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柏林德意志歌劇院
Elektra、Rigoletto和Salome
2016年6月底到柏林,第一個目的是看歌劇聽音樂,第二個目的是為了我有移居柏林之計作考察:柏林音樂活動世界第一,消費遠低於倫敦巴黎,歌劇票可能是倫敦的半價,買票不難,巨星雲集,水準卻有過之無不及。
像今次Nina Stemme演Elektra就是少數不可不看的演出,我也有興趣聽近年走紅國際樂壇的俄羅斯女高音Olga Peretyatko演Rigoletto裏的Gilda,看看她是不是新的一個Anna Netrebko!我沒有失望。
《厄勒克特拉》Elektra
上次在維也納站在寒風中看完了Nina Stemme演Elektra,也很滿足。但我很幸運,不久就能安坐柏林德意志歌劇院(Deutsche Oper Berlin)的大堂前,舒舒服服地看到了Nina Stemme演Elektra。
這幾年,Nina Stemme已被公認為當今的首席瓦格納女高音,她現在不斷巡迴於最頂尖的歌劇院,主要都是唱Elektra和Isolde。這是歌劇中最沉重的兩個女高音角色,Elektra也許只是90分鐘的獨幕劇,但女主角全場在舞台上,而且音量負荷奇大,也許比唱三場《茶花女》還吃力。這個角色要求的“音量”是最大的,因為有着百人管弦樂和歌手鬥大聲,非常刺激。我想到當年Sir Thomas Beecham指揮此劇,向管弦樂團大叫:“Louder,louder, we still hear the singers!”這種人聲與管弦樂的“角力”,正是只有聽Wagner和Strauss才能帶來的一種無比的刺激性。Nina Stemme是少數不會給樂團壓倒的歌手。她是年已52歲的瑞典人,和Nilsson是同胞,Flagstad則是挪威人,Karita Mattila是芬蘭人(Lauritz Melchoir是丹麥人,大聲族都來自北歐)。近年聽大約同年歲的Renée Fleming,覺得她今天失去的是音量,可是Nina Stemme完全“聽得清楚”:即使Elektra是對此的最高考驗!更令我要說“超讚”的是Nina即使不苗條也不是個大塊頭,她也不減肥,還說過演Isolde前應先飽餐一頓!而Renée Fleming之所以失去音量,大概是因為減肥扮靚……Stemme大聲而不“大隻”,是天生的戲劇女高音及最好的演員!
也許Nilsson的聲音更有破石穿金的效果,但Stemme的音色比較柔和抒情,使我想起另一個“最大聲的女人”:Hildegard Behrens。也許Nilsson唱“兄妹相認”(Recognition Scene)最後唱“Orest”的高音能拉得更長而更穩定,但Nina Stemme的演繹和舞台演出也許更有感染力?我有曾兩次聽Nilsson唱Elektra,指揮是Karl Böhm和Carlos Kleiber,也聽過Behrens!這個場景是音樂史上最感人的一段,我聽得太刺激了。而劇院的音響效果一流。另外兩個女高音,是很有名的Waltraud Meier,唱母親Klytämnestra一角,和我不認識的Manuela Uhl唱妹妹Chrysothemis一角(以前聽的兩場Nilsson赫然由Leonie Rysanek和Gwyneth Jones演)。Meier年輕時能唱Isolde,今天她已60高齡了,在“鬥大聲”的遊戲中不免遜色了,但她是一個最好的演員。不過,在最後的喝采聲中我似乎聽到有少許倒采(意大利的常事,想不到德國也有點這樣)。還擔心Uhl的音量,但沒有問題。不過,演Orest的Tobias Kehrer平平而耳。柏林德意志歌劇院的音樂總監Donald Runnicles指揮,演繹正宗,樂團水平極高。
我不大滿意的是Kirsten Harms的製作:類似時裝,全劇發生在城堡下的沙石地上,人人全劇踏碎石演出,也不知道是甚麼邏輯了。最後Elektra的《死之舞》不用勞動主角,反正主角也不會跳舞,卻忽然跳出一批芭蕾舞蹈員狂跳石上舞。近年的歌劇製作都以標奇立異為能事。我不欣賞這製作但倒也不致於反感。維也納的製作好看得多,甚至有裸女的“驚鴻一現”!不過,維也納票價是雙倍。
