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临床表现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次发病的年龄在青春期至30岁之间。起病多较隐袭,以慢性起病(3个月以上)最为常见,急性起病者较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除意识障碍、智能障碍不常见外,可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几乎所有的精神症状都可以出现在不同类型、不同发病阶段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但共同的特点是患者都存在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的不协调性以及现实脱节。同一个患者在一定时期只出现少数症状或以某些症状为主。
(一)前驱期症状
在出现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前,患者常常伴有不寻常的行为方式和态度的变化。由于这种变化较缓慢,可能持续几个月甚至数年,或者这些变化不太引人注目,一般并没有马上被看作是病态的变化,有时是在回溯病史时才能发现。此阶段的表现包括:①性格反常,孤僻,回避社交,与人疏远,执拗,难于接近,对抗性增强,丧失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学习和工作能力明显下降,与亲人好友关系冷淡疏远等;②零星出现的古怪、异常的观念或行为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如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在本次住院前半年,每天5点起床,背贴墙站立1个半小时,自称这样可以纠正自己的驼背;另一位护士,在发病后同事回忆说,患者在1年前就有些古怪的行为,如将所有的体温计编上号,测体温时必须将体温计的编号与病床号相匹配,否则就要重测;③敏感多疑,无故紧张,无端恐惧、胆怯或困惑;④对于自身某个部位的不合理关注;⑤类神经症症状,如躯体不适、紧张性疼痛、失眠、易疲劳、强迫、刻板、情绪不稳、人格解体等。
(二)精神症状
1.思维障碍
精神分裂症的众多症状中,思维障碍是最主要、最本质的症状,往往因此导致患者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与脱离现实,即所谓“精神分裂”。
(1)思维形式障碍:
又称联想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这是精神分裂症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交谈多有费劲和无法深入的感觉。阅读患者书写的文字材料,也常不知所云。在交谈时,患者说话毫无意义地绕圈子,经常游移于主题之外,尤其是在回答医生的问题时,句句说不到点子上,但句句似乎又都沾点儿边,令听者抓不住要点(思维散漫)。病情严重者,言语支离破碎,根本无法交谈(思维破裂)。
有时患者会对事物作一些不必要的、过度具体化的描述,或是不恰当地运用词句。有的患者使用普通的词句、符号甚至动作来表达某些特殊的、只有患者本人才能理解的意义(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有时患者创造新词或符号,赋予特殊的意义(词语新作)。
有时患者逻辑推理荒谬离奇(逻辑倒错性思维);或者中心思想无法捉摸,缺乏实效的空洞议论(诡辩症);或者终日沉湎于毫无现实意义的幻想、宏伟计划或理论探讨,不与外界接触(内向性思维)。有时患者脑中出现两种相反的、矛盾对立的观念,无法判断对错,影响行为取舍(矛盾思维)。
有的患者可在无外界因素影响下思维突然出现停顿、空白(思维中断),或同时感到思维被抽走(思维被夺)。有的患者可涌现大量思维并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强制感(思维云集或强制性思维),有时患者会感到某种不属于自己的、别人或外界强行塞入的思想(思维插入)。
慢性患者可表现为语量贫乏,缺乏主动言语,对问题只能在表面上产生反应,缺乏进一步的联想(思维贫乏)。如回答问题多为“是”或“否”,很少加以发挥,或者内容含糊、过于概括。
(2)思维内容障碍:
主要是指妄想。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往往荒谬离奇、易于泛化。在疾病的初期,患者对自己的某些明显不合常理的想法可能持将信将疑的态度,但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逐渐与病态的信念融为一体。妄想的发生可以突然出现,与患者的既往经历、现实处境以及当时的心理活动无关(原发性妄想)。也可以逐渐形成,或是继发于幻觉、内感性不适和被动体验。
