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的摇篮:阿拉伯下(世界历史百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阿拉伯小说

伊斯兰教产生以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版图的日益扩大,东西交通的渐盛以及与外界文化传统的接触,阿拉伯文学遂与波斯文学等外来文学迅速融合,由主观色彩甚浓的感性文学进化为理性主义文学,形成“阿达卜”(文学)的独特体裁。所谓“阿达卜”就是离开宗教,寻求纯粹的文学形式,以培养优雅的品性和高贵的人格。“阿达卜”在阿拉伯语中有多种含义,最初表示邀请赴宴,后来表示人的霜操高节,再就专指人在诗歌、小说、散文和宗谱学方面的修养。

阿巴斯王朝时期是阿拉伯文学的巅峰时期,出现了《卡里莱和笛木乃》。此书源自古印度的《五卷书》,原文是梵文。6世纪中叶,印度王福尔命人将此书翻译为波斯法赫里维亚语。570年左右,由法赫里维亚语译本再译作古叙利亚语。750年左右,伊本·穆格发(724—759年)将其译为阿拉伯文。穆格发精通波斯语与阿拉伯语,是一位散文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翻译的《卡里莱和笛木乃》,由于文字优美,被尊崇为阿拉伯最古的散文典范。此书的完成,开创了阿拉伯“阿达卜”的先河。“卡里莱”和“笛木乃”都是狐狸的名字,分别代表善与恶,作为主角,展开了一连串的故事,具有《伊索寓言》的风格。在优美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包含深刻的人性哲理。譬如画眉与大象的故事就是要说明“有才智的人能运用众人的智慧,获得干军万马所得不到的成功”。通过故事反映世间人生的艰辛、苦难,揭露卑劣、权谋、背叛、贪婪、暴虐等黑暗面。在表现手法方面,此书充满矛盾冲突等戏剧要素,情节扣人心弦,矛盾不断发展,很多章节以悲剧告终。穆格发说过:“倘使话语变成格言,逻辑就更清晰,内容就更明白,听起来就更优美,读者就更广泛。”《卡里莱和笛木乃》正是依照这一主旨写成,借动物之口说出妙语连珠,传播哲理和教诲。“睿智者为其智而读它,嬉乐者为其嬉而读它”。在《卡里莱和笛木乃》以后,印度和波斯的故事不断被引入阿拉伯文学。

《卡里莱和笛木乃》之后,又出现了查希兹(775—868年)的《动物志》和《吝啬人传》。后者描写了当时的市井生活,讽刺了社会丑恶现象,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趣味盎然。

《一千零一夜》(或称《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巨著,讲述最具趣味的民俗故事,曾翻译成多国语言,一些故事被改编为戏剧、电影。这部作品之所以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是因其情节生动,故事曲折,对人类情感有深刻的智性诠释。《一千零一夜》中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是其一大艺术特色。环环相扣,跌宕起浮,抓住读者的心弦。故事内容层层展开,巧设矛盾冲突,欲言又止。《一千零一夜》吸收了《卡里莱和笛木乃》的部分故事,以及希腊神话、印度和波斯文学。其中的人物,男性有国王、大臣、盗贼、泼皮、懒汉、侠士、商人、工匠、自负者、老实人等,女性有恋人、阴谋家、私通者、骗子、女奴、本分人等。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通常认为应分作三部分:第一是讲述印度、波斯这两个地区的故事的,约8世纪时被译为阿拉伯文;第二是状写阿巴斯首都巴格达的风情的。作者不仅具象地映现出巴格达的繁荣,更赋予其创意和想象;第三是描绘14—15世纪埃及的生活的。这一时期,埃及作家对《一千零一夜》的前两部分进行了修改、补充。据此,有人以为《一千零一夜》是反映中世纪埃及社会的一幅风景画。

《一千零一夜》以写实的手法记述了中世纪埃及的市井生活,包括商人的冒险、工人的劳作、能人的轶事等。对盛大的庆典活动、结婚仪式、祝贺新生与避邪祭祀等,都有详尽生动的描述。对当时的人际关系,如家族成员间的关系、父子关系、君臣关系等也有不少阐述。总之,《一千零一夜》可谓古代埃及生活的百科全书。

