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乾坤骨董集 传统审美的巅峰宋代玉器
第62章乾坤骨董集传统审美的巅峰宋代玉器
中国玉文化绵延8000年而不绝,是世界史中罕见的文化现象,中华民族以“爱玉”和“尊玉”而著称于世。而中国玉器制作历史非常久远,其起源有可能要追溯到距今2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期。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孔子论玉有十一德,中有“孚尹旁达,信也”,即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拥有高尚纯洁的品德。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爱玉心理,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
宋代玉器则是中国玉器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经济不进反退,玉器制作受到很大影响,基本继承了唐代玉器的风貌,但数量远不如唐代,且时间较短,所遗留下来的玉器数量很少。
宋朝是在五代十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继承汉唐玉器工艺成就的基础上,走向世俗化,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题材进行现实主义的创作,为后世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玉器的种类、材质、纹饰、型制和工艺达到了生活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中国玉器历史源远流长,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玉器的雕刻及其内涵都有很大的改观,进入秦汉帝国时代,大一统帝国的强大生产力成为了玉雕文化大发展的基础。然而到了魏晋以后的五胡十六国的战乱时代,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玉雕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
经过隋唐的重新统一以及盛唐的极盛期,唐宋的社会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玉雕也开始走向世俗化、商品化。
两宋时期的中国,抑武崇文,经济鼎兴,人文繁盛,令世人叹为观止。陈寅恪先生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千载之演进,造极与赵宋之世。”在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政权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士大夫阶层的壮大以及崇礼复古之风的兴盛,使得宫廷和民间对玉的需求不断加大,杭州、苏州、扬州都成为玉器制作和流通的聚集地。制玉风格上,宋代玉器在早期受唐五代艺术的影响,风格较为严谨,后受绘画艺术的影响渐深,变得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显得写实化。这种风格的转变,极大地影响了宋代以后的玉器艺术,成为后世玉器的典范。与此同时,两宋时期仿古玉器勃兴,体现出宋人对于战汉古玉乃至三代礼玉的精深理解。明代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盛赞宋代玉器:“宋工制玉,发古之巧,形后之拙,无奈宋人焉。”
宋代玉器艺术是中国玉器史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其对同时期的辽金民族也有着显见的影响。宋人史尧弼在《策问》中骄傲地写道:“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的确,宋代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是其他朝代难比拟的,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审美的巅峰。
研究宋代玉器艺术,发掘传承宋代清雅静谧、文艺繁荣的社会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力支持。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结束了五代十国长达200年左右的社会大动荡。宋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有319的历史。宋代建国之初,励精图治,政治开明,军事强盛,社会稳定,国力开始恢复,经济逐渐复苏,制玉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崛起,比唐代有更大发展。
