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知荣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诚信篇

董狐书史不隐——尊重事实,坚守原则

董狐,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春秋时期晋国有位臭名昭著的昏君,就是晋灵公。他在位的时候,不但搜刮民财,增加苛捐杂税,还时常在城楼上,用弹弓射街上来往的行人以取乐。有一次,他的厨师为他炖熊掌,因为没有炖烂,他一怒之下竟然把厨师给杀了。

晋国有个大臣叫赵盾,看到晋灵公这样残忍昏庸,担心晋国将来会毁在他手里,于是就劝他不要再这样。可是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对赵盾耿耿于怀。一天,晋灵公请赵盾喝酒,其实他是想趁此将赵盾杀了。他早就安排十几个士兵埋伏在屋子周围,一旦晋灵公发出命令,这些人就会一起出来,杀了赵盾。晋灵公和赵盾喝酒,当两人酒足饭饱之后,晋灵公就大喝一声,要士兵们出来,一起围攻赵盾。幸亏赵盾武艺高强,又得到一个他曾经周济过的人的帮助,才逃了出来。

后来,赵盾的一个族弟赵穿把晋灵公杀了,为赵盾报了仇,并且立了新的国君,把在外逃难的赵盾也接了回来,官复原职。

那时候,君主再昏庸也是不能杀的,作为臣子,杀害君王是不忠不义的表现。无论如何谁也不想承担杀君弑主的罪名,于是,赵盾就想看一看,史官是如何记载这件事情的。

一天下午,赵盾来到当时负责编写晋国国史的太史官董狐那里。他看了记录那段历史的竹简后,很是生气地对董狐说:“晋灵公死的时候我并不在朝中,怎么能说是我杀的呢?你这样胡乱给我安插罪名,不是污蔑朝廷命官吗,你这是要被杀头的!”

董狐不慌不忙地说:“您是正卿,逃亡却不出国境,回朝后又不讨伐国家的乱臣,您说在这件事情上,您是不是主谋呢?”

赵盾一听,觉得这件事的确因己而起,但他还是说:“还是修改一下把,改了对大家都好。您看如何?”董狐则严肃地说:“作为一个史官,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是对后代人的欺骗。作为史官,我的职责就是记录真实的历史,让我为了个人私利改写历史,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赵盾听到这里脸色变得异常难看,真想杀了董狐,可是董狐却面不改色,接着说:“作为一个史官,丢了脑袋对我而言是件小事,丢掉了作为一个史官应有的节操可是大事。”赵盾听了董狐的话,虽然心中还是有气,但是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被他的这种诚实的品德感动,也就没有再说什么,而且此后也没有再难为董狐。

所谓的诚信,也就是诚实守信,首要的一点就是诚实,一是一,二是二,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正如董狐所言,作为一个史官,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是对后代人的欺骗。

董狐宁愿放弃官位、丢掉脑袋,也不愿丢掉作为一个史官应有的节操的精神,的确令人肃然起敬,正是因为有了董狐这样宁死也要尊重事实的史官,我们才得以对真实的历史进行考察和研究。

季札挂剑践诺言——遵守承诺,兑现诺言

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寿梦膝下有四个儿子。在吴王的这四个儿子中,以小儿子季札最为聪明。因此,吴王很是喜欢他,并希望将来把王位传给他。

但季札听说父王打算把王位传给自己后,并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兴奋,反而坚决不肯接受。他对吴王说:“父王,您还是把王位传给大哥吧。您与其把王位传给我,不如让我为吴国四处拜访邻国,这样,对吴国更好啊。”吴王听到儿子这样为大局着想,不禁拍拍他的肩膀说:“嗯,你真是我的好儿子啊。这样吧,我现在就赐予你一把代表吴国的宝剑,让你代表吴国出访。”

这样,季札就遵从父王的命令,出使各诸侯国。他第一站来到了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款待。季札和徐国国君很谈得来,于是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季札在徐国国君的盛情邀请下,在徐国多待了几天。

一天,徐国国君正在与季札促膝长谈,说话间,季札忽然发现徐国国君有点分神,他的视线总是时不时地落在自己佩带的宝剑上,眼神中透出几许欣赏、几许爱慕。季札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几天后,季札就要离开徐国了,徐国国君为他设宴送行。宴席上不但有美酒佳肴,还有优美动听的音乐,季札为这一切美好的东西所陶醉。当酒喝到尽兴的时候,季札起身,抽出佩剑,一边唱歌一边舞剑,以助酒兴,也表示对徐国国君盛情款待的感谢。

季札的这把剑可不是一般的剑,它的剑鞘精美大方,上面雕刻着蛟龙戏珠的图案,镶嵌着上等的宝石,在灯光照耀下显得尤其漂亮。这剑剑锋犀利,是用上好的钢制成的,看起来寒光闪闪,令人不寒而栗,挥舞起来更是银光万道,威力无穷。徐国国君禁不住连声称好。季札早就看出徐国国君喜欢这把宝剑,于是就打算把这宝剑送给徐国国君以做纪念。但是这把剑是父王赐给他的,是他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到各诸侯国去必须带着他,才能被各诸侯国接待。现在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怎么能把它送给别人呢?

俗话说:“君子不夺人之爱。”徐国国君心里明白季札的苦衷,尽管十分喜欢这宝剑,但是也没有要求季札把它送给自己。季札也知道徐国国君是个正人君子,是绝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的。这样一来,季札就更欣赏徐国国君这个朋友了。临分手的时候,徐国国君又送给季札很多礼物以做纪念,季札对徐国国君的热情和体谅深深感动,于是在心中许下诺言:等自己出使各国归来,一定要把这宝剑送给徐国国君。

几个月后,季札完成使命,踏上了回国的旅程。刚到徐国,他不顾旅途劳累,直接去拜见徐国国君。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徐国国君已于不久前去世,季札痛苦万分。他怀着悲痛的心情来到徐国国君墓前,跪在地上,深情地对着徐国国君的墓说:“自从上次分别后,我一直盼着早些与您重逢。我知道您很喜欢我这把宝剑,每天我都精心地把它擦拭一遍,想着再见面的时候,亲手把它送给您。现在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不想您却先走了。我来晚了……”说着就呜呜地哭了起来。哭了一会儿,就把宝剑从腰间摘了下来,双手捧到徐国国君墓前,然后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国国君墓前的松树上。

跟随季札的随从们见到这情景,都说:“既然徐国国君已经不在人世了,您把宝剑挂在他墓前他也不会知道,您这样做还有什么用处呢?再者说,您当初也没说要把这宝剑送给徐国国君啊。”

季札擦擦泪水,严肃地说:“在离开徐国之前,我就在心里许下诺言,等我出访任务完成后,我就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君子要讲信用。如今,徐国国君虽然去世了,但是我还是要履行我的诺言!”

大家被季札的诚信感动了,默默地站在徐国国君的墓前,心中无限感慨。

逝者长已矣,虽然季札并不曾当众许下诺言要赠送宝剑给徐国国君,但即使是在心中许下的诺言,季札仍然坚守,没有丝毫马虎,他履行诺言的诚意感动了所有的人,这样就更加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诚贵在于心,信贵在于行;口头说出的是承诺,心里默许的也是承诺;兑现说出的诺言是守信,践行默许的承诺更是守信。

石奢以身殉法——奉公守法,廉洁公正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臣名叫石奢。一天,石奢奉命巡视全国。临行前,楚昭王对他说:“这几年你忙于国事,都没有回家乡省亲,这次你可以顺路回去看看,与家人小聚几天。”石奢听了楚昭王的话,心里很高兴。其实,石奢很想回家看看,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让他感到亲切,每次在梦中他都会梦到家乡的人和事。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只是他在朝中,公务繁忙,再加上家乡位于偏僻的山野之地,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回一次家,很不容易。

这一次,楚昭王主动提出让他回家探亲,石奢自然是十分感激和兴奋。离开都城后,石奢严格按照楚昭王的旨意,认真地巡视。巡视完毕后,石奢让随从们先回都城,自己则踏上了回乡的小路。

眼看就要到自己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家乡了,忽然听到不远处的树林里传来吵架和呼救的声音。石奢便急忙奔了过去,他看到一个人正举着刀向另外一个人砍去。说时迟,那时快,石奢一个箭步冲上前去,紧紧地抓住了那个杀人的凶犯。可就在这个时候,他一下子惊呆了,那个手拿凶器杀人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父亲。石奢牢牢地抓住父亲的衣领,非常气愤地说:“父亲,您怎么能随便杀人呢?这可是犯死罪的啊。”石奢的父亲一看是自己在朝中为官的儿子回来了,顿时松了口气,接着说道:“这件事情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只要你不对外人说,就不会有人知道。如果你还是我的儿子,那你就放我走。”

石奢的内心矛盾极了,多年来对父母的思念与维护国法公正的信念不断在内心冲突,他真是痛苦极了。不知不觉中,他的手渐渐放松了。于是,他的父亲就趁机逃走了。此时的石奢再也没有刚才那种浓烈的思乡之情了,父亲的作为让他难以平静。他掉转马头,日夜兼程地返回了都城,并把路上遇见自己父亲杀人和自己放走父亲的事情一五一十地禀告给楚昭王。他说:“杀人的凶犯是我的父亲,如果我把他抓住并判他死刑,是违背孝道的,所以我不忍心这么做;但是我把父亲放走了,我就是纵容了杀人犯,这是有罪的。我作为大臣,知法犯法,是应该判处死刑的。请求大王将我处死吧。”

楚昭王是个十分爱惜人才的君主,他觉得石奢年轻有为,廉洁公正,办事得力,实在是国家的栋梁。如今出了这样一件事,如果按照法律把石奢处死了,真是可惜啊,于是,他想了想说:“在这件事情上,你并没有责任,因为并不是你故意放走杀人犯的,而是你父亲自己趁机逃走的。我看这件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你就安心地料理政事吧。”可是,石奢却说:“大王,您的恩典我非常感激。但是对我来说,不偏袒自己的父亲,就不是孝子;不按国家的法律办事,就不是忠臣。我做了孝子,却违背了国法。因此,即使大王赦免了我,我当臣子的也有责任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说完,他就向楚昭王拜谢离开王宫。他刚走出宫门,就立刻拔出宝剑,自刎而死。楚昭王和大臣们知道后,都惊叹不已,都为楚国失去这样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官而感到可惜。

古人认为,信是统治者、执政者有效治理国家、维护统治的根本保证。厉行法制,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最高的诚信。

石奢发现自己的父亲行凶杀人,并使得父亲得以逃脱,这件事虽然只有天知地知,但是他却如实向国君作了报告,说明他是诚信之人,而他婉拒赦免选择自刎,说明他又是守信之人,石奢以死维护了国家法律的尊严,维护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任。

曾子杀猪立信——言必信,行必果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博学多才,诚实守信,因此人们都尊称他为曾子。

有一天,曾子的儿子和小伙伴们玩耍,其中一个孩子耍赖,说话不算数,结果孩子们闹得不欢而散。曾子的儿子就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了父亲,曾子教育孩子说:“小孩子说话应该算数,要说到做到。做不到的时候千万不能轻易答应,不然,别人会以为你说谎,不讲信用。”儿子听了父亲的话,点点头。

第二天上午,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买东西。曾子的儿子哭闹着要和母亲一起去。去集市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兴奋的事情,因为集市上有他们喜欢的糖果,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趁此到外面看看这花花世界。曾妻劝儿子说:“乖孩子,娘到集市上要买好多东西,那里的人太多,路又远,娘一个人带着你实在不方便,你老老实实地在家待着和小朋友们玩吧!”可是儿子就是不肯撒手,依旧拉着母亲的衣服,哭哭啼啼的。正在屋里读书的曾子听到儿子的哭声,连忙出来帮助妻子劝儿子,说要给孩子讲故事,或者去野外捉蝴蝶。孩子哭着说:“爹爹的故事我都听腻了,蝴蝶也不稀罕。”曾子也没办法,只好劝老婆带孩子去,可是老婆仍旧不同意。孩子哭得更伤心了。

