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潮起江海绘宏图
第一节 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上海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起到龙头带动作用。那么,上海如何发挥龙头作用?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将如何重点推动?
一 上海瞄准“一体化”、“高质量”
上海市负责同志提出要抓好:紧抓两个关键词、三个重点区域,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梳理一下,不难发现,上海紧紧瞄准两个关键词:一是一体化、二是高质量。这将成为上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新亮点。不久前公布的上海市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从方案的内容中,可以解读出这样一些焦点:上海将深化“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建设,围绕“1+8”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三大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中央要求,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中要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对此,上海提出,将持续深化“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建设。比如,在国际金融中心方面,上海将增强资源配置功能,积极探索合格境外投资者全面参与上海各类要素市场,大力吸引国际金融组织、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入驻,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加快打造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
二是在全球科创中心方面,以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为导向,上海将全力打造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张江实验室创建为国家实验室,与安徽合肥共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加快推进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三是根据方案,上海将加快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围绕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湖州的“1+8”区域范围构建开放协调的空间格局,发挥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在功能、交通、环境等方面的衔接,促进区域空间协同和一体化发展。
四是公共服务的普惠便利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上海提出,创新跨区域服务机制,共同探索建设长三角基本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异地就医备案互认,深化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争取实现全部统筹区和主要医疗机构两个全覆盖。建立跨区域养老服务补贴等异地结算制度,研究规划和建设异地康养基地。
五是长三角三省一市要形成合力,必须建设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共创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六是探索建立区域土地指标跨省调剂机制,优先保障跨区域重点项目落地。完善专项建设债券、绿色债券等债券的发行机制,推动区域专项债发行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完善信用长三角平台,加大对行业协会商会、信用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市场信用信息的采集力度。
二 如何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
如何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让苏浙皖各扬所长,笔者认为,上海要精准定位“全球城市”和“全球城市区域”这两个目标。
上海应从国际化引领、区域带动、制度创新标杆、国家战略牵引四方面努力。也要精准定位“全球城市”和“全球城市区域”这两个目标,具备国际视野,积极进入国际经济舞台的中心,与世界一流城市对标对表,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才能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
上海的区域龙头作用,既是中央对上海城市能级的肯定,更是上海担当开放先锋城市,承载国家新一轮开放发展引领责任的体现。
具体来讲,上海服务、制造、购物、文化为长三角先进服务业发展、商贸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海的“四大品牌”应该成为长三角亮丽的“四张名片”。
2020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或将迎来新的加速推进期。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发挥“龙头作用”的同时,虹桥商务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枢纽,是“龙头”重要的组成部分。虹桥商务区已成为国内外总部企业关注的焦点和总部经济集聚发展的热点。
三 上海担当长三角一体化龙头的具体措施
上海如何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龙头?当前依然充满挑战,尤其是在引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方面,因涉及三省一市,更是压力重重。
就国家而言,长三角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从城市而言,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与上海全面建成全球卓越城市息息相关。
那么,上海能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引领长三角地区发展?
1.纵览全局看上海
作为中国100多年以来的工商业第一大市,上海地缘优势、历史底蕴、政治地位、资源集聚能力决定了其不可替代的位置,但即便如此,在“高速、高铁、飞机+互联网”去中心化、二次城市化趋势下,上海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长三角龙头还是存在着危机感的。
在经济上,上海2019年的GDP为38155.32亿元,比上年增长6.0%。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上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42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榜首,领跑全国;北京以67756元位居第二名。
图3-1-1 上海历年最低工资一览
与此同时,上海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有所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103.88亿元,下降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99.16亿元,增长0.5%;第三产业增加值27752.28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从主要行业看,金融业增加值一马当先,全年增加值达6600.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2019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活跃。全年沪市金融市场成交额1934.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增长35.3%,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交额增长19.3%,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交额增长1.7倍,银行间市场成交额增长15.2%,上海黄金交易所成交额增长33.2%。
在金融方面,作为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集聚金融资源的能力长期逊于北京,曾引以为豪的外资银行在近年来也发展较为缓慢,2018年上半年,上海外资银行资产总额1.53万亿元,比例仅占上海银行业总资产比重的10.2%,相比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60.19万亿元,显然不具备“系统重要性”,更不用说互联网在浙江的如火如荼了。
此项利好也有极具压力的一面,即周边地区接轨上海,资源要素流出。
但换个思维角度而言,危机感与压力感正是上海思变的源源动力。从逻辑上讲,城市群中龙头城市决定了整个城市群发展的高度,同时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会反过来影响龙头城市的发展。
换言之,龙头要发挥作用,也需要这条龙具备强健的身体和四肢。同时,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竞争已经白热化,长三角各城市只有合作共赢才有更好的出路。
