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布罗代尔:《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史学理论》1987年第3期。
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卷一,顾良、施康强译,三联书店,1992。
Deborah Cohen & Peter Mandler,“The History Manifesto:A Critique”,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April 2015.
David Armitage & Jo Guild,“The History Manifesto:A Reply to Deborah Cohen and Peter Mandler”,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April 2015.
赵入坤:《五四运动90周年学术综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曹汝霖”,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B%B9%E6%B1%9D%E9%9C%96/447739?fr=aladdin,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3月17日。
《“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人生大结局:都有哪些人?》,http://www.sohu.com/a/138304972_632465,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3月17日。
李泽厚:《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
秦晖:《“压倒启蒙”的是“救亡”吗?》,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75280,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5月5日。
胡海英、侯桂芳:《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学术月刊》2001年第10期。
严昌洪:《20世纪90年代辛亥革命研究综述》,《理论月刊》2001年第10期。
严昌洪:《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新进展》,《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0期。
杨天树:《世纪回望是非成败从头说——辛亥革命的地位述论》,《鄂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张宪文:《辛亥革命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
常利兵:《“告别革命”论与重提革命史——兼论新革命史研究何以可能》,《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7年第1期。
柴子轩:《“告别革命论”评析》,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苗丽:《万马齐喑究可哀——康乾盛世与文字狱》,《科技信息》2011年第5期。
赵国平:《扬州文汇阁及其他》,《档案与建设》2014年第5期。
周福振:《论势力范围、租借地与国家自由——以〈民报〉为考察对象》,《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薛刚:《从朝廷天下到国家社会——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想转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秦晖:《“压倒启蒙”的是“救亡”吗?》,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75280,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5月5日。
许纪霖:《五四的历史记忆:什么样的爱国主义?》,http://www.aisixiang.com/data/27798.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5月5日。
Philip C.C.Huang,ed.,“The 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ment in China”,White Plains,N.Y.:M.E.Sharpe,1980.
Paul A.Cohen,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4.
John L.Buck,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New York:Paragon Book Reprint,1968.
C.Riskin,Surplus and Stagnation in Modern China in China's Modern Econom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ed.Dwight H.Perkin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Chi-ming Hou,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Ramon Myers,The Chinese Peasant Economy: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opei and Shantung,1890-1949,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Theodore Schultz,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New Haven,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
Tim Wright,Coal Mining in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1895-1937,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David Faure,The Rural Economy of Pre-Liberation China:Trade Expansion and Peasant Livelihood in Jiangsu and Guangdong,1870-1937,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Loren Brandt,Commerc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1870-1937,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John K.Chang,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Pre-Communist China:A Quantitative Analysis,Chicago:Aldine Publishing,1969.
Philip C.C.Huang,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Chen Hanseng,The Present Agrarian Problem in China,Shanghai:China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1933.
Chen Hanseng,Industrial Capital and Chinese Peasants:A Study of Chinese Tobacco Cultivation,Shanghai:Kelly and Walsh,1939.
Li Wenzhi(Li Wen-chih)and Zhang Youyi(Chang You-yi),eds.,Zhongguo Jindai Nongyeshi Ziliao(The Source Materials on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e in Modern China),Beijing:Sanlian Shushe,1957.
Ramon H.Myers,“How Did the Modern Chinese Economy Develop?-A Review Articl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0,No.3,August 1991.
Philip C.C.Huang,“A Reply to Ramon Myers”,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0.No.3,August 1991.
R.Bin Wong,“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and Development:A Note on the Myers-Huang Exchange”,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1,No.3,August 1992.
