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鲁滨逊:木心的前半生:1927-1956(知新文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从学:“少小的我已感知传统的文化”

两位老师言之谆谆,诚心诚意地希望木心今后成为学贯中西的人物。这应该是母亲沈珍的有意安排。正是在他们的精心辅导之下,希腊神话、四书五经、《圣经》,同时成了木心必须背诵的内容。他不仅有系统地阅读了古文,还通过阅读大量世界性的书,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开蒙与就学

经过两代人的经营,孙家在乌镇内外拥有田地达两千亩,家道可谓殷实。木心是家人的掌上明珠,从小锦衣玉食、娇生惯养,受到祖母、外祖母和母亲等长辈的百般呵护,以致长到十多岁尚无独自上街购物的经历。

难能可贵的是,富裕起来的孙家崇文重教,颇有读书的氛围,家人亦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家中还辟有藏书楼,富藏古籍,其中就包括一套九百卷的《全唐诗》。

孙家对子女的教育不分男女,向来十分重视,不仅及时送孙彩霞、孙飞霞进镇上的立志小学读书,待小学毕业后又将她们先后送到嘉兴的省立第二中学就读。家人对木心的教育更是用心,他的开蒙首先就来自家庭氛围的熏陶,家庭成员成为其最初的启蒙老师。据木心自述:


少小的我已感知传统的文化,在都市在乡村在我家男仆的白壁题诗中缓缓地流,外婆精通《周易》,祖母为我讲《大乘五蕴论》,这里,那里,总会遇到真心爱读书的人。《迟迟告白:一九八三年—一九九八年航程纪要》, 《鱼丽之宴》,木心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4页。

全家福

木心很少在文章中提起自己的祖母和外祖母,这里却十分感念于她们对自己阅读上的影响。木心的祖母信佛,会讲《大乘五蕴论》本在情理之中,但外祖母精通《周易》则令人颇感意外。其实首先受教于外祖母的是母亲沈珍,她也曾精读《周易》,还曾在夏天的乘凉之际为木心做过仔细地讲解。木心晚年还清晰地记得母亲教他记诵《周易》的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91页。这幼年的阅读记忆,一直扎根于木心的心中,令他终身不忘。

木心的开蒙,还来自家塾教师的专业引导。从最基本的蒙学教材到四书五经,木心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的传统典籍。他回忆说:“四书中,我最喜欢《论语》,五经中,最喜欢《诗经》,也喜欢借《易经》中的卜爻胡说八道”。同上。幼年的木心已显露出与他人不一样的阅读品位。

不仅如此,木心在学校和家里还开始接触到不少西方著作。他声称自己是读着《圣经》、希腊神话和莎士比亚的作品长大的。这些被他称为是“世界性的书”一直伴随着他的童年少年,使他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初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此外,一九三四年,木心八岁,正式跟随老师学习中国传统水墨画,开始在纸上用水墨绘画梅、兰、竹、菊等传统素材。他自小羡慕画家,自认为“心理起因,实在不是爱艺术而是一味虚荣,非名利上的虚荣,乃道具服装风度上的兴趣的虚荣,因此仍可还原为最低层次的爱美”《战后嘉年华》, 《鱼丽之宴》,木心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9—110页。

一九三二年,木心六岁,进入东栅集贤坊小学就读。集贤坊小学的校长为徐冠英(一八九三—一九七一),原姓施,幼时因家里无力抚养被送给徐姓人家,故改姓徐,取名家城,字冠英,乳名连松。徐冠英十四岁入乌镇中市云绵绸布店当学徒,自学不辍,后就读于桐乡县师资讲习所,毕业后回乌镇集贤坊小学任教员。几年后因工作勤奋,教学有方,升任校长,并与同事李爱文结为连理。徐冠英虽性格内向,却崇尚进步,和族兄、同盟会会员徐家驹(一八八三—一九五四)为莫逆之交,受其影响,笃信三民主义。

在木心入学的第二年,孙德润突然病逝,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孙家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在葬礼上,木心亲手书写了一副挽联,字迹清秀,给邻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于当日的场面,只有七岁的木心表现得有些过于冷淡,对父亲的去世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悲哀。他后来回顾说:


我七岁丧父,只记得家里纷乱,和尚尼姑,一片嘈杂,但我没有悲哀。自己没有悲哀过的人,不会为别人悲哀……《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94页。


孙德润在世时,沈珍在婆婆去世后已经开始协助丈夫料理家务,并商请郑七斤之子郑阿海管理田庄。孙德润去世后沈珍更是一人独自挑起了孙家的大梁,不负公婆生前的厚望,将里外打理得井井有条。沈珍一如公婆,笃信佛道,能积德行善。平日则含辛茹苦,督促二女一子课读。就在丈夫去世的这一年,沈珍将木心转到了位于观后街的私立敦本小学就读。

私立敦本小学系乡绅徐棠(一八六六—一九四〇)出资创办于光绪三十三年(一九〇七)。木心就读时的校长是颇负名望的老学究徐期百,此人偏重古文教学。一九三五年,私立敦本小学并入植材小学,九岁的木心又随往植材插入三年级就读。此时的植材小学有十二个班级,学生近四百人。木心在该校就读时的同学有钱履坤、陆渠清、徐家堤、魏午堃、吴柏松、沈罗凡、沈品年等。

植材小学由乡绅沈善保(一八六九—一九三九)出资创建于光绪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始名乌青镇中西学堂,校址原在东栅孔家祠堂,为当时桐乡县内第一所新式学校。一九〇七年校址迁至北栅奉真道院(北宫),占用三元阁、斗姥阁等房舍办学,更名为乌青镇高等小学,民国后又改作植材小学。在木心之前,从这里毕业的知名人士就有作家茅盾、编辑家孔另境、报人严独鹤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植材小学(乐忆英提供)

学校以儒学为本,西学为用,不仅开设传统经史课程,还新开了英文、体操和数理化等新课。值得一提的是,校图书馆的馆藏十分丰富,除了《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等古籍,还有卢学溥捐赠的“万有文库”、茅盾捐赠的“小学生文库”等新派图书。据当年的老校长潘尔昌(一九〇五—二〇一一)回忆,木心是“年龄最小的,但是聪明好学,常到图书馆借阅古书,周末学校演出童话短剧他也会参加”高玉林:《木心的家世和早年生活》, 《木心逝世三周年纪念专号:〈温故〉特辑》,刘瑞琳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21页。。而对于新派图书,木心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喜爱。在小学的教科书上就有许多世界名著,一天他读到勃朗宁的《花衣吹笛人》,就感觉非常的喜欢。

木心自述艺术是自己从小最着迷的东西之一。除了喜欢绘画、参加学校周末的童话短剧,他还擅长吹口琴。据钱履坤回忆,木心那时有一只可以双面吹奏的大口琴,一次他俩曾一同去东栅集贤小学给小同学表演口琴。那时候的木心瘦长个子,眉目清秀,就是性格有点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