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缘与地缘关系
地缘是村民生存的空间布局,因地结缘,因缘生联,在地缘格局中村民与村民结成地缘关系网。在胡家坝村落,地缘主要表现为地理位置、居住距离、空间分布等形式,因地缘表现形式的不同,村民联结而成的地缘关系也不同。本节主要从“地缘单位”“地缘关系”两个方面展现1949年之前胡家坝的地缘与地缘关系。
一 地缘单位
地缘单位是地缘关系的载体,地缘关系需要通过地缘单位展现。在胡家坝村落,地缘单位主要以地缘距离为衡量依据,不同地缘距离生成不同地缘单位。此外,地缘单位的形成也受地缘关系本身的影响,不同地缘关系塑造了不同的地缘单位。
(一)邻居
传统时期,邻居主要指在一个地缘内生活的邻里,地缘范围以左邻右舍为依据。据老人讲述,胡家坝按照地缘划分,当时一共分为八大邻居,分别为胡、吴、俞、程、梅、詹、郑、熊八家。邻居以四邻为界线,外村村民、外乡村民、外县村民不能称为邻居。
胡家坝最初一共有八大姓氏,八大姓氏居住集中,地缘临近,互为邻居。然而,由于胡家坝靠近港河,水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很多其他姓氏也逐渐搬迁到了胡家坝,后搬迁至胡家坝的姓氏主要有方姓、吕姓、罗姓、聂姓、罗姓等。由此胡家坝邻里数量逐渐增多,在空间距离上,邻里地缘更加紧密。据吕宜钭老人讲述,起初胡家坝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但随着更多姓氏逐渐搬迁至胡家坝,各邻里也开始发生矛盾纠纷。邻里之间也会有欺压现象,一般都是大姓氏欺压小姓氏,先到的姓氏欺压后到的姓氏。
胡家坝是一个多姓氏组迁的村落,各姓氏居住地缘距离较近,据吕宜钭老人讲述,当时各家各户平均地缘距离约为50米。各邻里居住均靠近祠堂、水塘、田地、道路等,主要目的是方便生产生活。据老人讲述,邻里也有地位高低之分,地位高的一般都是家庭较富有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既从事农业生产也从事商业经营,如吕姓、胡姓、方姓。地位低的一般都是家庭较贫困的,谋生手段往往只有买卖手艺,如俞姓、梅姓、詹姓。此外,据老人讲述,邻里之间遇到困难,邻里其他姓氏一般都会帮忙,特别是后期,在胡公牵头下村庄成立了“八大家”组织,邻里遇到困难,其他姓氏都会支持帮忙。传统时期,邻里之间一般不设防,没有明显的防御设施,有钱的大姓邻居一般都有自家宅院,用宅院防止外姓入侵,而没钱的小姓邻居也有自己的院墙,但院墙多为木制围栏,主要目的是防止夜晚牲畜进入。
邻里之间有着职业区分,据吕宜钭老人讲述,传统时期胡家坝村民的职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务农;一类是经商(手工业)。务农的主要是胡姓、吕姓、方姓等最先搬迁到胡家坝的姓氏。此外,胡姓、吕姓、方姓等姓氏除了务农也会在农闲时候从事商业买卖,因而在当地是有权有威的大老官。除了务农以外,胡家坝其他邻里均以小手工业为主,多以售卖糕点、丝线、火香、纸扎手艺为生。各邻里职业以及居住相对位置详见表4-2。
表4-2 胡家坝邻里距离与职业分类
表4-2 胡家坝邻里距离与职业分类-续表
(二)熟人
据当地老人讲述,传统时期的熟人主要指以地缘为单位的邻里乡亲,邻里乡亲均可称为熟人。具体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邻居;一类是亲戚。邻居主要是指在居住上相近的左邻右舍,居住上不相邻,不在左邻右舍范围内的,一般不能称为熟人,只能称为认识的人。亲戚可以称为熟人,亲戚不以地缘距离作为衡量标准,不论远近都属于熟人。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上村民一般都会邀请熟人,据老人讲述,熟人是村民交往的主要群体,不熟悉的人邀请人家也不来。此外,据老人讲述,胡家坝熟人数量一直在变动,最初胡家坝只有八家,八家彼此之间都是熟人,当时凡是胡家坝本地的村民都相互认识,总人数约为30人。