宋代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五代十国漫长的玉器生产低潮之后玉器生产骤然升温,国家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嗜玉成瘾,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代玉器的空前发展。
这时,民间玉雕行业初具规模,玉器市场应运而生,汴梁(今KF市)、扬州、杭州都出现了专门经营玉器的店铺。宋代玉器世俗化的倾向与民间玉雕的兴起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民间玉雕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皇室贵族,也不完全是士大夫阶层,还有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宋代所用玉材和田白玉、黄玉、青白玉占主流,还有地方玉、水晶、玛瑙等。
北宋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更加促进金石学的兴起,城市经济的繁荣,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金石艺术,这对工艺美术的发展给予巨大的影响。
宋代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五代十国漫长的玉器生产低潮之后玉器生产骤然升温,国家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代玉器的空前发展。这时,民间玉雕行业初具规模,玉器市场应运而生,卞梁(今KF市)、扬州、杭州都出现了专门经营玉器的店铺。宋代玉器世俗化的倾向与民间玉雕的兴起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民间玉雕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皇室贵族,也不完全是士大夫阶层,还有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
宋代所用玉材以和田白玉、黄玉、青白玉占主流,还有地方玉、水晶、玛瑙等。
宋徽宗时,一件集南北两派玉雕技艺的巅峰之作羊脂白玉鹤佛手坠,更是堪称绝世之宝,徽宗挚爱,珍贵无比。该件取徽宗年间偶得的一小块千年罕有的和田冰河深处之羊脂灵玉籽料,集南北两派之高手历时三年而成,一面由北宋代玉器图片说明 派技法雕白鹤,一面由南派技法雕佛手,可称巧夺天工。
宋代出土古玉增多,滋长了仿制古玉之风,周朝、汉代的古玉器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玉等出土,朝廷及士大夫热于收集、整理研究,金石学的形成,兴起了一股复古集古玉的热潮,为满足社会需要,宋代仿古玉大量涌现,访古玉的渊源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代也有仿制,但基本上是仿摹同代器形的。
大量仿远古时代造型的玉器是始见宋代,因此,意义上的仿古玉应是宋代开始的。 宋代重视传统文化,加上地下出土的古物增多,兴起了一股复古思潮。从宋徽宗到宋高宗对古物尤其古玉器很感兴趣,搜集很多,封建统治者的这些行为,对宋代考古之风的形成乃至整个社会对古玉器的鉴赏,都产生很大影响。
仿古玉的渊源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但多系后朝继承前朝的艺术风格,大量仿制古代的玉器,始见宋代,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仿古玉应从宋代开始。宋代的仿古玉大量的是仿战国、西汉,也有商、周,但在造型结构、纹饰和工艺上,不完全照搬照抄,与原件相比,仿件造型结构往往更复杂,雕琢也更圆润、精美。
宋代玉佩饰品种极多,有带饰、佩饰等多种形式,从目前发现的宋代佩玉来看,属璜、环、珩、冲牙体系的古代佩玉已不再流行,而代之如动物、飞禽、花朵、鱼虫等,尤其玉龙、玉童子所占比例很大;玉带饰主要有带板、带钩、束带、提携、带扣等。
宋代,文人书画兴盛,许多文房用具也成了玉匠们精心雕琢的对象,如“降龙伏虎笔筒”、“青玉兽砚滴”、“白玉荷叶洗”、“青玉牧马镇纸”、“水晶山峰笔架”等。这些玉制文房用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取儿童、禽鸟、兽、瓜果形象作为装饰 题材,成为造型活泼自由、富有文化气质、便于陈设和把玩的工艺品。生活用具或日常用具,种类有盂、碗、盘、壶、杯、盅等。中国玉器,特别是带有实用意义的玉雕制品,从此走上了装饰化的道路。
玉器商品的出现,刺激民间琢玉业的发展,也因此促进了玉器市场的繁荣。玉不再是皇家专用,而进入流通市场,民间琢玉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宫廷高官贵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因此宋代出现了平民化的世俗题材玉器。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玉器到北宋得到了兴盛的发展,当时形成一门专琢花鸟形玉器的玉作。
