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姜太公钓文王,一失机遇起点低
有一支造反军距离韩信的老家淮阴不远,地点在东阳。东阳距淮阴只有70公里。东阳造反,淮阴应该有耳闻。更何况挑头造反的还是东阳县的县衙官员陈婴。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陈婴原先是东阳县的令史,一向诚实谨慎。东阳县的年轻人杀了县令聚集起数千人,想推举出一位首领,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就来请陈婴。陈婴推辞说自己没有能力,众人还是强行让陈婴当了首领,县中追随的人有两万。那帮年轻人想索性立陈婴为王,为与其他军队相区别,用青巾裹头,以表示是新突起的一支义军。[1]
大凡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在初创时期,是人才显露才能的最好时机。初创时期,人不多,张三李四领导一下子都认识了;急需人干活,不管有没有能耐先顶上去干了再说。等到事情干大了,招兵买马人多了,自然是组长升科长,处长升局长。大小都弄个师长旅长干干。
可是等到公司组建起来了,造反队伍扩大了,管理层一层一个台阶,你想越级提建议不说总经理顾不上听,你的顶头上司小科长就先不高兴,找个机会就得整治你。你能了你上去了,我得多难受!你有好主意,也得变成我的主意;你干出成绩了,到领导那里也得变成我的成绩。
既没本事自己拉队伍,又不愿意放下身段去投靠别人,使韩信错失了人生的第一次良机。这使得在短暂的秦末两年亡秦战争中,白白浪费了8个月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只要能拉起队伍,只要在起事初期投靠,加上一点点才能,就会得到飞速的提升。这次机会的错失,其后果不仅是浪费了秦末战乱最初八个月快速升迁的机会,也使得后来韩信虽然放低身段投靠了项梁,但由于领导岗位已经一个萝卜一个坑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韩信无法展露才华,在整个亡秦战争中随大军胜利而前进,随大军失败而溃退,一无建树。
就这样,韩信浪费了上天赐予他人生最宝贵的第一次机会。这次机会的错失,为后来刘邦直升飞机式的提拔韩信,潜伏下了危机。
姜太公80岁独钓渭水,钓来了周文王西伯,从而成就了周朝的几百年江山。韩信大约也是想通过独钓城下,钓来一个贤君从而成就姜太公的一番大业。其实韩信犯傻了,“姜太公独钓渭水”只不过是一个被后人充分戏剧化的传说。没有哪个高高在上的君王,会在前呼后拥的出行中,注意到路边的一个糟老头子。《史记·齐太公世家》的另外两种说法也许更符合实际。
说法一,“姜太公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商纣无道,姜太公就离开了。姜太公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附了周文王西伯。”[2]
这是四处投简历找工作失败后,自己主动投奔说。
说法二,“姜太公是一个隐士,隐居海滨。周文王西伯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时,西伯的臣子散宜生、闳夭久听说姜太公大名,便去请他帮忙。姜太公也听说西伯贤德,又一贯尊重老人,于是就答应了二人的邀请。这样,三人齐心合力营救西伯。他们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西伯。终于西伯得获释,返回周国。”[3]
这是名声在外接受邀请说。在接受邀请说中,姜太公通过自己的计谋赎回了周文王西伯,立有大功,这才得以官居高位。
这两种说法表明了一个道理,不管你有多高的才能,你都得依附于某一个团队。你要想在这个团队中受到重用,要么你曾经干出过辉煌的业绩有名声,要么你现在做出贡献显示出能力,否则,那种慧眼识珠,一下子就发现你是一个人才的伯乐,世上没有。
8个月过去了,饥寒交迫的韩信大约也悟出了这个道理:天天在城下钓鱼,钓不来明君西伯。不放低身段去投靠别人,哪怕是才能不如自己自己瞧不上的人,自己这辈子就只能在淮阴受人欺负受穷到死了。
这时候,正好有一支造反军路过淮阴,韩信第一次放低身段,主动投靠。
注释:
[1]《史记·项羽本纪》: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2]《史记·齐太公世家》: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
[3]《史记·齐太公世家》: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