滋补肝肾、活血化瘀治疗往往可取得显著效果。根据谷老经验研究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五个协定处方,治疗慢性肝炎356例取得显著疗效,其临床治愈率为72.5%。经动物试验发现,这五个处方均有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细胞坏死、预防并治疗肝纤维化、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
二、不育症
病案1
张某,男,30岁。初诊日期:1985年3月10日。
主诉:婚后3年不育,自觉无其他不适。其妻体健,妇科检查正常。
体格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沉两尺较弱。
实验室检查:精液颜色乳黄,量8mL,精虫活动率10%,精虫计数73×109个/L。
中医诊断:不育症。
辨证:肾精不足。
治法:补肾助阳。
处方:生熟地黄各15g,砂仁10g,枸杞子15g,五味子15g,楮实子10g,金樱子10g,益智仁15g,沙苑子10g,韭菜子10g,菟丝子15g,覆盆子10g,女贞子12g,车前子10g,山萸肉10g,淫羊藿15g。
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偶有加减,3个月而育。
病案2
张某,男,34岁。初诊日期:1983年10月28日。
主诉及病史:婚后6年不育、早泄,轻度阳痿,平素稍劳则腰酸腿软。其妻妇科检查正常。
体格检查:形体较弱。舌淡,苔薄,脉沉细。
实验室检查:精子计数65×109个/L,精子活动率10%。
中医诊断:不育症。
辨证:肾阳虚衰,肾精不足。
治法:补肾填精助阳。
处方:以育麟丸治之。
鹿胎膏30g,海参(连肠子)60g,海马30g,人参18g,鹿茸15g,紫河车30g,鹿角胶30g,巴戟天24g,肉苁蓉45g,补骨脂18g,山萸肉30g,天麦冬各30g,知母24g,黄柏24g,生熟地黄各30g,砂仁15g,茯苓24g,菟丝子30g,枸杞子30g,覆盆子24g,蛇床子30g,五味子18g,山药30g,阳起石30g。
共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10g,每日早晚各服1丸。
服两料后,育一男婴。
【按】根据中医学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藏元阴元阳,是生育生殖之源,人体生命之本的理论,谷老认为精子的生成依赖肾阴的滋养和肾阳的温煦。有无生殖能力,完全取决于肾中真阴真阳的盛衰。动气属火,为阳;精液属水,为阴。根据阴阳学说,将附睾、前列腺、精囊的分泌物视为阴中之阴,精子则为阴中之阳。精子又可分阴阳,即精体为阴——阳中之阴,精子存活率为阳——阳中之阳。根据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推断,精子数目的多少,受肾阴的影响较大;存活率的高低,由肾阳的盛衰来决定。由于肾阴肾阳互相依存、互相制约,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形成阴阳两虚证,这在临床也是屡见不鲜的。且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治疗精子数少,从补肾壮阳着手,创育麟汤和滋肾助阳育麟丸,取得显著疗效。
三、慢性肾炎
病案1
刘某,女,40岁。入院日期:1978年1月28日。
主诉:心悸胸闷,纳呆,少尿1周。