当新时代赋予上海全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时,上海就需率先突破思维瓶颈,用更宽广的胸怀、视野和格局,把自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全球城市建设,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把上海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之中来思考谋划。
2.拓展新的产业增长空间
然而,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难免会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一些产业让渡,甚至需要疏解一部分非核心功能到周边地区,这就要求上海主动探索新的产业增长空间,正所谓有舍才有得。
如制造业方面,伴随上海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重化工制造业逐渐向周边转移,上海需要向极端制造业转型。
所谓极端制造是指极大型、极小型、极精密型等极端条件下的制造,主要用于制造极端尺寸或极高功能的器件,此类制造需要科技支撑,正吻合上海科创中心的资源禀赋,再加上上海已有大飞机、中核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中车城市交通、微电子装备光刻机等产业项目基础,将形成上海极端制造优势。
再如,在互联网经济、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会展、电竞、时尚、体育赛事等新兴产业,承接国际会议、展览、活动和赛事,打造“全球电竞之都”、“全球时尚之都”。
目前,上海可供展览面积已超过100万平方米,位列全球主要会展城市第一,2018年上海展览业直接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超过1400亿元。到2020年,上海年展览面积预期将达到2000万平方米,年举办规模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50个,进入国际展览业协会的机构数量达到35家以上,国际展面积占比达到80%。
同时,利用上海现有的优秀教育和高端医疗集中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教育产业、生物经济、生命经济等。
然而,鉴于创新与转型的难度,产业增长替代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对于GDP仅有3万多亿元的上海而言,自然也要稳总量、稳增长、稳占比,因此,要注意把握产业增长替代的节奏与风控。
3.要科学夯实城市领导力
即便如此,上海依然具有诸多引领长三角地区的不二空间。
如科创引领,一边是建设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另一边是充分释放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重大科学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整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对此,可牵头设立区域性基金,用于培育高校、科研机构,实现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引领性技术成果的产出。
再如制度引领,可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率先培育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制度构建能力。
而更重要的是,全面引领长三角的空间在于城市领导力,即上海成为超级枢纽,不只是地缘交通意义上枢纽,更是资源要素集聚的枢纽,节点与节点在这里集聚与叠加,并担当起要素孵化器的培育功能,成为能量的集中点、思想碰撞和产生各种反应的地方,而这些能量又向外辐射。
4.要领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空间
而当下,上海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破除行政壁垒,并在现实中存在可操作的空间。
(1)“借大势”、“靠市场”
即不仅靠政府一己之力,还需要催生市场内生的推动力量,实现“大政府+大市场”的双轮驱动,甚至政府扮演的只是杠杆角色,如组建在若干领域里的长三角区域产业基金,以统一区域性基金来促进创新力和产业链的有效融合,促进长三角经济的产业升级和集聚发展。
(2)组织再造
如“长三办”仍只是一个区域性常设协调机构,且“长三办”更多是解决了“块”上的协调问题,但在协调解决海关监管、港口管理、金融开放等“条”上的问题时还很难发挥作用。
再如组建长三角区域银行,通过上海金融要素市场服务能力的延伸,服务长三角企业,为实体经济融资、投资、贸易、避险等提供便利和专业化的支持。
此外,将自贸区扩容在苏浙沪结合地带也是一种组织再造,通过特殊的政策方式,破除行政壁垒。
(3)协调好利益分配机制
出台有利于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扩大政策效应的财税制度,也要兼顾各方利益,为鼓励企业有序、规范流动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等,可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协商研究好财税分配问题。
同时,创新和对接地方政府的重要基金及其运作机制;创新研究咨询机制,使决策更科学化更具系统性;创设专项财政支持机制,使长三角协同一体化机制的运作更具保障。
第二节 上海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再出发,中央交给上海三项重要任务: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1.紧抓三个重点区域建设
第一个重点区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即在江苏苏州吴江、浙江嘉善和上海青浦,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第二个重点区域是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第三个是建设虹桥商务区,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打造国际化的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的新平台。推出更多有利、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上海“双创”更好发展。
2.重点突破三大任务
2020年,三大任务将有重大突破,上海也做好了具体准备工作。2019年2月11日,上海市政府召开一季度工作会议,时任上海市市长应勇强调:上海要全力以赴地实施好“三大任务”:增设自贸区新片区,上海要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并实施好方案;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推动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结合点;要着力培育优质上市资源,着力打造面向全国科创企业的投融资平台。
2020年1月30日晚间,中国证监会公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确定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及试点注册制的总体意见,为试点注册制搭建了整体制度框架体系。
随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等科创板6项配套业务规则的征求意见稿,明确科创板上市条件、投资者限定、涨跌幅限制、注册制实施程序和时限等细节。
笔者认为,上海资本市场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升级;另一方面,继续加快上海金融和科创中心的建设,把资本的力量整合到建设科创中心的领域中去,起到1+1>2的作用。从资本的属性来看,资本市场的发展更要注重长期发展的后劲,既要讲门槛,又要讲实实在在的内容,让金融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回归金融的本质。
这三大任务不仅仅是交给上海,实际上是交给长三角城市群,交给中国社会经济相对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
3.构建更加开放协调的区域空间格局
2019年,国新办举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会。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在会上表示,上海坚持“四个放在”,即将上海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谋划,加快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努力构筑中心城市的功能优势,为其他地区发展赋能提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当中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一是聚焦重点领域与兄弟省市协同抓好推进。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深化各方合作,着力推动金融开放。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增强创新策源能力,组织联合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率先布局应用像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对外服务的辐射能力。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开展污染的联防联控,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要提升异地公共服务便捷度。
