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壹 古調今韻
饒宗頤教授書寫古體書法,是他「學藝雙攜」的躬行實踐。饒教授以甲骨來研究殷商史事,亦使用出土的商周銅器、漢晉木簡,甚至漢晉的刻石、古磚等文字來研究古代史及古代文化。故他對甲骨文、青銅器皿上的金文、刻石上的小篆、古隸等字體,和木簡上的八分章草等字體都十分熟悉,可以隨筆書寫。
饒教授在研究古代書法時,當然也臨寫古人的墨跡。對於學習書法,他主張自上而下,也就是應以篆隸為基礎,然後才是楷、行、草。他認為,臨習古人的書法應吸取古人的長處,而非視其為最終的目標。
對於晉人墨跡,他最喜歡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與王珣的〈伯遠帖〉。唐人墨跡之中,他臨寫最多的是歐陽詢的〈化度寺碑〉及〈張翰思鱸帖〉、顏真卿的〈裴將軍詩〉及懷素的〈自敘帖〉,尤其是懷素的〈自敘帖〉,他在近年亦時常書寫。至於宋人墨跡,他最喜歡的是蘇東坡的〈寒食詩帖〉、黃山谷的〈花氣薰人帖〉以及米南宮的〈苕溪詩帖〉。明代趙宦光的草篆,明末八大山人、傅青主及王覺斯的草法,他亦深有研究,他認為晚明書風變化多端,「不可以其時代近而蔑視之」。至於清人書法,他最推崇的是金冬心的漆書,而這些人的書法,他都臨寫不少;有人更曾經說,他的草法「比王覺斯更王覺斯」。
饒教授時常說,要研究古人的書法,最重要的是研究其筆勢而非形貌。要寫出一位書法家的樣貌並不困難,其難處是如何能夠掌握到這位古代大師的筆法特徵。他認為古人在自成一家之前,一定會研究前人的筆墨。我們比古人幸運之處,是因為我們能看到古人的真跡,從殷周到現今都有,這絕非明清人所能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