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共同谱写宋代艺术篇章。宋代的花鸟形玉器多呈写实风格,花朵、花板、花茎一应俱全。最能反映宋代佩饰玉水平的要推各种雕工精细、形态优美的花鸟形玉佩。
崇文复礼
宋代重文崇礼的风气使得文人的地位有了显著地提高,百姓的文化修养普遍高于前代,文学、哲学、科技、艺术在宋代均有了重大发展。宋玉孔子像:整器以和田籽玉雕琢而成,玉质熟润受赭色沁,孔子面容祥和儒雅,雕刻打磨工艺精湛,中有通孔可系戴。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君子比玉,创立十一德的玉学理论,将忠君爱国和君子礼仪品格都落实在了玉上,以玉德规范自己的言行、操守、德行和信条。随着儒家思想对中国影响的不断加深,玉器系统的日臻完善,玉不再是简单装饰,不仅表现外在美,更表现人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程度,这是中国古代玉器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代理学兴盛,宋代面对内忧外患的压力,士大夫们无时无刻不思变法图强,这使得宋朝成为继春秋战国后又一个哲学思想高度发达的时代,成熟于南宋的理学是宋朝哲学的最大成就。理学由北宋五子创立,经南宋朱熹发展成熟,是儒家思想的特殊形式,同时也融合了魏晋玄学、佛、道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到了南宋晚期时,理学已经成为朝廷正统思想,自此支配了中国文化近千年。
宋代五伦图带饰;《礼记·含文嘉》云:“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进而衍生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用自然界的五种珍禽代表五伦,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伦理观与宋代理学家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宋代玉印:以和田白玉雕琢,印坯为南宋时期主流样式,钮的花结是一个“百事吉”,百事吉是宋时非常流行的吉祥纹饰,寓意吉祥无边,连绵不断。玉印边款为“琅嬛仙馆”、“无咎”。“琅嬛仙馆”是清朝太子太保阮元的名号,“无咎”代表没有不利没有祸害,是《易经》当中的最高境界,正面印文为“善经堂”三字白文。阮元是嘉庆时的浙江巡抚,为官之余考证金石,善治经学,在杭为官十年,疏浚西湖,植柳固堤,为后人歌颂,并于孤山建诂经精舍,治经学、考金石,为后来西泠印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宋代三教合一:有宋一朝,儒释道三教的理论内容趋近融合,不少文人也往来于三教之间。“三教合一”为宋代理学的发展作了铺垫,对宋以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宋代玉雕水月观音像:水月观音,又称自在观音或紫竹观音。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云于布怛洛伽山中“妙创水月之体”的观自在菩萨,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形象,盛行于五代、北宋时期。
此件水月观音玉质温润,立体雕刻,面部丰腴,低眉慈目,一组细密的阴刻发丝在头顶结成花冠,留小孔缀红宝石。观音着披肩法衣,饰如意璎珞,服饰边缘以极细的线条刻饰“米”字纹装饰,一手抚膝、一手支撑,呈游戏坐姿,形态优雅,观水中之月。背部下方有一个钻孔,供插嵌供奉使用。水月观音形象,一般以铜、木雕材料制作,以玉雕琢较少,如这般尺寸,尤为难得。
宋代莲花童子,白玉质,通体黄沁,主体为一童子双手合十跪坐于莲花托上,童子昂首仰望,身着肚兜,身后长带飘扬,底部莲花托花瓣舒展,悬浮于空。该童子与杭州雷峰塔塔基地宫出土的玉质善财童子风格非常接近,有明显的五代风格,代表了五代至宋代的江南佛教文化源流。
宋代金石复古,复古之风贯穿整个宋代,既是朝廷维持礼制的需要,也是文人雅士的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金石学在宋代的发展非常迅速,鉴赏金石也是当时文人逸士的雅好之一。
宋代文艺创新,崇文的风气、繁荣的商业和新兴的市民艺术刺激了玉器的创新,图画玉器、吉祥玉器大量出现,把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谐音、隐喻等方式融入到了玉器中。
宋代白玉丹凤纹佩,和田白玉,镂雕厚片状。主题为一回首展翅的凤凰伫立于高冈之上,其冠上扬,两翅阴刻着纤细的羽毛,尾翎飘逸;上端有祥云数朵,衬托出一轮东升的旭日,隐寓“凤鸣朝阳”之意。器背面有一环形承托。
凤鸣朝阳,是指凤凰在太阳初升时的鸣叫,《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比喻稀有的吉兆,贤才恰逢明时。
宋代市井民俗,南宋时期,临安经济鼎兴,人文繁盛,产生了市民艺术的新气象, 这类艺术大多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雅俗共赏。
