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家名师论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名家的教育智慧(7)

董沄七十拜师

董沄,字复宗,号梦石,浙江海盐人,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文人、学者。他知识渊博,早年爱好文学,但从不满足,对学识孜孜以求,“以能诗闻江湖间”。

68岁那年,他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听说王阳明正在深山讲学,便赶去听课。一连听了几次,感到王阳明很有学问,特别是对他的理学观点非常赞赏,诚恳地提出要拜王阳明为师。当时,王阳明53岁,不肯收已68岁的董沄为学生,再三推辞,董沄的一些朋友也都劝他:“你已这么大年纪了,也很有名气了,何必如此呢?”而董沄则说:“吾从吾之所好为之”。(我是按照我自己的爱好去从头做的)并改号为从吾道人,决心跟随王阳明从头学起。

两年后的一个除夕晚上,董沄整整70岁了,他决定正式向王阳明行拜师之礼。那天,天正下着雨雪,寒风刺骨,道路泥泞,他不顾家人的劝阻,自己背着铺盖,一跌一滑地赶到王阳明的住处70岁的老学生向55岁的老师行了跪拜礼,正式确立起师生关系,两位老人在烛光下,精神焕发,相对守岁,开始了新的一课。

过了两年,王阳明去世了,董沄悲痛地诀别了老师。他痛悔自己拜师太晚,没能把教师的全部知识继承下来。为了弥补这一损失,他便专心致志地钻研王阳明的遗著,学到了很多理学知识,他的学识更加渊博了。直到他77岁去世那一年,也一直苦读不息。

徐光启拜利玛窦为师

徐光启是明朝末年著名的科学家,一生在学术上勤勤恳恳,孜孜以求,尤其在天文、数学和农学上,更是成果卓著。

公元1596年夏天,徐光启任广西浔州知府赵凤宇的家庭教师,随赵家一起来到浔州。在那里,他结识了意大利神父郭静居,他第一次看到了一张《万国全图》,神父指着地图给他看中国在哪里,欧罗巴(欧洲)在哪里,意大利在哪里。徐光启看后十分惊异,有生以来第一次知道,除了中国之外还有那么广阔的地域。这使他非常倾慕,当他知道这图是耶稣教会会长利玛窦所绘时,便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找到利玛窦,拜他为师,跟他学习。

在郭静居的指点下,徐光启几经周折,多次追踪,终于见到了利玛窦。两人一见如故,从天文、地理谈到数学,非常投机。利玛窦用欧几里德的《原本》举例,对比中西方教学特点的一番谈论,使徐光启一下子便迷上了《原本》。

“先生,可以把你的《原本》一书借给我看看吗?”徐光启恳请道。

利玛窦笑了,他摊开两手说:“可惜还没有翻译成中文,先生读不懂。”

一种对科学强烈追求的欲望,使徐光启下了一个更大的决心,一定将《原本》译成中文。

为了学习西方科学,为拜利玛窦为师,公元1603年,他全家加入了天主教。第二年他又考中了进士。在他再三的请求下,利玛窦终于开始向他讲授《原本》和绘制地图的方法。老师规定每两天向他讲授一次。无论是大雪纷飞,还是黄沙弥漫,徐光启总是按时到达,恭恭敬敬地听利玛窦的讲述。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徐光启终于弄通了欧几里德《原本》。他发现该书着重阐述数学的基础理论,有严密地逻辑推理,确实能弥补中国古代数学的不足,就建议利玛窦说:“这段时间先生不辞辛苦,精心讲授,晚生已基本掌握了《原本》的要旨。请先生继续赐教,与晚生一起把该书译成中文,名字可否定为《几何原本》?”在徐光启的精神的鼓舞下,利玛窦终于答应试一试。《几何原本》的翻译工作终于开始了。

整个冬天他俩都是在灯烛下度过的。白天徐光启要去办公,只是晚上才能与老师一起译书,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多困难,书中专用名词在汉语中没有,只能由两人琢磨决定,但是经过多次推敲,反复修改,才定下来的。常常为了一个名词,他们想了几个晚上,改了十几次,还不满意,有时一个章节译完了,但因文字艰设就推翻了再译,直到文字准确,通俗易懂时为止。

时光荏苒,他俩从大雪纷飞季节译到了桃李花开时,译完了前三卷。他们没有时间去游春赏花,继续奋战,终于在五月前译完了前六卷。

初稿译完后,徐光启又反复修订了两遍,直到6月末,终于定稿刻印了。

公元1607年,《几何原本》终于印出来了。本书装帧十分精细,第一页上工工整整地印着《几何原本》四个大字,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录。看着他们共同心血的结晶,两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表达了真诚的师生之情谊。

