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幼教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是教给幼儿唱歌、舞蹈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而现今世界发达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目标是: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增强合作协调能力,提高守纪性和责任感。如何运用这些现代化观点改革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目前音乐教育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1987年起,我在银川市第一幼儿园选择了三个班作为音乐教改试验班,开展“幼儿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探索性试验,在这个总课题中,相继进行了三个分课题的研究。

第一个课题:“从节奏入手,对幼儿进行早期音乐教育”。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一切音乐活动离不开节奏,要全面提高幼儿音乐教育的质量,发展幼儿的音乐才能,必须加强对幼儿进行节奏感的培养。在探索试验中要做到:①首先让幼儿多接触音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②从感知音乐入手,结合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训练幼儿节奏感。如:让幼儿感知生活中经常接触过的音响节奏,把它转化为语言节奏,然后借用语言节奏来帮助幼儿识记音乐节奏的符号、时值,并掌握它的速度和强弱。在此基础上让幼儿领会不同节奏,并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学习新的节奏型;在训练中注意由易到难,及时组织复习巩固,并组织幼儿进行合奏练习,利用游戏进行节奏训练,使幼儿多种感觉器官积极参与、反应灵敏、协调,培养了幼儿听觉及分辨能力,锻炼了幼儿大脑神经传导系统的灵敏性;这样,既有利于音乐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孩子们的智能发展。

第二个课题:选择了“从感受入手,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从感受入手,先感受后学、边感受边学,引导幼儿主动用歌声、用动作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对音乐作品感受了、理解了,头脑里才能有意境、有联想,新旧表象的重新结合才能进行再造想象,也就有了创造和表现力。

第三个课题是:“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本文着重探索这一课题。

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舞蹈家,而是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寓教于乐,在快乐教学中,达到提高幼儿音乐能力的目的。

二、具体做法

我借鉴了美国“综合音乐感”的理论,在音乐教育中,改变老师教,幼儿被动学的局面,根据我国幼儿的特点,利用音高、力度、音色、节奏、曲式等五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地即兴创作,巩固概念等环节。以音高为例:

1.自由探索。

老师先敲打两个不同音高的碗,让幼儿听这两个碗的声音是不是一样的,并让幼儿分辨哪个碗的声音高,哪个碗的声音低,进而总结出声音有高有低。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引导他们到生活中去探索声音的高低,请他们到活动室的各个角落去找两种不同的声音,敲一敲、听一听,分辨出它们发出来的声音是不是一样的。幼儿有的敲敲门、窗、桌、椅、柜子、杯子、壶等,发现他们周围的声音有的高,有的低。在幼儿感知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它们有的高、有的低之后,通过音乐游戏“长高了”“变矮了”来让幼儿感知音乐中高低间的明显变化。

老师在活动中弹奏钢琴,当幼儿听到老师弹奏高音时,幼儿双手上举、脚跟踮起表示“长高了”,听到老师弹奏低音时,幼儿双手抱膝蹲下,表示“变矮了”。我还通过唱歌“我们的耳朵真正灵”,要求幼儿在感知音的高低时,能边唱边用动作来表示音的高低。

例:歌曲

在幼儿通过各种音乐活动能感知高、低音的明显变化后,我又设计了音乐活动让幼儿感知绝对音高。

2.采用引导的方法。

老师敲击木琴中两个音“3、5”,请孩子们分辨哪个音高,哪个音低。接下来,老师再增加一个音,敲击“6”,请幼儿分辨“3、5、6”这三个音里面,哪个音最高,哪个音最低。孩子们识别了这三个音的高低关系,并掌握了这三个音的唱名后,教师再设计音乐活动,将这三个音赋予色彩(色音符),通过音乐游戏活动让幼儿掌握“3、5、6”三个音的不同音高。如“小蜜蜂采蜜”,以游戏的形式引出学习的内容:春天来到了,许多花都开了,红色的花代表“3(mi)”,黄色的花代表“5(so)”,紫色的花代表“6(La)”。幼儿扮作小蜜蜂,听到音乐后飞到花丛中采蜜。听老师弹乐曲的最后一个音时,“小蜜蜂”根据不同的音高,找到相应颜色的花。

例:歌曲

3—1(找红色的花)