杭州宋代玉器艺术馆旨在汇集宋代玉器艺术,举办公益展览,开展专题论坛,提炼玉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和时代精粹,丰富古都杭州的文化元素,融入当代社会,助推文明发展和进步。
一、宋代玉器的种类
宋代玉器品种繁多,既有宫廷的艺术珍品,又有民间普通使用的小件玉饰,实用品也有发现,题材多选用日常多见的花卉、飞禽,花鸟图案,清新雅致,比例协调,形神兼备,极富绘画情趣,明显受到宋代高度发达的人物、山水、禽鸟、花卉等题材绘画的影响。
宋代时,玉器的礼仪性完全丧失,观赏性、趣味性和装饰性大大增多。在装饰类玉器中,有玉钗、玉镯、玉环、玉簪、玉佩、玉带钩、玉带板等。
宋代玉器中,实用品类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玉制器皿种类较多,包括各种各样的玉杯、玉盏、玉碗、玉瓶,另有盛放化妆品的玉盒等。
宋代玉器中用于观赏和摆设的多为动物形玉雕,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向富丽繁密、精巧秀雅的方向发展。最常见的雕刻题材是龙凤,还有孔雀、鹦鹉、鹭鸶、鹤、雁、鹊、雀等。如果说唐代玉器气韵生动、形象夸张的话,那么宋代玉器则既能突出表现动物的神韵,又能准确地掌握细节的变化,做到所制玉器起伏自然,转折合理,真实精炼,形神兼备。宋代盛行仿古玉器,仿古器形有的仿自青铜器的造型,如鼎、簋、彝;有的仿自汉代的玉佩、剑饰、带板、玉璧等。不过,又不完全如同汉代玉器,在结构、纹样和雕法上,不照搬照抄,与原件相比,仿件结构往往更复杂,雕琢更为圆润精美,给人一种似古非古、似今非今的感觉。
另外,宋代还制作了一定数量的玉制文房用具,包括镇纸、笔洗、砚、笔架等,选料精良,纹饰精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玉器世俗化的发展倾向。
二、宋代玉器材质特点
1、玉材
宋代玉材主要是软玉,产自XJ、甘肃和青海等地,有籽料、山料之分。籽料以和田白玉、青玉居多,另有少量黄绿玉(黄中泛绿)和墨玉(青中带有黑色墨点);山料主要是杂质较少的青白玉或白中泛青的“白果青”玉;青海料色泽白度与和田玉相似,但透明度高于和田玉。因和田玉硬度一般为6.5~6.9,矿物形态主要为隐晶及微晶纤维柱状,适合进行轻灵细致的雕刻,温润的玉石经过玉工们的精心雕琢,更能彰显出滋润柔和的美感,因此和田玉佩饰一直受到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喜爱和追求。另外,宋代还使用独山玉、玛瑙、水晶、绿松石等材质
2、玉色
宋代玉器以白玉居多。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玉质温润,色泽如“截肪”,较之唐代所用白玉品位高出一筹。另有乳白色、青白色等。青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青中泛灰,一种青中泛绿,还有少量的黄玉。独山玉数量很少,牙色中杂有赭色,玉质不甚温润。宋代玉器以白玉居多,但不少出土的白玉器变为红橙色,俗称“宋玉红”。
三、宋代玉器的纹饰特点
宋代玉器上的纹饰有各种动物纹、植物纹、人物文图,都具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普遍性,寓意主题是恭喜发财、多福多子和官运亨通等,加工工艺与技术精湛,以云纹、兽面纹、龙纹、螭纹、鱼纹、飞禽图案为主。不难看出,古代用玉的“首德次符”法则,及至宋代则完全反过来,纹饰(即“符”的内容之一)的意义,成为人们崇尚玉器的首要选择条件。
1、云纹
宋代玉器上的云纹较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其一,三岐云。可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部分有三朵小卷云,两朵在下卷两侧,一朵在两朵的交连处,云尾呈飘拂状,端部较尖,尾的中部有一道纵向中线。其二,双岐云。云头部分分叉卷向两侧,短尖尾为飘拂状。其三,单岐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如梅瓣形,向右侧卷,云尾短而尖,似飘拂状。其四,灵芝云。云纹近似灵芝,整体近似腰圆形、两端内卷,中部凹下。宋代玉器、铜器上的云纹很多,《三礼图》中也有图示,大致有以下几种:三峡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部分有三朵小卷云,两朵在下卷向两侧,另一朵在两朵的交连处,云尾如飘拂状,端部极尖,尾的中部有一道纵向中线,单歧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近似梅瓣形,向右侧卷,云尾短而尖,如飘拂状。双歧云。云头部分分叉,卷向两侧,短尖尾,飘拂状。灵芝云,这种云纹近似于宋元时期灵芝的雕法,近似长祀形,两端内卷,中部四下。
2、兽面纹
兽面纹是一种对称纹饰,装饰性很强,很醒目。肃穆中透出一种神圣与威严,彰显辟邪、祈福、吉祥的同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宋代玉器上出现了多种兽面纹和兽面玉片。玉壁上的兽面,表现为短脸,勾云形鼻,两端向下内勾,水滴形眼,眼上有阴刻小圆圈,绳纹眉,额顶有密集的阴刻短线。玉禢柄上的兽面,为直鼻,鼻与眉相接,眉纹如绳纹,眉外端上折而内弯,鼻翼如勾云上卷,眼近似方形,其上有一小圈(阴刻)。