费维恺:《主席报告:我希望能够回答关于中国早期近代经济史的若干问题》,《亚洲研究学刊》1992年第4期。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
左玉河:《科举废除与新知识阶层的兴起》,《江海学刊》2019年第1期。
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请废科举折》,沈桐生辑《光绪政要》卷三一,宣统元年上海崇义堂石印本,1909。
沈桐生:《光绪政要》卷三一,宣统元年上海崇义堂石印本,1909。
张弦:《蒋总统的经济思想》,帕米尔书店,1966。
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刘绍辅:《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央书局,1960。
范仲淹:《答手诏五事》,载范仲淹著《范文正公政府奏议》,1897。
欧阳修:《居士集》,第45卷,周必大主编《欧阳修全集》,世界书局,1963。
李觏:《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
陈舜俞:《都官集》第1卷、第7卷,王云五主编《四库全书珍本》第237卷,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
吕陶:《净德集》,第1、3、4卷,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台北商务印书馆,1975,第274卷。
苏轼:《奏议集》第7、11、12、13、14卷;《后集》第10、14卷;《续集》第11卷,《苏东坡全集》,杨家骆主编《中国文学名著》第6辑第九卷,台北世界印书局,1963。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第12卷、第167~168卷,中华书局,1972。
《水心别集》第二、十一、十五卷,《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中华书局,2006。
邱浚:《大学衍义补》,王云五主编《四库全书珍本》第2辑第167卷,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
何心隐:《何心隐集》,中华书局,1960。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古籍出版社,1955。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35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巫宝三:《略说林则徐的经济思想》,巫宝三、杨泽、吴朝林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资料选辑:1840~1864》,科学出版社,1957。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赵靖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82。
《弢园尺牍》,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000卷,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1982。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记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53卷,云海出版社,1966~1973。
郑观应:《盛世危言增订新编》,吴相湘主编《中国史学丛书》第二卷,学生书局,1965。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科学出版社,1979。
严复:《原复》,商务印书馆,1930。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汤志钧主编《康有为政论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
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1。
张謇:《实业录》、《实业政见宣言书》,《张謇全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孙中山:《女子要明白三民主义》,《孙中山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
孙中山:《三民主义》(英文版),弗兰克·普莱斯译,中国信息部,1942。
孙中山:《实业计划》,《孙中山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周开庆主编《经济问题资料选编》,华文书局,1951。
方显廷:《迈向中国的经济控制》,太平洋学会,1936。
威廉·柯比:《德国与中华民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4。
阿瑟·杨:《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1971。
秦孝仪:《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第2卷,近代中国出版社,1983。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D.K.利厄:《中国经济的稳定与重建》,罗特格斯出版社,1948。
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史实的综合分析》,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56。
褚葆一:《工业化与中国国际贸易》,国民经济研究所,1946。
钱纳水:《战后中国建设问题》,国民图书出版社,1944。
胡沂生:《中国经济的分析与改造》,世界书局,1946。
陈伯壮:《经建五论》,中国经济建设协会,1943。
章友江:《协助工业化之进出口贸易政策》,《中央银行月报》1946年第1卷第5期。
杨尔珵:《关于我国今后出口贸易》,《中央银行月报》1946年第1卷第5期。
刘大钧:《国际贸易会议所应考虑的几点》,《中央银行月报》1946年第1卷第3期。
马寅初:《中国战后之经济建设》《中国经济之路》,《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小乔治·艾切森:《孙科针对中国战后经济政策的声明》(1945年2月28日)、《1945年4月针对中国战后经济重建问题的重庆会议》(1945年2月28日),第1箱,《中国卷》,哈格雷图书博物馆;《美国对外关系文件》中国卷,1943。
The May Fourth Movement:Elite Mentality,National Mood and Twisted Time and Space of the History
Wei Chuxiong
Abstract:With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he Annual School of France,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reexamin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within longue durée,to figure out the true nature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s well as the main factor that led to it.It concludes that,due to the invasions of foreign powers into China that had created a huge crisis to the Chinese nation,the mood of the nation and the mentality of Chinese elites have become very anxious and extreme,which went against the historical reality of China at that time.That's the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background under which the radical movements occurred in modern China.It's the phenomenon that should not be ignored but has been ignored when we are studying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Meanwhile,the article also agrees with some scholars' analysis of the real indication of Li Zehou's argument that “Salvation Overcame Enlightenment”,pointing out the wrong basis for Li's concept of “Farewell to Revolution” and the nature of the 1911 Revolution and its inevitability.
Keywords:The May Fourth Movement;“Farewell to Revolution”;“Salvation Overcame Enlightenment”;The Anxious Mentality of Chinese Elites
[1]魏楚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协理副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中美关系史、东方外交史、东西方交流史、民族主义等。
[2]布罗代尔:《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史学理论》1987年第3期;《15至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卷一,顾良、施康强译,三联书店,1992,第27页。
[3]Deborah Cohen & Peter Mandler,“The History Manifesto:A Critique”,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April 2015,pp.530-542;David Armitage & Jo Guild,“The History Manifesto:A Reply to Deborah Cohen and Peter Mandler,”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April 2015,pp.527-554.
