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高等教育有助提升社會經濟效益
財政預算案公佈在即,聞說庫房今年將有巨額盈餘,如何分配,社會各界議論紛紛,「派糖」傳言甚囂塵上。庫房「水浸」,如何「排洪」才能造福社會,是關鍵所在。
撥款應聚焦於長遠發展

▲財政司長曾俊華(左二)在08年財政預算案記者會上回答記者有關「派糖」的提問。
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發表了一份報告,主題是〈教育的可持續發展〉(2005-2014)。報告回應「地球約章」的精神,並羅列了多個國家如何透過教育,實踐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非洲、阿拉伯、斯里蘭卡、越南、中國,以及歐美、英國等地,都推出了相應的措施,目的是將可持續發展的信念、知識和技能,融合於生活和工作態度上,並由個人擴展至整體社會層面。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撥款的重點,亦應聚焦於如何令香港持續發展,面向未來,與世界接軌。教育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投資,人才培養,是一項長遠的工程,而重視持續發展是世界趨勢,一次性的「派糖」雖然簡單,又容易獲得掌聲,但對本港的長遠發展未必有利。
香港用於教育方面的開支,一直佔本地生產總值4.2%左右。據「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2)資料顯示,其成員國政府用在教育的開支,平均高達6.2%。這個組織的成員以歐美國家為主,亞洲地區則有日本和韓國。香港如果要向先進的國際社會看齊,教育的投資還須要加大。
發展高等教育,有助提升社會經濟效益
提升香港整體人口的競爭力,離不開發展大學教育。經合組織去年做了一項研究,探討發展高等教育與提升社會經濟效益的關係。在二十四個成員國之中,平均36%的人口完成大學本科課程。奧地利、芬蘭、意大利、葡萄牙、斯洛代克共和國和瑞士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在過去十年更加倍升。
研究顯示,這些國家在過去十年不斷增加大學學額,令個人和社會經濟狀況都得到改善:勞動人口的學歷愈高,就業率亦愈高,人力資源供應也愈穩定;在高等教育擴展最快的成員國之中,2000年的失業率,不但較90年代回落,薪酬也沒有下挫,「資歷通脹」問題也不存在。高質素的就業人口愈多,國家的生產力愈高,由於這個組群的工作年期較長,也減輕了庫房的退休金負擔。
多年來,香港的大學學額維持在每年一萬四千五百個,約為適齡學生的百分之十八,這比例遠低於經合組織的成員國,也遠低於本港家長的期望。隨着「三三四」學制將於2009年推行,香港教育的樽頸位置將聚焦於大學的學額。因此,無論是回應家長的訴求,還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政府實應為擴大大學學額早作籌謀。
提升教師素質是提升學校效能和人口素質的最佳方法
經合組織在另一項研究報告《教師是關鍵》中指出,提升教師素質是提升學校效能和人口素質的最佳方法。不同國家正採取不同措施吸引和挽留優秀人才,包括擴闊招聘教師的途徑、提供不同階段的專業培訓;另一方面,教師薪酬、同儕關係、師生關係、校方支援、工作環境、專業發展機會,以及減低行政工作量等,都是挽留人才的方法。研究顯示,國際社會正在加大力度,發掘、培養及挽留高效能的教師。師資培訓的重點已由量轉為質。一些國家為了挽留高效能教師而不惜增加每班人數以提高教師的薪酬來吸引人才。
人才是香港的唯一資源,人才的培養關鍵是教師。盈餘的一部分,應考慮用於加強教師的培訓,以及為優秀教師提供激勵機制,因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有賴於一支專業而高效的教師隊伍。
(原文刊於《大公報》2008年2月20日,原名〈教育撥款應遵「可持續發展」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