二是聚焦重点区域率先突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重点是落实好“6+2”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创新,全力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型城市,发挥好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引领作用(注:“6+2”,“6”即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及信息便捷联通;“2”即税收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
三是聚焦重大项目强化任务落实。重点是抓好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长江黄金水道、机场群、5G布局,另外像淀山湖、太浦河、长江口水源地保护等一批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的协调推进。
四是聚焦重大平台深化合作。重点是共同举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进一步发挥溢出效应;加快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等一批跨区域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服务载体作用。
下一步上海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将做好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包括提升上海城市的服务辐射能级、增强科技创新的策源能力、完善交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加强生态环境的共保联治、强化政策协同的制度衔接、深化对内对外的开放联动、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以上海为核心,带动长三角区域内多地联动,在推动制造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及探索生态合作补偿机制等领域进行创新实践,通过产业与政策等要素的推动,未来这些具有示范及引领性的举措,都将对上海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提升机遇。
第三节 加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2019年10月25日,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由国务院批复;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在位于示范区的上海青浦举行,示范区正式揭牌成立。区域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范围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
同时,在三个区县中选择五个镇作为先行启动区,面积约660平方公里。其中,上海部分涉及青浦的金泽镇、朱家角镇,江苏部分涉及吴江的黎里镇,浙江部分涉及嘉善的西塘镇、姚庄镇。行政区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横跨沪苏浙,毗邻淀山湖,位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面积接近2300平方公里。其中,青浦676平方公里,吴江1092平方公里,嘉善506平方公里。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为660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包括金泽、朱家角、黎里、西塘和姚庄。
1.建立主旨示范区将打造生态友好型一体化发展样本
坚持把一体化发展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中,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共赢,打破行政壁垒,聚焦一体化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管用的一体化发展新机制。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集中落实、系统集成重大改革举措,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示范区建设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以一体化制度创新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与乡村、示范区与周边区域、政府与市场等四大关系问题,将生态环境优势的势能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建设世界著名湖区。
2.示范区具有三大独特优势
示范区有三个独特的区位特征和优势:“最江南”、“金三角”、“大节点”。示范区古镇古村众多,才子佳人辈出,文化遗迹充盈,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同为吴越文化的发祥地,号称“吴根越角”,是长三角区域的一个黄金小三角,是上海、杭州、苏锡常三大都市圈的节点城市,也是东西向G50与南北向G60两条创新走廊的交叉点,更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交汇点。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究竟要示范什么?首先是“示范新发展理念”,关注创新和开放,要在各层面规划和落实中凸显创新和开放理念,实现大保护加巧开发,形成新实力。其次是示范新发展格局,突出改革创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像对照世行指标优化营商环境那样,逐条研究、逐步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成为全国“三个公平”的标杆区和示范区。
3.示范新发展模式,探索模式和发展路径
核心是破解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模式,从华为入驻青浦的案例研究入手,找出其中规律,不断探索总结,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绿色发展路径。
示范区建设既不是单纯的生态建设模式,也不是简单的产业和技术范畴,而是要从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来系统考量,实现“绿色科技化”和“科技绿色化”深度融合、统筹发展。要做到“三个集聚”,即通过开放共享,打造绿色技术创新平台,集聚发展动能;通过产业链再造,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价值链提升,集聚发展势能;建设公民科学素质高地,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形成全员参与、全民共治的格局,集聚发展潜能。
4.成为江南“天堂之心”的首善之区
江南文化,是家国情怀的文化坐标,是中国梦最优雅、委婉、诗情的部位。示范区两区一县,是江南文化最核心和纯粹的地区,理应成为“天堂之心”以及江南文化的首善之区。
目前示范区的江南文化建设基础良好,但是有待规划和提升的空间不少。示范区要置于中国和世界的范畴进行规划建设,才有足够的示范性,要成为中国的形象、世界的符号。它应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品质最佳、等级最高的江南文化精华地区,向世界讲述江南文化的远古与现今,源头与创新。
5.在示范区发展便捷绿色的交通体系、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增加多层次、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推进城乡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方案,到2035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将形成更加成熟、更加有效的绿色一体化发展制度体系,全面建设成为示范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标杆。
方案指出,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一体化示范区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是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将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不搞集中连片式开发,打造“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空间格局,形成“两核、两轴、三组团”的功能布局。根据方案,选择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吴江区黎里镇,嘉善县西塘镇、姚庄镇作为一体化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面积约660平方公里,着力构建“十字走廊引领、空间复合渗透、人文创新融合、立体网络支撑”的功能布局,严格控制开发强度,蓝绿空间占比不低于75%,规划建设用地不超过现有总规模。到2025年,一批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建成运行,先行启动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友好型产业创新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等方面的显示度明显提升,一体化示范区主要功能框架基本形成,示范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初步发挥和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