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及其意义
1.西方社会于18世纪后期逐渐形成了德育的概念,这一概念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2.广义的德育包含四种形式,分别是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及社区德育。
3.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4.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
二、德育的功能
1.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
2.德育具有个体性功能。(个体性功能主要表现在生存功能、发展功能和享用功能。德育对个体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功能。同时,德育最高个体功能是享用性功能。比如坐公交车我们为老弱病残让座,尊老爱幼的内心精神得到了满足,这就是享用性功能)
3.德育具有教育性功能。
三、德育目标
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划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也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2.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四、德育内容
1.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多选题、简答题)
(1)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文化传统。
2.我国学校德育内容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辅导。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及本质(了解即可)
德育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在第一章第一节中有明确解释)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结构
德育过程的四大结构分别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具体阐释
1.知、情、意、行
(1)知:品德认识和品德判断。比如知道捡到别人东西不归还是不对的。“知”是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2)情:品德情感。愿意拾金不昧,愿意扶老助残,这种内部情感会推动学生自觉去实践德育。所以,“情”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中起到了动力和催化剂作用。
(3)意:品德意志。意是抵制诱惑的精神力量所在。比如小明意志力较差,冬天太冷的时候容易迟到。那老师就要从意志力入手,磨炼小明的意志力,帮助他抵制被窝的诱惑。
(4)行:品德行为。品德好不好,不是看一个人怎么说,而是看他具体怎么做。所以品德行为是知情意行的关键。
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中,有的学生意志力薄弱,有的学生只知道知情意行而不去做,具体从哪个方面进行德育教育,需要分析考虑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另外,如果题目中问知情意行要按什么顺序培养,要知道没有固定顺序,视具体情况而定。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比如说当小学生捡到1块钱之后,立刻想到老师曾经教育过他们捡到东西要及时交给警察叔叔。但是当捡到一个装着20万的皮包呢?上交还是不上交呢?这就会形成一个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按照老师平时教育的内容肯定是需要上交,学生通过德育之后也要进行自我教育,无论捡到多少钱都要主动上交。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还是捡到一块钱这件事情,老师说要上交,小学生的妈妈说一块钱你捡到就自己留着吧。这就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一定要统一起来。在这个事例中,一定要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另外,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和源泉。(因为学生品德的发展必须在活动和交往中查看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就去改正,所以它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和源泉)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说德育不是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对待“屡教不改”的学生,不可操之过急,要认识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第三节 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简答题、案例分析题)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有九条,分别是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红领巾提示
可以巧记为两导(导向性、疏导性)、两因(因材施教、依靠积极因素)、一知行(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知行统一),尊重(尊重信任学生)集体(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要正面(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结合)。
具体阐释
1.导向性原则
(1)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我国的德育工作要把无产阶级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2.疏导性原则
(1)学生有时候会犯错误,犯了错误之后自己可能不知道错了,或者知道自己错了之后有心理压力,所以这时候就要进行疏导。
(2)疏导原则要注意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所以,疏导原则也叫循循善诱原则。
(3)在具体题目中,一般出现了“老师给学生讲道理”,那绝大部分都是在贯彻疏导原则。
(4)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多选题、简答题)
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和教学原则中的考法差不多,只要是有针对性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地解决学生的品德问题,就是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
(3)孔子曾说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句话对应的是因材施教原则。
(4)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要求(简答题)
①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
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③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4.知行统一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要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同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
(2)举例:比如有一个学生在班级里表现非常好,老师提议大家集体为这位学生鼓掌,这就通过集体影响了个人,让这位学生得到了鼓励;同时,这位学生也通过个人行为为全班同学树立了榜样,促进和影响了集体的发展。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在案例分析题中,出现“讽刺、挖苦、侮辱学生”的字眼,这是教育者违背了尊重学生的原则。如果出现了“怀疑学生偷东西”“怀疑学生考试作弊”等字眼,这是教育者违背了信任学生的原则。
(3)但是,尊重并不等于溺爱,溺爱就违背了严格要求学生的原则。
(4)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一句名言:“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如果题干中出现“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奖励进行德育”等字眼时,这是运用了正面教育的德育原则,当出现“学校规章制度或集体组织公约、守则”等名词,这是运用的纪律约束的德育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因此,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也叫长善救失原则。
(2)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在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伐,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2)对待学生的德育工作,家长、教师、社会的教育合力应当保持一致,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学校里面各科教师的教育合力也应当保持一致。
第四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的途径
德育应当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所以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可以进行德育。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途径:
1.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2. 社会实践活动。
3. 课外、校外活动。
4. 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 班主任工作。(这是德育中重要而特殊的途径)
二、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教育、实际锻炼、自我指导修养、品德评价、角色扮演、合作学习。
1.说服教育法
(1)说服教育法是所有德育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
(2)说服教育方法包括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比如讲解、报告、谈话、讨论就属于语言说服,参观、访问、调查就属于事实说服。
(3)题目中只要出现了“摆事实,讲道理”的德育方法,那就应选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1)榜样是最好的示范。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类似“向英雄学习、向先进学习”等字眼,这是运用的榜样示范法。
(2)阐述榜样示范法的古文谚语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行”等。
3.情感陶冶教育法
(1)情感陶冶教育是指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的方法。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2)人格感化是指用人格魅力来进行熏陶感染。
环境陶冶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孟母三迁。教室走廊张贴教育用语也属于环境陶冶,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
艺术陶冶有一句名言“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歌声深入人心),用艺术来陶冶人的情操,也是属于情感陶冶教育法。
4.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5.自我指导修养法
“自我指导修养法”又叫“道德修养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和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包括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
6.品德评价法
(1)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
(2)品德评价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
(3)比如“卫生先进流动红旗”,这就是通过评比的方式进行德育。
7.角色扮演法
通过让儿童扮演处境特别的求助者或者其他有异于自己的社会角色,使扮演者暂时置身于他人的位置,按照他人的处境或角色来行事、处事,以求在体验别人的态度、方式中,增进扮演者对他人及其社会角色的理解和认同。
8.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包括双人式学习、小组学习、小队式学习、跨小组的协作式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式学习、全班协作学习等。
第五节 德育模式
一、德育模式概念
德育模式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结合方式。
二、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包含认知模式、体谅模式和社会模仿模式,下面一一讲解。
1.认知模式
(1)德育的认知模式是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对该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深化。
(2)该模式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让学生提高对品德的认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这个模式更为关注的是知情意行中的“知”。
2.体谅模式
(1)体谅模式又叫做学会关心模式。
(2)体谅模式由英国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创立。
(3)体谅模式是让学生体谅和关心别人,其实很简单,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何让学生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呢?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德育方法进行教育,然后让学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理。
3.社会模仿模式
社会模仿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创立,他有一个理论是“观察学习理论”,这种理论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观察的对象是模范榜样,重视榜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