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生殖道疾病与生育调节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出生缺陷的发生

一、 出生缺陷病因分析

出生缺陷(birth defect)也称为先天异常(congenital anomaly),指胎儿在母亲子宫里发育紊乱引起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有些异常可以在出生时就表现出来,有些则要在出生后过一段时间,甚至若干年后才显示出来。形态结构异常表现为先天畸形,如无脑儿、脊柱裂、唇裂、四肢异常等;功能、代谢缺陷常导致先天性智力低下(俗称呆、傻)、聋、哑、苯丙酮尿症、甲基丙二酸尿症等异常;精神、行为方面的缺陷常表现为精神、神经症状,如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精神分裂症等。
出生缺陷的致病因素较多,总的归纳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遗传因素占出生缺陷的25%,包括单基因病、染色体病等;环境因素占10%,包括生物、理化、药物、代谢、营养等因素;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和原因不明者占65%。

(一)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引起的出生缺陷包括亲代畸形的血缘遗传和配子或胚体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及基因突变。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数目减少常见于单体型。常染色体的单体型胚胎几乎不能存活,性染色体的单体型胚胎约有97%死亡,3%成活,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即Turner综合征,45,XO)。染色体数目增多常见于三体型(trisomy),如21号染色体的三体可引起先天愚型(即Down综合征),13号染色体的三体可引起Patau综合征,18号染色体的三体可引起Edward综合征,性染色体三体(47,XXY)可引起先天性睾丸发育不良,即Klinefelter综合征。染色体结构异常也可引起畸形,如5号染色体短臂末端断裂缺失可引起猫叫综合征。具有染色体畸变的亲代可将此改变遗传给子代,从而引起子代的出生缺陷。
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发生几率比染色体畸变高,包括同义突变、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同义突变多不引起畸形,但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会引起基因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畸形,常见的畸形有软骨发育不全、肾上腺肥大、小头畸形、多囊肾、皮肤松垂症、睾丸女性化综合征。一般来说,这些突变常可遗传并引起子代的畸形。

(二)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胚胎发育的致畸作用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被确认,能引起出生缺陷的环境因素统称为环境致畸因子(environmental teratogen,也称环境致畸原)。影响胚胎发育的环境有三个方面:母体生活的外环境、母体的内环境和胚胎的微环境。外环境中的致畸因子有的可以穿过内环境和微环境直接作用于胚胎,有的通过改变内环境和微环境而间接作用于胚胎。环境致畸因子按其性质有可分为生物性致畸因子、物理性致畸因子、化学性致畸因子和其他致畸因子。

1. 生物性致畸因子

目前已经明确对人类胚胎有致畸作用的生物因子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梅毒螺旋体等。这些致畸微生物有三种致畸方式:直接穿过胎盘屏障作用于胚体;作用于胎盘,影响胎盘的物质交换功能以及破坏胎盘屏障;作用于母体,引起母体发热、缺氧、脱水、酸中毒等,从而影响胚胎的发育。

2. 物理性致畸因子

目前已经明确对人类胚胎有致畸作用的物理因子有:放射线、机械性压迫和损伤等。如生活在高放射本底地区的人群出生缺陷发生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 化学性致畸因子

化学性致畸因子包括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物)、农药、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中的一些化学物质。
药物的致畸作用最著名的就是20世纪60年代的“沙利度胺事件”。沙利度胺是当时欧洲国家用来治疗妊娠呕吐的药物,结果引起大量“海豹肢”等四肢畸形儿的出生。此外,多数抗肿瘤药物有明显的致畸作用,已明确的有:氨基蝶呤可引起无脑儿、小头和四肢畸形;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巯嘌呤等均可引起多种畸形。某些抗生素也有致畸作用,如应用大剂量链霉素可引起先天性耳聋、大剂量新生霉素可引起先天性白内障和短指畸形。研究还表明,某些抗惊厥药物、治疗精神病的药物、抗凝血药物和激素类均有不同程度的致畸作用,可引起多种出生缺陷。
由于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病也常可累及胎儿。如著名的水俣病,由于工厂排放废水,使有机汞经过海洋生物分级浓缩,最后在人体累积至一定程度而发病。妊娠妇女体内蓄积的有机汞会通过胎盘屏障引起起胎儿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病儿大都在出生后3个月出现各种症状,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精神迟钝、协调障碍、肌肉萎缩、大发作性癫痫、斜视和发笑等,称为先天性水俣病。
目前已经确认对人类有致畸作用的化学物质,还有某些亚硝基化合物,某些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某些烷基和苯类化合物,某些重金属如铅、砷、镉等。