眼看日头就要到中午了,再不出发,今天就赶不回来了。正当妻子无计可施的时候,她突然看到了猪圈里的猪正乐呵呵地吃食呢。她想儿子最爱吃红烧肉了,于是就对儿子说:“乖乖儿,只要你安心在家,等我赶集回来,把咱家的猪杀了,给你做红烧肉。”孩子一听让人流口水的红烧肉,顿时来了精神。自己才吃过一次,而且还是那么小小的一块,今天母亲要杀了一头猪做那么多红烧肉,心里不禁乐开了花,也不哭了,也不闹了,高兴地放母亲走了。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曾妻从集市买完东西回来了。一进家门,只见家里养的那头小猪已经被捆了起来,在那里大声地号叫。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儿子也站在父亲的身边,高兴得手舞足蹈。儿子看到母亲回来了,就蹦蹦跳跳地迎上去说:“爹爹要给我杀猪了,我要吃红烧肉了。”曾妻见此情景,急得尖叫了一声,赶紧过来阻止。她气冲冲地质问曾子:“你疯了,今天既不是过年又不是过节,也没有贵客临门,你杀猪干什么?”曾子反问道:“你临走的时候,不是对儿子说只要他不哭,晚上就给他杀猪做红烧肉吗?”曾妻这才想起来上午哄骗儿子的话,忙说:“我那是骗他呢,怎么你也当真了。”孩子听到母亲这样说,小嘴一撇,眼泪哗哗地流下来。

这时,曾子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哄骗不得的。儿子年幼,什么都不懂,只会学父母的样子,相信父母的话。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儿子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言而有信,说话算数。怎么能哄骗他呢?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如果父母不诚实,孩子就会撒谎;如果父母不守信用,孩子便会经常骗人。难道你愿意让我们的儿子养成说话不诚实、经常骗人的坏毛病吗?你现在想想,这猪到底该不该杀?”

曾妻觉得曾子的话有道理。她当然不想让儿子养成说谎的坏毛病,而是像曾子一样,成为一个“言必信,行必果”,有着高尚情操的人。于是,她就挽起袖子,帮助曾子把猪给杀了,让儿子高高兴兴地吃了一顿红烧肉。

曾子的家里并不富有,那头猪可以说是家里很重要的财富,可是为了兑现对儿子许下的诺言,曾子不惜磨刀杀猪,而且借此机会和妻子讲解诚信对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最后终于让妻子心悦诚服。

诚信是做人立身之根本,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基本要求就是诚实守信,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曾子杀猪立信以教育孩子,非常值得称道。

魏文侯冒雨期猎——信守约定

魏文侯,名斯,战国时期魏国的创立者。有一次,魏文侯与虞人(掌管山泽园圃和田猎的官员)约定,将于某一天一同去附近的一个山上打猎。二人说好不见不散。

这一天到了,几个大臣在宫里陪着魏文侯,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歌舞。文侯很高兴,大臣们看到文侯高兴的样子,心情也都很愉快。正在这个时候,天却下起雨来。文侯突然想起来,今天是他与虞人约好打猎的日子。于是他就命令下人赶快为他准备马匹和弓箭,准备去打猎。

左右的官员们都非常不解,问道:“主公,刚才我们一起喝酒,欣赏歌舞,大家都很高兴,何不继续呢。更何况现在下起雨来,您这要去哪里啊?”文侯说:“刚才我忽然想起来,今天是我和虞人约好去打猎的日子。我不能违约啊,虽然刚才我们在一起喝酒欣赏歌舞,很快乐,但是既然我和人家约好了,而且说定不见不散,那么我就一定要去的。”大臣们都劝他说:“主公,现在下雨了,您不去的话,虞人不会有什么意见的。更何况您是主公,他是臣子,主公做什么都是对的,臣子不能给主公挑毛病。您还是不要去了。”

魏文侯不肯,仍旧让下人们赶快准备马匹、弓箭,自己到内堂换上了打猎的行装,准备出发。大臣们还想说什么,可是魏文侯坚持去履约打猎。此时,虞人正在和魏文侯约定的地点等候,看到突然下起雨来,他想,文侯肯定不会来了,下这么大的雨,万一淋病了怎么办,再等等看,文侯不来自己也回去吧。没过多久,他听到远处有马蹄的声音,接着就看到文侯骑着马向自己跑来。虞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赶忙上前给文侯行礼,然后说:“主公,下雨了,您完全可以不必来赴约啊。”文侯却说:“我和你约好的,即使下再大的雨我也得来,否则就是不讲信用啊。”说着他就拍拍马屁股,前往树林中打猎去了。

与别人做个简单的约定,只不过是张张口的事情,十分简单,但是真正做到守信就不那么简单了,只有真正的诚信之人,才能够在任何条件下都不爽约。

守信践约是诚信的具体要求和表现,魏文侯作为一国之君,什么事情全凭他一个人说了算,可是他并不倚仗自己的权力而随便失信于臣子,即使大雨如注也坚决赴约,这才是真正的诚信之人。

韩信千金报饭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韩信,淮阴人,汉初著名将军。他从小喜欢读兵书,有着满腹的学识,一直想着能披挂上阵,在战场上建立自己的功业,当个大将军。可是在他年轻的时候,没有人赏识他的才华,因而他总是郁郁不得志。

那时候,韩信很穷,日子过得很清苦。为了糊口,他经常到江边钓鱼,如果运气好的话,一天能钓上几条鱼,这样不但能够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能换几个钱补贴日子。可是,钓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不是天天都能钓到鱼的,如果钓不到,他就只能饿肚子了。

有一天,韩信又到江边去钓鱼,眼看着已经晌午了,自己却连一条鱼都没有钓上来。韩信又饿又累,没有办法,就在那里坐着望着自己的渔竿发呆。江边有一个洗衣服的老大娘,看到韩信一个人坐在江边发呆,垂头丧气的,就十分关心地走过来,问道:“年轻人,你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韩信抬起头,见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大娘,就如实告诉她说:“大娘,我家里没有吃的了,想到这里钓几条鱼换钱买吃的,可是我钓了一上午也没有钓到一条鱼,我现在饿得不行了。”

老大娘听了,不由得心中生起怜悯之心,就对他说:“年轻人,如果你不嫌弃,就到我家先吃点东西,填填肚子吧。”韩信当时饿得快要发疯了,哪里还管什么好坏,只要有吃的就成,因而,他非常高兴地收起渔竿,和大娘一同回家吃饭去了。

韩信和老大娘一边走一边说话。老大娘从韩信的口中了解到韩信的家世和他的抱负,从心里喜欢这个虽然生活贫困,但是却很有理想的年轻人。从此以后,老大娘经常送给韩信一些饭菜接济他。韩信对此感激不已。

一天,老大娘又给韩信送来一些饭菜,韩信很感动,对老大娘说:“大娘,您对我真好,总是接济我,等以后我做了大事,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老人家!”老大娘听后,却生气了,说:“你以为我是为了让你报答才帮助你的吗?你错了,我看你是个堂堂大丈夫却不能养活自己,因为同情你我才帮助你的。”韩信听了老大娘的话,默默地吃着饭,心里却不停地泛起波澜。不久,韩信就告别老大娘,离开家乡,出外去闯荡了。

多年以后,韩信成了刘邦军中有名的将军,帮助刘邦打天下,建立了汉朝。刘邦封他做了楚王,他也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但是,在他心中一直惦记着那个曾经接济过他的老大娘。于是,韩信就派人打听老大娘的近况,得知老大娘仍旧在他家乡过着清贫的日子,韩信就派人给她送去各种物品,让老大娘不再过那种劳碌贫困的生活,而且还特意回家乡看望老大娘,并给老大娘送去了一千两黄金。

老大娘说:“你不要把这些黄金给我,一来我已经老了,活不了多少天了,要这么多钱也没有用,将来我也不能把它们带到棺材里;二来我也没有为你做过什么大不了的事,哪能要你这么多钱呢?”韩信恳切地说:“当年我肚子饿的时候,您给我的虽然是粗茶淡饭,但对我来说这帮助是很可贵的,更何况您那时生活也很艰难,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您还是来帮助我。现在我有地位,有钱了,理应报答您。而且当年我也说过,等我以后做了大事,一定要好好地报答您!”老大娘感动得热泪盈眶。韩信接着说:“我知道,当年您并不是为了要我报恩才帮助我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更感到您是真心对我好,所以,我就更该好好地感谢您、报答您啊!”

自古,中华民族就有济困、报恩的传统美德。韩信在困顿的时候得到那位老大娘的接济,度过了生命中最难熬的时光,韩信深受感动,并承诺将来一定要报答她老人家,这自然是常理。韩信做了大将军,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后,仍旧没有忘记当年他对那位老大娘的承诺,这就是践诺,是守信的表现。

宋弘不弃糟糠妻——同甘共苦,共渡难关

宋弘,东汉大臣,光武帝时期曾任太中大夫、大司空等职务,并受封为郇邑侯。宋弘早年娶妻,但妻子却一直没有生育。在古代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因而亲戚朋友们都劝宋弘:“你已经到了中年了,可是还是没有个儿子,这后嗣的问题不解决,就断了祖宗的香火。将来你如何对祖宗交代,还是趁早娶个二房,早点继承香火吧!”

宋弘却一脸严肃地说:“我的妻子从小就和我在一起,她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让我安心读书上进。作为一个男人是不该喜新厌旧的,否则,为君者必殆于政事,为臣者将难于守职。我处世光明磊落,绝对不会做忘恩负义的事情。如果上天注定我今生没有子嗣,那我也不会怪罪谁,只能怪我自己!”

当时,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刚刚守了寡。她还很年轻,很想再找个丈夫。光武帝就试探着问她:“在我朝文武百官中,您觉得哪一个比较好呢?”湖阳公主毫不避讳地说:“大司空宋弘才貌出众,人品高尚,在群臣中,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言下之意,光武帝当然十分清楚——姐姐愿意嫁给宋弘。

其实,光武帝也很赏识宋弘,如果宋弘能够和姐姐结合,那么皇家又多了一个人才。于是,光武帝就想从中撮合他们,给他们保媒。有一天,光武帝把宋弘招进宫来,并让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面观察。

当宋弘坐定后,光武帝就开口说:“俗话说,地位高了换朋友,钱财多了换老婆。这合乎不合乎人情呢?在我朝中,像您这样还守着一个老婆过的大臣已经不多了,难道您就不想换个妻子吗?”宋弘不假思索地说:“我觉得,作为一个诚实守信的正派人,在处理个人生活问题的时候,应该是‘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同过甘苦、共过患难的人是应该始终相守在一起的。有钱有势后就喜新厌旧,那是势利小人的所为,我是看不起这些人的。”

宋弘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光武帝也就不好再张口提湖阳公主的事情了。宋弘走后,光武帝对湖阳公主说:“宋弘的话,您都听见了,看来他是不会弃妻另娶了。姐姐还是另做考虑吧。”湖阳公主点点头,情不自禁地赞叹说:“我没有看错,宋弘是个真君子啊!”

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其实也存在着诚信的问题。男女之间,一旦缔结了婚姻关系,成为夫妻,也就等于相互作出了承诺——携手而行,同甘共苦,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故事中,虽然宋弘的妻子不能生育,但是宋弘并不因此而休掉妻子,而是认为“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同过甘苦、共过患难的人应该始终相守在一起,这也是一种守信。

陈君贤教子不昧金——拾金不昧

东汉明帝期间,在庐州府的陈家村,住着陈君贤一家人。有一天,陈君贤12岁的小儿子陈爵和好朋友陈挺在湖边玩耍。他们玩累了,陈挺就对陈爵说:“我带着钓鱼竿呢,咱们去钓鱼吧。如果钓到大鱼,今晚让你爹给咱们烧着吃!”

陈爵这个孩子比较倔犟,就说:“不用你给我钓,我自己来钓!可是我没有带渔竿,你等着我,我这就回家拿去!”说完,飞快地跑回家拿渔竿去了。不一会儿,陈爵气喘吁吁地回来了,忙问陈挺:“你钓到鱼没有?”陈挺说:“你看,我钓到好几条了,又肥又大。你赶快过来吧,到我这边来钓,这边鱼多!”

