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史籍七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補注第十七

此篇所論,兼自注及注釋兩種,所謂“文言美辭,列於章句,委曲叙事,存於細書”;及“除煩則意有所恡,畢載則言有所妨,定彼榛楛,列爲子注”者,皆自注也。前者以求文字之簡潔,後者以求網羅之究備也。其裴松之、陸澄、劉昭等作,則注釋他人之書者也。大抵史注有三:一釋文,二補遺,三考異。考異又分兩種:一考事實之異,一考文字之異。考事實之異,如劉氏所謂“孝標善於攻繆”是。考文字之異,如所云陸澄注《班史》,多引司馬遷之書,“此缺一言,彼增半句,皆採摘成注,標爲異説”是。然考文字之異,意正在於考事實之異,則二者事雖異而意實同也。考文字之異者,亦稱校勘。釋文者,釋其名物、訓詁,多施之古書,時代相近者罕用。自爲者可謂絶無,以其可解,不煩此也。正史中,惟《史記》、《漢書》之注,屬於此者最多,以其時代遠,所採者又多古書也。後世惟宋子京之《唐書》,文字僻澀,亦宜用之,然此實宋氏之病。又譯語有宜用之者,如《遼》、《金》、《元史》之《國語解》是也。補遺有出於自爲者,蕭大圜等之定榛蕪爲子注是也。有他人爲之者,裴松之之注《三國志》,劉昭之注《續漢書》是也。考異出於自爲者,昔人多即存正文中。如《史記·大宛列傳》贊:“《禹本紀》言河出昆侖。昆侖,其高可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隱爲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昆侖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是其一例。後世乃有特著一書者,司馬光之《通鑒考異》,其最著者也。他人爲之者極多,史部考證之書,悉屬此類。考文字同異亦只有他人爲之,而多用之古書。近世之書,則惟施之版本同異、傳寫訛奪之間耳。以其文義易明,材料存者尚多,不待區區求之於此也。

自注之求文字簡潔者,乃文體使然,與叙事之詳略無關係。古人文字,皆有自注。此謂自注之例,始於《漢書》,其實《漢書》乃其格式尚未淆亂者耳。詳見予所撰《章句論》。

“注史與修史異,注古史與注近史尤異。史例貴嚴,史注貴博,注古史者,搜採尤貴完備”,已見《斷限篇》評。裴松之、劉昭雖爲劉氏所譏,然後人得其益實不少也。又劉氏譏裴松之“好採異同”,而“不加刊定”,在當時自爲篤論,然後人讀古史,則正宜多考異同,少下論斷;以古史所存已少,年代又相去久遠,情勢迥殊,難於臆度,貿然武斷,勢必繆誤也。惟在裴氏當時,情形與今大異,所搜採之異同,斷無不能明辨其得失者。乃考辨之語,十無一二;徒勤採獲,而甘苦不分,自不免爲劉氏所譏矣。校勘文字,在時代相近之世,亦爲徒勞,然後人之讀古書,則往往因此而得妙語,亦不能作一概之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