4. 其他致畸因子

严重营养不良和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吸毒等均有致畸作用。醉酒时妊娠或在妊娠期间饮酒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孕期妇女酗酒,其孕期并发症如胎盘早剥、羊水感染、胎粪污染等比非饮酒者高,流产、围生期死亡(死胎或死产)、低体重儿或过熟儿及智低儿的发生率增加。孕期饮酒有可能导致胎儿酒精中毒,出现胎儿酒精综合征:胎儿发育迟缓,脑生长发育落后,80%为小头、兼有各种程度智力低下,学习困难和精神疾患发生率增加;颅面形态也会发生异常,睑裂狭小、下唇发育不全、人中缺陷、凹鼻梁小头、小眼、近视、斜眼、上睑下垂,双耳倾斜等;还有其他方面的缺陷,如心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尿道下裂、睾丸未降等。烟草中含400多种有害化合物,其中尼古丁是罪魁祸首。妊娠后吸烟或被动吸烟,可使胎儿发育延缓,还可造成流产、早产、死胎。研究发现,如果母亲每天至少吸21根烟,婴儿出现畸形的危险比母亲不吸烟者大78%。即使母亲吸烟10根以下,婴儿出现畸形的危险也比母亲不吸烟者大29%。妊娠妇女吸烟越多,婴儿出现肢体畸形的危险就越大。

(三)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出生缺陷的发生上,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常常是相互作用的。有的病是有遗传因素作背景,加上环境因素的影响,就会发病,如蚕豆病(一种溶血性疾病),有遗传因素存在(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吃蚕豆就可能发病(急性血管内溶血),如果不吃蚕豆,就可能不发病。
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常是由环境致畸因子引起,而不同胚胎由于遗传特性对环境致畸因子的易感程度也不同。因此,理论上讲,任何出生缺陷的发生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是两种因素所占的主次位置不同。衡量遗传因素所起作用的指标称遗传度或遗传。遗传度越高,说明遗传因素在该出生缺陷中起主要作用。例如,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度为35%,无脑儿为60%,腭裂为76%,先天性巨结肠为80%,精神分裂症为80%。

二、 胚胎的致畸敏感期

受到致畸因子作用后,发育中的胚胎是否发生畸形和发生什么样的畸形,不仅与致畸因子的性质和胚胎的遗传特性有关,还与胚胎所处的发育阶段有关。胚胎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也有着一定的阶段性,从受精到第2周末为胚前期(pre-embryonic period),受精后第3周至第8周末为胚期(embryonic period),自第9周起至分娩为胎期(fetal period)。
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对致畸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受到致畸因子作用最易发生畸形的发育阶段称为致畸敏感期(susceptible period)。
胚前期胚胎受到致畸因子作用后容易发生损害,但较少发生畸形。因为此时的胚胎细胞分化程度极低,如果致畸因子作用强,胚胎即死亡;如果致畸因子作用弱,少数细胞受损死亡,多数细胞可以代偿调整。
胚期的胚胎细胞增生、分化活跃,器官原基正在发生,胚体形态发生复杂变化,最易受到致畸因子的干扰而发生器官形态结构畸形。所以,胚期,即受精后第3~8周末,是最易发生畸形的致畸敏感期。
胎期是胚胎发育最长的一个时期,此期胎儿生长发育快,各器官进行组织分化和功能分化,受致畸因子作用后也会发生畸形,但多属组织结构和功能缺陷,一般不出现器官形态畸形。所以,胎儿期不属致畸敏感期。
另外,不同致畸因子对胚胎的致畸敏感期也不同。例如风疹病毒的致畸敏感期为受精后第1个月,畸形发生率为50%;第2个月便降为22%,第3个月只有6%~8%。沙利度胺的致畸敏感期为受精后21~40天内。