陈爵却说:“谁挨着你啊,挨着你钓到了不就抢了你的福气!我自己找地方去。”说着,就跑到离陈挺大约40米的地方去下钩。陈爵正聚精会神地等着鱼儿上钩。忽然,看到湖边的水中,影影绰绰好像有一个黄色的杯子,陈爵就想把它捞上来看个究竟。于是,他就用一块大石头压住渔竿,然后脱下鞋子,挽起裤管,下到水里捞。他发现,这杯子又重又滑,还有半截埋在泥里。

陈挺在那边看到了,就大声地喊叫:“喂,陈爵,你不好好地钓鱼,下到水里干什么呢?捞鱼啊?”陈爵听到陈挺的喊声,就说:“快来帮忙啊!这里有个大杯子,沉着呢!”陈挺跑过来一看,水里果然有个黄色的大杯子,而且旁边还有一个盘子呢。于是就赶忙下去帮陈爵打捞。

他俩捞起了杯子和盘子,正要上岸,不料手一滑,杯子和盘子又掉进水里了。水被搅浑了,什么也看不见了。陈爵和陈挺站在水里一动不动。等水澄清了,他们再也没有看到杯子和盘子,却看到水底铺着一层金币,少说也有好几百枚,金灿灿的很招人喜欢。

于是他俩不再钓鱼了,都弯下腰去摸那金币。他们摸啊,捡啊……然后他们每人双手捧着一捧金币,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陈爵一回到家,就对爹爹说:“爹,我捡到钱啦!”说完就把那些金币拿给陈君贤看。陈君贤一看,吃惊地问儿子:“你是从哪里弄来的这些东西?这可是黄金啊!”陈爵就把刚才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和爹爹说了一遍。陈君贤忙说:“快带我去看看!”

父子俩跑到湖边一看,发现水中还有很多金器,就又下水去捞。不一会儿,陈挺也带着他的家人来了;邻居们听说湖里有黄金也都跑来了。大伙儿在水中捞啊,捞啊,一共捞出了几十斤。一下子捞出这么多金子该怎么办呢?陈君贤先把儿子叫到跟前,问道:“儿子,你可知道这湖是公家的还是咱们自家的?”儿子说:“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公家的!”陈君贤接着又问:“既然湖是公家的,那么,在湖里捞到的金子是该给官府呢,还是应该自家藏起来呢?”陈爵想了一下,很懂事地说:“不应该自家藏起来,应该交给官府。”

陈君贤高兴地说:“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是我的好儿子。做人就该老老实实,再好、再贵重的东西,是自家的就是自家的,不是自家的就不能要。咱可不能为了这些黄金而忘掉了比黄金还重要的做人的道理啊!”

接着,陈君贤又说服了陈挺及其家人和各位乡亲,把从湖里捞出的金子全部交给了官府。当地官府又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上级官府。最后连汉明帝也知道了。汉明帝知道了陈君贤和陈家村村民拾金不昧的事迹后,非常高兴,特别下了一道诏书,表彰并且奖励了他们。

做人就应该诚实,再好、再贵重的东西,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就不能要,这是比黄金还重要的做人道理。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也许每个人都懂得,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面对金钱和利益,人们往往就失去了诚实的本性,从而陷入了错误的深渊。在当今世界,有些人往往更多地看到的是金钱和利益,而丧失了做人的根本,这实在是有些人的悲哀。所以,大力宣传诚信教育,培养人们的诚信意识,是目前社会最为重要的事情。

周举弹劾恩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做人

周举,东汉大臣。汉顺帝时,历任并州刺史、冀州刺史、尚书等职务。有一天,在朝堂上,顺帝下令,要求各位大臣每人都要举荐刚毅猛进、富于谋略、能胜任将帅的人才。顺帝的话音刚落,担任司隶校尉的左雄就立即上前,举荐曾任冀州刺史的冯直。尚书周举一听,立即表示反对,于是,二人在朝廷之上当面争执起来,场面非常尴尬。

满朝文武对此议论纷纷。很多人说周举忘恩负义,以怨报德,因为当年左雄担任尚书时,曾极力举荐周举,所以周举才有今天;也有人说周举秉公办事,不阿谀奉承,因为左雄举荐冯直确实不妥,冯直曾经因为贪污受贿而受到朝廷的责罚。两派各执己见,争论不休。顺帝一怒之下,宣布退朝,大家不欢而散。

当晚,周举写了一份奏折,向顺帝弹劾左雄,因为他作为朝廷命官,保举人才不当,将受过惩处的贪污犯举荐为将帅。顺帝看了奏章后,虽然同意周举的观点,但是却对周举弹劾恩人的做法非常不满,认为他忘恩负义,不懂得仁义道德。

周举弹劾恩人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朝中文武百官,只要对周举有过恩情的,都非常气愤。他们说:“唉,如果当初知道他是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帮他,这种卑鄙小人,哼!今天左雄被弹劾,说不定明天就要弹劾我们了!”

左雄听说周举弹劾自己,更是气得要命,大骂自己当年瞎了眼睛,养虎遗患。就在这时,冯直的父亲登门拜访。他告诉左雄:周举此次弹劾左大人只是一个开头,后头还有更大的阴谋——结党营私,独霸朝政。左雄将信将疑,冯父说:“不信,您去查一查,周举这几天正在四处游说,拜访各位大臣。”

左雄听了冯父的话,便派下属去打探,发现周举果然在四处游说,拜访各位大臣。左雄怒气冲天,心想周举怎么就堕落到这个地步了。盛怒之下,他立即写奏章给顺帝,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周举结党营私的罪行一一列出。

左雄的奏章刚刚送出,周举就登门拜访。左雄对他非常冷淡,但周举却异常镇定地说:“您是最后一个,也是最难说服的一个。”左雄莫名其妙。周举开门见山地说:“我知道我这次上书弹劾您,您可能会觉得不合情理,您当初对我有大恩,我不该忘恩负义!”左雄心里一怔,但仍旧不理不睬。

周举在左雄身边坐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国的赵盾起用韩厥担任司马,但是韩厥却在上任的第一天,就把赵盾一个犯了法的仆人给处决了。这件事传开后,很多人为赵盾鸣不平,认为韩厥忘恩负义。但赵盾却不这么认为,他对同僚们说:“韩厥不是忘恩负义,而是在报恩。我所以举荐他,是因为我相信他会恪守职责,不负我望。现在他果然是一个好司马,他用自己的刚正不阿报答了我的举荐之恩!”

周举接着说:“您也是因为我有才干才举荐我的,所以我绝不敢盲目阿附您,使您蒙羞。但想不到您的见解却和赵盾不一样。”

左雄被周举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面露愧色,直向周举赔不是,同时又告诉周举:自己曾是冯直父亲的部下,又和冯直是好朋友,所以才举荐他,自己确实有私心。面对左雄的坦诚,两人冰释前嫌。

后来,左雄病重,顺帝前去探望,问他有什么心愿,左雄诚恳地说:“周举诚实耿直,清廉忠心,正直无私,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委以重任!”他把当年自己的错误行为和盘托出,恳请皇帝原谅。顺帝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回宫后立即召见周举,并委以重任。

诚实耿直,公正无私,光明磊落,这是一种可贵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周举正直坦诚,无私无畏,不惜背负“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骂名,上奏皇帝,弹劾当年举荐自己的恩人,确实达到了一种正直无私的道德境界。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坦诚虽然遭到了一时的误解,但最终误解还是得以消除,周举也终因诚实耿直、公正无私而被委以重任,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诚信者终成事。

保持自己的诚实本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只要坚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就迟早会得到人们的认可。

孔僖上书自讼——实事求是

孔僖,字仲和,东汉时期鲁国人,曾任兰台令史。汉章帝时期,孔僖与涿郡人崔哲同在太学学习。有一次,他们二人在一起谈论孝武皇帝,即汉武帝,说孝武皇帝刘彻开始做天子的时候,尊崇信仰圣人的治道,五六年间,声誉超过了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后来他放任自己,忘了自己以前的优点。

不想这些话被隔壁一个叫梁郁的学生听到了,他把孔僖和崔哲的这些话上书给皇帝,说他们诽谤先皇,讥讽当今皇上。汉章帝知道这件事情后,很是生气,就派人去查办这件事情。崔哲去见官接受审问,孔僖则上书皇帝为自己辩护。

孔僖写道:“一般所谓诽谤,就是说实际没有这事而凭空污蔑他人。至于像孝武皇帝,他政绩好坏,明确地记载在汉史上,清楚得如同明月。我们的那种谈论,是直说史书上的事实,不是凭空诽谤。当皇帝的,做好事做坏事,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这都是有来由的,所以是不能够责备别人的。”

“再说陛下您做皇帝以来,政教方面没有什么过失,对人民有恩惠,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小臣我们需要讥讽什么呢?假使我们批评的是实际情况,那么您本就应该改正。倘若我们说得不妥当,您也应该宽容,又有什么罪呢?”

“陛下您不推寻根本大计,自己作个深远的打算,竟纵容个人憎恶来大快自己的心意。我们被杀,死就死吧,不足为惜;可是天下的人一定会转移视线,改变想法,从我们这件事中,窥测到陛下您的心思,从今以后,假如见到什么不对的事情,再也没有人敢去说了。”

“陛下应该听说过,春秋时代,齐桓公俘获了管仲,听说他有治国之才,便盛情款待。谈话间,齐桓公指出襄公在世的时候,筑高台、好狩猎、贪女色、侮贤士,国政搞得很糟糕,问以后该怎么办。管仲就接着提出了一套治国的办法。此后,齐桓公就按照管仲提出的办法来治理国家,群臣也都能够为国尽心尽力。现在陛下您居然打算为距今十代之远的武帝隐晦事实,难道不是跟齐桓公的做法相反吗?”

“这一次,恐怕我会被主管官员一下子给定罪,我被屈喊冤,不能自己申诉;假使后代评论者根据此擅自将陛下您比作什么样的君主,又怎么可以再让您的子孙皇帝来掩盖事实呢?我小心谨慎地来到皇宫门前,恭敬地等待您的处罚。”

章帝看了孔僖的奏折后,立刻下令不许再追究这件事,并命孔僖为兰台令史。

诚是真实不欺的品格,孔僖与同学谈论孝武皇帝,直说史书上的事实,并没有凭虚诽谤。遭到诬陷后,孔僖上书皇帝,为自己辩护,陈述了事实,讲明了利害,这是诚的表现。

很多时候,人们为了取悦于人,往往会违背自己的诚的品格,而说一些令对方高兴的话,做一些令对方高兴的事,其实这是“助纣为虐”,不但不利于对方的成长,而且对自己也不利。实事求是才是做人处世的根本。

韩康卖药不二价——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韩康,字伯休,一名恬休,东汉京兆霸陵人,东汉名医。韩康生性淡泊,不爱出风头,医术高明且诚实不欺。他经常上山采药,并在长安的大街旁摆个小摊子,出售各种药品。

韩康卖药实行明码标价,每种药材上都标明了价格,而且还在自己的药摊子旁边挂了块布,上面写着“不二价”三个大字。

一天,一个牙疼不止的老太婆前来买药。韩康虽然已经写明了“牙疼药一钱两包”,然而,平常就爱精打细算、占小便宜的老太婆还是忍不住在已经标明“不二价”的药摊前与韩康讨价还价:“一钱卖给我三包药好吧?”

只见韩康摆了摆手,严肃认真地说:“做生意,靠的是‘信用’。所以,我从不虚报价格占人家的便宜,也从不接受客人的砍价。我的药,全是货真价实的,绝对童叟无欺!”

老太婆见韩康的口气这么坚决,知道再讲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就悻悻地拿着一钱的牙疼药走了。

日复一日,韩康的这个药摊“不二价”的消息就渐渐传开了。城里的居民经过仔细打听,才知道这个摆药摊的人,原来就是赫赫有名的韩康!