最多见的妄想是被害妄想与关系妄想,可见于各个年龄层。涉及的对象从最初与患者有过矛盾的某个人渐渐扩展到同事、朋友、亲人,直至陌生人。他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暗有所指,寒暄问候、家常聊天都别有深意。严重者甚至连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内容都认为与己有关。
妄想有时表现为被动体验,这往往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患者丧失了支配感,感到自己的躯体运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冲动都是受人或受外界控制的。被动体验常常会与被害妄想联系起来,或描述为影响妄想(被控制感)、被洞悉感。患者对这种完全陌生的被动体验赋予种种妄想性的解释,如“受到某种射线影响”、“被骗服了某种药物”、“身上被安装了先进仪器”等等。
其他多见的妄想还有释义妄想、嫉妒或钟情妄想、非血统妄想等等。
2.感知觉障碍
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言语性幻听最为常见。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内容可以是争论性的或评论性的,也可以是命令性的。幻听有时以思维鸣响的方式表现出来。患者行为常受幻听支配,如与声音长时间对话,或因声音而发怒、大笑、恐惧,或喃喃自语,或作侧耳倾听,或沉湎于幻听中自语自笑。
其他类型的幻觉虽然少见,但也可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中见到。如一位患者拒绝进食,因为她看见盘子里装有碎玻璃(幻视);一位患者感到有人拿手术刀切割自己的身体,并有电流烧灼伤口的感觉(幻触)等。
3.认知症状
精神分裂症认知症状强调执行功能障碍,即分析提炼有效信息以及做出正确反馈的能力受到影响。患者认知功能的损伤呈现多样性,提示脑损伤是弥漫性的。认知障碍影响患者的社会和工作能力。
4.情感障碍
主要表现为情感迟钝或平淡。情感平淡并不仅仅以表情呆板、缺乏变化为表现,患者同时还有自发动作减少、缺乏体态语言。在谈话中很少或几乎根本不使用任何辅助表达思想的手势和肢体姿势,讲话语调很单调、缺乏抑扬顿挫,同人交谈时很少与对方有眼神接触,多茫然凝视前方。患者丧失了幽默感及对幽默的反应,检查者的诙谐很难引起患者会心的微笑。
情感淡漠是情感平淡基础上的恶化,最早涉及较细腻的情感,如对亲人的体贴,对同事的关心、同情等。以后,患者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变得迟钝,对生活、学习或工作的兴趣减少。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患者的情感日益淡漠,对一切无动于衷,丧失了与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系。
患者的情感反应可表现为与内在思维或外界环境的不协调。有的患者在谈及自己不幸遭遇或妄想内容时,缺乏应有的情感体验,或表现出不相称的情感。少数患者出现情感倒错,如获悉亲人病故却欣喜。
抑郁与焦虑情绪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也并不少见,有时导致诊断困难。
5.意志与行为障碍
患者的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孤僻、被动、退缩(意志减退)。患者在坚持工作、完成学业、料理家务方面有很大困难,往往对自己的前途毫不关心、没有任何打算,或者虽有计划,却从不施行。患者可以连坐几个小时而没有任何自发活动,或表现为忽视自己的仪表,不知料理个人卫生。有的患者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喝尿,吃粪便、昆虫、草木,或伤害自己的身体(意向倒错)。有时患者可出现愚蠢、幼稚的作态行为,或突然的、无目的性的冲动行为,甚至感到行为不受自己意愿支配。
有的患者表现为紧张综合征:以全身肌张力增高而得名,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两者可交替出现,是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的典型表现。木僵时以缄默、随意运动减少或缺失以及精神运动无反应为特征。木僵患者有时可以突然出现冲动行为,即紧张性兴奋。
(三)临床类型和临床症状群
1.传统临床分型
临床上根据精神分裂症在症状特征、预后和转归的差别,将其分为不同的亚型。
(1)偏执型(paranoid type):
这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类型。