现病史:患者8年前患急性肾炎,经常浮肿、头晕,但始终坚持工作。于入院前1周阵发心悸胸闷,心前区疼痛,少尿,纳少,腹胀,有时咳嗽咯痰。发病以来无发热及呕吐,由门诊收住内科。血压140/110mmHg,神清,消瘦病容,贫血貌,颈静脉轻度怒张,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区可闻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两肺呼吸音略粗。腹软,肝肋缘下2.5cm,轻触痛,腹水征(-),下肢肿(++)。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2~4),可见颗粒管型。二氧化碳结合力27.4mmol/L,尿素氮10.2mmol/L。血色素95g/L,血浆白蛋白29.2g/L,球蛋白25.8g/L。心电图示左室肥厚;胸透示左室、左房肥厚,以左室为著。西医诊断:①慢性肾炎;②尿毒症;③肾性高血压;④高血压性心脏病。入院后即给予强心利尿降压治疗。2月17日给结肠透析,每日500mL。2月21日病情恶化,恶心呕吐严重,不能进食,尿少,每日约300~400mL,血压为200/120mmHg,二氧化碳结合力22.4mmol/L,尿素氮12.5mmoL/L,即请谷老会诊。
会诊:2月21日。患者形容消瘦,面色白不华,精神萎靡,蜷卧嗜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稍饮则吐更频,小便短少,大便正常,气短心慌,舌质淡苔白,脉沉弦细。
中医诊断:水肿。
辨证:脾肾阳虚,水毒上泛,肝肾阴亏,肝阳上亢。
治法:补肾健脾,平肝潜阳,降浊解毒。
处方:附片10g,生大黄15g,小蓟30g,赤芍15g,当归18g,白术12g,云苓15g,水牛角(先煎)60g,钩藤(后下)30g,羚羊角粉(冲)1.5g,夏枯草30g,车前草30g。
每剂两煎约200mL,分三四次服。
上方加减连服药20余剂,病势逐渐好转,患者已能下地活动,食眠均佳,尿量增多,步入康复阶段。
病案2
陈某,男,36岁,工人。入院日期:1970年10月16日。住院号100271。
主诉:3天来尿少,腿肿无力。
现病史:患者于10月13日发现少尿,双下肢浮肿,疲乏无力。入院检查:尿蛋白及颗粒管型。来我院门诊,收住内科病房。
既往史:自幼患哮喘,无肾炎及其他传染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37.2℃,血压128/90mmHg。一般情况好,皮肤巩膜无黄染,眼睑无明显水肿;颌下有一淋巴结,如黄豆大小,可活动,无压痛;颈软,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未见肿大;胸廓对称,心脏正常,两肺散在干鸣;腹软,腹水征(-),肝脾未及;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浮肿(+)。
实验室检查: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颗粒管型;血非蛋白氮33.77mmol/L,胆固醇10.4mmol/L,血浆白蛋白15.1g/L,球蛋白31.8g/L。
西医诊断:肾病型肾炎。
治疗经过:入院后即给予一般对症治疗,10月26日开始予强的松5mg,每日3次。11月3日改为每次10mg,每日3次。11月8日为每次10mg,每日4次。11月26日改为每次5mg,每日4次,后逐渐停用。至12月11日,强的松已服1275mg,肾病未能缓解,尿毒症加重,血非蛋白氮上升到107.18mmol/L,胆固醇12.12mmol/L,且发生严重的肺内感染,病势危笃,延请谷老会诊。
一诊:12月11日。患者面色白,精神萎靡,形体消瘦,纳呆厌食,恶心呕吐,尿少便溏,咳嗽气促,腰酸腿软,面浮肢肿,时有谵语,脉弦近数,舌质绛苔白。
中医诊断:水肿。
辨证:脾肾阳虚,肺热伤津。
治法:健脾补阳,滋阴润肺。
处方:黄芪皮20g,生熟地黄各12g,猪茯苓各12g,泽泻12g,丹皮10g,枸杞子10g,白芥子10g,冬瓜子20g,冬葵子12g,杭芍10g,附片6g,白术10g,生姜3片,甘草6g,炒鸡内金10g,建曲12g,白茅根30g。
水煎服,每付两煎约200mL,分两次服。
二诊:1971年1月12日。上方加减服月余,尿毒症改善,非蛋白氮28.01mmol/L,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患者因长期卧床,臀部发生褥疮并发感染,精神萎靡,情绪低沉,拒绝饮食及治疗。诊其脉细数无力,舌质淡白微腻,内服药以健脾补肾为主,兼以控制褥疮之品,外用生肌散敷疮面。
处方:生地黄25g,茯苓12g,泽泻10g,丹皮10g,山茱萸12g,肉桂3g,附片10g,车前草30g,黄柏15g,大小蓟各30g,沉香曲10g,鸡内金10g,当归15g。