韩康的诚实,先前在城中是出了名的。如今,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摆药摊卖药的人就是韩康,于是,大家一有什么病就到药摊来买药,而且,再也没有人试图和他讲价钱了。

这个故事表明:只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无论身在何处,总能赢得最多的瞩目。服膺于真实的诚信之道,将会拥有难以抗拒的魅力,从而能为自己实实在在地聚拢人气、创造声誉。因此,众多商家总是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作为标榜,以获得顾客对自己的信任。

光说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真正做到,只有如此,才能为自己做最便宜的广告,迎来更多的顾客。这是商人应该最重视的一点。做人也是如此,只要你是个诚实守信的人,大家就会发现你的高尚品德,给你最高的尊重。

阎敞诚信无私——钱财有数,诚信无价

东汉时期,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阎敞,一个叫第五常。两人来往密切,交情深厚。特别是阎敞,为人端正,诚信无私,深得第五常敬佩。

一天,第五常到阎敞家里做客,说到自己即将到京城任职,路途遥远,且限日到京,行程匆忙,钱物携带很不方便,想在阎敞这里寄存130万贯钱,等安顿好了,再来取。阎敞非常愉快地答应了,还说:“我一定会为你妥善保管的,你放心去吧。你什么时候来取都成。”于是,第五常就把130万贯钱送到阎敞家中。阎敞当面把钱封存起来。

临别的那天,阎敞亲自去送第五常,送了一程又一程。第五常再三劝他留步,两人才依依惜别。临走前,第五常对阎敞说:“我那笔钱,兄长如果有需要,尽管用就是了。”

第五常到京后不久,京城突然爆发了瘟疫,第五常全家都不幸染上了病症,先后死去,只留下他的一个小孙子。第五常在临终的时候拉着小孙子的手,断断续续地说:“你……如果能够……活下来,年纪……那么……小,将来……怎么……生活啊?我有……30万贯钱……寄存在……家乡你……阎敞爷爷的家中,你……可以取来……维持生计……”说完,就咽气了。

第五常死后,他的小孙子牢牢记住了爷爷的话,知道他在家乡的阎敞爷爷家中寄存了30万贯钱,但当年小孙子年幼,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取回这笔钱,只能靠他家在京城的亲戚朋友接济度日。

十几年过去了,小孙子长大成人了,这才准备回乡。为了安置家业,他想去找阎敞爷爷取回爷爷生前寄存在他那里的钱,但是又觉得心里不踏实,这么多年过去了,人家还会承认吗?况且当年爷爷也没有和人家签订任何字据,空口无凭,人家会给他钱吗?

不管怎样,小孙子还是决定去拜见阎敞。那天,阎敞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家里人进来说,有一位年轻的公子来拜访。阎敞到客厅一看,觉得这个年轻人似曾相识,只是一时又想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那个年轻人见了阎敞,说起自己的爷爷第五常,阎敞才知道原来他是第五常的孙子。

阎敞闻听了第五常一家的不幸,回想起过去两个人的友情,百感交集,为朋友而悲伤。第五常的孙子还没有开口提钱的事情,阎敞就说:“你的生计暂时不要发愁,你爷爷当年在我这里存了130万贯钱,你现在拿回去用吧。”

第五常的孙子一听,顿时愣住了,说:“爷爷说在您这里存了30万,不是130万啊!”于是,他就把爷爷临死前的话又说了一遍,问阎敞:“您是不是记错了?没有那么多吧?”

阎敞忙说:“没有错,没有错!孩子,我琢磨肯定是你爷爷在重病之中,头脑不清醒了,把话说错了。”说着,忙到储藏室中把第五常存放的130万贯钱搬了出来,亲手交给第五常的孙子。

第五常的孙子接过钱来,含泪告辞。他想:阎敞爷爷不愧是我爷爷的好朋友。这真是钱财有数,诚信无价啊!

交友要交心,待人贵在诚,真诚地对待朋友,应该讲信用,守诺言,言必信,行必果。第五常奉命去京城任职,之所以把130万贯钱交给阎敞保管,就是因为他相信这个朋友,知道他是个人品端正、诚信无私的人,而且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实了这一点。正所谓“钱财有数,诚信无价”啊。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抱怨知心朋友太少,人与人之间多了冷漠而少了热心。其实,要想交到真正的朋友,最重要的是首先自己要待人真诚,只有你真心地付出,才会赢得别人的好感。

范式守信不负约——君子之交,贵在诚信

范式,字巨卿,东汉山阳郡金乡人,曾任荆州刺史、庐江太守等职。范式小的时候,家里比较穷。有一次,范式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背着一个旧布包,到一所学堂去上学。老师把他介绍给全班同学,几个富家子弟见范式穿着破旧,就私底下“嘿嘿”地窃笑,并故意刁难他,一个同学还脚下使绊,将他绊倒在地上。这时,一个叫张劭的同学忙上前去,扶起了范式。

放学后,范式感到很孤单,一个人跑到附近的树林去,衔着一片树叶,吹出悠扬而悲伤的曲子。这时,张劭又来到他身边,给他带来了快乐。张劭想学吹树叶,范式就不厌其烦地教他,两个人玩得很开心。但过了一会儿,那几个富家子弟也来了,他们再次嘲笑范式的破旧衣服,还有几个人上前扯范式的破衣服,张劭顿时火冒三丈,把他们痛打了一顿。

那几个富家子弟挨了打,心里当然不服气,就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知道后,就罚张劭跪两炷香的时间。范式觉得张劭是为了他才被罚的,不忍心看着张劭一个人被罚,就也跪在旁边,同他一起受罚。从此,两个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一天,范式把张劭叫到小树林,郑重地向他告别。范式家里生活拮据,已经无法支付他的学费了。张劭想出各种办法帮助范式,但范式都一一谢绝了。范式没有什么特别贵重的礼物送给张劭,就把自己一直吹的那片树叶送给了他。张劭则把自己的玉佩送给了范式。两个人约定:十年后的今天再在这个小树林见面。

一晃十年过去了。范式已经当上了刺史。新官上任伊始,范式就遇上了当年欺负自己的富家子弟李廷——他本来想巴结新来的官员的,不想这个新官竟然是当年被自己欺负的人,见到范式,他不免有些尴尬,但很快就恢复了常态,与范式称兄道弟,露出一副媚态,还送上了丰厚的礼物。范式断然拒绝了,李廷只好灰溜溜地拿着礼物回去了。他愤愤地说:“不就是一个小小的刺史吗,有什么了不起的?京城再大的官我都见过,给你送礼是看得起你,哼,咱们走着瞧!”

夜晚,范式坐在桌边,抚摸着张劭送给他的玉佩,喃喃自语:“我和张兄约好相见的日子就快到了,不知道他这十年过得怎么样啊!”正想着,忽然听到大门外有人击鼓鸣冤。原来是一个老妇人的女儿在客栈被人给杀了,“凶手”被人当场抓住。范式命人把“凶手”带上公堂,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凶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惦念多年的好兄弟张劭。

其实,那个老妇人的女儿并不是张劭杀的,而是李廷害的。出事后,张劭刚好路过,被当成了替罪羊。可怜他一介书生,纵然有百口也说不清楚。范式虽然觉察到这件事情有些蹊跷,但一时无法定案,只好将张劭押入大牢,改日再审问。

真凶李廷担心夜长梦多,真相败露,于是想出了一条毒计,要让张劭把黑锅背到底。他买通牢房的牢头,让他们故意以范式之名,对张劭施以酷刑,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张劭信以为真,当下肝胆俱裂,心灰意冷。此时范式还被蒙在鼓里。

一天夜里,范式换上便服去探监。张劭一见范式,怒发冲冠,大骂他假仁假义,并发誓要与他恩断义绝。范式一头雾水,隐约感到事情有些不对劲,却又摸不着头脑。

范式决心把这件事情查个水落石出。李廷知道这件事后,立即招来替身自首,并买通京城的大官,诬陷范式办案不力,渎职失守,将他贬为平民。直到一年以后,新任刺史重审此案,才将李廷缉拿归案。

被革职的范式一身布衣,带着行李返回故乡。途中,他突然想起了十年之约,于是便转身往回走。这时,老管家拦住了他,对他说:“您为张劭丢了官,他又对您满腔愤恨,您还去干什么呢?再说,张劭早就回家乡了,您又去会谁呢?”但是范式还是坚持去。

傍晚时分,范式来到那片树林,当年的小树而今已经长成苍天大树。他随手捡起一片树叶,放在嘴边吹了起来,悠扬而伤感的乐声回荡在树林里。

天色渐渐地暗了,范式没有等到张劭,心里很是难过。就在他放下树叶准备离开树林的时候,身后忽然传来悠扬的乐声——张劭正坐在一棵大树下,嘴里衔着一片枯黄的树叶在吹着……

君子相交,重在义气,贵在诚信,范式与张劭之交,就是这样的君子之交。他们交以义气,所以张劭能在范式受困之时出手相助,范式能为朋友的清白不顾自己的前程。虽然二人之间阴差阳错存在误会,但他们还交以诚信,都不忘十年之约,最终二人之间的误会烟消云散。

朋友之间要讲诚信,这是建立在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但是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你需要多方观察,仔细考虑再作决定。

曹操不违生死约——无论身居何位均需守信

建安三年,曹操率兵东征吕布,克彭城,围下邳。吕布为争取主动,多次带兵出城冲杀,都被曹操的军队打败。几个回合下来,吕布的锐气尽失,只好据城固守,再也不敢出门迎战了。

下邳城防守坚固,一时不易攻下。曹操于是改变了策略,给吕布写了一封信,讲明利害关系,示意要他投降。吕布看了信,打算投降,而陈宫等人自从在兖州背叛曹操投奔吕布以来,一直与曹操为敌,知道曹操不会容纳自己,因而竭力反对投降。

无奈之下,陈宫想出一个拒敌之计,就对吕布说:“曹操远来,军粮补给肯定会有困难,其攻势不可能维持很久。将军可带一部分兵力到城外驻扎,我带其余的兵力在城内防守,这样,如果敌人进攻将军,我就可以从背后去进攻敌人;如果敌人来攻城,将军又可以从城外接应。不出十天,敌军粮草不足,我们就乘机进攻,必定可以大胜。”

吕布准备采纳陈宫的意见,可是就在这时,吕布的妻子出来阻挠,对吕布说:“陈宫、高顺素来不和,将军一走,他们二人肯定不会同心共守,万一有个差错,将军自己如何立足呢?更何况过去曹操待陈宫就像对待亲骨肉一样,他还要离开曹操投奔我们,而现在将军待他并不比曹操待他好,你却要把城池和妻儿都交给他,自己孤军远出,如果万一发生变故,我还能再做将军的妻子吗?”吕布听了妻子的话,觉得有道理,犹豫了一阵,终于改变了主意。

曹操因为下邳久攻不下,士卒疲劳,不由得动了撤军的念头。荀攸、郭嘉劝阻说:“吕布勇而无谋,现在屡战屡败,锐气已经丧失。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必无斗志。陈宫虽然有智谋,但脑子来得慢。现在,我们应该趁吕布元气还没有恢复过来,陈宫的计策也还没有使出来的时候,加紧进攻,吕布是不难打败的。”

曹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激励士气,继续攻城,并根据荀攸、郭嘉的建议,采取了新的攻城步骤。吕布又坚持了一个多月,越来越感到难以支持,于是登上城楼,向曹军士兵说:“你们不要再围城了,我去向明公自首。”陈宫站在一旁,气得高声喊道:“逆贼曹操,算什么明公?现在就去投降他,就好比以卵击石,哪能保全性命?”

这时,吕布态度动摇,部下陈宫、高顺决心与曹操对抗到底,其余的部将也都彼此猜疑,上下离心,斗志丧失。部将侯成又因挨了吕布的骂而生气,于是同宋宪、魏续一起,趁陈宫、高顺不备,将他二人捆绑起来,押着出城投降了曹操。

吕布带着部分将士退守下邳南门的城楼白门楼。城外围攻甚急,吕布见大势已去,让左右把自己的头割下来献给曹操,见左右不忍,于是便自己走下城楼,开城投降,束手就擒。曹操召集文武官员来到白门楼上,当众处置吕布。吕布被押到城楼后,为了活命,与曹操周旋一阵。听了刘备之言,曹操杀吕布的决心已定,就再也不理吕布了,而转过头去问陈宫道:“兄台平常自以为智谋过人,今天怎么也弄到这个地步了?”