1949年之前,其他外来姓氏也逐渐搬迁至了胡家坝,胡家坝由原来的八姓逐渐变成了多姓,新搬迁的姓氏主要有吕姓、方姓、罗姓等,由此,熟人数量不断增加。据方晨生老人讲述,熟人数量一直在变,但一般而言,只要在本村落内的村民,大家都可以互相称为熟人,因而熟人数量就是村落人口数量。
熟人认定以邻里为单位,以村落为边界,据老人讲述,在村庄地域范围内生活的村民都是熟人,因而熟人距离就是村庄四至边界的距离。熟人之间有着职业划分,不同熟人从事不同职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务农;一种是经商(手工业)。其中以经商(手工业)为主要职业。据老人讲述,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胡家坝靠近港河码头,市场繁荣,因而熟人多从事经商(手工业)。村民遇到困难,一般都会找与自己关系更好的熟人帮忙,帮忙不谈报酬只讲情谊。对此,方晨生老人讲述,熟人之间帮忙在胡家坝经常发生,只要两家相互认识,口头招呼一声,便可来帮忙,但熟人帮忙有时也讲价钱,主要看需要帮什么忙,如果是简单的活一般不谈钱,如果是苦重的活,一般需要谈钱。
(三)乡老
乡老在胡家坝村落主要指原先在胡家坝居住,但现在在外面居住的村民。乡老在当地有时也称为“乡亲”。据胡家坝老人讲述,乡老一般都是胡家坝土生土长的村民,但由于洪水、旱灾、火灾等原因,现在搬迁到了村落以外的地方居住,有本村落村民在外地与其见面,一般互称“乡老”。但并不是所有本村落村民到外地居住的都可以称为乡老,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被本村落驱赶出去的村民不可以称为乡老;二是没有在族谱上写名字的村民不可以称为乡老。
被本村落赶出的村民往往是因为犯了抢劫、杀人、纵火等案件,在村民眼中一般是下等人,因而村民不愿意称其为乡老。村民没有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族谱上的,一般也不能被称为乡老,主要原因是“没上谱,就是没归根”。但据当地老人讲述,也存在特殊情况,被驱逐出去的村民获取了官衔或者在外经商造福一方,也会被重新称为乡老,特别是衣锦还乡,有为本村落修建学堂、捐赠钱财等行为的,本村落村民会对其进行重新认可。对此,方晨生老人讲述,乡老一般就是外出居住他地的本地村民,但如外出村民背负犯罪等行为,本村落村民在外地与其相见,一般会避而远之,不会称呼其为乡老。但如果外出村民有着很大的声誉头衔,本村落村民也会争相靠近,称其为本乡乡老。
乡老也有男女区别,外出的男性一般称为乡老,但外出的女性一般不能称为乡老。据当地老人讲述,主要原因是女性一般都是外嫁至其他村落的媳妇,并不真正属于本村落,因而她们离开本村落到其他地方讨生活是一种常见情况,并不能被认定为乡老。在外地遇到本村落女性,本村落人一般称之为“村里的”,如胡家坝村民A到阳峰乡遇到本村妇女B,村民A在回到村落里的时候,一般会说在阳峰乡遇到了“村里的”B,而不会称其为乡老B。据方晨生老人讲述,离开村落到外地谋生的妇女一般都是干活好手,能够吃得下苦,如在外地遇到本村落村民,一般都会拖其捎钱,供本村落家人使用。
(四)墙亲
据当地老人讲述,1949年之前胡家坝村民有“墙亲”一说,“墙亲”主要指两家共用一个宅院,但中间用一堵围墙隔开的邻里。“墙亲”一般存在于贫苦村民之间,据老人讲述,贫苦村民由于贫穷,没有多余的钱修建围墙,因而居住靠近的村民就会共同修建一堵围墙,以节省各家开支。
“墙亲”邻里一般关系和睦,遇到事情都会相互帮忙。据村民讲述,“墙亲”村民修建的围墙一般很低,不会太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节省各家修墙开支;二是方便相互借、递物品。如围墙出现坍塌或者缺块,一般由“墙亲”邻里共同修补,修补不讲分工,主要看相互情谊,用当地村民的话讲就是“你多出力,我多出力都一样”。坍塌的围墙修补好之后,“墙亲”邻里会相互宴请吃饭,宴请吃饭讲究“对等宴请”,如本次村民A宴请“墙亲”村民B,下次则由村民B宴请“墙亲”村民A。“墙亲”之间也会发生矛盾纠纷。据老人讲述,“墙亲”之间发生矛盾纠纷一般不是因为围墙修建,而是因为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旦因为生活中其他事情发生纠纷,“墙亲”邻里就会将围墙加高,然后互不来往。据方晨生老人讲述,当时在阳峰乡就有两家“墙亲”邻里,因各家水田浇灌发生纠纷,一个星期之后一家“墙亲”主动将围墙加高,自此两家不再往来。
