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基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博大精深,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进行了强调和论述,总结概括十分精准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形势下,我们按照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就能够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就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大概的把握。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③。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这一原理从本体论的角度,科学解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方向,同时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来说明这个世界,但他们把“水”“气”“火”等物质的具体形态作为世界本原意义上的即哲学意义上的物质,缺乏普遍性和抽象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当时自然科学所能发现的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作为“宇宙之砖”,也就是把物质的具体构成作为哲学意义上的物质,当科学发现放射性现象而又不能很好解释时,唯心主义借“物质的湮灭”来攻击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很好地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足,科学地抽象出了物质最一般的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从而解决了唯物主义的难题,重新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权威。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

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①。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既不从精神世界寻找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也不从事物的外部来寻找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是从事物内部来寻找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统一于事物之中,事物中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倾向或因素就是矛盾。矛盾中统一的因素就是同一性,它支撑事物保持为事物自身而不转变为他物;矛盾中对立的因素就是斗争性,它使事物内部在量上此消彼长并最终转变为他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共同作用,就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部因素只有通过事物的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任何事物都有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这种现象存在于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一种矛盾消失继而会产生新的矛盾,没有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然而,矛盾也具有特殊性,由于地位、性质等方面的不同,矛盾各有其特点,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正是由于事物中存在矛盾运动,才使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经历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三)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①。人的认识从哪里来?这是哲学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解答了认识的本质、来源和发展过程,就在于实践概念的引入。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概念的引入,科学地说明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科学地分析了世界变化的实质,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同时也就科学地回答了哲学认识论的种种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人的认识是由于实践的需要才成为可能的,并且在实践中变为现实的,也是为了实践的需要才不断发展的,同时人的认识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得到形成和提高的。认识本质上是人在实践中对客体的一种能动的反映,既有客观事物的客体,又有人的主观的建构,是一个依据客观基础的能动过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的;同时,人的实践又是人的认识指导下的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推动实践,新的实践又会产生新的认识,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正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又时必将指引新的历史方位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领域长期被唯心主义所占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而实现历史观的根本性变革,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将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驱逐出去,首次实现了人类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了社会存在是如何决定社会意识的,具有无可辩驳的真理力量。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揭示了社会意识的独立性,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这些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② 习近平这段论述不仅是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强调,更是指出了在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律时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而是一个辩证的矛盾运动过程。这是我们在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时必须着重理解和把握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① 正是由于生产力是一种“原动力”,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才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因此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会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这种反作用在一个较短的时期或者特殊的时期内,可能是十分巨大的,制约着生产力发展的走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相类似。因而,理解和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应该辩证地理解,不应该简单化、公式化、庸俗化,而应该放置于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们要首先解决好物质需要才能创造历史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实出发,科学地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观点,有力地批驳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关于上帝是历史创造者、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种种“神话”以及“绝对观念”是历史创造者的喃喃“呓语”,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