陈宫用眼睛瞪着吕布说:“只因为他不听我的话,以致弄到如今的地步。如果他能按照我的想法去做,是不会被你活捉的。”曹操又笑着问:“你看今天这事该怎么办呢?”陈宫平静地回答说:“我作为人臣却不忠,作为人子却不孝,理应奔赴刑场。”

曹操惋惜道:“你死了,你老母亲怎么办呢?”陈宫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听说打算以孝治天下的人,是不会害死他人的父母的,我老母亲是死是活,只能由你来决定,已经不是我所能决定的了!”曹操又问:“那么,你的妻子、儿女怎么办呢?”陈宫回答说:“我听说打算施仁政的人,是不会加害别人的妻子儿女、杀绝别人的后代的。我的妻子和孩子是死是活,同样也只能由你来决定。”

曹操听了,不再说话了。过了一会儿,陈宫要求说:“请把我拉出去处死,以彰明军法!”说完自己就往外走,士卒怎么拦也拦不住。曹操见了,无计可施,只是流着眼泪在后面送行,陈宫这时一下头也不回。曹操遂下令将吕布、高顺等人一同拉出去处死。

曹操杀死陈宫、吕布等人之后,将其首级送到许都示众,然后将其埋葬。他没有忘记陈宫临终时说的话,特地将他的老母亲接来奉养,直到去世。其女儿长大后,又为她操办婚事。曹操对其家人的关心、照顾,比当初陈宫在世时还要周到。

人无信不立。己能守信,人始信之;如其无信,人必不信。无论身居何位,哪怕是一国之君,一军之帅,都必须以诚信为根本。曹操虽然是个多疑,甚至可以说是个残忍的人,但是他也有他值得称赞的一面。故事中曹操能够善待陈宫的家人,就反映了他守信的一面。

太史慈应约来还——以诚信赢信任

太史慈,青州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一次,他在神亭战败,被孙权的兄长孙策俘获。孙策以前就听说过太史慈的大名,于是就立即为他松绑,并以礼相待,还向他询问下一步进军的策略。

太史慈见孙策如此厚待自己,倒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只是一味地说:“我乃败军之将,不配共论大事。”孙策则说:“从前,韩信定计于广武君李左车,现在,我想请教将军,您又何必推辞呢?”太史慈见孙策如此诚恳,就说:“州军刚被打败,士卒离心,如果分散了,就很难再聚拢起来。考虑到这种情况,想请您采取布施仁惠的措施加以安抚,又恐怕不符合您的心意。”孙策听了太史慈的话,长跪施礼回答说:“这实在是我内心所希望的。明天中午,希望您再回到这里来。”

诸将都很怀疑,认为这样让太史慈走了,他明天肯定不会再回来了,纷纷埋怨孙策不该这么就放他走了。可是孙策却说:“太史慈乃青州名士,以信用和道义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他一定不会欺骗我的。他说明天会来,就一定不会失约。”

第二天,孙策下令大摆宴席,宴席请了各路将领,摆设美酒佳肴,立竿观影看时间。正午时分,太史慈果然到了。孙策非常高兴,后来常常与他一起商议军事。

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之本,不仅能助人赢得朋友、成就事业,有的时候甚至能使人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就像故事中的太史慈一样,本来孙策俘获了太史慈,按理来说他完全可以杀了太史慈或者将他下入大牢,但是孙策爱惜太史慈的才华,放了太史慈,并邀他第二天再见。这是因为孙策知道,太史慈是个以信用和道义为立身处世的首要原则的人,他说到就会做到。

一个诚信的人,一定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即使是敌人也会敬佩你。所以说诚信会为你带来无穷的益处。

曹操不忘桥公约——说到就要做到

桥玄,字公祖,东汉梁国睢阳人,历任县功曹、太守、国相、司空、司徒、尚书等职务。光和元年,升任太尉。他以刚毅果断著称于世,当时被人们称为名臣。

曹操年少的时候,机警过人,行事怪异,不爱治家业,终日飞鹰走马,叔父和亲戚们都说他将来肯定不会有出息,是个败家子,而他本人则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将来一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有一天,曹操听说有个叫桥玄的人,是孝廉出身,见识不凡,善于观察和品评人物,只要能够与他谈一次话,他就能推断那个人将来的荣枯成败。曹操也很想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所以就特意来到桥家,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请求桥公品评。

桥玄通过观察分析曹操的举止和谈话,不由得诧异地说:“现在天下即将大乱,不是经邦济世的人才是不能使天下安定下来的。我见过的天下名士很多,但是却没有一个能与你媲美。将来你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安邦定国的大人物!”

曹操听了他的话,喜形于色,因为桥玄说出了他自己的心里话,也因为世上终于有人能够了解他的心思,曹操非常感激桥玄,就把这位老前辈当做知己。桥玄也确实想帮助曹操,觉得曹操当时还没有什么名气,就又劝告他去结交许劭。

当曹操拜别桥玄时,桥玄既认真又半开玩笑地说:“我比你大29岁,相见的日子不多了。你以后经过我的墓前,可别忘记用斗酒只鸡祭奠我啊!不然的话,你肚子作痛可别抱怨我啊!”曹操喜逢知己,愉快地答应了。

转眼之间,30年过去了,桥玄已经去世多年了,而曹操也在官渡大战中打败了袁绍,初步统一了北方。建安七年,曹操驻军谯县,特意派人到浚仪附近的桥玄墓前,用牛猪羊三牲的大祀礼祭祀,并亲笔写了祭文,即《祀故太尉桥玄文》。

曹操的这篇祭文表明,他一直在追念着与桥玄生前的会见,并恪守自己的约誓。于是,后人遂用“桥公语”、“桥公约”比喻朋友间生前的旧情,用“斗酒只鸡”、“只鸡斗酒”指献物或祭品的微薄。

说话算数,说到做到:有约在先,必践约在后,这是“信”的要义所在。曹操拜见桥玄后,一直在追念着他,并恪守自己的誓约,待桥玄死后,用牛猪羊三牲的大祀礼来祭祀桥玄。从这样一件小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守信的一面。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朋友的离开或者远行,而忘记了对朋友的诺言,或者不认真履行对朋友的诺言,这些都不是君子的所为。既然说了就一定要做到,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做到。一个人的诚信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切实的自觉。

陶侃饮酒限三杯——克己慎独讲诚信

陶侃,东晋庐江浔阳人。初为县吏,渐升至郡守,历任荆州刺史、广州刺史、征西大将军等职务,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

有一天陶侃在武昌宴请殷浩、庾翼等几个名士,席间吟诗作赋,讲谈学问,好不高兴。大家喝过两杯酒后,殷浩举杯说道:“将军,您最近平定了郭默的叛乱,立下了大功,请让我敬您一杯吧!”陶侃想了想,痛快地说:“谢谢,喝!”说着,便端起酒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接着,庾翼也举起杯来,说:“将军,若论战功,您上次平定苏峻的叛乱,功劳最大,请让我也敬您一杯吧!”

苏峻是什么人呢?庾翼所说的平定苏峻叛乱又是怎么回事呢?苏峻本来也是东晋的一位将军,因为不满晋成帝顾命大臣庾亮削减他的兵权,就带兵造反,攻下了朝廷所在的建康“台城”,将年纪尚幼的皇帝挟持到军事重地石头城。当此之时,陶侃指挥六万大军,从武昌城浩浩荡荡沿江而下,包围了石头城,擒杀了苏峻,解救了晋成帝。

按说,当庾翼敬酒时,陶侃应该高兴,喝下这杯酒才对。不料,陶侃却抱拳作揖,诚恳地说:“先生,对不起,我今天饮酒已经足量了,不能再饮了!”见此情景,庾翼不悦,殷浩便附和着说:“将军,今天大家高兴,您应该开怀畅饮!我看得出您有海量!”

想不到这时陶侃却泪流满面,哽咽着说:“实在对不起!不瞒二位先生,家母生前曾给我规定:每次饮酒,三杯为限。今天杯数已足,我不能违背先母的禁约!”接着,他回忆了青年时代的一段往事。

陶侃的父亲陶丹本是三国孙吴的名将,但很早就去世了。陶侃全靠母亲纺纱织布抚养长大,后来当上了浔阳县城一名小小的“鱼梁吏”。陶侃的母亲对陶侃的要求很严格。有一次,陶侃托人捎几条咸鱼回家,想让老人家高兴高兴。不料陶母将鱼原封不动地退回来,还附了一封口气严厉的信,说:“你现在才当上了个小官,就拿公家的东西回家,真叫我愁死了!”

还有一次,浔阳县衙门举行宴会,陶侃喝得酩酊大醉。酒醒后,母亲一边垂泪,一边责备他说:“饮酒无度,怎能指望你刻苦自励,为国家建功立业呢?”陶侃羞愧难当。母亲要求他保证:从此严于律己,饮酒不过三杯。

陶侃讲完故事,又接着说:“苏峻、郭默之乱虽然已经平定,但是中国尚未统一,男儿报效国家的路还很长,我怎能违背先母的遗训呢?”殷浩、庾翼听完,肃然起敬地说:“将军,虽然老夫人仙逝多年了,而您信守遗训,不减当年,这种美德一定会同功业一起,永留青史!”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的根本;诚信的最高境界就是克己慎独。故事中陶侃的母亲生前曾给陶侃规定:每次饮酒,三杯为限。陶侃也向母亲保证:饮酒不过三杯。若干年后,陶侃仍旧遵守母亲的遗训——饮酒限三杯,这表明陶侃之诚信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一个讲求诚信的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会讲诚信,而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诚信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虚伪不得。

高允宁死不说谎——不轻易说假话

平城北魏皇宫里。皇太子拓跋冕听太傅高允讲解完一段《史记》后,就顺便问他当今兴修“国史”的事。这部“国史”原是皇帝宠臣司徒崔浩主编的。高允因为职务是著作郎,加之文笔稳健,见识渊博,也参加了编写。

“崔司徒确实有才能,难怪皇帝几十年来一直对他那么信任!”皇太子貌似称赞,实际暗中带刺地说,“这回‘国史’修成,他可又得高升了。”

“我以为,崔司徒锋芒毕露,疏于检点自己。”高允有点忧虑地说,“而且经常推荐那些无功也无本领的亲戚、朋友、学生当官,争权夺利。长此以往,我看是祸啊!”高允的谈论,触及了皇太子胸中的郁结,他对崔浩本来就有些不满。前些日子,崔浩要让几十个姓崔的本家人出任地方官员,皇太子反对,他就和太子力争,结果还是照他意见办了。崔浩还向皇帝建议,恢复到春秋战国以前的封建制,把中国分成一个个小国,还说秦始皇设立郡县制是错误的。他的用意是希望凭自己家族在北方的势力,和北魏鲜卑族政权分庭抗礼,这当然是皇太子难以容忍的。而崔浩却毫无忌惮,这回在北魏“国史”编写好后,他还从国库开支了300万钱,让石匠把它一个字一个字地镌刻在高矗的碑石上,石碑一座接一座排立在平城西郊大路边,给来往过路人诵读。“国史”里有关鲜卑族老祖宗的家底毕露无遗,供人指摘。这样,包括皇太子在内的鲜卑贵族对他更痛恨了。

太武帝拓跋焘因为崔浩侮辱了自己祖宗,就下令逮捕他和他的家族,并且还准备将参与编写“国史”的所有人员和他们的家族全都杀头,高允当然也在被杀之列。但皇太子不忍心,他请来高允讲读,其实是设法为他开脱,救他一命。因为高允平时谨慎、正直,很得太子敬仰。