二 地缘关系
地缘关系以地缘主体为核心,不同地缘主体之间形成不同的地缘关系,地缘关系具体体现在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习俗、观念和行为中。
(一)闲聊
传统时期,村民茶余饭后会一起闲聊,闲聊讲究三五成群,一般都会到熟悉的村民家闲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找聊头
闲聊的时候需要有个带头的,带头的在当地被称为“聊头”。“聊头”一般是上了年纪的村民,家里种植田地较少,平时喜欢游逛村落,收集各家趣事逸闻。据当地老人讲述,“聊头”除了以上基本特征以外,最重要的是人缘广泛,不仅本村落的人都认识,有时连外村落的村民也认识,因此“聊头”有的时候又被称为“话聊”。当时如村民想聊天,一般都会先找“聊头”,然后由“聊头”牵头,组织其他村民闲聊,据当地村民讲述,有“聊头”参与的聊天一般规模都很大,有的时候可以达到几十人。据吕宜钭老人讲述,“聊头”在聊天的时候,一般能说会道,村民都愿意参加,如看到有“聊头”在组织聊天,其他村民会相互叫唤,由一传二,由二带三,不一会工夫“聊头”身边就围满了人。
2.走家门
找到“聊头”之后,村民一般会到具体某家宅院内闲聊,去村民宅院内闲聊,当地村民称之为“走家门”。“走家门”有一定的讲究:一是“走家门”一般先听“聊头”的意见,“聊头”说去哪家,一般村民都会跟着去哪家;二是“走家门”必须是熟人家宅院,且与聊天者地缘相近,太远的熟人家一般不会去;三是“走家门”讲究走男不走女,只去正常家庭闲聊,不会去寡妇家庭闲聊;四是“走家门”讲究走富不走穷,一般只去富裕村民家闲聊,不会去贫苦村民家闲聊。据老人讲述,主要原因是富裕村民家有茶水喝,贫苦村民家只有白水喝。
3.话长短
闲聊的时候大家一般都是聊村里面发生的事情,如邻里矛盾、家庭纠纷、趣事逸闻等,特别是聊家庭纠纷一般被当地村民称为“话长短”。“话长短”有讲究,据老人讲述,一般不能讲在场人所在家庭或熟悉邻居家庭的纠纷,否则会被认为乱传蜚语,当场发生矛盾纠纷。对此,吕宜钭老人讲述了一个事例:当时在胡家坝有人组织闲聊,闲聊的时候围观人较多,“聊头”一时没注意到,讲道了在场人亲戚的纠纷,当时就被在场人痛打一顿,此后打人者向“聊头”赔付了抓药费。
4.走甜头
闲聊结束以后,闲聊者在走的时候会给宅院主人赠送一些甜头,当地村民称之为“走甜头”。“走甜头”并不是所有宅院主人都可以收到,一般讲究熟人与非熟人之分,“聊头”所熟悉的宅院主人,一般都会留“走甜头”,不是“聊头”所熟悉的宅院主人,一般不会留“走甜头”。“走甜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旱烟叶;一种是钱币,当时“聊头”以放置旱烟叶为主,据吕宜钭老人讲述,如果是“聊头”所熟悉的村民,“聊头”在走的时候会特意放置一些旱烟叶,以示感谢。如果不是“聊头”所熟悉的村民,“聊头”在走的时候不会放置旱烟叶,但如果多次去宅院主人家,即使不熟悉,“聊头”也会放旱烟叶。
(二)帮忙
地缘临近的村民会相互帮忙,帮忙主要有以下规则。
1.“帮忙看人”
地缘邻近的村民在帮忙之前会看人,熟人一般会帮忙,不是熟人一般不会帮忙。据老人讲述,当时帮忙主要看是不是自己认识的人,自己认识的人一般会帮忙,否则就不会帮忙。当时帮忙主要帮居住邻近的乡邻,居住太远的乡邻一般不会帮忙。需要帮忙必须支付报酬,报酬有两种支付形式:一种是钱币;一种是谷子。一般以谷子支付居多。对此,吕宜钭老人讲述了一个事例,胡姓是胡家坝有名的大老,遇到困难纠纷,其他姓氏一般都会主动帮忙。1949年之前,胡姓有一远房亲戚需要在阳峰乡修建房屋,需要人手。由于胡姓远方亲戚在阳峰乡没有邻亲,因而请胡公请人帮忙。据吕宜钭老人讲述,当时胡公在胡家坝请自己相熟的邻里到邻村(阳峰乡)帮远房亲戚修建房屋,具体人数已无从考证。据老人讲述,帮忙胡公亲戚修建房屋,主要是看在胡公的面子上,否则胡家坝村民不会到阳峰乡帮忙。在帮忙修建房屋的时候,胡姓远房亲戚需要支付报酬,报酬当时以任务量为计算依据,多帮忙干活的村民可多获得谷子,少帮忙干活的村民获得的谷子相应也少,具体支付谷子数量已无从考证。