不过,《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不仅限于埃及地域,更远到如中国等异域他方。书中人物往往借商贾旅行,云游天涯,对各国景物、人情的描写栩栩如生。主角除了从事街市交易,还探险寻幽、会见要人、谈情说爱、结婚育子,书中的神话、童话般的喻世故事中,还富含令人警醒的诗歌、成语名言。它所营造的神幻境界及其神幻物如飞毯、神灯、所罗门魔瓶等,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资料源泉。

《一千零一夜》的始作者,至今众说纷纭。多数学者认为,此书并非同一时期在同一国家写成,而是多人数代、长期积累扩充,终成今日的长篇巨制。《一千零一夜》的作者非常同情弱者和社会下层民众,憎恶高官巨贾,鞭挞强取豪夺和穷奢极欲,褒扬诚恳忠实和清苦恬淡。作者常为穷人构思知恩必报的救星,因果报应,情节极富人情味,感人肺腑。

在《古兰经》、《一千零一夜》和《卡里莱和笛木乃》后,最受穆斯林欢迎的是“玛卡梅”。“玛卡梅”意为“集会”,也就是在众人聚集之处“讲述”文学,后定型为韵文体故事,是阿拉伯早期古典小说。内容有趣,琅琅上口,很多作家著有“玛卡梅”文学。在伊朗出生的白迪阿·哈姆宰尼(969—1000年)为其鼻祖,他早年背井离乡到各地游历,有“即兴诗人”之称。后编成一套52篇的“玛卡梅”。主人公阿布·法特哈传奇式的事迹,由“拉维”(专门讲故事的人)以巧妙谐趣的语言畅谈。《鲁萨法玛卡梅故事》讲述主人公途经一座清真寺,里面一群人在祈祷之余,谈起了盗贼的本领,一共列举了70余种盗窃的手法。主人公慨叹:“这是一个凶险的时代,像你看到的那样残暴;智慧受到诅咒和非难,愚昧反倒成了时髦;金钱像一个巨大魔影,营营之徒围绕它欢跳。”

阿巴斯王朝在10世纪后半期没落后,“玛卡梅”受到处于乱世而无精神寄托的民众的欢迎,被推崇为“时代文学”。活跃于文坛的哈里里(1054—1122年)所著的玛卡梅,模仿白迪阿,但有独到之处,因其青年时在巴格达修习过文学与法学,故在文法方面造诣很深。他的50篇玛卡梅,名为《阿布扎德言行录》,可称“骗子言行录”,讲述主人公以三寸不烂之舌,招摇天下的事迹,其笔法华丽考究,细腻入微,被认作玛卡梅的顶峰之作,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具有很高地位。它以押韵的阿拉伯散文述说迷人的无赖阿布·宰义德的冒险故事,主人公以亲切的幽默、聪明和诱人的哲理,使其鬼把戏、罪恶和对神祗的不敬得到了宽恕。在阿巴斯王朝中后期,社会动荡不宁,大量释奴因生活所迫,走上了偷盗、行骗和抢劫之道,讹诈之风盛行。哈里里的玛卡梅就反映了这种社会现象:“不要听那些在美丽的玫瑰花盛开时,却阻止你采摘的傻子的话;继续追求你的目标,虽然它似乎超过你的力量;随便他们去说吧,把握住你的幸福并祝福它。”

阿拉伯—伊斯兰文学如同其文明一样,对中世纪的欧洲和文艺复兴的影响几乎是难以估量的。这种影响有的一直延续至今。1704年法国人迦兰翻译了《一千零一夜》,随即传遍欧洲。“中世纪法兰西的行吟诗和其他爱情诗的代表作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撒拉逊人(阿拉伯人)的作品。薄伽丘的《十日谈》(1350年)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400年)中收了《一千零一夜》的一些故事。”拉伯雷(1494—1553年)的《巨人传》和莎士比亚(1564—1616年)的某些作品,也可能受到《一千零一夜》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