皇太子带高允去进见太武帝。走到宫门,皇太子对他说:“先生上殿见到至尊(皇帝),至尊如果询问,你必须要按照我说话的意思回答。”又再三嘱咐高允,“千万别忘记,切切不可讲自己要说的话。”“请问殿下,为什么要这样啊?”高允有点疑惑地问。“到了大殿上,你就知道了。”皇太子说。

到了大殿上,皇太子向皇帝诉说高允为人从来小心谨慎,虽然参与编写“国史”,但职务低卑,起不了什么作用,所有文字修饰、定稿都由崔浩最后总裁,请赦免高允。皇帝就问高允“国史”是否都由崔浩审定,皇太子用眼色示意高允,要他顺着话说下去,这样就可以开脱了。

“《太祖纪》是前著作郎邓渊写的,《先帝纪》、《今纪》乃是我和崔浩合作的,但是由于崔浩事务繁忙,只抓大纲,至于编写,还是我的笔动得多。”高允没有按照太子的话说,竟直率、如实地回答了。

皇帝听后大发雷霆,怒斥高允说:“你竟超过了崔浩所为,哪能赦免死罪?”皇太子见高允为讲真话把生死置之度外,心里很佩服,他赶忙插话说:“高允是一个小官员,看见皇帝威风凛凛,才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的。可他平时和我说,那都是崔浩所为。”皇帝又问高允太子所说是否属实。

“我的罪可以灭族,但我不愿说谎话。太子因为我侍讲时间长,可怜我,为我乞命,但他确实没有问我,我也没有讲这事。”高允不愿说违背自己良心的话。

太武帝听高允侃侃而谈,颇有感慨地对太子说:“这是个正直的人啊,临死前还那么老实,不愿说谎欺骗。”于是就宣布赦免高允的死罪,并让他起草一份诏书,内容是从崔浩起,凡参与修史的共128个官员和崔浩的家族全都杀头。

高允没有立即起草诏书,皇帝催促了几次,他才对皇帝说:“崔浩如果有其他罪恶,当然可以处死。如果只是因为写史获罪,那也不至于处死刑。”皇帝又发了脾气,经太子再三请求,才再次赦免高允,并同意了他的请求,除崔浩外,其余127人及崔浩的家族也都赦免了。

几天后,高允和皇太子又在一起闲谈。“人都应该见机行事。我想为你开脱,可你却始终没有按我的意思办,使皇帝一怒再怒,”皇太子责备高允说,“想到这里,我也真是心有余悸。”

“写历史的目的是使后人警戒以往过失。崔浩把自己好恶作为写史标准,这是最大过错,至于写皇帝活动、国家事务,那还是需要的。”高允心平气和地解释,“我和崔浩同事,哪能因此推卸责任,要我说违心的话,把责任都推到他人身上,我实在不愿意。”

皇太子听了高允这番话,对他更加敬佩了。

不说假话,是诚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表现。北魏太傅高允,基于自己诚信的为人之道和对皇上的忠诚之心,置生死于度外,坚持说真话而不说假话,实属难能可贵。

社会是复杂的,有些时候,为了保护自身的生命或者利益,可能不宜说真话,但我们必须要求自己不说假话,并在适当的时候说出真话。要做到这一点着实不容易。许多时候,说真话往往会受到迫害,而说假话倒可能富贵发达,但我们仍应该同一切靠说假话富贵发达的人作斗争。

郭元振冒雪访可汗——国家之间交往亦要讲诚信

深州都督加安西大都护郭元振,来到蜿蜒的河西走廊后,立足发展生产、围垦荒地,从此军粮充足、士气旺盛,使得当地百姓顺服。他还在南境峡口建筑和戍城,控制了深州南北通路,使原来僻静的深州城成为中原通往西域的一大重镇。郭元振又特别注意和西域各族部落交好,尊重他们的民俗习惯,使玉门关内外羌笛悠扬,杨柳夹行,呈现出一派友好和平的景象。

唐中宗神龙二年的冬天,郭元振准备出关拜访西突厥可汗乌质勒。七十高龄的乌质勒,多年以来与唐王朝一直都保持着友好关系,并使商队畅通。因此,郭元振很尊重他,约定日子前去作一次礼节性的拜访。

这是郭元振以封疆重臣的身份首次和可汗见面。副使解琬建议送去一份最好的礼物,这样可以使可汗感受大唐的真情实意。那么,送什么礼物呢?那当然是离不开黄金、珠宝和蜀锦绸缎。可是,郭元振觉得送这些都不太好。“乌质勒贵为可汗,哪能没有这些金帛呢?”郭无振解释说,“送得过多,反而被他轻视,过少嘛,也会让他认为是小看了他。”

“都督的意见,还是不送的好?”解琬疑惑地说。“乌质勒是很讲情义的,我们行走几百里去拜访他,就是最好礼物。”郭元振谐趣地说,“如果要礼物,我这柄宝刀,是天后(武则天)赐予的,转送给他,岂不是最好的礼物吗?”

就这样,郭元振拒绝了用金珠玉帛充当礼物的方法。这天清晨,郭元振和解琬一行打点行装,准备起程。突然,风云四起,万里长空飘起鹅毛般的大雪。“此雪什么时候可以停止?”郭元振拾头仰望,问解琬。“看来不要多久。塞上风云,一日数变,稍过些时候就会停止了。”解琬答。他在边城住了多年,见多识广了。

可是,正午时分,风助雪威,雪下得更大了。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这是塞上多年来少见的大雪。郭元振望望天空,果断地下令,立刻上马出发。“都督,雪路难行,何不另行改期。”解琬劝阻说,“我想可汗也能估计到我们不会去的。”

“不行。我们双方既已讲定时刻,怎么可以背信失约?”郭元振摇摇头,表示不同意,“何况又是我先提出的。要知道,突厥人最讲情义,如果连这么小的事都失信于他,今后他还敢相信你吗?‘民无信不立’,副使博学,必定知道魏文侯的故事吧。”

“知道!知道!”解琬见主官如此认真,连忙应诺。

“当年魏文侯尚且能不负与虞人之期,我们作为大唐官员更不能失信于突厥可汗。”郭元振言之凿凿,“否则又怎能统率军民?”

郭元振等一行人起程了。马蹄踏着三五寸厚的雪层,过了一个丘陵又一个丘陵。当天晚上,郭元振来到了突厥可汗驻扎地。

乌质勒和太子婆葛早在幕帐外恭候多时,见郭元振冒雪来到,赶忙迎上前去。“可汗,让你久等了。雪深马行迟,路上耽误了时间。”郭元振颇感歉意,忙鞠躬作揖。

“无妨!无妨!大都督乃大唐贵人,事务繁忙,尚且如此讲信守义,我十分敬佩,”乌质勒出自肺腑,满怀兴奋地说,“百闻不如一见,都督果然名不虚传,真是相见恨晚啊!”

“岂敢,岂敢。”郭元振更加谦恭地说,“能与可汗竭诚相见,我也不虚此行了。”雪下得更猛烈了,乌质勒站在雪里过久,有点头晕,他为了不失主礼,请郭元振进帐,促膝长谈,十分融洽。

天刚拂哓,郭元振尚未起床,副使解琬突然闯进,一把抓住他的手臂说:“都督快走!乌质勒中寒暴死,听小番途说,他的太子说是我们害了他。”“我诚心对待突厥,乌质勒虽死,他儿子总不能不讲理吧。”郭元振稍稍一惊,但立刻冷静下来,“我们到这里来是为了友好,要让他们知道。”

郭元振立即赶到乌质勒灵堂,跪拜大哭。“我这次来,本意是和可汗长谈,哪里想到可汗竟不幸故去,”郭元振随手摘下了腰上系的宝刀,沉痛地对小可汗婆葛说,“我没有祭吊礼品,现在只能将这把刀献给您,这把刀乃是天后所赐,权表我的心意吧。”

婆葛被郭元振的诚心感动了,抹着眼泪说:“都督大人真是有信有义之人,难怪我父王再三夸奖,要我向大人学习。”

当天,郭元振和小可汗婆葛继续在融洽的气氛里进行了会淡。婆葛接受了郭元振的邀请,约定在丧事结束之后,他将到深州回拜。

诚信乃“国之宝也”,我们古老的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自尊、自重、以诚待人、以信示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任美国波士顿市市长的哈特先生说过:“诚信就像万有引力定律一样,适用于一切领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讲诚信,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要讲诚信,诚信是交往中最为贵重的礼物。

故事中的郭元振作为大唐使节,冒雪访西突厥可汗,充分表明了大唐的诚意,让对方感动。当今国际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要想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要发展国内生产力,更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威望,那么讲究诚信无疑是我们赢得别国好感的最好武器。

陆元方卖房讲诚信——力排众议,践诺守约

陆元方,唐朝大臣,他为官清廉,为人诚实守信。陆元方在洛阳城外有一所有名的宅院——锦绣园。宅内有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既雅致又幽静,是个难得的好居所。

陆家当初建造这座宅院是打算世代居住的。可是后来,家道中落,生活入不敷出,于是,陆元方就和陆寅、陆卯两个侄儿商量,卖掉锦绣园,以缓解家中目前的窘境。很快,陆元方要卖锦绣园的消息不胫而走,两个商人立即找上门来。陆元方直言不讳地说出卖房的理由,两个商人担心他会因此而开出天价。谁知陆元方却说:“这个锦绣园是当初我和兄长一手建造的,打算世代居住而非卖品。我虽然家道中落,现在有些困难,也无意去靠它赚钱,就按当时成本折七成计算,给纹银六千两吧。”

两个商人一听,大喜过望,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场讲定买下。他们怕陆元方反悔,急忙掏出五十两银子塞给陆元方,作为定金。双方约定三天后正式交易。

两个商人走后,陆元方独自一人漫步在庭院内。他看着院内草木茵茵,流水潺潺,不禁长叹一声。这时,陆寅、陆卯急匆匆地赶来说太守请他到府上一聚。

陆元方狐疑地来到太守府,不知是福是祸。太守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意图:太守夫人身体欠佳,想找个清静幽雅的地方休养,找遍了洛阳城外所有的房子,只看中了陆家的宅院,心仪已久,只是不便开口,如今听说要卖,自然求之不得。

太守非常爽快地说:“你开个价吧!”陆元方却满怀歉意地说:“大人,我的宅院已经有买主了,虽然现在还没有正式交易,但是买主已经交了定金了。”太守坚持要买,并说愿意开出双倍的价钱。但陆元方还是婉言谢绝了,并坚定地表示: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讲信用。太守满脸不高兴,让陆元方再回去好好想想。

当夜,陆元方左思右想,辗转难眠,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太守府。太守一见,喜笑颜开,以为他回心转意了,出人意料的是陆元方仍旧不改初衷。这回太守真的生气了。他大骂陆元方忘恩负义,说:“当年要不是我秉公断案,你们陆家早就株连九族了!”陆元方一脸尴尬地跪下,但违约的事情仍坚持不干。

太守要买房的消息被陆元方的老母亲知道了,她怒气冲冲地质问陆元方:“你可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太守想买这座宅子,别说卖,就是白送,我们也该毫不吝啬。”陆元方“扑通”跪下,向母亲说明不能把宅院卖给太守的理由:“您和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能失信于人。如今,我已经将宅院卖给了别人,又怎么能言而无信呢?”陆母一时语塞。

与此同时,外界纷纷传扬:锦绣园贱价出售,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隐情。那两个商人听到后,心里犯起了嘀咕,决定去看看,然后再决定也不迟。他们来到锦绣园仔细勘察了一番,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于是还是决定买下这座宅子,并打算在那里开一间酒楼。到了约定的日子,陆元方一听他们是准备开酒楼,立即提醒说:“不行,不行。这宅院不能开酒楼,因为没有出水的地方。”两个商人一听有些失望,只好忍痛割爱不买了。

正当全家人为一时没有卖出房子而烦恼的时候,那两个商人再次登门,要求买下锦绣园。原来,因为陆元方毫不避讳地说出了房子的缺陷,令他们很感动,并使他们坚信这宅院不会再有其他缺陷了,于是决定把它买下来开个绸缎庄。

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无欺、践诺守约,诚信所体现的是信守承诺的责任感和对自身言行负责的道德感。诚是信的基础,一个人只有首先做到诚实不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否则如果连最基本的诚实都没有,别人的信任从何而来呢?