水煎服,日1剂。
三诊:1月16日。服药后症状好转,惟自汗出,晚上盗汗,脉细数,舌质淡苔白。治法以扶正为主。
处方:生黄芪25g,生熟地黄各15g,猪茯苓各15g,泽泻12g,丹皮10g,山药30g,山茱萸12g,牛膝12g,车前草30g,旱莲草30g,附子10g,肉桂3g,黄柏15g,当归30g,连翘30g,白芍12g。
服上方后病况日趋好转,原方略加减,至4月6日病情稳定。尿蛋白(-),白细胞(0~+),遂带中药10剂出院。经随访8年,肾病痊愈,尿常规化验始终正常,血非蛋白氮及胆固醇正常,迄今正常工作。
【按】肾功能不全是全身性的疾患,反映机体的正气不足。正气不足则逐邪之力降低,使尿中废物不能充分排泄,少尿、无尿乃肾阳不足。由于“阳主开,阴主藏”,阳衰则不开,不开则不排泄。“阳损及阴”,阳损必然导致阴伤,而“阴主藏精”,精气不能收藏而漏泻,以致蛋白等物丢失。鉴于以上病机,非峻补肾阳不能扶其肾功能,解其危机,非顾肾阴不能助其机体之修复,精藏则正复,正复则精藏。谷老曾用大量附子、肉桂、黄芪以救其阳,用大量黄精、玉竹、生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石斛以补其阴,俾阴平阳秘,肾功能恢复。谷老在使用附子、肉桂补阳药时不受血压高低的限制,他认为肾炎尿毒症患者之所以出现高血压,主要是阴阳失衡,所以调整阴阳即可降压,绝不可一味潜镇。
四、无脉症
阎某,女,46岁。入院日期:1978年4月23日。
主诉:左侧肢体无力,口角右歪1个月。
现病史:患者半年来阵发性头晕,入院前1个月行走时突然摔倒,10分钟后缓解,即感左侧肢体无力,口角右歪。至某医院脑系科检查,诊为“脑干缺血,无脉症”。后收入本院内科治疗。
体格检查:左臂血压为90/60mmHg,右臂测不到血压。口角右斜,伸舌偏左,右颈动脉搏动弱,左上下肢肌力4级,左上肢快速上举时有缺血症状——微绀。双桡动脉搏动消失,双足背动脉搏动微弱。未引出病理反射,生理反射存在。
西医诊断:无脉症,主动脉弓综合征,脑干缺血。
入院后即给予地塞米松、地巴唑、芦丁、维生素C等治疗,疗效不著。3月2日请谷老会诊,检查寸口无脉,趺阳脉微,口角右斜,伸舌偏左,左侧上下肢活动差,头晕,舌质暗红色,苔白腻。
中医诊断:中风。
辨证:阳气不足,阴寒阻络,络脉瘀阻不通。
治法:温阳通脉,养血散寒。
处方:以当归四逆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当归30g,桂枝15g,杭芍15g,赤芍15g,细辛4.5g,桃仁12g,红花15g,川芎10g,黄芪30g,白花蛇1具,全蝎10g,附子10g,甘草15g,麝香0.06g(冲),葱白3寸。
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另:大活络丹,每晚服1丸。
上方药服至3月23日,头已不晕,能下地活动,舌质淡,苔白,中心略厚,寸口脉已能摸到,趺阳脉较明显。于上方加入大金钱蛇6g,土鳖虫15g,制马钱子0.9g(冲服)。至3月28日,双侧肢体活动度一致,双侧均能测到血压,趺阳脉较前更加明显,带药出院。两周后门诊复查,病情稳定,继续服中药治疗以善后。
【按】无脉症为主动脉弓的头和臂部分支的慢性进行性动脉炎,且常为闭塞性的。其特点为桡动脉、臂动脉、颈动脉和颞动脉的搏动消失。临床有头和上肢缺血的表现,其病因迄今未明确,可能与风湿、梅毒、结核病及动脉硬化等有关。中医学虽然无“无脉症”这一病名,但中医古典医籍中不乏类似记载,如《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中藏经》曰:“血痹者……其脉寸口结,脉结不利,或如断绝是也。”所论的病机和无脉症相类。谷老认为此病为阳气不足,寒邪阻滞经脉,气虚推动营血运行无力所致。
治疗无脉症,一要祛寒解滞,使用大量辛热之剂助阳通脉,如本案用附子、桂枝、细辛、葱白等。二要益气行血,如黄芪、甘草、当归补气行血。现代医学认为黄芪、甘草都含有糖皮质激素,有抗胶原病的作用,在本病的治疗中是很重要的药物。三要活血化瘀,用当归、川芎、桃仁、土鳖虫等,加入麝香,取其性味香窜,无处不到,帅诸药入微小动脉,有开窍启闭之功,更加白花蛇、金钱蛇及全蝎以助通脉之力。复加马钱子治手足麻痹、半身不遂,提高延髓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的兴奋作用。治疗前后呼应,辨证辨病相结合,药随症变,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五、过敏性紫癜
