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产证券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目的及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本书定位于应用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比较研究与实证研究等方法运用的目的在于为国内对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其中对策研究是目标。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独特的结构性融资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融资方式。后者一般受制于融资者的整体信用状况。而资产证券化这一结构性融资则只是依赖融资者的部分资产之信用状况。可以说,凡是在金融市场通过发行证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的行为都可归入“证券化”行列。从全球实际情况可知,证券化融资比传统的间接融资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并极大地活跃了国际资本市场。

1.文化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到了从国家政策性资金扶持阶段转向主要依赖金融资本市场获得产业发展动力的阶段

从宏观层面讲,金融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一个产业(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持,任何单纯依赖政府资金扶持的产业,都难以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文化产业(行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是也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普遍性,即产业(行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资金作为基础;国家政策性资金的扶持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也是一个产业(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然而,综观国内外产业的经济发展状况,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产业是完全依赖政府的资金投入成长壮大起来的。

文化产业(行业)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动力,资本市场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力量。例如,文化产业发达的美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直接融资已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保证。金融市场的支持给美国文化产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金融市场的定价功能也为文化产品的交易提供了便利,使文化产品可以自由流通转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产品的流通与金融化发展。因此其文化产业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成为影响世界经济与文化方向的强大力量。

2.文化产业从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的难度逐渐加大,从证券市场获得直接融资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必然选择

从微观层面讲,文化产业发展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雄厚的资金做后盾;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营性文化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来源作为发展的驱动力。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我国文化产业融资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文化企业经营规模小,自身融资能力不足。我国文化产业的经营体制相对落后,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文化企业较小的经营规模与较高的资本投入形成了较大的矛盾。

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规模小,融资成本高。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小、经营分散的特点,企业融资渠道主要还是依靠银行贷款。然而,文化产业“轻资产”的特征使文化企业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造成抵押担保品不足。银行贷款的安全要求就是“抵押为本”,这一制度与文化企业的资金需求难以形成有效对接,中小型文化企业依靠银行进行信用融资或者抵押贷款则面临更大的困难。由于资信较低、风险较高,银行一般不愿意为发展中的文化企业进行融资,因此中小型文化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资金。即使通过抵押从银行贷款成功,也往往会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这种较高的融资成本不仅来自银行方面出于风险考虑的溢价,而且来自融资过程需要的担保、评估、咨询等费用,以及公关费用、融资活动花费的人力和时间成本等。

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能力不足。上市融资是公司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公司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重要途径。

商业金融机构“嫌贫爱富”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会日益加深,作为企业的商业银行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也会越来越强烈。因此,商业银行贷款更加倾向于获利丰厚、资产优质的客户,而对于风险大、未来预期收益不确定的客户将更加审慎。

3.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手段,资产证券化发展极为迅速,为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作为企业新型的融资模式,资产证券化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快速发展。经过短短的20多年,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的一种主要的融资工具,迅速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最大作用是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在欧美国家,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亚洲、拉美国家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资产证券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足以证明了其巨大的生命力。其生命力表现在它与其他融资手段相比较,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美国文化资产证券化已经广泛运用于电子游戏、音乐、电影、休闲娱乐、演艺、主题公园等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

(二)研究目的

1.学术目的

期望建构起文化资产证券化融资问题研究的理论体系与分析框架,能够为后继的研究者有所贡献。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发起人进行证券化最根本的原因是需要融资。所谓“融资”就是指资金的融通。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以获取融资的过程。资产证券化的最大作用是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资产证券化作为创新性的融资工具,能够实现主体信用与产品信用的分离,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化金融工具或技术,与传统的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方式各有其适用之环境。

文化资产证券化可实现文化产业与金融的有效对接,从而产生新的竞争力。文化资产证券化已经在多国成为文化产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

文化资产证券化是发起人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的结构安排,对基础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的流通证券,并据此融资交易的过程。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参与主体见图1-1。

图1-1 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参与主体

2.实务上的目的

相对其他融资方式,文化资产证券化融资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为已经“转企改制”和“尚未转企改制”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或融资模式。其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与经营性文化企业的价值或优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文化事业单位