要真正做到诚实守信也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从陆元方卖房子这件事来看,他便遇到了“长官意志”的威逼利诱和“三人成虎”的从众心理这两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陆元方能够力排众议,坚持诚信卖房,实属难能可贵,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

陈尧咨知错取马——诚信为商,知错就改

陈尧咨,北宋时期翰林学士。他很喜欢马,家里养了许多的马,而且如果见到好马,他一定会想办法把它买下来。后来,他又买了一匹烈马。那烈马脾气暴躁,好几个驯马师都不能驾驭它,而且它踢伤了很多人。

有一天早晨,陈尧咨的父亲走进马厩,没有看到那匹烈马,便向马夫询问那匹马去哪里了。马夫说:“翰林已经把马卖给一个商人了。”陈父问道:“那商人把马买去做什么?”马夫说:“听说,是买去拉车运货。”陈父又问:“翰林告诉那商人这是匹烈马了吗?”马夫说:“唉,老爷,要是跟那商人说了,这匹马又咬人又踢人,人家还会买吗?”陈父很生气地说:“真不像话,竟然敢欺瞒人。”说完,气呼呼地走了。

陈父找到陈尧咨问道:“你把那匹马卖出去了?”陈尧咨得意地说:“是啊,还卖了个高价呢!”父亲生气地说:“混账东西,你身为朝廷重臣,竟然也敢欺瞒人。太不像话了!”陈尧咨说:“我又没强迫他买,马是他自己看中的,他愿意买,我当然卖了。这怎么能说是骗呢?”父亲又问:“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人家这是匹烈马?”陈尧咨嘟囔着说:“马摆在那里,他随便看,他自己看不出来马性子烈,这怎么能怪我呢?”

父亲更生气了,说:“你这么多年的书都读到哪里去了,难道你没听说过‘不欺买主’的故事吗?”陈尧咨摇摇头。父亲说:“都是我的过错,你小的时候,我光顾着教你读书诵经,很少教你怎么做人。现在我就给你补补课,教你如何做人。”接着,陈父就给儿子讲了唐武则天时宰相陆元方卖房的故事。陈尧咨听了低下了头,父亲接着说:“你手下那么多驯马的高手都管不好那匹马,一个到处流动的商人怎么能驯服得了它呢?你不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他,这不明摆着欺瞒人家吗?”

陈尧咨听后羞愧地说:“爹,您别生气了,我知道自己错了,我这就去找那买马的人,让他再把马退回来。”说完,陈尧咨就找到那个买马的商人,向他说明了原委,把钱退给了买马的人,自己把马牵了回来,一直把那匹马养到死。

人们在卖东西的时候,总是希望卖个高价,哪怕是自己的货物很难拿得出手,也要想尽一切办法来隐瞒事实,可是如果一旦卖方得逞,买东西的人可就吃了大亏,不仅花了很高的价钱,还没有买到称心如意的货物。

陈尧咨起初就是这样的一个卖主,但是在听取了父亲的教诲之后,他马上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不仅为自己争取到一个改正的机会,还为商人挽回了不应有的损失,可谓两全其美,这种诚信之举确实是非常可取的。

晏殊诚实重答题——诚实答题重诚信

晏殊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深得老师喜爱。一天,老先生向自己以前的学生、奉旨巡察抚州的王大人推荐晏殊,称这个孩子聪明绝顶,才识过人。王大人听说有这等人才,就马上约见晏殊。他们在官府的花园中谈诗作文,很是投机。王大人见晏殊年纪这么小就能熟读史书经典、背诵古诗名句,非常高兴,于是就想试探一下晏殊的创作能力,让他看景作词一首。想不到晏殊只观察了一会儿,便吟出了被后人称绝的《踏莎行·晚春》。

王大人回到京城开封,急忙向宋真宗禀报此事,说在江南发现了一名神童,能熟读史书、精通诗文。宋真宗正想招募各种人才,听说后非常高兴,马上下令让晏殊参加开封的科举考试。

开考那天,老先生亲自送晏殊到考场,并嘱咐他说:“今天的科举考试不同寻常,他们不但年龄比你大,而且有的已经是考场的老手了,但我相信你的能力不亚于他们,你一定要从容镇定,考出自己的真本事!”晏殊连连点头,进入了考场。

在考场上,主考官宣布了考场纪律,随后发试卷。晏殊打开试卷,一眼便看到“晚春”二字。他以为自己看花了眼,可是再定神看看,题目确实是《晚春》。晏殊高兴得心跳不已,他想,这是多么难得的好机会,我只要把我自己作过的词写到试卷上,一篇佳作不就出来了吗?这既不是作弊,又能保证我取得好成绩。

正想着,晏殊的耳边突然响起了老先生的话:“孩子,做人的基本准则是要诚实,不能自欺欺人。如果自欺欺人,即使得到了金榜题名的荣耀,心里也会不安的。”顿时,晏殊感到一阵脸红。于是,他决定讲出实情,要求主考官给自己换一个题目。可是,考场上的纪律特别严格,晏殊几次要说话,都被监考官制止了。不得已,晏殊只好把自己原来的那首词稍作修改,交了上去。

几天后,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考生被召到朝堂,参加由真宗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晏殊当然也在其中。轮到晏殊的时候,真宗皇帝高兴地对他说:“你的词朕看过了,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然有这样好的学问。”不料,晏殊却突然跪下来,并声称自己有罪。接着他把自己曾经做过那个题目的事详细说了一遍,并请求皇帝另出一个题目,当堂考他。晏殊说完,大殿上顿时鸦雀无声,众人都惊呆了,心想这个少年真是个傻子!

过了片刻,真宗皇帝突然大笑起来,说:“真看不出来,你这孩子小小年纪,不仅学问好,还这样诚实,有志气,有出息。那好吧,朕今天就成全你。”当下,真宗与众大臣商议了一下,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场作文。晏殊控制住自己内心的紧张和激动,稍作思考,文思泉涌,很快就做完了题目。

真宗皇帝让侍从当堂把晏殊的文章读了一遍。百官们听了,无不惊叹晏殊的才学过人。真宗皇帝更是高兴,连连夸奖晏殊,并当即封他为少年进士。

考场上遇到自己熟悉的题目,对于每一个曾经有过考试经历的人来说都是一件怦然心跳惊喜若狂的事情,可是当时年纪轻轻的小晏殊时刻铭记老师对他的诚信教导,确实难能可贵。

有才能是一回事,讲究诚信又是一回事,如果仅仅为了考取功名利禄而抛弃了诚信,那么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意义,晏殊的才学至今令我们后人钦佩,而他的诚实品德也更值得我们学习。

范仲淹信守诺言——避开诱惑,坚守诚信

范仲淹青年时期,曾在三思书院读书。他虽然出身贫寒,但由于其功课非常出色,深得李先生的赏识。这位李先生是一位知识渊博、精通阴阳五行的术士。由于他长期研究炼丹术,劳累过度,最终吐血而死。

临死前,李先生交给范仲淹一个包裹,包裹口用火漆封得严严实实的,还加盖了印章,托付说:“这里面有一张祖传的炼金秘方,我托你代为保管,等见到我儿子时交给他。”范仲淹郑重地答应了。

范仲淹为李先生料理完后世,就进京赶考了。一路上,他并没有注意到一个戴斗笠的跛脚人一直尾随着他。走到荒无人烟的郊外时,戴斗笠的跛脚人突然从草丛中蹿出,手持大刀,逼迫范仲淹交出炼金秘方。

范仲淹跟那个人装糊涂,说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炼金秘方。戴斗笠的跛脚人大笑说:“我亲眼看到李先生将一包白金和祖传炼金秘方交给了你。你不要装糊涂了!”说着,那人摘下斗笠,范仲淹这才发现,这个人竟然是自己的同窗。原来,那人那天在门外偷听到了李先生的遗言。

范仲淹趁其不备,拔腿就跑。跛脚人并不善罢甘休,在后面紧追不舍。最后,范仲淹被逼到了悬崖边。眼看就要被跛脚人抓到了,范仲淹心想,哪怕是自己死了,也不能让别人所托之物落入这样的黑心人之手!于是范仲淹毅然跳崖。也许是命不该绝,范仲淹跳下去后,正好挂在悬崖峭壁边的一棵大树上,幸免于难,当时,他手里还紧紧地攥着那个包裹。

大难不死的范仲淹来到京城。一日,他目睹得宠的李太监欺压百姓,非常气愤,就说了几句公道话,不想却遭到毒打,差点丧命,幸而被王大人遇见,讨个人情,将他救下来。

王大人见范仲淹伤势很重,便把他带回家中疗养。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在一次闲谈中,范仲淹惊奇地发现,王大人竟然是已故李先生的同乡,而且还是儿时情义甚笃的好友。有了这样一层关系,范仲淹便把先生托付给他的事情告诉了王大人。

京试发榜了,范仲淹高中进士,王大人亲自为他设宴庆贺。而与此同时,范仲淹的同窗——那个跛脚人却投靠了李太监,成了他的心腹。跛脚人将炼金秘方的事情告诉了李太监,并说起了范仲淹。李太监恍然大悟,立即奔往王大人府上。

李太监一见范仲淹,发现他竟然是自己曾经毒打的那个人,不禁有些尴尬,但随即又恢复了本来面目,开门见山地说:“我听说了,李先生的炼金秘方在你手上,快把它交给我,我保证你一生荣华富贵,享受不尽!”范仲淹一口拒绝了。他说:“我并不知道什么炼金秘方,我只知道李先生在临终前给了我一个包裹,要我交给他的儿子。”李太监无功而返,心里很不高兴。

跛脚人于是献出一计:明的不行,就来暗的。深夜,一个黑影溜进了范仲淹所住的房间,偷走了包裹。拿到包裹的李太监欣喜若狂,不料跛脚人却拔出匕首,刺向李太监……跛脚人急忙打开包裹,一下子傻了眼:包裹里根本没有什么炼金秘方,而只有一团破布。就在这时,侍卫们冲了进来,逮住了跛脚人。原来范仲淹早就料到李太监会有这么一手,所以才事先掉换了包裹。

又过了几天,一个自称是李先生儿子的少年来到王大人府上,投靠王大人。范仲淹回忆先师临终前的情景,那少年立即追问:“那家父有没有留下什么东西?”王大人立即让范仲淹转交遗物。范仲淹迟疑了一下,回房间取出包裹交给那个少年。

当夜,那少年悄悄来到王大人的书房,将包裹交给了王大人。王大人得意忘形地大笑:“我终于如愿以偿了!李太监只知道蛮干,最后丢了小命;我巧用计谋神不知鬼不觉就把秘方弄到手了。范仲淹那小子现在还蒙在鼓里呢!”