兽面玉片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一,由阴刻线勾出,线条简练,圆眼,横眉,眉内端上卷,勾云形鼻,勾云两端下卷。其二,为如意鼻,圆凸眼,眼上有阴刻小环,张嘴,嘴中有獠牙,兽面周边有密集的阴刻短线。其三,水滴形眼,如意鼻,跟上有阴刻小圈,小耳,耳中部凹下如折合,兽面额顶和面颊密集的短阴刻小线。宋代玉器上较多地出现了背面纹,还出现了兽面玉佩,因此了解来代背面纹的结构对识别宋代玉器是米分必要的,下面例举的是几种不同类型的宋代兽面:四川广元来墓出土兽面五片,兽面由阴刻线勾出国眼,横眉,眉内端上卷,勾云形鼻,勾云两端下卷。AH肥西宋墓出土玉匝柄上端所饰兽面,直鼻,鼻与眉相接,眉纹如绳纹,眉外端上折而内弯,具翼如勾云上卷。眼近似于祀形,其上有一阴刻小囵。四川广汉文化馆收藏来代背面玉片,二片,其一为如意鼻,圆凸眼,眼上一有阴刻小环,张嘴,嘴中有僚牙,背面周边有密集的阴刻短线。其二,如意界水滴形眼,眼上有阴刻小圈小耳耳中部凹下如折合,背面额顶及面颊饰密集的短阴刻小线。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玉璧上的兽面:短脸,一云影界两端向下内勾水滴形眼,眼上有阴刻小圆圈,绳纹眉额顶有密集的阴刻短线。
3、龙纹
宋朝玉器上广泛地使用龙纹,龙纹风格独特,种类较多。总体特征现为:龙头部长而窄,眼形细长,嘴角大并靠后,上唇薄而长,唇尖上挑或前卷,长发,呈飘拂状,龙颈与肩处似有一道阴刻粗线相隔,腿部上端似有火焰纹,龙身有网格状鳞或无鳞,龙尾似蛇尾,三趾足。宋代龙纹极有特色,种类也较多,一般来看嘴角大而靠后,上唇薄而长,唇上上桃成前卷,长发、飘拂状龙须与肩处似有一道阴刻粗线相隔,腿部上端似有火焰纹,龙身网格鲜或无磷,铊尾三趾足。
4、螭纹
螭纹是中国玉器的传统纹饰,使用范围广泛。宋代玉器呈现的螭纹,整体性强,结构简单,表现为头型窄长,横宽,五官眼鼻嘴集中于头前部位,嘴部前探,耳于额顶,为前折形和圆瓶形,内卷,有螺旋形阴刻线;颈细长,脑后有角,长发向后飘,肩呈人字形,肩肘部有阴刻旋纹,腿弯处有阴刻卷勾。头型窄长或横宽,五官集中于头前部,结构简单耳于额顶内卷;长发后飘状,人字形肩,腿弯处有阴刻卷勾。
5、鱼纹
宋代鱼纹(玉佩)表现在身形、嘴、眼、鳞、鳍、尾部。风格独特,身形古朴,不俗。无鳞鱼呈长身(似江苏靖江一带的刀鱼),后半身回弯,体形鲜活。有鳞鱼显得硬朗,嘴部用粗阴线琢出,鳜鱼类嘴与头之间有一道深槽隔开,腮部有一条较长的阴刻弧线,略高于眼部相连,鱼眼呈小圆坑,为环形圈,阴线单环或阴线双环,圆环眼内有一道弧线。鱼纹的特征在“鱼式佩”中已大致写出,主要表现在身形、嘴、眼、鳞、鳍、尾等方面。身形一般较古朴,有鲜鱼略显僵硬,无鳞鱼则长身,后半身回弯,体形很活,嘴部用粗阴线球出,毗鱼类玉佩鱼嘴与头之间有一道深槽隔开。鱼腮部有一道较长的阴刻弧线,自眼或略高于眼部连下。鱼眼小圆坑,明线双环,阴线的环,圆环眼内加一道弧线等多种。鱼鳞一般为细阴线网格,也有以短弧线琢出的半月形鳞,背鳍多呈锯齿状,每一告上都有短小的双阴线,膀鳍上有阴刻直线典型的鱼尾为扇状或两峻形,扇状鱼尾微有扭折表现得较灵活,尾上有细长而均匀的阴线直线,边缘呈锯齿状,两吸式鱼尾形如“人”字分向两侧其上有细长的阴线。
鱼鳞为网格状细阴线,间距不均,以短弧线琢出半月形鳞,背鳍呈锯齿状,每一齿均刻有短小的双阴线,腹鳍上有阴刻直线,尾部有两种形状;一种为扇形状、鱼尾略有扭折,显得较巧、灵活,尾上有细长均匀的阴刻直线,边缘呈现锯齿状。另一种为两岐形,尤如“人”字分向两侧,一叶略大,尾上刻有细长的阴线。
6、雁纹
雁是宋朝玉器中常见的题材,造型多为昂首,细颈,展翅,环形眼(阴刻),翅略向背上方伸展,翅上有前后两排阴刻线纹,中部以排列的下水纹表示羽,其间有一道横向的阴线。
7、鸟纹
鸟是使用地域广泛,流行时间较长的题材。宋代玉器中的鸟纹主要表现在整体造型和头、眼、嘴、羽毛和尾部。玉鸟头部比较简洁,大头细颈(以鸳鸯为代表),多数鸟头部有一根翎毛。眼部纹饰有三角形眼(阴刻),小圆坑眼,细长的丹凤眼;主要表现在形状、种类以及具体的嘴、眼、羽毛、尾的表现,一般来看,来代玉鸟头部较简单大头细颈,尤以鸳鸯最为突出,有些鸟头上有一根翎毛嘴呈三角形端部尖后部党。眼部表现有如下几种;细长的丹凤限,小圆坑眼,阴刻三角形眼。羽毛多为阴刻细长线,翅上有一或二道阴刻横线,较精的作品羽部呈凸起的核状。琢刻细致的羽毛,羽部呈鳞状排列,鳞瓣上阴刻“小”“绊“Ⅰ”等纹样鸟的尾有卷草式(分叉卷向两侧,如蔓草)连珠式孔雀尾(每一珠内有弧形凹下)。细密的阴刻线尾,三带式锯齿状尾。
嘴多呈三角形,端部尖,后面宽。羽毛多为阴刻细长线,翅中部有一道或两道阴刻横线,精巧的玉鸟羽部呈凸起的棱状(琢刻细致的羽毛),呈鳞状排列,鳞瓣上阴刻“丨”、“小”等纹样,细致入微。尾部纹饰有细密的阴刻线尾,连珠式孔雀尾(每一珠内有弧形凹下),卷草式尾(分叉卷向两侧)和三带式踞齿状尾。
7、卷草纹分叉,卷向两侧,中心或有一小凸样。
8、玉童子纹饰特征
玉童子在大量出土和传世的宋代乃至以后的玉器中,有数量较多的作品是儿童与莲花合雕在一起的纹饰造型。作品通常描绘的皆是男童,尽管他们的发式、服装、姿态各不相同,如有的光头、身穿短衣,有的头扎双髻、只系肚兜,但他们与莲花紧密组合的形式却是一致的,而且大多造型为童子手持莲茎,将花扛于肩上,或卧、或立、或行,生动活泼,惹人喜爱。
