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創意思考與批判思考
思考大致可分為「批判思考」和「創意思考」兩種。「批判思考」旨在批判,「創意思考」則旨在創新和發明。為甚麼我們需要創新發明呢?因為新的理論能解釋一些從前不能解釋的現象,加深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新的解決問題方法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新的產品能改善生活的質素,讓我們生活得更便利和舒適。不論是理論的創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還是新產品的發明,都源於觀念的創新,來自創意的思考。
但我很懷疑「創意思考」是否真的有方法可循。例如著名的創意思考學者戴寶祿(Edward de Bono)就教我們必須打破平時的習慣,比方說讀一些從來不看的書,便會刺激我們思考,帶來新的觀念,提升我們的創意。可是我認為它作為方法的「普遍性」不高,甚至只對小部分人有效,對大部分人並無用處。道理很簡單,「創新」根本就沒有方法可循,可以按照一定程序得出來的東西,就不會叫做「創新」。若論「普遍性」,「創意思考」所講的方法遠遠不及「批判思考」,只能作為指引和參考。事實上,坊間一些教授「創意思考」的書籍的最大問題,不是當中所教的方法沒有「普遍性」,而是方法太繁瑣和混亂,根本沒有甚麼實用價值。
我想進一步說明「批判思考」與「創意思考」之間的關係,並釐清一些常見的誤解。我認為「批判思考」比「創意思考」更基本,所謂「基本」是指由「創意思考」得出來的創新和發明,最終還是要經得起廣義的批判,才算成功或可行。例如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最初提出相對論時,大家都認同它只是「創新」的科學理論,要經過由日後的實驗驗證後,才確定為「可行」。
創新要經得起批判或驗證,是毋庸置疑的。有時批判亦能刺激創新的出現,例如批判不合理的制度,便能讓我們發展出更完善的新制度。反過來說,創意能提升批判思考的深度和質素,雖然我們強調批判思考有法可循,但能否思考出新的觀點來進行批判,往往繫於批判者本身創意能力的高低。
以上的分析反映「批判思考」和「創意思考」是相輔相成的,但坊間有些教授「思考方法」的書籍卻把兩者看成是相互排斥。例如某種論說便將「創意思考」和「批判思考」分別類比為「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以形象化的垂直線來說明批判不但不能產生創意,甚至會妨礙創意的出現。如果有人因為「批判思考」的目的不在於創新發明,便批評「批判思考」不能產生創意,豈不是跟批評「洗衣機」無用,因為它不可以用來煮飯一樣荒謬嗎?
另一種流行的分類是將思考分成所謂「左腦思考」和「右腦思考」,分別相當於我們所講的「批判思考」和「創意思考」:左腦負責推理和分析的邏輯思考,而右腦則主管想像與創意思考。此理論可以引申出更多相關理論,例如很多天才的右腦比較發達,由於右腦控制左邊身體,所以很多天才都是左撇子云云。
目前我們對人腦的認識還在起步階段,上述講法說穿了只是拿着一些初步知識來大做文章,缺乏充分的經驗證據。「天才都是左撇子」這種講法亦十分片面,因為它忽略了同樣有很多天才是右撇子的事實,亦不能解釋為甚麼有更多左撇子不是天才。
即使有證據顯示左撇子比較有創意,也不能因此斷定「左右腦思考」的講法成立,因為可能有其他因素導致「左撇子比較有創意」,例如由於社會規範,我們從小就被訓練使用右手,但仍有小數人喜歡用左手,他們可能就是一些敢於打破常規的人,而敢於打破常規的人又往往比較有想像力。
拆穿有關「批判思考」和「創意思考」的誤解
本書以下章節將分別論述「批判思考」的四個部分及「創意思考」的原理。
(1) 「分析哲學」是當代英美哲學的主流,但它只是一個統稱,分析哲學家往往有不同的主張,他們的共同之處在於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兩點:一,很多哲學問題都是誤解語言或誤用語言的結果,釐清有關概念即可消解問題;二,哲學主張必須有嚴謹的論證來支持。
(2) 「語理分析」的根源就是「分析哲學」前身「邏輯經驗論」的兩個方法學區分,分別是「析合區分」和「意義區分」。見李天命:《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後記(台灣:鵝湖出版社,1993年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