王大人的话音刚落,门“嘭”的一声被踹开了,范仲淹愤怒地站在门口,大声斥责说:“真想不到,你连同乡好友托给孤儿之物也要豪夺!”不料王大人却哈哈大笑起来,原来同乡、好友、李先生的儿子……这一切都是他精心策划、胡编乱造的。范仲淹这时才明白:他自始至终都中了王大人的圈套了!但是,他除了愤怒之外却还有一丝庆幸……

王大人急切地打开包裹,不想里面竟是一些杂物。这时,该轮到范仲淹哈哈大笑了,他说:“你的谋划确实天衣无缝,只可惜你求物心切,最后一步棋下得太仓促了!但凡为人子者,闻知家父去世,当会号啕大哭,可这位公子自称是恩师的儿子,听说父亲死了却毫无表情,而是追问有无遗物,这怎么能不让我起疑心呢?”王大人听完颓然瘫倒在地。

三年以后,范仲淹信守诺言,历经艰辛,终于找到了先师的儿子,将珍藏的包裹亲自交给了他,那包裹上面,当年的火漆和印记纹丝未动。

诚实守信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也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青年范仲淹为人诚实,信守诺言,历经艰辛,终于把先师所托之物——祖传的炼金秘方,完好地交到了先师的儿子手上。这告诉我们守信践诺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范仲淹就经受住了生死的考验、荣华富贵的诱惑和阴谋诡计的欺骗。

为了坚守诚信,有时需要付出艰苦的代价,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放弃,坚持就是胜利。

司马光卖马——不可贪图小利而欺骗顾客

西京洛阳的东市场上,一个白发苍苍六十开外的老兵,懒洋洋地牵着一匹棕黄毛色的马。他从东穿到西,从西穿至东,来回地走着。“卖马!卖马!”老兵嘶哑地喊道,那匹马也很驯顺地跟在老兵背后,踏着沉重的步子。“这匹马不错,就是老了些。”一个老头迎着老兵说。“不老。它的牙齿还蛮全的嘛!”老兵见有主顾,就拉开马的上下颌说。“那要多少缗钱?”“五十缗。”“五十缗?贵了些吧!”老头说。“不贵,比起市价要便宜得多了。”老兵絮絮地说,“这是我家司马相公的坐骑,近年因为每天忙着在房里编写史书,用不着了,就叫我贱价出售。”“哦,原来是司马相公的,”老头带有信任感地说,“那就货不二价了。请你先拉回去,明天我带钱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说可好?”“好的。”老兵得意地把马牵回了家。

司马光正在书房里,和助手刘恕把一张又一张写有两寸见长文字的纸条放在四面墙上,这是他在浩如烟海的素材中,拣选编写史书材料的一种方法,以便从中分类、挑编。听到马蹄声,他就和刘恕一起迎出来。老兵兴奋地对主人说,马匹已经有主顾了,而且价格五十缗钱。老兵并且说今夜须加倍喂好上等草料,以便明天顺利成交。

司马光爱怜地抚摸着马鬃,这匹马已经追随他六年了,那还是他在龙图阁直学士任上时,为了替代脚力而购置的。“哦!我好健忘,差点误事,”司马光忽然露出不安的神态,“此马是有病的。”“这点我知道。”老兵讨好主人说,“所以我明天清早,再把它洗刷干净,这样买主就会更高兴了。”

“不,不能这样。”司马光谆谆嘱咐说,“你要对买主说,此马看似驯顺、温良,那是现在秋高气爽季节;要是在大热天,就易野性勃发,因为它有肺病啊!”

“相公说的是。不过如果老老实实地说,这匹马是卖不出去的。”老兵惊诧地说,“市场买卖,哪有说真话的。”

“话可不能那么说,”司马光说,“让他人用买一匹强壮马的钱来买病马,这不是让人受骗又是什么?这事可不能做,明天你把话说请楚,如果他愿意成交,价钱还得压低些!”老兵点点头,把马牵走了。

刘恕跟在后面,不由对司马光的所说所为钦佩不已。他比司马光小13岁,但知识渊博,对过去历史了如指掌,尤其是对魏晋以来近代史考证更见精辟。“相公待人,正有如写史,老老实实,一丝不苟。”刘恕随司马光回到室里,由衷地说,“诚实为待人的根本,不知相公是怎样养成这种品德的?”

司马光笑笑,没有立即答话。他走近书橱,从中取出一沓书札,把其中一封递交给刘恕,请他过目。这是司马光亲笔写的一篇短小书札,上面自叙自己童年时候所发生的一段事:

“我在五六岁的时候,有次玩弄青胡桃,要姐姐帮助剥去外壳。她没有办法,离开了,这时,有个小丫头把它浸在沸水里,胡桃壳核很快就脱落了。姐姐回来后,感到惊讶,问我是谁剥去的。我回答说,这是我想出来的。不料这事恰好被父亲瞧见,就批评我说,小孩子怎么可以当众悦谎话!从此我再也不敢说谎,也不愿说谎。”刘恕读了,频频点头。

“每当想起这件事,我都感到羞耻、惭愧,因此我把它写下来,警告自己。”司马光若有所思地说,“童年时代虽然无知,但却也是很重要的,它能影响今后一辈子的习惯和生活。”

刘恕听了,更加增添了对司马光的敬仰之心。

第二天,老兵把马领到市场,老头已经携带了一袋的钱在等候了。老兵如实把马所患的疾病说了,并说这是司马相公特地关照清楚的,不能让他吃亏上当。老头听了也很感动。周围的人听说闲居本地的司马相公卖马,而且指明这是一匹外表膘壮而有肺病的病马,都围了过来,他们纷纷赞扬司马光为人诚实、不说谎。

做生意当然要讲求诚信,这东西是什么质地就是什么质地,不能为了贪图小利而欺骗顾客。这是每个商人都懂得的道理,可是就是有些人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却仍旧高喊诚信,实则做着不诚信的勾当。

司马光卖马的故事,给我们树立了好榜样,他不让家仆隐瞒马的缺陷,实事求是,不但赢得了买马人的尊敬,更赢得了所有人的赞扬。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司马光一样,实事求是,不隐缺陷,那么买卖中的纠纷可能就会减少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詹谷诚信守诺——受人之托,理当守诺

清朝乾隆年间,四川万县的一个姓陈的老人在上海崇明岛开了一家当铺,需要请一个伙计帮忙,于是就写了一张招工启事,贴在了当铺门口。不几天,一个30岁上下的年轻人走进当铺里。陈老板见有客人到,忙问:“先生,有什么事吗?”年轻人拱手行礼道:“听说老先生当铺里需要人手,我是看到门口的招工启事,特来应聘的。”

此人就是詹谷。詹谷也曾做过商人,精通典当业,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出来谋生。陈老板见他相貌堂堂,一副忠厚相,但又不缺乏精明,很有好感。再问他一些关于典当行业的知识,他也能对答如流,陈老板很是喜欢,就决定留下他试用。詹谷在陈老板的当铺十分勤勉,待客很诚恳热情,颇得顾客好评,当铺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更可贵的是,凡经詹谷手的财物,他都把来龙去脉记得一清二楚。半年下来,陈家当铺获利丰厚。陈老板十分欣赏詹谷,就决定把当铺里的大小事宜都交给詹谷一人打理。

陈老板正在高兴之际,收到了一封家书,说他的妻子病重,要他火速赶回老家。陈老板心急如焚,忙着要回家,就把当铺里的事情都交付给詹谷。詹谷说:“先生,这当铺中的事我独自料理恐怕……”陈老板忙说:“詹谷,我懂你的意思,我也照实说了,如果你是初来乍到,我可能不了解你,但现在你已经来了半年多了,我观察你是个诚实的孩子,万事就拜托你了,你不要再推辞了!”詹谷见老板这样信任自己,也就不再好推辞,就说:“老板,谢谢您的信任,当铺的生意我会尽心维持,您放心吧,只是你要快去快回啊。”

有了詹谷的这句话,陈老板就放心地走了。他先乘船到汉口,再转船沿江而上,一路关山阻隔,道路梗塞,辗转日久,才到家里。陈老板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加上旅途劳顿,回到家后便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

上海崇明与四川万县相距千里,关山重重,信息不通。陈老板走后,詹谷独自一人挑起了经营当铺的重担,不敢有丝毫懈怠。所以当铺经营得很好,大有发展。只是这期间詹谷的家人很思念詹谷,詹谷也很想回家看看,但因为陈老板没有回来,所有一直也没能回去。还有人劝詹谷说:“你看陈老板这么久也没回来,说不定出了什么事情了,你经营当铺这么好,不如拿了钱财,自己开一家好了,何必在这里傻傻给别人干呢?”詹谷说:“陈老板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把当铺交给我,我不能辜负他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十年过去了。一天,当铺突然来了一个年轻人,与陈老板相貌十分相似。詹谷一问,原来是陈老板的儿子。詹谷见了陈家公子,不禁大喜,忙问:“陈先生可好,什么时候回来?”陈公子说:“家父自这里回去后就染上了重病,不久就去世了。当时我还年幼,无法前来。这些年,实在有劳您了!”詹谷一听陈老板已经去世多年,想起他的知遇之恩,心里一阵难过,不禁潸然泪下。

过了一会儿,詹谷镇定下来,从木柜里取出十年来的账簿。陈公子看了一下,见所记账目清清楚楚。然后,詹谷又带陈公子清点了实物,一一交接清楚。陈公子大受感动,立即算清了詹谷十年的薪水,并另赠他四百两银子。詹谷收下十年的薪水,但对赠送的银子却坚决不收。他说:“受人之恩,理当相报。受人之托,理当守诺。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你也不必再言谢了。只是我已经出来十年,如今你来了,请允许我回家与家人团聚吧。”

詹谷临行前,还向陈公子殷殷叮嘱当铺的业务,然后背起自己简单的行李,告辞而去。陈公子十分惋惜未能留住詹谷,他看着詹谷远去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真是诚信的君子啊!”

受人之恩,理当相报。受人之托,理当守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适用的。詹谷受陈老板之托,为其管理当铺,而且把当铺经营得非常好,更为可贵的是,他为了信守承诺竟然用去了十年的时间,真是不容易啊。

换成其他人,很可能一年半载就走了,或者干脆把老板的财物卷跑,但是詹谷没有这样做。像詹谷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实在是非常少了,他可以为了自己的诺言,而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现代社会人们更多的是为自己着想,而忽视了诚信的意义,所以大力提倡诚信意识,十分必要。

胡雪岩助人亦助己——经商重信义,无德不成商

胡雪岩年轻的时候,在杭州一家钱庄里当学徒。一天下午,胡雪岩一个人守在店堂里,与往常一样,依旧是翻书识字,有顾客来时,他就放下书,上前去招呼。

这天下午,钱庄里来了位名叫王有龄的客人,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胡雪岩与他并不熟识,但经过一番闲聊之后,胡雪岩发现这个穷书生很有才华,也很有抱负,他断定这个穷书生如果有机会,将来一定能发达。可是听书生的意思,他现在最缺少的就是进京的盘缠和做官的“本钱”,如果有钱的话,他就可以到京城去拜见达官贵人,以此谋个一官半职。穷书生去了许多钱庄和有钱人的家,想借些盘缠,但是人家哪里肯相信他,都把他打了出来。

胡雪岩了解到王有龄的这些情况后,二话没说,立即私下把钱庄的五百两银子借给了他,让他到京城去。穷书生惊呆了。一个小小的学徒竟然能够了解自己的心思,并且对自己这样信任,他一时竟不知道如何是好。胡雪岩把银子给他包好,让他赶快上路。穷书生含着泪水走了,临行前对胡雪岩说:“将来如果我真的能够谋得一官半职,到时候一定回来报答你啊!”

黄昏的时候,钱庄老板回来了,胡雪岩就把刚才的事情告诉了老板。他的话还没说完,老板就气得跳了起来:“这哪里是做生意?这五百两银子我看是有去无回了,你也给我卷铺盖走人吧。”

老板认为,不能轻易地相信别人,这是守住自己产业的根本。胡雪岩则不这么想,他想的是,真诚地相信别人才能扩大自己的生意。没有办法,老板就是老板,他叫你走,你不走也不行啊!于是,胡雪岩也就只能无奈地离开了钱庄……

胡雪岩离开钱庄后,没了饭碗,只能在杭州街头流浪。这样,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王有龄当官回到杭州,在西子湖畔见到了胡雪岩,他街头流浪的生活才告一段落。王有龄感激当初胡雪岩对他的信任和帮助,资助胡雪岩在杭州开了自己的钱庄。

胡雪岩开办钱庄后,坚持重信义,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仅仅四五年的时间,就赢得了“红顶商人”的称号。

真诚地相信别人才能扩大自己的生意,相信别人实际上就是相信自己。我国自古就有“无商不奸”的说法,但是胡雪岩却认为“为人不可贪,为商不可奸,经商重信义,无德不成商”。这番话显示的是诚信,诚信是胡雪岩的经商之道、经营之本。

所以,处于商场中的人,一定要学习一下胡雪岩的经商之道。诚信才是商场之中的根本,才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