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基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重大战略判断,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所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是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正是在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实际和时代任务,适时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才形成了扎根中国大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①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打下了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开启了探索走自己道路的伟大实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光辉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即便发生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大错误,依然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防和工业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全国人民,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上了新的伟大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始于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方式开启了改革的大幕;在城市,通过逐步发展商品经济,改革开放逐渐深入。1978年到1987年,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大体上翻了一番,10亿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过上了温饱生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1992年到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7%,是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3200万。2001年,经济总量居世界第6位足够让我们惊喜,10年后的201 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3万亿元,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丰硕的物质成果和制度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大批改革举措密集出台,改革落实力度持续加大,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推进改革开放。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向前进,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新时代,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呈现出全面的特点。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二)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结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现实依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社会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努力建设和不懈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已经得到显著提高,到党的十九大召开的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我国的生产力已经不是落后的生产力而是较为先进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① 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生产水平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甚至某些方面的生产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高铁、航天、北斗导航、网络等。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或吃喝住穿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群众富起来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我国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如此,当今,人民群众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拓展了、拓宽了,人民的需要在内容上更加丰富,人民的需求在质量上要求更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②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量的积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阶段性质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状况的集中体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总体上反映当今我国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水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需要、为满足人的需要所进行的生产、生产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是一个社会的状况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① 而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满足人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② 一个社会里,人的需要是怎样的,满足人的需要的生产是怎样的,生产对需要的满足程度是怎样的,这个社会的社会状况就是怎样的。今天我国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群体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平衡和平衡机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比如:我国有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有些行业产能则十分不足,曾经出现的到国外买马桶盖就是一个缩影。二是发展不充分。这既体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是很高,也体现在中国制造需要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升级,提高生产的层次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集中体现了当前的社会状况:一方面,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人的需要更加丰富、质量更高;另一方面,生产力已经是较为先进的生产力,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约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根本性成就进入新时代所产生的矛盾,是在我国更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矛盾,代表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且这个新时代也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

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在“7 ·26”重要讲话中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1978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任务都紧紧围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过去我们依靠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今我们更要通过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实践。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何改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呢?主要是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通过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国中国。总之,就是要通过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① 通过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大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从未来的角度看,中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交汇期

党的十九大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做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把原来“三步走”战略的最后目标提前了15年。第二步,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从未来的角度看,中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交汇期。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相对实力明显下降,从二战后经济总量占世界50%下降到目前的24%,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超过美国。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阶段。

新时代是我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强起来的时代。我国将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梦想成真。仅以经济总量来讲,1820年中国经济总量曾占全球的32.9%,远超其他国家,此后经历了一个从大幅下降、跌入谷底到逐步回升的过程。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站起来,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改革开放让中国富起来,驶上了民族复兴的快车道。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从封闭落后迈向了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的,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2010年突破40万亿元,超过日本,并且稳居世界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近三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了70万亿元、80万亿元和90万亿元的大关,占世界经济比重接近16%。按照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2018年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8年财政收入达到18.3万亿元,外汇储备在3万亿美元以上,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位。据初步测算,2025—2030年中国经济总量可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到2050年经济总量将远超其他国家。我国GDP占全球比重的变化犹如一条微笑曲线。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①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定位进行判断的方法论,这是基于这样的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奋斗目标有了新布局、中国国家地位有了新变化,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作出的科学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