①盘活存量文化资产。利用资产进行融资不仅可以盘活流动性较低的资产,将“死钱”变成“活钱”,从而使企业的中长期资产短期化,解决了长期资产的流动性问题;还能使依靠未来逐渐积累的资金在当前实现一次性融资,将“未来的钱”变为“现在的钱”,从而解决当前的融资需求。盘活固定资产,将其价值发掘变现。

②保证了国有文化资产安全。相对于其他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融资可以避免追索性风险。发起人(筹资方)仅以有限责任方式承担债务,可以避免筹资者的其他资产受到追索;资产证券化是以资产的未来收入能力进行融资,且该资产拥有者的偿债能力与资产本身的偿付能力是被分离的。

③多了一个资金来源。文化资产证券化融资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项目融资方式,它对于那些建设周期长、融资规模大、短期难以筹到建设资金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项目融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对于经营性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文化企业

由于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是基于资产的质量而非融资主体的信用,在中国信用缺乏的商业环境中,文化资产证券化在解决信用不高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方面,优势明显。

①拓宽融资渠道。利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只需企业具有能产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就可进行。

一是资产证券化不受企业净资产规模、盈利指标的影响,只由需要证券化的资产规模决定,对于那些无法借助传统融资方式而又拥有优质资产的文化企业而言,资产证券化大力拓宽了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

二是资产证券化不受企业主体信用等级限制。受监管法规或企业规章的限制,有些投资者只能投资获得规定评级级别以上的证券,在传统的融资方式下,这意味着他们只能投资购买信用级别较高的大企业或政府部门发行的证券,资产证券化则使投资者也可以购买主体信用级别较低的中小企业发行的债券,极大地拓宽了投资者的投资范围。

②降低融资成本。通过资产证券化特有的结构化处理和信用增级机制,可使用于偿付发行证券本金和利息的现金流比原有资产的现金流更加稳定,从而提升信用等级。通过资产证券化,往往能够使投资者发行品种的信用等级高于原始权益人的信用等级,从而实现低利率筹集资金,降低融资成本。一般而言,资产证券化的综合融资成本低于同期银行贷款。

③对募集资金使用要求低。资产证券化对募集资金的使用仅要求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家经济政策,并要求融资方做融资情况说明即可。现阶段,只要募集资金不投资股市和房地产行业就能通过审核。因此,在募集资金使用方面的要求低于企业债券等品种。

总之,文化资产证券化融资可解决我国文化产业资金短缺问题,改善文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又可丰富金融产品种类,使投资多样化,促进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文化金融体系的完善。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新型的融资工具,国外实践证明它可有效地使文化产业金融化。

(三)选题意义

目前,虽然国内部分学者认识到资产证券化对文化发展的必要性,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分析我国实施知识产权、艺术品证券化等,而对整个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资产证券化融资进行系统研究分析的很少,更多的是基于证券化基础理论的技术分析与借鉴,集中于对某一局部领域或个案实践的总结和归纳,提升为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的研究还较少,并且至今为止还没有专门针对文化资产证券化融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和博士学位论文。所以,本书的研究价值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

1.理论意义

本书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理论探讨。

(1)对文化资产进行了界定、分类,并结合我国的文化资产证券化融资实际给予可行性研究

(2)国有文化资产证券化融资过程中“资产池”的构建与风险隔离问题等理论探索

(3)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

(4)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文化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

(5)美国文化资产证券化经典案例剖析,总结其特点与规律。

2.实践意义

(1)为国有存量文化资产的证券化融资提供有效的指导性建议

(2)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融资模式

(3)为经营性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直接金融市场融资的对策

(4)提供境外文化资产证券化融资的经验借鉴

(5)为中小型文化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提供参考性建议

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站在发起人的角度对文化资产证券化融资进行详细论述,分析了国有文化资产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如何通过证券化融资确保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除政策性融资外的一种新的融资模式。此外,特别是对中小型文化企业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的风险和收益影响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讨论,指出中小型文化企业运用资产证券化融资的优势。在交易模式方面,提出我国当前中小型文化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可采取的融资模式,对我国文化资产证券化发展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