5—1(找黄色的花)

6—1(找绿色的花)

3.即兴创作。

在幼儿掌握了“3、5、6”三个不同音高的音后,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练习用“3、5、6”三个音即兴创作,任意组成小曲。老师用“3、5、6”三个音演奏“木琴歌”。

再请幼儿随意在木琴上即兴奏音,一人奏,大家唱。老师用色音符将这个小曲演示给全体小朋友听,让大家唱出这个小曲,再鼓励幼儿用“1、3、5、6”四个音演奏小曲,并要求奏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小曲。如:有的小朋友奏出:2/4

4.采用有计划地即兴创作。

老师在木琴上敲击“1、3、5、6”四个音,请4个小朋友在木琴上依次即兴敲打出由这四个音组成的一句旋律,而且不能重复相同的旋律。这样4句旋律合在一起,便成了孩子们自己创作的小曲,填上歌词就成了一首小儿歌曲。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还培养幼儿自编儿歌,自己谱曲,孩子们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曲非常高兴。

5.巩固概念。

采用游戏的方法巩固学到的知识,教师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房子”分别代表“SO、MI、LA”让幼儿扮小鸡,听声音去找房子(找家),用不同颜色的“蘑菇”代表“SO、MI、LA”让幼儿扮兔子,听音乐去采不同颜色的“蘑菇”,在活动中提高了孩子们听辨音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了这三个音。

三、几点体会

通过上述各种有趣的音乐活动,有以下几点体会:

1.从幼儿学习音乐发展规律出发,循序渐进。从过去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示范表演,幼儿模仿学习,教师教什么,幼儿学什么,到上述音乐活动是从幼儿学习音乐的发展规律出发,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师生双边互动关系,在培养幼儿音乐能力时根据音乐学科的规律,从音乐的五个要素出发,引导他们去探索,去总结,增强乐感,获得知识技能。

2.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在一个自由与轻松的环境中探索。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教师同时观察幼儿的反应来修正自己引导的方法和层次;由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去自由探索,幼儿反馈信息经常是出乎意料的,教师会从他们身上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

3.采用活动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大多数时间都是让幼儿充分活动,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即兴创作,在活动中学习音乐,很少看到幼儿排排坐,小手放好,一本正经地上课形式,教师也同样作为幼儿伙伴参与活动。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平等的好朋友关系,这给孩子们一种安全感,使孩子们在探索中无拘无束。

4.重视探索的过程,而不是追求一时的效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认为,教幼儿一首歌,幼儿学会一首歌;教一个动作,幼儿学会一个动作,效果显著,而上述教学的效果,则不拘泥于学会某一种音乐技能,而是重视幼儿在探索过程中音乐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当音乐素质全面提高后,孩子的音乐能力便发生了飞跃,因为在各种有趣的音乐活动中,老师经常组织幼儿分析,评价自己的探索活动和即兴创作,长期积累就可以培养幼儿敏捷地发挥应变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分析评价的习惯和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使已经获得的知识得到延伸,归纳和综合,而传统的音乐教育却忽视了这方面能力的锻炼。

5.加强横向联系,促使幼儿全面发展。在各种有趣的音乐活动中,融合语言教学、绘画教学,贯穿于德育之中。老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运用语言、绘画、舞蹈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音乐知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6.掌握幼儿发展规律,以表扬鼓励为主。对于幼儿在音乐活动探索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老师都要加以热情鼓励,用不同形式加以表扬。当集体的表演成功时,老师带头鼓掌,当个别幼儿表现突出时,老师说:“我们为他翘翘大拇指。”对于在探索过程中暂时没有成功的幼儿,老师从来不批评他们。但也不手把手地去教他们,而是让他们在集体探索的环境中去自由探索,并加以引导,创造条件让他们成功。

四、教学效果

几年来,幼儿园在各种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不仅达到了《幼儿园教育纲要》上音乐教育目标的各项要求,促进了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而且还培养了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和在创造实践中发展其自学和组织能力,增强了幼儿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能力,提高了幼儿守纪性和责任感。这同全球范围的幼儿发展趋势是一致的,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推广和使用。

(此论文获1995年幼儿教育论文评选二等奖,收录在银川市第一幼儿园建园50周年《教育教学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