[4]赵入坤:《五四运动90周年学术综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5]“曹汝霖”,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B%B9%E6%B1%9D%E9%9C%96/447739?fr=aladdin,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3月17日。
[6]《“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人生大结局:都有哪些人?》,http://www.sohu.com/a/13830 4972_632465,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3月17日。
[7]李泽厚:《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第7页。
[8]秦晖:《“压倒启蒙”的是“救亡”吗?》,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75280,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5月5日。
[9]胡海英、侯桂芳:《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学术月刊》2001年第10期;严昌洪:《20世纪90年代辛亥革命研究综述》,《理论月刊》2001年第10期;严昌洪:《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新进展》,《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0期;杨天树:《世纪回望是非成败从头说——辛亥革命的地位述论》,《鄂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张宪文:《辛亥革命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常利兵:《“告别革命”论与重提革命史——兼论新革命史研究何以可能》,《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7年第1期;柴子轩:《“告别革命论”评析》,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0]苗丽:《万马齐喑究可哀——康乾盛世与文字狱》,《科技信息》2011年第5期。
[11]赵国平:《扬州文汇阁及其他》,《档案与建设》2014年第5期。
[12]胡汉民认为,外国强邻,鹰瞵鹗视,而满洲于土地、财产种种权利之要求,莫敢不听,并非度力之不敌,而是如刚毅说,“宁赠朋友,不予家奴”。见周福振:《论势力范围、租借地与国家自由——以〈民报〉为考察对象》,《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13]薛刚:《从朝廷天下到国家社会——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想转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14]秦晖:《“压倒启蒙”的是“救亡”吗?》,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75280,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5月5日。
[15]许纪霖:《五四的历史记忆:什么样的爱国主义?》,http://www.aisixiang.com/data/27798.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5月5日。
[16]左玉河:《科举废除与新知识阶层的兴起》,《江海学刊》2019年第1期。转引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请废科举折》,沈桐生辑《光绪政要》卷三一,宣统元年上海崇义堂石印本,1909,第57~59页;沈桐生:《光绪政要》卷三一,宣统元年上海崇义堂石印本,第57~59页。
[17]张弦:《蒋总统的经济思想》,帕米尔书店,1966,第3~14页。
[18]Laissez-faire是源自法语的一个术语,意为“放任”,适用于解释经济、政治等领域的一些思想,支持个人主义,反对政府干预。18世纪一些试图使工业与农业摆脱重商主义者掌控的法国经济思想家、重农主义者在社会上对此思想予以普及。重农主义者相信应以自然秩序为基础,而不是人为进行制度安排。在经济领域内,自由放任主义意味着除了维持和平和保护财产权的最低需求以外,政府不应该对经济进行干预。在国家政策方面,自由放任主义则导致了对垄断的压制,对竞争的鼓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976)中系统阐述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斯密的立场是个人利益应依赖竞争的环境,这不仅造福于社会团体,也使个人从中受益。他假设经济事务中存在着潜在的自然和谐,任何形式的干预都只能打破这种和谐。当英国处于扩张贸易和政府监管时期时,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一度得到了追随者的推崇。在个人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美国,这一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19]巫宝三:《略说林则徐的经济思想》,巫宝三、杨泽、吴朝林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资料选辑:1840~1864》,科学出版社,1957,第67页。
[20]王韬:《代上广州府冯太守书》,《弢园文录外编》,赵靖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82,第19~29页;郑观应:《商务三》《商战上》《商战下》,《盛世危言增订新编》,吴相湘主编《中国史学丛书》第二卷,学生书局,1965,第695~702、753~784页。
[21]严复:《原复》,商务印书馆,1930,第346~347、724页;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汤志钧主编,《康有为政论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第211~217页;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1,第79~80页。
[22]孙中山:《女子要明白三民主义》,《孙中山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557页。
[23]孙中山:《女子要明白三民主义》第2卷,第556页。
[24]孙中山:《三民主义》(英文版),弗兰克·普莱斯译,中国信息部,1942,第272页。
[25]孙中山:《三民主义》(英文版),274页。
[26]孙中山:《实业计划》,《孙中山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191页。
[27]周开庆主编《经济问题资料选编》,华文书局,1951,第12~14、17、21~24、26~27、42~46、51~62页。
[28]方显廷:《迈向中国的经济控制》,太平洋学会,1936,第6页。
[29]威廉·柯比:《德国与中华民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4,第81页。
[30]阿瑟·杨:《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1971,第293页。
[31]秦孝仪:《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第2卷,近代中国出版社,1983,第762~759页;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第94~95页。
[32]D.K.利厄:《中国经济的稳定与重建》,罗特格斯出版社,1948,第15~19页。
[33]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第463~468页;秦孝仪:《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第2卷,近代中国出版社,1983,第762页;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史实的综合分析》,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56,第108~112页。
[34]褚葆一:《工业化与中国国际贸易》,国民经济研究所,1946,第46~50页;钱纳水:《战后中国建设问题》,国民图书出版社,1944,第33~42、73~82页;胡沂生:《中国经济的分析与改造》,世界书局,1946,第2章,第25~36、106~110页;陈伯壮,《经建五论》,中国经济建设协会,1943,第4~11、31~44页;章友江:《协助工业化之进出口贸易政策》,《中央银行月报》1946年第1卷第5期,第1~7页;杨尔珵:《关于我国今后出口贸易》,《中央银行月报》1946年第1卷第5期,第1~7、11~12页;刘大钧:《国际贸易会议所应考虑的几点》,《中央银行月报》1946年第1卷第3期,第6~7页。
[35]马寅初:《中国战后之经济建设》《中国经济之路》,《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第320~323、363~370页。
[36]小乔治·艾切森:《孙科针对中国战后经济政策的声明》(1945年2月28日)、《1945年4月针对中国战后经济重建问题的重庆会议》(1945年2月28日),第1箱,《中国卷》,哈格雷图书博物馆;《美国对外关系文件》中国卷,1943,第866~8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