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谱和青镇东园支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简单地说,是一部部家族的历史,孔姓家族有其伟大的特殊性,同时也存在着普遍意义,因其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可以从姓氏的历史开始,即家谱文化。
《孔子世家谱》是世界上传承时间最长、最广泛的家谱。自宋朝元丰甲子年(1084)至今,孔氏家谱已有900余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孔氏家族分别在明代天启年间、清代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及20世纪30年代的民国时期等对家谱进行过五次大的续修。2005年,《孔子世家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2009年5月,笔者以上海孔子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和其他主任专程从上海到曲阜参观续修家谱办公地,只见租用的两大间屋子四壁,布满书架,上面都是排列整齐、装订成册的表格材料,分门别类按派系陈列,俨然是一个专业的档案库。我不敢去翻动它们,害怕打乱了它们的次序,孔德墉会长是这次续修家谱的主持人,他能熟练地抽出一本,如数家珍地向我们这批孔氏后人介绍其中一个个寻根的故事。看完这些得来不易的材料,我们又参观了电脑房,好些工作人员埋头工作,认真细致地输入数据、核对谱系……这是份复杂、宏大的工程。从1998年开始,他们连续干了十二年,其中的酸甜苦辣是诉不完的,尤其是时已八十二岁高龄的孔会长,放弃优渥的生活,在这里打拼,他风趣地说:“再一次‘上山下乡’干革命。”
感动之余,笔者以《盛世编志,太平修谱——纪念孔子诞辰2560年》为题,记录了《孔子世家谱》第六次修订出版情况,首次在上海《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10日整版刊登予以介绍。
确实如此,继1937年之后,国家经历了动荡的战乱和社会变革,百姓漂泊流离,修订世界上最长的家谱,而且还是中国有史记载至今最古老的家族之一,非常之不易。这次完成了第六次家谱的修订,是在孔子诞辰2560周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孔子世家谱》的第一次续修。可谓:“盛世编志,太平修谱。”
新谱录入族人时,本着不分性别、不分民族、不分国籍的原则,女性族人、少数民族、外籍孔子后裔均为首次录入家谱,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全谱共分四集计80册,收录孔氏家族人数超过200万人,而且有望在以后的日子再有续集补充出版。
笔者曾在上海图书馆查阅过多种孔氏家谱,尤其关注东家外史、青镇东园支脉的记载。吾家传的《孔氏家乘图》则更为贴近青镇史实。其中讲到青镇孔家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特记几则:
(1)在“重修青镇宗谱序”中说,以小宗立谱,谱成必赴曲阜请钤宗主之印。以证我家宗谱之源,也是青镇一支,为流传有序。
(2)高宗两次诣东南阙里告祭,69世孙继元、继文二公与族众观光迎接。所以,青镇支是与北宗族谊最亲的支派。
(3)自公昉始祖落户以来400余年,在谱牒上列名仅有七八百人。(宪采公修谱时志)宗谱在康熙、乾隆两次修谱,但其中有错,所以要重修。制修订凡例有许多条,极严格。
(4)咸丰“庚申年乱作,吾族皆流离奔散”,使宗谱遗落在外无一存者。故需重订。“庚申之乱”,青镇也有波及。
(5)在“阙里孔氏历代宗图”首页,盖有大红印章以示郑重。上镌:“光绪乙巳(1905)春七十二世裔孙字宪文号汉如修谱图章”。他在“续修谱记”中陈:他自幼有修谱之志,至老未遂,主要是集资困难,遗产岁租又散佚不可靠。为此怏怏。自从上次修谱已经有115年,“庚申之乱”后,因孔宪采以司铎之职,在事平息后各人抄录近支之讳号,才将事实补入。然而,修谱事孔宪文也难以独立支撑。
(6)光绪辛丑年(1901)皇上下诏令各直省郡倡立中西学堂。但青镇没有校舍,遂向孔家借宗祠为学生学业之所。以每年25万元铜钱为租赁费用,五年为期。族中商量后定,从中提取5万元供修谱之用。以宪文为总理,繁林为襄理,繁滋为校字,限以时日告成。
(7)余款及祖上遗产由各房轮流经管,用以修墓、修祠、与春秋祭扫之款。每年所用各项确实报销,再有余资秉公存积以备之用。此为光绪三十年甲辰秋九月,即1904年秋天的事。
孔姓家辈分的排行是极有规制的,每个人取名的中间一个字,代表着你的辈分排序。以第68世起的辈分排序来说,有: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于是,一看姓名便知他是第几代孔姓后人。
修谱这一年(1904)是我父亲出生之年,他是1904年7月19日出生。所以谱上最后(第76代)列有他的名字:令俊,字孟养。后面还有一个名字:令杰,这是预留的名字,我的叔叔要三年后才出生。取名“俊”“杰”是祖上对新生儿的厚望,愿曾孙集孔子、孟子的智慧,成为俊杰之才。父亲是这个四代同堂的孔家大家庭的长房长孙,他的出生令其曾祖父特别欣喜。确实,我父亲和叔叔不仅长得英俊,还有才学。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