马锦当仆学戏

明代的后期,陪都金陵(今南京)是一个繁华之地,游人如云,到处呈现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仅戏班子就有数十个。其中最出名的,一个是兴化部,一个是华林部。著名演员马锦,字云将,祖辈是西域人,他是兴化部的主要演员。

一次,一个富商遍请贵客文人,举行盛大宴会,让兴化部和华林部演对台戏助兴。兴化部在东台,华林部在西台,同时上演《鸣凤记》。这是一出反应杨继盛等“谏臣”与严嵩父子等奸佞之间矛盾斗争的戏。开头,两台歌声悠扬,同样赢得了观众的好评,而当演到严嵩和夏言两个宰相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时候,两台演员的演技便显出了差距,观众都面向西台,为华林部扮演严嵩的一位姓李的演员喝彩,有的大呼“端酒来!”有的索性把座位移到西台前面去了,不再向东台观望。东台上还没等这出戏演完,便停锣息鼓了。原来兴化部扮演严嵩的马锦自感羞愧,当即卸装不知去向了。

马锦是金陵著名的歌手,兴化部的主要演员。自他出走后,兴化部又不愿意随便找人接替他,只好停演了。于是,华林部独享盛名。

过了三年,马锦又回到了金陵,召集他的同伴重理旧业。他又找到原先那位富商,请求道:“希望你再举行一次宴会,把上次请过的客人全部请来,我们兴化部和华林部重新对台演一回《鸣凤记》,给大家助兴。”那位富商欣然应允。

两台戏照例同时开演。演到严、夏两宰相争论河套问题时,马锦简直把严嵩演活了,不要说观众为之倾倒,连西台那位姓李的演员,也失声叫好,连忙跑到东台,跪倒在马锦面前,甘愿做他的徒弟。

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一些演员都到兴化部去拜访马锦,请教说:“你的演技本来也不错,可是比不上李君,李君扮演严嵩,可算是演绝了,现在你又从哪位高师那里学了这一套演技,竟然把他压倒了呢?”

马锦回答:“李君扮演的严嵩,确实是天下无与伦比,可是他又不肯教我。我怎么办呢?我听说当今宰相顾秉谦同严嵩是同一流人物,便跑到京城里,请求给他当仆人。整整三年来,我每天伺候他,仔细观察他的举止,琢磨他的语言,久而久之,对于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全部摸得熟透。这就是我拜老师的经过啊!”

大家听了,都佩服他为演好角色而立的恒心和所下的苦工。

弘仁以黄山为师

明末清初,许多画家都游览过黄山。黄山的云海、奇石、雄峰、烟雨,给他们以启示,给他们以灵感。这些画家刻苦钻研,成为很有影响的“黄山画派”。弘仁就是这个画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成功,既有老师倪瓒的精心教诲和启迪,也有他自己的刻苦和勤奋,还有黄山这个“第二位老师”给他的灵感和经验。

弘仁从小喜爱书画,几乎天天都在看书作画。他的老师中,给他影响最深,受益最大的是大画家倪瓒。弘仁对他非常敬重,他藏有老师的画,还写有关于老师的诗。其中有一首说:

疏树寒山淡远姿,

明知自不合时宜,

迂翁笔墨予家宝,

岁岁焚香供作师。

倪瓒所以能够成为受他敬重的老师,还因为在身世遭遇上,两人颇有相似之处。倪瓒五十岁时散尽家产,遁迹于太湖之上,着意丹青,终成妙手。弘仁少年为僧,云游四方。他想:我应该像老师那样,刻苦学画,不然,岂不辜负了大好时光和平生志愿。

他在学习老师画法过程中,没有停留在临摹上,而是吸取老师的精华,紧密结合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他以山为师,与山为伴,长期居住在黄山,游遍了黄山三十六峰。长期实践,他深深感到,黄山就是他成功的“第二位老师”。

弘仁有首诗,描写的就是他天天与黄山老师在一起的情景:

坐破苔衣第几重,

梦中三十六芙蓉,

倾来墨沛堪持赠,

恍惚难名是某峰。

实践出真知。勤于实地观察,既是他成功的“捷径”,也是所有画家成功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和练习,他达到了技法娴熟,独树一帜的艺术境界。他画的《黄山真景册》50幅,是罕见的艺术珍品。老人峰、一线天、藏云洞、龙翻石、飞来峰、莲花庵……等一幅幅黄山奇景毕现于他的笔端。