三、 单基因病

单基因病(single gene disorder)是指单一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由于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符合典型的孟德尔遗传方式,所以也称为孟德尔遗传病。单基因病已有6600多种,并且每年在以10~50种的速度递增,已经对人类健康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根据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以及遗传方式是显性还是隐性,单基因病可分为五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连锁遗传病(显性和隐性),Y连锁遗传病和线粒体病。此处仅介绍常见的一些单基因病,其他与男性不育相关的一些单基因病详见第十一章第一节。

(一)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位于1~22号常染色体上,按显性遗传规律发病。无论致病基因为纯合状态(两个等位基因都是致病基因)或杂合基因(等位基因中一个是致病基因,另一个是正常基因)都能导致发病。子代从亲代的生殖细胞中获得带有致病基因的常染色体时,就能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中大多数为显性基因杂合状态(杂合子)。若为纯合状态(纯合子)则病情严重,常致死(流产、死胎或新生儿期死亡)。约有一半单基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1. 遗传流行病学特点

(1) 每代都有患者出现,在连续世代中呈垂直分布。只要体内有一个致病基因存在,就会发病。双亲之一是患者,就会遗传给他们的子女,子女中1/2可能发病。若双亲都是患者,其子女有3/4的可能发病(双亲均为杂合体,子代中纯合子患病占1/4,杂合体患病占1/2,纯合子正常占1/4,设致病基因为A,则Aa×Aa=1/4AA(纯合患病)+2/4Aa(杂合患病)+1/4aa(正常)),若患者为致病基因的纯合子,子女全部发病。
(2) 遗传无性别差异,男女发病的机会均等。
(3) 患者子代中正常者,则其不携带致病基因。无病的子女与正常人结婚,其后代一般不再有此病。
(4) 患者的双亲中必有患者,除非病性轻微未被发现或患者系新的基因突变所致。

2. 常见的亚型

(1) 完全显性(正常纯合子AA和杂合子Aa患者在表型上无甚差别,如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
(2) 不完全显性(杂合子Aa患者表型介于显性纯合子患者与正常人之间,常表现为轻病型,如软骨发育不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
(3) 不规则显性(由于某种原因可使杂合子Aa的显性基因不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如多指畸形、马方综合征等)。
(4) 共显性(等位基因之间无显性与隐性之分,在杂合体时都能表现两种基因作用,如血型系统的抗原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等)。
(5) 延迟显性(杂合子Aa在生命早期显性基因并不表达,待一定年龄后才表达,如遗传性舞蹈病等)。
(6) 从性显性(杂合子在不同性别中的表现型不同,如秃发等)。

(二)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基因性状是隐性的,即只有纯合子时才显示病状。此种遗传病父母双方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故多见于近亲婚配者的子女。子代有1/4的几率患病,子女患病几率均等。

1. 遗传流行病学特点

(1) 患者是致病基因的纯合子,其父母不一定发病,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杂合体)。
(2) 患者兄弟姐妹中,约有1/4的人患病,男女发病机会均等。
(3) 家族中不出现连续几代遗传,患者的双亲、远祖及旁系亲属中一般无同样的患者。
(4) 近亲结婚时,子代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2. 常见病例

许多遗传代谢异常的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按照“一个基因、一个酶”(one gene one enzyme)或“一个顺反子、一个多肽”(one cistron one polypeptide)的概念,这些遗传代谢病的酶或蛋白分子的异常,来自各自编码基因的异常。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溶酶体贮积症,如糖原贮积症、脂质贮积症、黏多糖贮积症;合成酶缺陷如血γ球蛋白缺乏症、白化病;苯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及半乳糖血症等。此处简单介绍三种病例。

(1)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

这种先天性代谢病是由于致病基因使人体肝脏内不能形成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导致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的过程受阻,造成人体血液和其他组织中苯丙氨酸的积累。过量的苯丙氨酸和它的衍生物——苯丙酮酸就由尿中排出,所以称之为苯丙酮尿症。苯丙酮酸及其代谢产物如在脑中大量积累,会使脑组织的生化代谢紊乱,阻碍大脑生长发育,造成智力低下。另外,过量的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可能会抑制酪氨酸向黑色素的转化,故患者往往伴有肤色和发色较淡的性状表现。控制苯丙氨酸羟化酶的基因定位于12q22~12q24.2。

