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豌豆宛宛
立夏时节,正是豌豆上市的时候。剥开碧绿的豆荚,一颗颗光滑圆润、翠绿发亮的豌豆整齐地“排排坐”,用手指轻轻一捋,豆子们就争先恐后地跌落到盆中,发出嘭咚、啪咚的响声。
立夏饭
在南方很多地区,立夏日的午饭要吃带有豌豆的立夏饭。立夏饭最初叫“五色饭”,由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等五种颜色的豆类和大米煮成,后来改为掺杂豌豆的糯米饭。
和立夏饭搭配的,还有成双的煮鸡蛋、成对的全笋和一盘带壳的豌豆。旧时的人们对生活有着朴素的想象与期望,蛋形如心,食蛋可以使心气充足;成对全笋象征人的双腿,寓意双腿如竹笋般强健;带壳豌豆形似眼睛,希望双眼像豌豆般清亮。
豌豆是立夏饭中的主角,立夏时节正是豌豆上市的时候。剥开碧绿的豆荚,一颗颗光滑圆润、翠绿发亮的豌豆整齐地“排排坐”,用手指轻轻一捋,豆子们就争先恐后地跌落到盆中,发出嘭咚、啪咚的响声,做熟后的豌豆清爽中带着丝丝甜意。豌豆不仅外表惹人爱,而且嫩叶、嫩梢、嫩豆荚都可食用。其中,末端的嫩叶和嫩梢被称作“豌豆苗”或“豌豆尖”,可清炒,也可用作火锅的配菜。
豌豆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和中亚等地,有一种说法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豌豆的种子,豌豆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栽培。在历史上,豌豆拥有众多不同的名字。我国古代称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为“胡”,而豌豆由西域引进,所以它最开始叫“胡豆”;因为它的颜色碧绿,又被称为“青豆”和“青小豆”;又因它生长过程耐寒不耐热,故得名“寒豆”和“雪豆”。豌豆是一种攀缘植物,李时珍形容它:“其苗柔弱宛宛,故得宛名。”“宛”字加上豆字旁,便是“豌”了。
豌豆糕
夏季炎热,连胃口似乎都被“晒蔫”了,吃不下饭,还常常感到困乏,这种现象即为“苦夏”或“疰夏”。可是,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清凉爽口的食物来开开胃,增加食欲。专门记载民国时期南京民俗的《金陵岁时记》里说:“立夏,使小儿骑坐门槛,啖豌豆糕,谓之不疰夏。”立夏这天,小孩子骑坐在门槛上吃豌豆糕,整个夏天就可以避免疰夏。这也许表达了人们要把厌食之感挡在门外的愿望。
豌豆糕的制作并不复杂,通常先将豌豆捣碎、去皮,然后煮烂变成糊糊状,加入砂糖小火慢炒。民间传统做法要在里面放上红枣肉、柿饼等,之后放凉凝结,最后用刀切成小块,吃起来口感细腻,温润甜滑。
豌豆糕传入京城后改名叫豌豆黄。“从来食物属燕京,豌豆黄儿久著名。红枣都嵌金屑里,十文一块买黄琼。”这首出自《故都食物百咏》里的诗,表明了豌豆黄在燕京传统小吃中占有的重要席位。豌豆黄本是民间小食,相传在慈禧时,被皇宫御膳房改良,之后便“黄袍加身”,成为宫廷宴席上的名点。从此,豌豆黄便有了“粗细”之分。粗豌豆黄就是原先的民间做法,皇宫里的细豌豆黄,则要选取上好原料,工序精细讲究,容不得半点杂质,凝结成块时不能有丝毫裂纹。细豌豆黄在配方中去掉了红枣等配料,回归它本身的豆香味,味道更加纯正了。
御厨们对豌豆黄全新的诠释与演绎,使它在小吃界赢得名副其实的地位,甚至成为国宴上的常客。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定豌豆黄为宴席上的第一道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