谢某,男,17岁。入院日期:1978年3月22日。
主诉:脐上阵发腹痛12天,皮肤瘀点8天。
现病史:患者于10天前吃大肉饼后,腹痛呕吐,经对症治疗无效,于1周前腹痛加重,皮肤四肢有出血点,双踝关节痛,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来我院求医,收入院治疗。
体格检查:神清。左上肢有点片状出血,压之不褪色,色鲜红;右上肢及两下肢有散在陈旧性出血点。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正常,腹软,肝不大,脾肋下可及。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238×109/L,肝功能、血沉、出凝血时间正常,大便潜血(++++),蛔虫卵(+),钩虫卵(+)。
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
患者在县医院每天输氢化可的松200mg,共8天。入院后又给氟美松0.75mg,每日3次;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5mg,静脉点滴。配合止血药,病情未控制,出血点渐多,呕吐咖啡样物,呕吐物潜血(++++),柏油便潜血(++++),尿中潜血(++++),病势危笃,延请谷老会诊。
初诊:3月30日。查患者肢体遍布红斑,斑色鲜艳,面色白,舌质淡,苔白,脉虚弦数。自诉口渴烦躁,喜冷饮,自汗。
中医诊断:紫斑。
辨证:血热肌衄。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处方:犀角地黄汤加味治之。
广角15g(先煎),生地黄30g,丹皮6g,杭芍15g,茜草根30g,紫草30g,黑栀子10g,侧柏叶15g,棕炭10g,三七粉3g(冲),白术15g,炙草15g,大枣7枚。
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
另方:使君子150g,炒黄微香,每日50g嚼服,以驱蛔虫。
上方服6剂后,病情稳定,呕吐及黑便已止,脉虚弦数,便蛔虫三四条,舌质淡,苔白,拟上方去棕炭、侧柏叶,加生石膏30g,牛膝15g,银花30g,连翘壳15g,黄芪30g。又服30剂,皮肤黏膜未见新鲜出血点。大便潜血阴性。
【按】谷老常用犀角地黄汤化裁治疗各种血证。方中犀角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但物稀而价昂,可用广角或水牛角代之,剂量要大,煎煮时间要长,或以生石膏、升麻代之;生地黄滋阴凉血,有消炎及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芍药有镇惊镇痛、增加血流量、减小血管阻力的作用;丹皮清热凉血,有抗菌作用;加侧柏叶、栀子、棕炭、茜草、银花、连翘壳、三七以加强凉血止血解毒之功。值得讨论的是,本例患者一派血热之象,不见红绛舌而反见淡舌。谷老在分析病情时指出:血热见红绛舌为其常,本案患者因消化道、泌尿道、皮肤出血,造成血亏,血之与气如影随形,血亏岂有不伤气之理,故症见舌淡、脉虚、面色白、自汗出,遂于清热凉血方中加入黄芪、甘草、大枣、白术补气之品,处方谨慎周到。
六、急症
病案1
商某,男,65岁。初诊日期:1936年盛夏。
主诉:高热半月,神昏谵语两天。
现病史:高热半月伴汗出口渴,曾数延名医诊治,病反加重,危在旦夕,言明“死马当活马治”,死而无怨。与家属详询病因之际,得知其因无嗣,新纳妾半年,前医多以其年高体弱而以育阴清热之法为治,均效果不佳。经友人介绍,先生往诊。
体格检查:神昏谵语,形体消瘦,抚之体若燔炭,体温40.8℃,汗大出,口唇干红,呼吸气促,虽水米未进,脉却洪数。
中医诊断:温病。
辨证:患者年高,阴伤于内,又感温热之邪,阳明气分热盛。治法:清热益气生津。
处方:人参白虎汤加味。