(2) 白化病(albinism):

在正常人体内,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参与下,形成黑色素。黑色素使人的毛发呈现出黑色,皮肤中的黑色素可以防止太阳紫外线对人体的照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如果控制酪氨酸合成酶的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或从双亲那里得到的是两个隐性基因,这种人就不能合成酪氨酸酶,从而导致体内黑色素的形成受阻,缺乏黑色素。这种人皮肤、毛发和眼睛缺乏黑色素,这就是通常说的白化病。白化病患者的其他方面都正常,不像苯丙酮尿症那样会影响人的智力发育。白化病患者的唯一缺陷是怕日光的曝晒,尤其是眼睛特别畏光,平常见到的白化患者几乎都眯着眼睛,特别严重的还可因光线刺激过强而造成失明。编码酪氨酸酶的基因定位于11q14~21。

(3) 先天性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症:

本病为肠黏膜运转葡萄糖及半乳糖的先天性障碍,症状可早发生于出生后的第2天,一般于生后1周左右出现,当婴儿摄入糖水或乳汁后出现严重的水样泻,可因脱水而死亡。大便中含有大量糖类及乳酸,常见葡萄糖尿及氨基酸尿。果糖负荷实验后血葡萄糖及果糖上升。治疗主要在婴儿食品中去除葡萄糖及半乳糖。酪蛋白、玉米油及果糖被认为是婴儿良好的替代奶方。但随年龄增长对葡萄糖和半乳糖有所耐受。

(三) X连锁遗传病(显性和隐性) 1. X连锁显性遗传病

目前所知X连锁显性遗传病不足20种。由于致病基因是显性的,并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不论男性(XAY)、女性(XAXa),只要有一个这种致病基因XA就会发病。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同之处是,女性患者既可将致病基因传给儿子,又可以传给女儿,且机会均等;而男性患者只能将致病基因传给女儿,不传给儿子。由此可见,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大约为男性的2倍。另外,从临床上看,女性患者大多数是杂合子,病情一般较男性轻,而男患者病情较重。家系中可见到连续遗传现象。
抗维生素D佝偻病(vitamin D resistant rickets, VDRR)是X连锁显性遗传病的典型实例。VDRR是一种以低磷酸血症导致骨发育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骨病。患者主要是肾远曲小管对磷的转运机制有某种障碍,因而尿中排出的磷酸盐增多,血磷酸盐降低而影响骨质钙化。患者身体矮小,有时伴有佝偻病等各种表现。患者用常规剂量的维生素D治疗不能奏效,故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之称。从临床观察,女性患者的病情较男性患者轻,多数只有低血磷,佝偻症状不太明显,表现为不完全显性,这可能是女性患者多为杂合子,其中正常X染色体的基因还发挥一定的作用。

2. X连锁隐性遗传病

以隐性方式遗传时,由于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当隐性致病基因在杂合状态(XAXa)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或遗传病不显示出来,这样的女性表型正常的致病基因携带者。只有当两条X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都是隐性致病基因纯合子(XaXa)时才表现出来。在男性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Y染色体上缺少同源节段,所以只要X染色体上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XaY)就发病。这样,男性的细胞中只有成对的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故称为半合子(hemizygote)。红绿色盲、甲型血友病、乙型血友病、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
红绿色盲是X连锁隐性遗传病的典型实例。红绿色盲表现为对红绿色的辨别力降低,呈X连锁隐性遗传,致病基因定位于Xq28。据报道,男性发生率7.0%,女性为0.5%。一个红绿色盲男患者(XbY)和正常辨色能力女性(XBXB)结婚,他们的女儿都应从父亲那里接受一条异常的X染色体,从母亲那里得到一条正常的X染色体而成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杂合子(XBXb);他们的儿子只由母亲那里接受一条XB,故辨色能力全部正常(XBY)。凡携带致病基因的女性(XBXb)与正常辨色男人结婚,下一代中,儿子有一半是正常(XBY)的,一半是红绿色盲(XbY),女儿中一半是致病基因携带者(XBXb),一半则完全正常(XBXB)。如果女性携带者(XBXb)与男性患者(XbY)结婚,后代中,女儿1/2可能发病,1/2可能为携带者,儿子中发病者和正常者各占1/2。
X连锁隐性遗传特点表现在:①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系谱中的患者几乎都是男性;②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携带者母亲(新生突变除外);③由于交叉遗传,患者之间往往是兄弟、姨表兄弟、舅父与外甥关系,偶见外祖父与外孙关系。