《弄臣》Rigoletto
簡直令人反感的製作,是我次日看的Jan Bosse可說胡搞的Rigoletto(《弄臣》)。進場時看到台上排了幾排座位,還以為是進錯了Concert performance!這些座位都坐了演員,以雜牌軍的形式出現,有穿全套西裝的,也有穿T恤拖鞋的,當然也是時裝戲(也許時裝表示“創新”,也許為了省錢,我看不出有甚麼邏輯,尤其弄臣故事封建得很只會發生在古代)。舞台佈景能升降移動,也只是賣弄高科技的噱頭而已,對劇情無補。
36歲的俄羅斯女高音Olga Peretyatko演Gilda是本次演出的第一亮點。她樣貌清秀,音色更嬌嫩甜美,正是我要聽的理想的劇中人的少女音色。無疑當年Joan Sutherland能發出也許無人能及的聲音,但她像Gilda嗎?意外的是韓國男高音Yosep Kang的音色也甘甜圓潤,高音輕易而自然,反而George Gagnidze的Rigoletto只是稱職而平平無奇。
威爾第歌劇中,我最喜歡的始終還是《弄臣》,裏面著名的四重唱是最精彩的,真是Rococo式旋律的絕作,還有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幾首詠嘆調。以前沒聽說過的Yosep Kang的那兩首最耳熟能詳的詠嘆調(Questa o quella和La donna è mobile)都唱得好極。
我非常喜歡這間當年在“西柏林”的柏林德意志歌劇院(Deutsche Oper Berlin),座位視野好,勝過我也去過仍在大裝修中的東柏林菩提樹下大道的國家歌劇院(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
當然後者更漂亮的裝潢及輝煌歷史,但建築設計肯定是新的實用,像梯級排位就是最大的進步了。戲院的音響也極好。我記下最佳座位也許是堂座11排,沒遮擋。因為我將來一定是座上客。Elektra我坐前面6排最側的1座,視野沒問題,而看Elektra要儘可能坐前面才最能體驗那種“音響震撼”,Rigoletto我只能買到21排,也是1號最側的座位,但視聽效果都不錯。戲院不漂亮,但音響和視野都勝過“有歷史”的名劇院,如維也納(票價貴,難買票,遮擋得很)Bolshoi、Garnier。下次有連串好節目時,我會來天天上班一星期!聽完Elektra,我哼着O lass deine Augen mich sehen……的旋律,散步半小時回酒店,我想我移居柏林的大計又更接近一步了。
《莎樂美》Salome
我的第四場好戲,又回到今年去得最多的柏林,而且在我最熟悉的德意志歌劇院(Deutsche Oper Berlin),我聽了一場非常精彩的《莎樂美》,但同時看到了台上一場非常荒謬的《莎樂美》。
老將Jeffrey Tate指揮,Manuela Uhl演Salome,John Lundgren演Jochanaan,Burkhand Ulrich演Herodes,Jeanne-Michel Charbonnel演Herodias ,雖非明星也全部稱職,管弦樂演出一流,於是這是非常值得聽的音樂。最好的座位只是折合約700港元也超值。
我可以同意歌劇製作的推陳出新,但這個Claus Guth的製作創新得過分。看劇照,這完全不像Salome,時裝的,佈景不是皇宮,是一間服裝店,台上出現了不同年齡的一共七個莎樂美(代表莎樂美自幼至今),表示後父早有非份之想。七重紗之舞的一場,唯一不跳舞的竟是莎樂美本人。哈哈,這究竟想表現甚麼我不計較,我來是要坐在大台前中座,以合理票價聽Richard Strauss排山倒海的管弦樂色彩的刺激性。我已滿足了!幾個月間我在同一劇院看了在音樂上很精彩的Elektra和Salome,也要說一句夫復何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