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吕思勉先生,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一八八四年二月二十七日(清光緒十年二月初一日)誕生於江蘇常州十子街的吕氏祖居,一九五七年十月九日(農曆八月十六日)病逝於上海華東醫院。吕先生童年受的是舊式教育,六歲起就跟隨私塾教師讀書,三年以後,因家道中落而無力延師教授,改由父母及姐姐指導教學。此後,在父母、師友的幫助下,他開始系統地閲讀經學、史學、小學、文學等各種文史典籍。自二十三歲以後,即專意治史。吕先生夙抱大同思想,畢生關注國計民生,學習新文化,吸取新思想,與時俱進,至老彌篤。
吕先生長期從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一九〇五年起開始任教,先後在蘇州東吴大學(一九〇七年)、常州府中學堂(一九〇七年至一九〇九年)、南通國文專修科(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一一年)、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四年)等學校任教。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九年,先後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其後,又在瀋陽高等師範學校(一九二〇年至一九二二年)、蘇州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五年)、上海滬江大學(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上海光華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任教。其中,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最久,從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五一年,一直在該校任教授兼歷史系系主任,並一度擔任該校代校長。一九五一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光華大學并入華東師範大學,吕先生遂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爲歷史學一級教授。吕先生是教學與研究相互推動的模範,終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吕先生是二十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在中國通史、斷代史、社會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學術史、史學史、歷史研究法、史籍讀法、文學史、文字學等方面寫下大量的論著,計有通史兩部:《白話本國史》(一九二三年)、《吕著中國通史》(上册一九四〇年、下册一九四四年);斷代史四部:《先秦史》(一九四一年)、《秦漢史》(一九四七年)、《兩晉南北朝史》(一九四八年)、《隋唐五代史》(一九五九年);近代史一部:《吕著中國近代史》(一九九七年);專著若干種:《經子解題》(一九二六年)、《理學綱要》(一九三一年)、《宋代文學》(一九三一年)、《先秦學術概論》(一九三三年)、《中國民族史》(一九三四年)、《中國制度史》(一九八五年)、《文字學四種》(一九八五年)、《吕著史學與史籍》(二〇〇二年);史學論文、札記及講稿的彙編三部:《吕思勉讀史札記》(包括《燕石札記》、《燕石續札》,一九八二年)、《論學集林》(一九八七年)、《吕思勉遺文集》(一九九七年);以及教材和文史通俗讀物十多種,著述總量超過一千萬字。他的這些著作,聲名廣播,影響深遠,時至今日,在港臺、國外仍有多種翻印本和重印本。吕先生晚年體衰多病,計劃中的六部斷代史的最後兩部《宋遼金元史》和《明清史》,已做了史料的摘録,可惜未能完稿,是爲史學界的一大遺憾。
吕先生對民族史的研究,源於早年受史學家屠寄的影響。一九〇五年,時任京師大學堂、奉天大學堂正教習的屠寄返里小住,被邀請在常州“讀書閲報社”講元史,吕先生前往聽課。受屠寄講學的啓發,他又補讀了《遼史》、《金史》、《元史》及其他諸史。吕先生曾説:“親炙而受其益的,則爲丁桂徵、屠敬山兩先生。……(屠寄)先生爲元史專家,考據極精細,我後來頗好談民族問題,導源於此。”(《自述學習歷史之經過》,刊於《蒿廬問學記》)除了這兩部中國民族史的專著外,在吕先生的二部中國通史和四部斷代史中,都設有專章敍述歷史上的民族問題,他的讀史札記也有相當多的條目是有關民族史的考證的。
《中國民族史》於一九三四年四月由上海世界書局初版,十二月再版。先生自評此書,“考古處有可取,近代材料不完全,論漢族一篇,後來見解已改變”(《三反及思想改造學習總結》,刊於《吕思勉遺文集》上)。《中國民族演進史》是上海亞細亞書局出版的基本知識叢書之一,一九三五年三月初版。此書爲中等學生所寫,内容上除側重於民族史上的基本知識,多指示讀書的方法外,還闡述了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是當時很受青年學生歡迎的一本民族史方面的通俗讀物。先生在序言中指出:“講民族歷史,自然當力謀民族團結,但也不能因此而抹殺史實真相。中國現在,就是包含着好幾個民族的。諸少數民族,對於主要的漢族,以往的關係是如何?現在的關係是如何?談民族問題的人,都應該忠實敍述。爲要求各民族親近起見,團結起見,將已往的衝突,和現在未能一致之處,隱諱而不能盡言,未免是無謂的自欺。本書不取這種態度。”
《中國民族史》初版以後,作者曾做過仔細的校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海古籍出版社計劃出版“吕思勉史學論著”系列,《中國民族史》也曾經過楊寬、吕翼仁先生的校訂。其後,《中國民族史》曾有多家出版社重印: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收入《中國學術叢書》出版,一九九〇年上海書店收入《民國叢書》第一編影印出版,一九九六年三月北京東方出版社收入《學術經典叢書》出版。其中,中國大百科全書版有較多的删節。
本次《中國民族史兩種》的新版,《中國民族史》以上海世界書局初版本爲底本,吸取了作者和楊、吕等先生的校訂成果,《中國民族演進史》以上海亞細亞書局版爲底本校訂,保留了原書有關參考書目和復習思考題的附録。兩書原爲繁體直排,今均改爲繁體横排。除訂正了原書的一些訛誤之外,其他如行文遣句、概念術語等,均未作改動。對某些於今已不合適、不確切的表述,如“中國本部”,及某些少數民族人名地名等,爲保存著作原貌,亦一仍其舊,但并不表示我們同意這樣的提法,相信讀者自會判别。
李永圻、張耕華
二〇〇七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