(四) Y连锁遗传病

Y连锁遗传病是由于Y染色体的微缺失导致,由于只有男性有Y染色体,所以该病只出现男传男现象,又称全男性遗传。该部分内容详见第四节。

(五) 线粒体病

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 disorders)由核基因缺陷或线粒体基因缺陷造成。因此这类疾病可有多种遗传模式,如母系遗传、孟德尔遗传,或者两者均有。
几乎人体内所有细胞的直接能量来源都是线粒体,因此,线粒体病可以说是一种导致多系统紊乱的疾病,它能损伤不止一种体细胞、组织或器官。由于线粒体病患者体内正常和病变线粒体的组成都不尽相同,所以其导致的症状也因人而异,即它对机体的影响不会一样。常见的线粒体病有:Kearns-Sayre综合征(KSS),进行性眼外肌麻痹(PEO),线粒体脑肌病、乳酸中毒以及卒中样发作(Melas,ME RRF),Leigh脑病和先天性乳酸酸中毒。
线粒体病的特点有:
1. 线粒体病表型多样且可相互重叠。同样的mtDNA突变可以产生不同的表现型,不同的mtDNA突变可以产生相似的表现型。
2. 除少数线粒体病仅影响单一器官外,绝大多数可影响多器官系统。线粒体呼吸链是有氧代谢必需的和最终的通路,因而往往那些依赖于有氧代谢的组织和器官如心、脑和肌肉最先受累,而且症状突出。
3. 任何年龄都可发生线粒体病。一般来说,由nDNA异常所致者发病于幼年时期,由mtDNA异常所致者则发病于童年和成年以后。
4. 许多患者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属于一类分散的临床征候群,其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眼睑下垂、外眼肌麻痹、运动不耐受、心肌病、感觉神经性耳聋、视神经萎缩、色素性视网膜病、糖尿病、痉挛或惊厥、痴呆、偏头痛、类卒中样发作、舞蹈症和痴呆等。
5. 家系特点可符合母系遗传特点。

四、 染色体病

先天性的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导致遗传物质缺失、重复、重排所引起的疾病,共有表型:智力低下,发育迟缓。通常分为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两大类。此处仅介绍常见的一些染色体病,其他与男性不育相关的一些染色体病将在其他章节涉及。

(一) 常染色体病

共有表型:智力低下(先天性,非进行性);生长发育迟缓;先天性心脏病;皮纹改变:通贯手,atd角增大,弓形纹多;五官、四肢畸形。

1. 三体综合征 (1) 先天愚型(21三体综合征,Down's综合征,Down's syndrome):

主要临床表现: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特殊面容,皮纹。80%的病例为游离型13三体,核型为47,XX(XY),+21,5%的病例为嵌合型(46/47,+21)或易位型(21/21易位)。其发生机制为:母亲的卵子形成过程中21号染色体不分离。

(2) 13三体综合征(13-trisomy syndrome,Patau综合征,patau syndrome):

主要临床表现:患儿的畸形和临床表现要比21三体严重得多。颅面畸形包括小头,前额、前脑发育缺陷,眼球小,2/3患儿有上唇裂,并常有腭裂,耳位低,耳廓畸形;男性常有阴囊畸形和隐睾,女性则有阴蒂肥大,双阴道,双角子宫等;脑和内脏的畸形非常普遍,如无嗅脑、先天性心脏病、多囊肾、肾盂积水等;由于内耳螺旋器缺损造成耳聋;智力发育障碍见于所有的患者,而且程度严重。
80%病例为游离型13三体,核型为47,XX(或XY),+13,多由于高龄妊娠妇女减数分裂中13号染色体不分离造成;20%的病例为嵌合型(46/47,+13)或易位型(多为罗伯逊易位,如t(13q14q)、t (13q13q))。