史可法狱中探师聆教

史可法是明朝末年抗击清兵的名将,是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英雄。青年时代,他曾受到老师左光斗的教诲,老师那忧国忧民的胸怀,刚烈忠义的气节,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624年,担任左佥都御史的左光斗,曾同杨涟等几位大臣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向皇帝上疏,揭露奸党魏忠贤祸国殃民的罪行。魏忠贤得到消息后,采取了恶人先告状,先下手为强的手段,左光斗被削职为民了。第二年,又以诬陷罪名,把左光斗逮捕入狱。

史可法听到老师被捕的消息,为营救老师出狱而四方奔走,但无济于事,一天,史可法听说左光斗在狱中受到了炮烙的酷刑,被奸党用烧红的铁烫灼全身,生命垂危。史可法不顾个人安危,向狱吏苦苦哀求,请给方便使他与老师能见最后一面。狱吏深为感动,让他乔装打扮,穿上破烂衣服,背上粪筐,化装成粪便清扫夫的模样,混进狱中。

史可法挨着房间寻求打探老师的下落,在一间阴暗潮湿的牢房里,终于找到了左光斗。只见老师全身被烧灼得皮开肉绽,躺在墙根下,气息奄奄,膝下的肌肉脱落,露出一把骨头。史可法见老师为了国家而被残害成这样,非常悲痛,忙扑上前去。跪倒在左光斗的面前,低声哭起来。

“你是谁呀?”被酷刑烧伤双眼的左光斗用颤抖的双手,在史可法的身上摸索着。

“门生史可法来看望恩师了。”史可法边说边抽泣。

“什么,是你?”左光斗非常生气。他知道自己是个死囚,魏忠贤一伙大搞株连,在监牢里会面岂不是要连累史可法!他用手剥开眼皮,看了学生一眼,厉声道:“这是什么地方!你怎能拿生命当儿戏!你快走,快走!”

“门生不走了,要服侍恩师,与恩师共生死。”史可法诚挚地恳求着。

“我要你马上就走!”老师厉声命令道。“方今奸党横行,国家大事坏到这步田地,我身陷囹圄,已经不行了。老夫唯一的希望是盼你能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而你居然不顾利害,自投罗网,国家的事依靠谁呢?”史可法不愿离去。

“你赶快出去!不然,与其等奸党对你下毒手,不如我现在就处治你。”左光斗一边打断史可法的话,一边举起身上的铁链,比划着要打下去的样子。

史可法深知老师赶自己走,是为了保护自己,以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担。他只好向老师叩了一个头,哭着说:“门生马上就走,恩师的教诲我一定牢记在心,但愿恩师千万保重啊!”他擦干眼泪,走出了监狱。

史可法牢记老师狱中的话,一世为官廉洁奉公。后来在抗击清兵入侵的战斗中,与扬州城共存亡,大义凛然,慷慨就义。

顾炎武以书籍和实践为师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座右铭。也是后代仁人志士为之追求的爱国信条。他还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大学问家和思想家。他一生以书为师,以实践为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实精神,一直为后人所传颂和效法。

顾炎武治学严谨,勤奋异常,据说他一生中没有一天离开过书本。年轻的时候,他就读了许多历史、地理、文学、矿产、交通等方面的书籍。一部《资治通鉴》有350卷,他不仅全部习读钻研,还从头自尾抄了一遍。《诗》、《书》、《礼》、《易》一类儒家经典,《史记》、《汉书》等历史名著,他甚至都能背诵下来。50岁出头了,还遍游鲁、冀、辽、晋等地,边读书边考察。外出时,他常常是衣着简朴,带着两匹马和两头骡子,自己骑在一匹马上,另一匹马和两头骡子则驮着沉重的大筐,筐内装的全是书。马在平坦的道路上走着,他坐在马背上常常半闭着眼睛,咿咿呀呀地背诵起书来。背着背着,若有一处“卡壳”了,便立即勒住缰绳,翻身下马,拿出书本来将背不出的地方反复温习几遍,直到背熟了,再继续上马赶路。每到一处仔细询问人们有关历史、地理等情况,有与书上记载不相符的地方,亲自实地考察,核对清楚,然后写下笔记。途中若是遇到好书和珍贵文物,他就买下来;若别人不卖,他便全文抄录或借来读完再走。

他到过好多省,察看名关要塞,游历名胜古迹,跋涉名山大川,往来行程两三万里,所读新书达万余卷。由于他以书为师,以实践为师,书本知识和社会、自然知识都非常宏博,所以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历史、军事和治国之道等,均有深刻的研究。一生中著书几十部,卷帙浩繁,在中国学术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结合起来,他独到的尊师敬业精神,足以为后人推崇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