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花园的故乡:巴比伦下(世界历史百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祭神活动

一切文明的开端都离不开宗教。透过美丽的巴比伦神话,深深地蕴涵着宗教思想的美索不达米亚的一切社会活动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由此我们掌握了巴比伦的哲学、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的文明概况,宗教便成为我们进入米索不达文明的窗口。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宗教活动吧。

巴比伦人认为人必须依赖神。要博得神的青睐,主要手段是保证神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为他们建造神庙,经常地、按时地在衣、食、住、用等方面侍奉他们。祭祀活动仪式主要分为国家祭祀和个人祭祀两种。国家祭祀仪式由祭司主持,主要是在重大节日中献祭。

献祭可分为二种:一种是日常进行,一种是每周、每月或每年进行。在前一种情况下,国王以人民的名义向神进贡,但国王个人的贡品也要加上。在后一种情况下,主要是举行节日庆祝活动,也包括在特殊的重要场合为国家的幸福和繁荣举行献祭——在泥圆筒印章中常常可以见到对这两种献祭活动的描绘。诸神得到的贡物主要是食物、饮料、牲畜以及油等。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拉伽什城邦的统治者古地亚曾把大量钱财用于修建和修复神庙上,两块大的泥圆筒章详细地记载了他的虔诚活动,汉谟拉比以及后来的尼布甲尼撒时期规定的对马尔都克神的贡品虽然没有像拉伽什那样多,但在巴比伦晚期,乌鲁克城安努神庙的日常贡品也是相当大的。在盛大节日,向神庙进贡的牲畜的数量更是惊人,例如,在尼普尔的思利尔神庙发现的一份员贡品单中,光牲畜就有3569头之多。新巴比伦目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曾夸耀,在阿基图节“我带来金、银、贵重石料、多彩的服饰、山中和海里的宝藏、成熟的肥公牛、干净的牲畜、小羊羔、小山羊、清洁水中的鱼、天空中的鸟、家禽、公鸡、玛拉图鸟、鸽子、洋葱、麝香、丰饶的植物、黄金床的装饰物、黄金战利品、枣、来自第尔蒙的梨、白色的无花果、啤酒、蜂蜜、黄油、奶油、牛奶、精制油、专用于宗教仪式的油,所有这一切都是丰富的……我每年都以高质量和丰盛的礼物进贡”。

献祭在神庙顶上特定的祭坛进行。牺牲或者被屠宰,或者被烧死,同时,进行奠酒和焚香。香炉是神庙仪式中最常见的设备,人们认为,燃烧芳香的树木既可以用来涤罪,还可以作为对神的供奉,因为神是喜欢芳香的气味的。美索不达米亚各城市都规定有自己的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节日和年历,月份都以当地所庆祝的宗教节日命名。到公元前2000年,尼普尔的年历被普遍接受。年历所定的宗教节日,一般都是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季节,如:庆祝拴上犁头的仪式,解开犁头的仪式,收获仪式,等等。在宗教节日里,王后有时要遍访她的领地,向诸神和被认为具有神力的已故行政官吏献上大麦、麦芽和其他农产品。春天的一系列祭祀实质上是祈求丰收的仪式,收获节日则是具有感恩性质的仪式。在仪式中,常常是国王和最高的女祭司扮演两个神,通过他们的结合来象征性地表示对丰产丰收的愿望,同时也是以此确保国王因上配女神而获致长生。

宗教节日一般为11天,有时达15天。最重要的节日为春日举行的新年盛大庆典。这个节日意在强调重建宇宙秩序、生命复苏以及决定来年的命运。节日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在新年元旦举行的“神圣婚礼”:由国王扮演杜木兹,再由一位高级女祭司扮演爱神伊南娜,去重演传说所述的杜木兹与伊南娜神的那个圣婚典礼。

巴比伦新年的第五天,在例行祈祷献祭之外,有一个清扫的仪式。人们在神庙中遗洒圣水,遍涂圣油,并将一对羊斩首,即以正在流血的羊身压置庙墙,表示吸尽残秽,再将此赎罪之羊投入河中,然后要树起一张金光闪耀的“天幕”,等待马尔都克之子光临。这时,国王在节庆中首次露面,进入神庙,参加祭扫大典。典礼的用意是使国王明白:即使是国王,也仍是诸神的仆役,国王的职责仅在于代替神管理人间而已。仪式过程包括:首先由高级祭司取去国王的权杖、佩剑等王位象征,全部放在马尔都克神像之前;然后,由高级祭司去拉扯国王的双耳,迫令他向神膜拜,同时向神说明他对巴比伦的百姓是毫无亏待的;最后,高级祭司将王位象征奉还国王,再打他两个耳光,国王这时要表现得热泪盈眶,表示马尔都克对他已是降恩垂爱了。第八天,国王即“恭携马尔都克之子”,由坐在镶嵌珠宝的豪华马车上的马尔都克领先,率领众神,自马尔都克神庙出发,沿着张棚结彩的圣路,从伊什塔尔门出城到达幼发拉底河畔的阿基图神殿。在此停留三日后,再返回巴比伦城的马尔都克神庙埃撒吉拉,举行一项仪式,即为一年内国王及其国家的命运进行占卜。

在这一系列的宗教活动中,不管其仪式多么隆重,程序多么繁杂,其目的都是祈求神的庇佑,降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