生石膏120g(先煎30分钟),知母12g,粳米30g,甘草10g,金银花30g,连翘15g。
水煎待凉灌服。西洋参15g单煎,频代茶饮。
药进1剂后即热退苏醒。再服生石膏减为30g,两剂而痊。
病案2
张某,男,10岁。初诊日期:1939年暑期。
主诉:发烧5日,抽搐痉厥1天。
现病史:发烧5日,至第六日病情突变,高烧达40.6℃,同时抽搐痉厥,急延先生往诊。
体格检查:神昏抽搐,病童两目上视不识人,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喉中痰声辘辘,脉象洪滑数急。
中医诊断:暑瘟(中暑)。
辨证:暑热动风,痰热上扰清宫。
治法:涤痰息风。
立即将病童之牙撬开,以纳鞋底之针锥木柄塞于上下齿间,再取较硬之鹅翎一支,蘸生桐油于喉间探吐。顿时,吐出如胶状之痰数口,反复探吐约1小时之久,痰吐殆尽,角弓反张已完全消失,抽搐止,神识亦清。10岁之子竟吐浓痰满盆,满座皆惊奇不已。再以安宫牛黄丸1粒调服。后经调理而愈。
病案3
张某,男,8岁。初诊日期:1938年春季。
主诉:突然高热,旋即惊厥抽搐1天。
舌脉:舌红苔黄干,脉弦数。
中医诊断:急惊风。
治法:先针人中无反应,再针十宣放血,当三棱针刺右手第5指放血时见左手指微动,针至左手第4指放血时患儿哭出而搐止,体温下降,以后又十宣放血一次,兼刺曲池、合谷、风池而病愈。
【按】中医治疗急重症手段很多,针刺、涌吐等法在古医著中记载很多。治疗急重热性病的关键在于认证准确,方法迅捷,截断有力。针刺与探吐法方法简便,易于掌握,效果迅速,符合简便验廉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在求医购药不便之乡村,值得重视。
七、不寐
霍某,男,61岁。初诊日期:1990年12月9日。
主诉:彻夜不寐已半年余。
现病史:工作繁杂,更兼分配房屋之事难于平衡,初则日夜烦心,甚则彻夜不寐,已半年余,口苦晕眩,脑力不济,住院治疗曾服多种西药,迄今无显效。
体格检查:血压120/80mmHg,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血脂偏高。
中医诊断:不寐。
辨证:心阴久耗,肝肾阴亏,虚火上扰,神不归舍,本虚标实。
治法:滋阴潜降,安神益智。
处方:以黄连阿胶汤、心肾交补丸(《罗氏会约医镜》)化裁。
焦远志10g,节菖蒲10g,太子参 20g,大生地黄20g,柏子仁10g,炒枣仁 30g(打),云茯神15g,五味子10g,麦门冬10g,夜交藤30g,野百合30g,当归10g,夏枯草12g,川黄连10g,真阿胶10g(烊化),白蒺藜12g,生龙牡各30g(包,先煎),生磁石30g(包,先煎)。
生鸡蛋黄两个,搅,兑水煎服,7剂。
二诊:头晕明显减轻,可入睡两三个小时,自觉脑子灵活些,脉弦,舌质稍红,纳差。前方去夏枯草,加鸡内金10g,水煎服,14剂。
三诊:诸症悉减,脑力灵活,可睡5个小时左右,梦不多,惟活动后觉乏力。治以滋阴潜降、益气增智法,配丸剂长服。
处方:大生地黄90g,节菖蒲90g,远志肉90g,云茯苓90g,生晒参45g,天麦冬各90g,五味子90g,当归90g,炒枣仁120g,野百合90g,沙苑子90g,首乌90g,生山楂90g,广郁金60g,丹参90g,陈皮45g,山茱萸肉90g,陈阿胶90g,夏枯草60g,赤芍90g,生龙牡各90g,生磁石120g。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早晚各2丸。随访半年,入睡及睡眠均好,脑力充沛。
【按】《杂病源流犀烛》云:“劳心之人多不寐,年高之人多不寐,虚烦之人多不寐。”张景岳亦说:“凡人以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寐。”更有严重者,可以转为肝风内动、中风之候。谷老以黄连、阿胶等滋阴清热,配介石类潜镇降火,疗效称善。野百合入心肺二经,不仅润肺止嗽,《日华子本草》还说它“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配合酸枣仁、远志治疗神衰心烦失眠效果亦佳,为谷老治不寐常用药。
八、甲状腺瘤
卢某,男,60岁。初诊日期:1989年10月7日。
主诉:左侧甲状腺肿大,约2.5cm×2.5cm,已8月余。近来劳累后感吞咽不适,烦躁。