众所周知,艺术作品是反映人们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宋代玉器中童子与莲花组合在一起的造型,目前我们一般均把它视作古人借用谐音而构成的吉祥图案,意即“连(莲)生贵子”。从我国目前所知的文物资料来看,儿童与莲花合雕在一起的造型是从南北朝以后才开始的。
这就是说,这一题材的流行似与东汉以后传入我国的佛教有关。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出世后不用人扶,并有神龙为其洗浴,同时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且每走一步,脚下便生出一朵大莲花。因此,佛教便与莲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被奉为圣洁之花。
1954年,河北曲阳修德寺出土的北齐石造像,其背光后面就雕刻有莲花与童子的图纹。到宋代,莲花与童子的组合更是深具吉祥的寓意,并广为流行。
宋代时期玉雕童子持莲饰,造型生动活泼,基本上与宋代绘画、泥塑中的儿童形象一样。其头部较大,后脑勺隆起,五官小巧集中,以阴线刻划的双眉纤细下斜,略呈八字形,而且眉宇间的距离较远,眼鼻口的轮廓似一阴线勾连,形成一种直鼻小口、天真稚气的神情,琢磨虽然简练,神态却尤为可爱。小儿手中所持荷茎弯曲盘绕着从双手肩背自然穿绕而过,顶端的荷花大多设在小儿头的上方或一侧,造型丰满,形象生动。如HEB省民俗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童子持莲玉饰,整体为一男童作轻盈的分脚行走状,头部略大,五官用阴线简单勾勒出轮廓,双手持莲,莲茎弯曲而上,莲花饰身体一侧,身着窄袖衣,短腿肥裤交脚而行,极富生活情趣。四川广汉南宋墓出土的双童子持莲玉饰,通高4厘米,那相互嬉戏玩耍的情态,更加真实地描绘了孩子们那种天真可爱的生活景象。
宋代玉器受当时的绘画艺术影响甚深,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毫无粗制滥造。其制作工艺有以下特征:
1.圆雕人物、动物的特点概括性很强,刀法纯熟,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2.开深层立体镂雕制作之先河,为元明清三朝镂雕工艺提供先例。
3.阴线刻比唐粗疏,但委婉流畅,用于服饰上使衣袖有飘动感,凤鸟翅羽、鱼类鳍尾以及花叶多用根根挺拔的直阴刻线刻画。
4.能巧就玉材之色泽,而施以适宜之雕刻,这种工艺称巧雕,玉称巧色玉。巧色玉最早出现在商代,汉代也偶尔有见,宋代这种工艺则被广泛运用。
宋代玉器上的许多装饰纹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有一些纹饰特征还影响到元、明以至清代。主要的纹饰有云纹,鱼纹,,鸟纹,卷草纹,兽面纹,龙纹,螭纹等。最值得一提的是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玉器,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多呈写实风格,图案完整,花蕾、花叶、花茎一应俱全。
宋代还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部玉器考证著作,即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吕大临的《考古图》。《考古图》辑录古彝器、古钱币、古玉、古碑刻、古石鼓、古石刻等多种器物,虽然古玉器仅14件,但这不是把玉器从礼学上加以系统化理想化阐述,而是开创了对传世玉、出土玉器实物进行著录研究的新天地,意义重大。
宋代玉器的鉴定是古玉器鉴定的难题之一。很多风格相似的旧玉器,在今天我们仍然难以准确断定它是唐代的、宋代的,还是元代的,甚至明初的。但我们可以暂且仍然按照老方法将其笼统地称为宋玉。而重要的是一定要将宋玉与明朝中晚期以后制作的玉器区分开来。
因为宋玉是十分珍贵的,宋玉鲜明的时代风格既是它的价值所在,也是鉴定宋玉的主要依据。玉器一经制成即被珍藏,但说到古玉的鉴赏研究,在过去则附属于金石之学,加上科学考古发掘工作开展,以前识物难以准确,所以过去的鉴赏家仅能依据形制文饰的风格大致将古玉分为周玉、汉玉和宋玉,并且尤其重视周玉和汉玉,这一方面是由于古人高度的工艺技艺确实到了令近世之人惊奇的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宋玉文饰怪诞,造型奇异,多属礼仪之器,有关“先王典章制度”,所以有敬天法祖传统的中国人自然视发同的古玉为珍宝,甚至祥瑞。
乾隆皇帝鉴赏古玉的御制诗有八百首,其中只有三首是题宋玉的。现代科学时代更为准确的古玉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披在古玉身上的封建神秘外衣已经剥去,但从先秦直至两汉的我国玉雕艺术的光辉成就仍足以使世人赞叹,不愧为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的代表。
至于宋玉,老辈鉴赏家因其远离礼器,全归玩物而不睬;现代又因科学发现的标准器少而难以从大量的传世古旧玉器中区分出来,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忽视宋玉。因为大家知道,我国中世纪(约是唐宋元明时期)的文明更为辉煌灿***如,宋画和宋瓷(官窑为主)以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被举世公认为我国及东方美术的代表,人类美术史上的瑰宝。玉器等工艺美术品以绘画为基础,因此必然与其有着同样的时代风格,因此也应该有相应的价值认可。宋画尚流传下几千件,何况是质地坚韧,不怕水浸火焚的玉器,问题是如何在成千上万的古旧玉器中将其鉴别出来。
