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佩佳與庸社行友
這些圖片是黃佩佳先生與庸社行友所攝,蒙黃公後人允予借出。由於照片人物眾多,目前只能辨認到來自報界的吳灞陵、趙斑斕、黃嗇名,以及由公務員組成的雄風社的黃公、黃賢修和布達才,其餘人物未詳,有待識者指正。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黃佩佳先生肄業於皇仁書院大學預科班,這是他的肄業證書照片。原件由黃公後人借予皇仁書院校史館展覽。
黃公肄業後,在香港政府庫務署工作時攝。
黃公在荃灣東普陀寺參佛。照片附有缺字詩文,以「江山故人」署名,下題民三十一年(一九四二)七月:「半生侘傺,無以(人)聊,乃寄懷於酒,倏(爾數)年,今忽如夢初醒與酒告別。(悄)向佛前作懺悔矣。」又以「新愁舊恨生」題曰:「心隨流水遠,恨向佛前銷;去住原無着,一生付寂寥!」
黃公在一九四三年六月十二日給堂弟留下〈絕命詩〉,回國「酬雄志」前,友人劉香雪為「沉舟破釜忍離家」的黃公,奉和這首詩。之後,黃公行跡便無覓。
黃公任職公務員時,與同事黃賢修(右)、布達才(中)合照。他們三人合組「雄風社」,後併合為「庸社行友」。黃賢修與布達才在戰後更進一步推動庸社行友的發展。
一九三三年黃公(右二)在啟德濱民生書院前,與吳灞陵(左一)、趙斑斕(中)、黃嗇名(右三)合攝。
攝於元朗舊墟,中為黃公、吳灞陵(右二)。
攝於大嶼山石壁圍,吳灞陵(蹲下者)、趙斑斕(右二)、黃嗇名立於吳灞陵後。此照片見於一九三年十月三十日〈旅行周刊〉四十九期。
一九三六年元旦攝於大嶼山鹿湖,吳灞陵(左二)、黃嗇名(右三)、黃公(右一)。
攝於寶蓮寺,最左為黃公,最右為黃嗇名。
一九三三年三月四日,黃公等組織了三十多人乘夜船往深圳。在寶安縣與縣長香榮輝(中坐者)合攝。黃公(右一)、吳灞陵(後右一)、黃嗇名(前右三)、趙斑斕(左三)。黃嗇名在《庸社金禧特刊》回憶這次旅行,「經過仔細商量,臨時擬定我們這旅行的集團叫“庸社”」。此照片也見於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一日的〈旅行周刊〉。
攝於廣州白雲山能仁寺,布達才(左二)、黃公(右二)。
攝於廣州黃花崗,黃公(左四)、布達才(左五蹲下者)、趙斑斕(中立者)、吳灞陵(右一)、黃嗇名(右三)。
在宋二王臺側,昔二王殿村之宋行宮故址,乾隆廿一年建,道光八年大鵬營參府張清亮信監鄧廷柱等重修之。內懸乾隆廿一年丙子孟夏管理大鵬鹽務候補守備曾紹燦等鑄贈之洪鐘。門聯則云:「塵鎮南疆,界土何分新舊;道崇北極,恩膏遍洽華夷。」詳見《新界風土名勝大觀》(頁八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