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季刊(2019年/第2卷/第3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参考文献

[1]陈奇伟:《论国际价值——比较利益论科学内核的再探讨》,《世界经济》1982年第6期,第14~21页。

[2]冯金华:《国别价值、国际价值和国际贸易》,《世界经济》2016年第10页,第3~27页。

[3]冯金华:《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和价值量的决定》,《经济评论》2013年第6期,第17~23页。

[4]刘东升:《论服务产品市场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决定》,博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5]宋树理、覃思:《国际价值量形成的机理与效应》,《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第17~22页。

[6]宋树理:《马克思国际不平等交换思想的动态博弈新解》,《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第7~13页。

[7]吴宣恭:《国际价值形成和实现的几个问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4~7页。

[8]中川信义:《围绕国际价值论的若干理论问题》,张开玫、匡凤姿译,《经济资料译丛》2008年第1期,第27~35页。


[1]本文是2019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之江青年课题”的研究成果,以及2019年度浙江外国语学院博达青年教师科研提升专项计划项目“基于国际不平等交换模型的中拉对等贸易合作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内容曾以《两种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的国际价值量研究》为题发表于《政治经济学报》第1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

[2]宋树理,经济学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价值理论。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51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52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52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人民出版社,1973,第595页。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716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2,第235页。

[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717页。

[10]马克思尽管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没有明确提出第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范畴,但是,在对价值性质和价值关系的讨论中一直强调商品的社会运动形式。比如,在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的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中指出,“用在商品上的劳动应当是以社会有用的形式耗费的,或者说,应当证明自己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社会对麻布的需要,像对其他各种东西的需要一样,是有限度的,如果他的竞争者已经满足了这种需要,我们这位朋友的产品就成为多余的、过剩的,因而是无用的了”。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27、128页。

[1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716页。

[1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72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2页。

[14]在金属货币流通经济和纸币流通经济下,也只分析这种“不完全”分工类型。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无论什么类型的分工模式,国际价值量由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是,在“完全”分工模式下,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表现为“纯粹”的国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不完全”分工模式下,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表现为以任意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国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准的国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平均化。

[15]注意,国际等价交换并不意味着否定国际交换的不平等性。学界一直将国际贸易与“不平等”交换联系在一起研究。然而,无论是国内交换,还是国际交换,劳动生产率(也包括劳动强度)差异造成的所谓“不平等”,实际上,是市场竞争产生的超额利润的来源,是价值规律的必然结果。相反,国际交换中的非市场竞争因素,尤其是国际垄断,产生的“不平等”,才是真正的国际资本剥削。

[16]这里是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而更为一般的关系应该是成一定比例的线性关系,或者是非线性的单调递增函数关系。其中,世界劳动总量,即两个国家在国际贸易经济中投入的劳动量既包括活劳动量,也包括物化劳动量。

[17]当每个国家都生产同一商品时,为了有效区别每个国家的商品产量,就不能忽略商品产量中的国家符号。后文在进行一般情况分析时就会遇到这个问题。

[18]由于一个国家只有一个行业出口商品,故国家出口商品的国际价值总量也等于其行业出口商品的国际价值总量。

[19]冯金华教授最早分析了国别社会劳动总量按照两种含义国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国别价值量的分配。

[20]马克思说:“在国内流通领域内,只能有一种商品充当价值尺度,从而充当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双重价值尺度,即金和银。”参阅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66~167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第356页。

[22]这说明“价格上升,价值下降”的“世纪之谜”在世界市场上也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国际价格上升,国际价值下降”是一种合理的经济现象。

[23]在西方国际金融学中,“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是以本币或外币为基准进行区分的。具体是,以外币为基准,用本币表示外币,定义为“直接标价法”或“应付标价法”;以本币为基准,用外币表示本币,则定义为“间接标价法”或“应收标价法”。比如,在我国,“100美元=623元人民币”,使用的就是“直接标价法”。