在这方面,老一辈的鉴定家如傅忠谟先生、傅大卣先生、张永昌先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他们主要依据绘画及其他雕刻工艺,将历代古玉从形制文饰到玉质刀工,进行了大量严谨细致的分类排比研究,找出了唐宋元明玉器的特点。
杨伯达先生又依所文献对宋玉的朝代背景进行了阐述,特别是考证出春水、秋山等大量北方游牧民族的玉器。加上虽然有限但很重要的唐辽金窖藏和墓葬的发现,使中古时期玉器的面貌日益清晰。从先秦到两汉的玉器与唐以后的基本上比较容易区分,因为晋唐以后的我国社会虽然仍是封建社会,但与两汉时期相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到意识形态领域,因此美术品呈现迥异的风格。
总的来说,形式上由变形的图案转为写实的形象;内容由神怪及狩猎宴乐为主题材变为以山水花鸟的自然风景及世俗生活为主;社会的主导思想由追求功业荣华变为追求清幽安逸。
玉雕艺术品的风格自然也发生这样的变化,连乾隆皇帝也曾认识到“刻玉为图斯鼻祖”。当然这种变化是渐变,始地晋唐,定型于五代两宋,延续至明清。另外汉玉中仍大量存在所谓礼器形制,而后代的玉器则几乎都是陈设和饰物了。
加之先秦两汉考古取得了很大成就,标准器多,因此将唐以后的玉器与之区分开来比较容易。接下就是分出唐、宋、元甚至辽金等时代和地域的玉器以及对其进一步认识,比如这些玉器具体的用处等问题了。
尽管如前所述,老先生们已经打下了基础,但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仍然遇到许多难题:许多形制和文饰跨越几代变化不大,比如龙的形态,汉晋轻矫灵动之姿与明清苍老臃肿之态,非常明显;而晚唐五代到宋元的龙,都正值健壮英武之中年,形态变化不大。其他如肿骨之鹿、衔花之鸟、鼠头之螭、穿芦之雁、多岐之流云、带托之茶盏等等,许多是从唐至宋或从宋至元都有的。
另处,许多单面浮雕或透雕、背面有孔或无孔的玉饰,究竟是在带子上还是在帽子上?宋玉炉顶是不是元人帽顶?诸如此类,一时还难以明断。这些问题暂弄不清没关系,我们不妨仍停留在乾隆时期的水平,认识为笼统的宋玉。因为本来大的时代风格相同,比较绘画虽然已经研究得很细了,但两宋与元甚至明初院体的画,有时区分起来还需费些功夫。作为手工艺的玉雕,更是这样,风格传承,变化缓慢。
我们又对比唐宋元的玉器,发现连玉质和刀工都相似。而明朝中晚期以后制作的玉器则不同了,从材质用料、设计构想到工艺水平都远不如前,因此,其历史与艺术价值相差很大,所以说重要的是要将宋玉从数量巨大的明以后制作的玉器中鉴别出来。
明嘉靖万历以后,随着手工业匠人的身份自由,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过去许多专为帝王贵族生产的工艺品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难免出现粗制烂造的情况。一是数量多,传世玉器中大部分是明中晚期以后制造的;二是水平底。首先说用料,唐宋之玉俱是上等和田玉,玉质极细密温润;此后的玉器除了乾隆宫廷水准的之外,民间很多玉质不好。关键是设计和工艺水平不行。
宋玉如同宋画,是写生作品,因此构图疏朗,形象生动,加之技法高超,刀工繁简得当,因而既简练又传神。比如叶芯只挖一刀则叶态舒卷;锯齿状几下则鸟翅飞张;小坑作眼动物就活灵活现,只用四刀人物就秀目通鼻„„看那威严的力士、可爱的飞天、双鹤起舞、丹枫呦鹿、鱼跃水、龙探珠、仙女下凡、饺龙出岫、凌霄双放、柞石双兔„„一件件如同打开了宋人纨扇册,美不胜收。而后来的则大不如前,题材设计虽然变化不大,但明显程式化,山水先是吴门派,后呈四王面目;花鸟题材也都变成了吉祥图案;人物也都面目丑陋。工艺上,要么粗糙笨拙,连定陵皇帝墓里出土的玉器也是如此,要么十分繁琐,虽精雕细镂,却如同虫蛀鼠咬。当然也不能一概否定,其中也不乏精品和能工巧匠,要么陆子冈凭什么闻名?况且后来乾隆皇帝力图振兴玉雕工艺,他凭借其帝王的实力,招名匠,用好料,不计工本,精益求精,制造了大量玉雕巨制,但从艺术水平上来比较,终究不及汉玉和宋玉,连乾隆皇帝自己也感叹:“后人端是让前人”。
宋代玉器上的许多装饰纹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有一些纹饰特征还影响到元、明以至清代,因此了解这些纹饰及其使用,对研究、识别宋代玉器是非常必要的。