体格检查:结喉左侧肿块如鸽蛋大,随吞咽上下活动,表面光滑,中等硬度,无红肿,压之微痛。舌边有瘀斑,苔薄微黄,脉弦。
中医诊断:肉瘿。
西医诊断:甲状腺瘤。
辨证:肝气郁结,痰湿阻络,久而成瘿。
治法:疏肝理气,软坚化痰。
处方:生石决明、生龙牡各30g(布包先煎),夏枯草15g,山慈菇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大贝母10g,青连翘10g,广郁金20g,醋柴胡10g,醋青皮10g,赤白芍各20g,炮甲珠10g,炒桃仁10g,海藻10g,大刀豆20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89年10月21日。上药进退14剂后,肿块减小,压之不痛,烦躁也减轻。胃纳欠佳,脉弦。宗前方意减苦寒碍胃之品,加和中健胃之药继续治疗。
处方:生龙牡30g(布包先煎),夏枯草15g,山慈菇10g,广郁金10g,赤白芍各15g,炮甲珠10g,大贝母10g,云茯苓15g,炒白术10g,紫丹参30g,海藻20g,昆布10g,小金丹1丸。
服上方药约60剂,其间外感内热皆因症治之,但基本方未变。至1990年2月瘤已完全消失。
【按】甲状腺瘤中医称瘿瘤,主要由于肝郁化火,灼液成痰,气、血、痰交阻凝结而成。谷老常用醋柴胡、广郁金、青陈皮疏肝理气;夏枯草、海藻、昆布、生龙牡、石决明、浙贝母清肝化痰,软坚散结;山慈菇、川连、野菊花、紫地丁等解毒消肿,止痛,防止癌变。用药时要防止过于破气伤气,故用顾护胃气之茯苓、白术等。成药除小金丹外,还可加用内消瘰疬片。疗程较长,应注意守方权变。
九、痛经、不孕症
景某,女,26岁。初诊日期:1971年4月3日。
主诉:痛经6年,婚后3年未孕。
现病史:初潮较迟,经少略痛,后因下乡受寒,经至则小腹绞痛硬冷,腰酸不支,且经行不畅,至第四五日下黑血及整片子宫内膜,排出后疼痛方缓解。近一年来痛经每至昏厥,须注射“杜冷丁”才能缓解,因而视行经为畏途。另同房时小腹疼痛。末次月经为1971年3月15日。
诊查:刻下四末冷。舌质色淡,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软尺无。
中医诊断:痛经,不孕症。
西医诊断:内分泌失调,子宫内膜异位症。
辨证:先天肾虚,更兼寒邪客于胞宫,气血滞凝。
治法:温经化瘀止痛,培补肾元,标本同治。
处方:以《金匮要略》温经汤化裁。
炒吴茱萸10g,肉桂10g,乌药10g,生黄芪15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0g,丹皮10g,牛膝12g,苏木10g,菟丝子15g,狗脊15g,淫羊藿15g,阿胶12g(烊化),砂仁4.5g。
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1971年4月14日。经尚未行,药后觉小腹略暖,腰酸减,脉如前。因经期将至,上方加桃仁泥10g,元胡12g(打),细辛3g,茺蔚子12g。7剂,水煎服。
三诊:1971年4月26日。20日月经来潮,痛经稍减;经色较红,量较以前增多,仍下片状内膜;腰酸腿软。沉疴日久,难以速去。经期已过,前方去桃仁、茺蔚子,加炮附子6g,香附10g。14剂,水煎服。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穴,每日1次。嘱快行经时服14日方7剂。
四诊:1971年5月26日。本次月经5月21日来潮,痛大减,血量较多,色红有瘀块,子宫内膜呈碎片状,腰酸减。同房腹已不痛。脉沉弱。嘱患者经后服温经养血方(4 月26日方),经前经期服温经化瘀方(4月14日方)。坚持穴位艾灸。
五诊:3个月后喜报已怀孕,停药。后顺产一男婴。
【按】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此例痛经十分典型。患者月经初潮迟,量少,四末不温,腰酸,尺脉弱,皆先天肾阳不足之征,后因寒邪客于胞宫,气血凝滞,不通则痛。该证本虚标实,先生标本兼顾,平时注重温经养血,培补肾阳,行经时则加桃仁、苏木、茺蔚子、元胡活血化瘀止痛,兼用艾灸温补通络,共奏扶正祛邪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