(3) 18三体综合征(Edward综合征):

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发畸形,多于生后数周死亡。18三体综合征的畸形主要包括中胚层及其衍化物的异常(如骨骼、泌尿生殖系统、心脏最明显)。此外,接近中胚层的外胚层(如皮肤皱褶、皮嵴及毛发等)及内胚层(如梅克尔憩室、肺及肾)也异常。文献报道胚胎5周前发育正常,在妊娠第6~8周开始出现异常。
80%的病例为游离型18三体,核型:47,XX (XY),+18;20%的病例为易位型和嵌合型。

2. 单体及部分单体综合征

常染色体的单体性,即整条常染色体的丢失,严重破坏基因平衡,通常是致死的,因而极为罕见。由于易位、环形成或缺失导致的染色体部分单体则比较多见,例如5q-综合征(即猫叫综合征)。5q-综合征由一条5号染色体短臂发生缺失引起。80%为5p15缺失,10%为不平衡易位引起,个别为环状染色体或嵌合体。主要临床表现,似猫叫样哭声、典型面部特征(小头、圆脸、小颌、面部器官距离过宽等)、智力低下以及不同的畸形。大部分患儿可活到儿童期,少数可活到成年。

(二) 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

共有表型:性发育不全或两性畸形。有的患者只表现为生殖能力差,原发性闭经,智力稍差等。

1. Turner综合征(性腺发育不全)

Turner综合征(Turner syndrome,性腺发育不全)是由于全部或部分体细胞中1条X染色体完全或部分缺失所致性染色体单体病(sex chromosome monosomy)。染色体检查,发现只有一条X染色体,卵巢不能生长和发育,呈条索状纤维组织,无原始卵泡,也没有卵子,故称为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gonadal dysgenesis),也称为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是人类唯一能生存的单体综合征。
Turner综合征的表型特征为:身材矮小,颈蹼及指、趾背部水肿,为胎儿期淋巴水肿的残迹。后发际低、盾状胸、肘外翻,卵巢发育不全、原发闭经,性器官幼稚型。
Turner综合征的核型包括:①45,XO,是最多见的一型,95%自然流产淘汰,仅少数存活出生,有典型临床表现;②45,XO/46,XX,即嵌合型。约占本征的25%;③46,Xdel(Xp)或46,Xdel(Xq),即一条X色体的短臂成长臂缺失;④46,Xi(Xq),即一条X染色体的短臂缺失,形成等臂染色体。
发病机制:正常女性染色体为46,XX,对卵巢的发育十分重要,若缺少一条X染色体,则严重的影响卵巢的发育。单一的X染色体多数来自母亲,因此失去的X染色体可能由父亲的精母细胞性染色体不分离造成的。

2. X三体综合征(triple X syndrome,trisomy X syndrome)

是由于女性患者多出了一条额外的X染色体(XXX)所致的疾病。
X三体的患者的外观正常,能正常发育成熟,有正常生育能力。但据统计,患者精神失常、智能发育迟缓,或二者并发等情况比一般女性高。
绝大多数患者核型为47,XXX,余者可有46,XX/47,XXX;48,XXXX;49,XXXXX。嵌合体型临床症状一般较轻。一般来说X染色体越多,智力发育越差,性征受影响越大,发育畸形越严重,患者的面容类似先天愚型患者。

3. 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

是由于脆性X染色体所致的疾病。脆性X染色体是指具有脆性部位的X染色体(Xq27~28)。脆性部位是在染色体的某一特定部位上恒定地出现裂隙和趋向于断裂的部位,是可遗传的特征。
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特点:中、重度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特殊体征:长脸、招风耳,男性患者有大睾丸。
发病机制:目前在X脆性部位已发现了致病基因 FMR- 1,它含有(CGC)n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后者在正常人约为30bp,而在正常男性传递者和女性携带者增多到150~500bp,相邻的Cpg岛未被甲基化。女性携带者的CGG区不稳定,在向受累后代传递过程中扩增,以致在男性患者和脆性部位高表达的女性达到1000~3000bp,相邻的CpG岛也被甲基化。这种全突变可关闭相邻基因的表达,从而出现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