1)以持续的妄想为主要表现,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夸大妄想多见,并且随着疾病进展内容逐步泛化。
2)常伴有幻觉,特别是幻听,内容通常是被害性的。
3)在幻觉、妄想影响下,患者会出现异常的情绪、行为,如紧张、多疑、警觉、孤僻离群,有时会表现为敌对的或是具有攻击性。
4)不具有以下症状:思维松散、平淡或不适切的情感、紧张症行为和显著的解体行为。智能保持完好。较少出现显著的人格改变和衰退,但幻觉妄想症状可长期保留。
5)起病年龄相对较紧张型和瓦解型晚,多在30岁以后,而且起病越晚,预后越好。
典型病例:某男,42岁,一年前因生意失败,回北京借居在父母家。入院半年前的一个深夜,患者发现对面楼里有灯光照到自己的房间。此后渐渐发现街坊邻里常常“话里有话”,内容多涉及患者的隐私,开始怀疑自己的房间被人录音、摄像。入院前三个月,患者听到脑子里有一个自称“国家安全部少校”的人同自己讲话,声称他已成为“全国一号嫌犯”,正在对他实施全面监控。后又出现一个自称是“老书记”的女声为患者辩解,说患者是一个好同志。“少校”与“书记”在许多方面都发表针锋相对的意见,令患者不胜其烦。入院前半个月,患者多次走访各个政府部门,要求“澄清事实”、“洗脱罪名”,并计划给世界各大报纸写信,申诉自己“受人迫害”的经过。入院诊断: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2)紧张型(catatonic type):
本型患者目前少见,预后较好。
1)以明显的精神运动紊乱为主,外观呆板。典型表现是一种被称为蜡样屈曲的精神运动性障碍。
2)症状包括僵直、木僵、模仿动作,患者可能长时间保持一种不舒适的姿势,也会交替出现紧张性木僵与紧张性兴奋,即木僵和运动过度。
3)可能突然出现无目的冲动行为,会伤到自己或旁人。
4)发生言语障碍如模仿言语或缄默症。
5)对伴随出现的营养失调、衰竭或高热需要及时的医疗处理。
(3)青春型(hebephrenic type):
也称为瓦解型(disorganized type)。
1)以行为显著地退行到原始、脱抑制和混乱无序的状态为特征,动作行为怪异、不可预测、缺乏目的。
2)存在明显的思维松散,以联想障碍为主,突出表现为精神活动的全面紊乱或解体,情感反应平淡或显著的不适切,可伴有片断的幻觉、妄想。
3)外表邋遢,不协调的痴笑或装相、扮鬼脸。
4)起病较早,通常在25岁之前,起病多较急。
5)不符合紧张型的诊断标准。
6)病情较易恶化,预后欠佳。
(4)单纯型(simplex type):
较少见,且治疗困难,是预后最差的一个类型。此型多于青少年期慢性隐袭起病,慢性进行性发展,早期多表现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如主观的疲劳感、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逐渐表现出驱力和意志丧失,日益加重的孤僻退缩、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懒散、丧失兴趣、生活毫无目的。患者通常没有外显的精神病态或者持续地体验到幻觉、妄想,而是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社会性退缩工作能力丧失等阴性症状为主要临床相。往往患病多年后才就诊。
(5)未分化型(undifferentiated type):
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症状表现同时具备一种以上亚型的特点,但又没有明显的分型特征,不够典型,无法归入上述分型,即被纳入未分化型。此类型目前有增多的趋势,可能与卫生服务水平提高,疾病得到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有关。
一些患者症状部分控制或病情基本稳定后,出现抑郁状态,称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精神分裂症患病后的转归,可进一步区分为缓解期、残留期、慢性期和衰退期。
新近发布的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Ⅴ)取消了对精神分裂症亚型的划分。
2.阳性、阴性症状分型
20世纪80年代初,Crow根据前人与自己的研究,提出精神分裂症生物异质性观点,将精神分裂症按阳性、阴性症状群进行分型。阳性症状指精神功能的异常或亢进,包括幻觉、妄想、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反复的行为紊乱和失控。阴性症状指精神功能的减退或缺失,包括情感平淡、言语贫乏、意志缺乏、无快感体验、注意障碍。Ⅰ型精神分裂症(阳性精神分裂症)和Ⅱ型精神分裂症(阴性精神分裂症)分类见表4-2;混合型精神分裂症包括不符合Ⅰ型和Ⅱ型精神分裂症的标准或同时符合的患者。Crow认为急性期是以幻觉、妄想和联想障碍等阳性症状为主;慢性期是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阴性症状为主。当然,急性者也可具有阴性症状,慢性者也可呈现阳性症状。