2.“帮人帮近,打人打远”
邻里四周一般都会帮忙,但帮忙有优先次序,据老人讲述,帮忙一般先帮助与自己居住最相近的邻居,其次才会帮忙其他邻居。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帮助离自己最相近的邻居可以建立和睦关系;二是帮助离自己最相近的邻居有利于其下次帮助自己;三是帮助离自己最相近的邻居主要基于熟人关系,碍于情面。与帮忙相对立的是记恨,据老人讲述,村民主要对非熟人容易记恨,居住距离越远越好,否则抬头不见低头见,容易产生纠纷。对此,方晨生老人讲述了一个事例,1949年之前,程姓在胡家坝一共有7个兄弟,7兄弟之间遇到事情都会相互帮忙。7兄弟共同居住在一个屋域内,但程姓老大和老三居住更近。据方晨生老人讲述,在老三儿子迎娶妻子的时候,老大外出周溪镇没有回家帮忙,因而在主持婚庆的时候,缺少“主头”,[1]缺少“主头”被认为是一种“礼节不周”的行为,邻里乡亲都会私下议论。由于老大没有帮忙,因而老大再回到家中时,老三故意不予理会,并告知其他兄弟,遇事不再与老大相处。老大知晓以后,主动向老三道歉,并且请其他兄弟说和,最终老三不再提及此事。
3.“请熟人不请邻居”
找村民帮忙的时候有时讲究“请熟人不请邻居”。据老人讲述,熟人是村民熟悉的人,邻居是村民居住相近的人,有时候遇到事情,村民一般会选择熟悉的人帮忙而不找邻居帮忙,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熟人好说话,不必留客吃饭,有事直接支付报酬就可以,省事方便;二是请邻居要欠人情,有时人情债很难还得清。据吕宜钭老人讲述,请熟人有的时候更省事,不需要专门去邀请,只要商议好价格,一般都可以帮忙。帮忙不好也可以提出相应要求,不至于碍于邻里情面,不好提要求讨说法。此外,吕宜钭老人也讲述了一个事例,富裕的乡民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特别是春节的时候,都会在家中宰杀牲畜,宰杀牲畜需要请人帮忙,村民一般都请熟人,而非邻居。请熟人帮忙会支付报酬,报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支付钱币;一种是支付生肉,一般帮忙宰杀牲畜的熟人都会获得生肉,生肉一般都是精肉,赠送肥肉会被熟人认为小气。此外,请熟人宰杀牲畜有时不需要支付报酬,主要是关系好。据吕宜钭老人讲述,当时方姓与罗姓关系最好,两家遇事帮忙都不收取任何费用。
4.“相好的在一起”
村民在相互帮忙的时候需要搭伴,搭伴主要看是否相好,相好的一般会在一起干活,不是相好的,一般不会在一起干活。据老人讲述,是否相好的主要是看是否认识,认识一般就可以称为相好的。相好的在一起干活一般发生在地主大老和贫苦村民之间,地主大老会请贫苦村民帮工,在帮工的过程中需要搭伴干活,搭伴干活地主大老不会制定谁与谁在一组,一般都是让贫苦村民自己组织,贫苦村民当时组织的原则就是“相好的在一起”。吕宜钭老人讲述了一个事例,胡家坝方姓和罗姓关系好,两姓氏搬迁至胡家坝,遇到困难事情的时候,都会相互帮忙。1949年之前,胡家坝村落在端午节的时候都会赛龙舟,在赛龙舟的时候,方姓和罗姓会共同划一条船,如果船只发生损坏,方姓和罗姓会共同修补,修补费用由两姓氏共同承担,均摊匀出。但在其他姓氏之间,如果在赛龙舟的时候,船只发生损坏,一般按照“谁损坏,谁赔偿”的原则赔付。
(三)借用
村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发生借用关系,借用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吃谷粒需学要谷粒”[2]