[24]隐含的假定前提是,金和银的储量像其他自然资源一样,相对人的欲望来讲,都是稀缺的,但是,在一定时期还可以充分供给的,也就是,作为劳动产品,可以通过增加劳动量来提高其产量,否则,它们也不能正常执行国际货币的流通职能。

[25]马克思曾指出:“在金和和银依法同时充当货币即充当价值尺度的地方,想把它们当作同一物质看待,总是徒劳无益的。如果假定同一劳动时间固定不变地物化在金银的同一比例中,这实际上就是假定金银是同一物质,而银这种价值较低的金属是金的一个固定不变的分数……凡有两种商品依法充当价值尺度的地方,事实上总是只有一种商品保持着这种地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第58~59页)。但是,这不影响金和银在世界市场上同时执行国际货币职能(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17页)。

[26]由于一个国家只有一个行业出口商品,故国家出口商品的国际价值总量也等于其行业出口商品的国际价值总量。

[27]暂不分析联合生产情况,即至少一个行业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商品的情况。

[28]需要的说明的是,n种出口商品并不表示该国家一定生产并出口了这种商品,即Qii =1,2,…,n)可能等于零,而把所有的出口商量都罗列出来,只是为了形式上的对称需要。前面也已经做了假定,即n种行业不一定都集中在一个国家,也就是,有的国家生产并出口多种或全部商品,有的国家生产并出口少数种类商品或者只进口而不生产任何商品,这也更符合国际贸易的现实特征。

[29]注意第j个国家生产的国际货币金量Qjnj =1,2,…,m)可能为零,即该国家不生产国际货币金,这里也只是为了形式上需要,把所有国家都罗列出来了。

[30]后文把国际金价也称为国际价格。

[31]如果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该商品的国际价格,这种变化就更加清晰。

[32]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的单位国际价值量推导的一般命题可以进一步推广到行业国际价值量和国别国际价值量,以及纸币流通条件下的单位国际价值量、行业国际价值量和国别国际价值量,故后文不再赘述。

[33]冯金华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即“只有商品价格的分析才导致价值量的决定,只有商品共同的货币表现才导致商品的价值性质的确定”(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93页),从数学上证明了商品和货币的单位价值与商品的价格实际上是“同时”决定的,并驳斥了“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错误是认为价值可以离开价格从而离开有效需求而独立地决定”的论点。

[34]更加一般地说,与金属货币相对的是信用货币,包括纸币、银行券、信用卡、凭证等形式,这里为了分析的方便,以纸币作为代表,当然,分析过程和结论也适用于其他信用货币形式。

[3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50页。

[3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66页。

[37]根据国际信用货币制度的演变历程,只选择一种国际货币即可,因为19世纪主要流通英镑,20世纪主要流通美元,进入21世纪尽管出现多元化趋势,比如,除了美元外,还有英镑、欧元、加拿大元、日元等,但是,无疑还是以美元为最重要的结算和储备货币,即使发生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大危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也没有发生实际意义上的动摇。但是,为了确定汇率的变化,以及对应金银两种国际货币,选择两种国际纸币。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国际货币种类有多少,都不会影响纸币国际价值的分析结论。

[38]西方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汇率关系是价格关系,即不同货币价格之间的比率,所以也称为汇价关系。这种汇价关系与汇率制度(主要包括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密切相关。

[39]这里不考虑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金融投资领域的国际货币流通量,也不考虑国际货币在发行国国内的流通量。

[40]一般来说,国际纸币和国际金属货币的流通速度是不相同的,只有当纸币的国际价值量和金属货币的价值量基本一致时,两种货币的流通速度才相差不大。但是,纸币的发行量一般会大大超过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由此也导致纸币流通速度明显快于金属货币的流通速度,比如通货膨胀时期。其实,不同的国际纸币,由于其发行国的国内经济情况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流通速度通常也不会相等。

[4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39页。

[4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142页。

[43]注意,这一分配比例体现了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