老玉器和现代玉器的“雕刻工艺刀法”的区别老工新工的不同,源于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这些工具的转速、效能、精确程度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迹。判断老工新工就是从这里入手。老工的工序(指铁铊工)大致如下:捣石、研浆(或采集自然砂)、开玉、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人力和铁铊,转动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与设备同时磨损。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几何误差大,在平行度、基准面、图形对称等方面会有出入。但老工介质细,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轻,周期长,玉件不起热。老工细心制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状匀称,线条流畅,掏膛宽阔,压地柔平,抛光明亮,这样的老工是精(细)工。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轮开料,粗磨具砣脱坯后,用无级变速电机,带动一根软轴,软轴卡头上可以更换不同的、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砂轮砣头,最高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万转。由于金刚砂砣转速高,磨削快,制作时间大大减少,工效显著提高。也正因为这样,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迹,如:转速高出现干磨现象,玉表就会起热起毛,在钻眼、开窗时因磨削量大,选用的砂轮粒度粗、磨削快,钻孔或窗口侧壁上,会见到起热后拉毛的现象,玉表呈现一些环绕钻孔或窗口的沟痕,平行毛刺,有时会看到黄焦颜色。老工新工的不同之处,利用放大镜只要细心观察,总能见到不同的加工痕迹,下面就其典型特征作如下对比:
线条:老工速度慢,线条比较流畅,在线条的两侧沟边没有崩口(特别是十字交叉、网纹、也完好平整)老工沟底呈现磨砂状,无明显长条形磨痕。这是因铁铊与解玉砂接触时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铊轮带走,只能留下短暂的磨痕,不可能划出长长的道道。做工不细的老工,有时可以见到铊轮走速不均,压力不匀,而出现的沟底坑洼,沟线有宽有窄等现象,也有重复下铊之重线等,这样的老工是粗工。新工的线条是用砂轮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线条的边沿往往出现玉石的崩口,使线条出现锯齿形边沿。新工线条的沟底还会有长条状磨痕,这是因为砂轮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匀,总有个别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转动下就会在沟底划出长条形道道。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选用砂轮砣的砂粒很细,加工走线时用力小走速成慢,沟边也很完整,沟底没有道道而且光滑。此时,只要看看沟底有否磨砂情形,就能识别是老是新。
钻孔:老工钻孔靠解玉砂,孔壁磨砂状,如果砂粒粗会有沟痕,但沟痕不大规律,有时解玉砂排泄不畅会使孔径粗细不匀。新工金刚砂磨具,高速磨削,孔壁有沟痕成螺旋状,孔径规矩笔直。
开窗:老工开窗是在钻孔中穿过钢丝线锯,再配合解玉砂浆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拉一圈,掏出芯子窗口便形成。它的特点是在窗口的内壁上有线锯的拉痕,此拉痕必定垂直窗口而且边口锐利。新工也是先钻眼,而后沿钻眼处用高速磨具将窗口内的玉料磨去,直到取出芯子或全部磨掉。这样新工在窗口内壁上留下的磨痕,必定是平行于窗口,与老工的磨痕成90度夹角,窗口的边口不锐利。
成洞:老工制作两面不透的洞时,是用解玉砂和顶铊慢慢磨(压)出来的。由于切削量大,往往选用的砂浆砂粒粗,于是在洞的内壁上,会留下粗粗的磨砂现象。新工也是用顶砣,只不过这个顶砣可以直接磨玉,于是会在洞壁上留下螺旋状磨痕。
掏膛:老工在制作鼻烟壶之类口小膛大的工件时,使用湾铊加解玉砂掏膛。弯铊是一根钢丝,下端成弯曲状,旋转时会形成一个内膛形,带动解玉砂磨削内膛使之成形。掏碗膛、环膛也是这个原理。因此在工作的内膛会留下漂亮的环形磨砂状痕迹。新工钻速高,磨削快,工时紧,往往用钻头直接向瓶膛内各个方向冲钻,而后再磨平。做出来的内膛成锥形,膛壁上部厚下部薄,很不舒服。
压地:老工精雕细琢,地子用解玉砂细心压平,不惜工时,但终因手工操作,地子只能压得柔和平整,总体来看还有误差,有深浅或轻微波浪感;新工制作效率高,工时紧,粗工地子不平,特别是边边角角处理潦草;而细工用机器与工具操作,地子特别平整无误差。
抛光:老工抛光均匀,柔光柔润可爱,玻璃在地下埋藏千年出土仍然明亮反光,很少能见到磨痕。老工未抛光处和抛光处的反差小,这是因为解玉砂比金刚砂软,而且混有其他杂质,加工后留下的糙面比较光滑,虽未抛光但与抛光面相比反差不大。新工抛光急成,特别是粗工,工件上的弯曲弧度时有过渡不匀,边边角角留有死角,有的地方能见到抛光磨痕或加工磨痕,未抛光处与抛光处的反差大。在高速强力抛光下,有过度磨光(损)现象。
圆雕:在雕刻弧面圆面时,老工细腻无过度磨损,而新工磨削快掌握不好,圆弧不圆滑,会有棱起的现象。
粗沟:开挖粗沟时往往用铊扩切,老工下铊细腻。新工加工快速,有过渡不均等粗糙现象,边坡有磨痕。以上9点不是每件玉器都会全有,有些特征表现也会不够典型。但综合观察,这项不清那项清,是老工还是新工也就可能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