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地風光(二三)
一九三〇年六月七日
漁業
說到本港的漁業,雖沒有多大的發展,然而,倒可供給市上需求而有餘。這類漁船,都以舊式帆船為多,俗稱為「拖」,別為「大拖」、「中拖」、「蝦九」、「大眼雞」等類。最大的長也不過七十餘尺,到了出洋捕魚的時候,定要兩艘拍拖的,乘風破浪時,兩船相離之處則下一大網,各結其端,捕得之數則平分。他們所去的海面,多出鯉魚門外,一直向東駛去,沿廣東南岸而行,抵汕尾等地方,則下碇將所網得之魚求售。每艘大約都有一千數百擔不等,多者獲利常達萬圓。但支銷很鉅,所得也不過二、三千塊錢的溢利吧。
其餘駛去西邊的也有,惟不若東邊這般多。至若所獲的海產,多屬魚蝦等類,有墨魚、鰌魚、琵琶蝦、生藏龜、石班、馬友、芋頭、紅衫等魚,九棍、鰻鱔,河豚諸類。除將新鮮的就地售去外,所餘的都以鹽藏之,運回本港發售。若黃花魚子、蝦乾、蠔豉等,其味則更勝於鹹魚。
當他們甫目海外歸帆,則早有人爭購。像筲箕灣海面,又有一種常用下碇的漁船名「曬家寮」。他們專向一般拖船購海產,每幫襯必大幫。拖船見其是推銷貨物之機關,也樂於廉價售於他們,業此者則盡地收羅,恆數百擔。擇其稍濕的,在曬家寮船上當日曝之,然後分別其優劣,轉售之本港之鹹魚欄(在德輔道西及西營盤一帶),故市價多昂貴一點。
講到漁船在本港下碇的地點,多在筲箕灣、香港仔、長洲、將軍澳、油蔴地避風塘等處。但一思若輩漁父的生涯,餐風沐雨,走險捱浪。若遇了一場颶風,不及趨避,不幸而全舟覆沒,家散人亡,很是酸辛。我們吃海產的人啊,不要忘了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