表4-2 精神分裂症的Ⅰ型和Ⅱ型分类
1982年Andreasen在Crow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阴性症状评定量表和阳性症状评定量表。1992年Stanley等制定了阴性和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对阴性、阳性症状的定量化评定和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工具。阴、阳性症状分型的优点在于将生物学、现象学结合在一起,且对临床治疗药物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临床症状群描述
近年来,有些学者根据症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5个症状群: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症状、攻击敌意、焦虑抑郁。该描述对加深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以及探讨药物治疗的靶症状有一定的价值,但攻击敌意和焦虑抑郁症状群缺乏疾病表现的特异性。前言中介绍的现实歪曲、解体和精神运动贫乏的临床综合征,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型可能更有价值。
(四)病程与预后
多数患者表现为间断发作或持续病程两类。在明确诊断前,前驱症状可能持续数月。发病年龄通常是20岁左右,女性的发病年龄大于男性,在易感人群中,情感创伤、药物摄入、分离等事件可以成为疾病的诱发因素。大约1/5的患者发作一次缓解后终生不发作。随着病程的进展,典型的疾病表现是逐步退化,丰富的阳性症状如怪异的幻觉、妄想在强度上会渐渐削弱,而残留的阴性症状如情感平淡、孤僻懒散、人格改变、社会功能下降,可能会日趋显著,临床上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残疾状态。病情的不断加重最终可导致患者丧失社会功能,需要长期住院或反复入院治疗,但在慢性期也会出现急性发作。精神分裂症的慢性病程可以导致患者逐步脱离正常生活的轨道,个人生活陷入痛苦和混乱。患者对应激的易感性是持续终生的。在残留期会出现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其他共患病包括物质使用障碍、吸烟成瘾和强迫症等。据统计有近50%的患者曾试图自杀,至少10%的患者最终死于自杀。另一种具有危险性的行为是暴力攻击,特别是在未经过治疗的患者中。发生这种行为的风险因素包括有被害妄想、曾经的暴力史和神经系统缺陷。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遭受意外伤害的比率也高于常人。罹患精神分裂症后预期寿命会减少,可能会由于营养不良、缺乏锻炼、压力增强、缺乏照料以及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较一般人群更容易发生猝死或患有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传染病、高脂血症、惊厥发作等多种躯体疾病。
目前,药物治疗学的进步使得疾病预后比一个多世纪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有观察者提出了不严格的三分规则:大约1/3的患者临床痊愈,能回归正常生活,1/3的患者有明显的症状但社会功能得到相对的保持,但仍有1/3的患者出现明显的精神衰退、功能受损,需要经常住院治疗,而其中的10%需要长期住院。一般来说,大约60%的患者是可以达到社会性缓解,即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女性患者的预后较男性好。对于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及时干预是重要的。首次发作的患者,至少75%可以达到临床治愈,但反复发作或不断恶化的比率较高,因此进行系统抗精神病药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不采用抗精神病药系统治疗,5年内的复发率超过80%,中断药物治疗者的复发风险是持续药物治疗者的近5倍。
对于某一具体的患者,在患病初期确定预后比较困难。有利于预后的一些非治疗性因素是:起病年龄较晚,急性起病,阳性症状为主或伴明显的情感症状,人格正常,病前社交与适应能力良好,病情发作与心因关系密切,家族中无典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关系和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