遇到干旱或者洪涝时节,村民一般都会相互借谷充饥,借谷讲究一定次序:当家人首先会向亲戚借,特别是地缘相近的亲戚。据老人讲述,向亲戚借用粮食一般不需要签订合约,而且没有利息,但需要按时归还,因而当遇到灾荒年份,当家村民一般都会优先向亲戚借谷。亲戚没有谷子,一般当家人会向邻里借用,向邻里借用一般找和自己关系好的邻里,向邻里借用需要支付利息,但利息会很低,一般到第二年的时候,当家人都可以还得清。但若邻里也没有粮食,当家人一般会再向熟人借谷,熟人借谷讲究“市场原则”,一般会有很高的利息,但利息可以相互商议,用当地的话语讲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遇到熟人也没有,一般当家人会向当地有名的地主大老借,向地主大老借用谷子需要支付利息,利息一般是原谷的一倍以上。据吕宜钭老人讲述,当时村民一般都愿意向亲戚借用,主要原因是亲戚好说话,不会收取高昂租金,如向地主借用一般需要支付高昂利息,一旦还不起,有的时候会被逼着卖房卖地。据老人讲述,卖房卖地在都昌县其他地方经常发生,但在胡家坝地区一般没有村民被逼着买卖房屋的事情。
2.“口上要钱比字上要钱巧”
据当地老人讲述,借钱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借大钱;一种是借小钱。借大钱指借用数额较多的钱,借小钱指借用数额较少的钱,借大钱,当家人一般会向亲戚借用,特别是内亲,如当家人的兄弟姐妹,妻子的兄弟姐妹等。据老人讲述,借大钱,其他村民邻里一般都不会借用,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邻里关系不如亲戚关系亲,邻里不会借用大钱;二是亲戚即使没钱,一般也会帮忙筹钱,但邻里不会帮忙筹钱;三是邻里不帮忙,一般会被其他村民耻笑,认为其是“铁公鸡”。此外,借用亲戚钱,当家人一般不需要支付利息,但需要按时归还,不能按时归还,一般需要提前和亲戚讲清楚,否则下次很难再借用。
借小钱,当家人一般会向邻里借用,在借用的时候也讲究一定的次序。当家人一般先会向自己最熟悉的村民借用,最熟悉的村民没有钱,当家人会再向其他邻里借用。据老人讲述,向邻里借用钱财主要看相处关系,当家人与邻里关系好,一般邻里都会借用而且不需要签订借钱契约,当家人和邻里关系不好,一般不仅难借而且需要签订借钱契约。据吕宜钭老人讲述,当家人是一家之主,平时很注意自己的人缘关系,特别是邻里之间的人缘关系,如果人缘关系不好,一旦有紧急的事情,当家人一般很难借到钱。对此,吕宜钭老人讲述了一个事例,爷爷遇到大灾年份的时候,一般都会向本姓氏内亲借用钱币,本姓氏内亲没有钱币,爷爷会向奶奶家亲戚借用,奶奶家亲戚没有钱币,爷爷会向邻里乡亲借用。爷爷修建东房屋的时候,修建费用先向本姓氏内亲借用,剩余部分再向邻里借用,具体借用费用已无从考证。
3.“就地要,不走弯”
在农忙的时候当家人会借用农具,借用农具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向邻里借用;二是向田地邻近者借用;三是向亲戚借用。据老人讲述,借用农具一般按照地缘距离,地缘距离越近的邻里,越容易借用农具。有的时候和邻里关系不好,当家人也会向田地邻近者借用。据村民讲述,田地邻近者一般与当家人在田地耕作的时候相熟,因而当家人开口借用农具,田地邻近者一般不会回绝。除了向田地邻近者借用以外,当家人也会向亲戚借用,向亲戚借用一般不需要明确归还时间,用当地村民的话语讲述就是“亲戚拿着用,什么时候还都可以”。此外,当家人在借用的时候将农具损坏,亲戚一般不会要求索赔,但当家人在说明情况之后,需要请亲戚吃饭喝酒。对此,吕宜钭老人讲述,亲戚损坏农具一般不用赔偿,但需要讲清楚,否则下次再借用的时候也会很困难。此外,当家人损坏亲戚农具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如果每次都损坏,亲戚一般不会再借用。此外,吕宜钭老人讲述了一个事例,有一年稻收时节,爷爷将多余的粮食送至集市售卖,但家中缺少木车装载,因而向亲戚借用,但在推至集市的时候,木车撞到石块,木车轴发生断裂,在回到家中以后,爷爷将木车送至车铺修好,费用由自己掏付,然后请亲戚到家中吃饭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