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节文)
上边这句话出自《首楞严三昧经》。大略来说,首楞严的意思是健步如飞,三昧的意思是禅定,所以,首楞严三昧也被译作健行定、健相定等等,这是一种大乘禅定的法门。
禅定是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佛教概念,其实禅定之法渊源很早,早在佛教出现之前就已经在印度各个教派之中普遍流行了。1920年代印度考古发现了哈巴拉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四千年前的大城遗址,其中的一些粘土印章上有着人形莲花坐像,正是瑜伽打坐的姿势。而婆罗门《吠陀》相关典籍里提到修炼瑜伽的八个步骤,其中之一就是禅那,简称为禅。
禅定讲究打坐冥想,婆罗门经典《奥义书》里专门有一部《禅定点奥义书》,教人怎么打坐调息,“双手紧握拳,安坐莲花式,下颔按压胸,静虑心思息”,佛陀当年求法的时候就曾经学过禅定,后来便把禅定吸收进了自家的修行体系。
在本文第二篇讲到的六波罗蜜里,禅定是其中的第五项,再向前一步就是智慧。传统佛教有戒、定、慧三学之说,是说修行的步骤是因戒生定(从持戒入手,进入禅定修行),因定生慧(从禅定当中获得般若智慧),最后可以以智慧斩断烦恼,证得涅槃境界。
北凉昙无谶所译的《涅槃经》有着另外一种流行的解释:“首楞者,名一切毕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以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涅槃经》主讲佛性论,把首楞严也和佛性联系起来了。
《首楞严义疏注经》采纳了《涅槃经》把“首楞”与“严”分别解释的说法,但在义理上作了全新的发挥:
首楞严者,梵语也。《涅槃》云:首楞者名一切事竟,严者名坚,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也。得此三昧,观法如幻,于法自在,能破最后微细无明,能获二种殊胜之力,现身说法,无碍自在。
大意是说,修成首楞严三昧,便能识破客观世界的空幻不实,能够破除修行过程中最后一点点细微的无明(愚痴),彻底摆脱轮回之苦,得大自在。
在《首楞严三昧经》中,佛陀对坚意菩萨说法道:
坚意菩萨,得首楞严三昧,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中,令诸山河日月星宿现皆如故,而不迫迮示诸众生。坚意,首楞严三昧不可思议势力如是。
首楞严三昧具有这般不可思议的力量,是一切三昧之三昧,我等凡夫自当勤加修持,勇猛精进才是。那么,如何修持才是?——修持方法虽然并不简单,却也并不都是那么神秘。我们只看弘一大师摘录的这一句:“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意思是,迦叶对佛说:“我等从今以后应当对待一切众生就像世尊一样,如果对众生起了轻慢之心,对自己的修行是会有害处的。”佛说:“你说得很对。”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世尊。世尊的意思是“为世人所尊”,这是佛陀的一个尊号。佛陀一共有十大尊号,像我们熟悉的“如来”和“佛”就是其中之二,另外还有八个大家不太熟悉的: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这些名号各有各的意思,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佛祖的礼赞。
迦叶和佛陀的这段对话,弘一大师作了删节,原文如下:
尔时长老摩诃伽叶前白佛言:从今以后我等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所以者何?我等无有如是智慧,何等众生有菩萨根,何等众生无菩萨根。世尊,我等不知如是事故,或于众生生轻慢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善哉。伽叶,快说此言。以是事故,我经中说:人则不应妄称量众生。所以者何?若妄称量于他众生,则为自伤。唯有如来应量众生及与等者。以是因缘,若诸声闻及余菩萨,于诸众生应生佛想。
迦叶长老对佛陀说:“我等从今以后应当对待一切众生就像世尊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来判断哪些众生是有菩萨根器的,哪些众生是没有菩萨根器的。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来对众生作出这种判断。如果对众生起了轻慢之心,对自己的修行是会有害处的。”
佛说:“说得好呀,迦叶。我曾说过,只有如来才可以称量众生,他人不可以妄自称量众生,如果有谁这样作了,那会对他自己有害。所以,各位菩萨,你们对待众生应该像对待佛陀一样。”
诸位,首楞严三昧境界虽好,但要达致这一境界,靠的绝不仅仅是禅定功夫。我们日常生活里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修行。我们凡夫俗子总喜欢妄议他人,轻下论断,等而下之者总喜欢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小肚鸡肠而好为人师,贬低别人以抬高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俗话说“说人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种是非之人又如何修得禅定,更如何得窥首楞严三昧之境界?佛法所谓“相随心转”,心地清净的人看别人看到的也是清净,心地污浊的人看别人只多见污浊,当你以恶言恶语揣测别人之用心的时候,暴露的往往是你自己心底的阴暗。慧能大师在《坛经》中说给我们这样一个偈子: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有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节录)
此偈甚佳,愿与大家一同持诵。
我们修行之人,但观己过,不论人非。与其在阴暗的角落里咬牙切齿,何如在明媚的阳光下欢天喜地。况且人人皆有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思内省,这是世俗智慧都能明了的道理,又何况我等修行之人?只有佛祖才能够称量众生,连菩萨都没有这种智慧,又何况我们凡夫俗子?
待人以敬,即是待人以佛,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像佛一样来看待,尊敬他们,学习他们身上的长处,首楞严三昧可以“以三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中”,又何尝不能使我们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所长于我们的心中?
说来容易做来难,此事毕竟与我们凡人的天性相违,但唯其艰难,才需精进。
待人以佛,不止《首楞严三昧经》这样讲,大乘诸多经典也这样讲。《大宝积经》讲到菩萨之成就,其中便有“恭敬大众但生世尊想”,至于细处的教诲,可见弥勒菩萨与佛陀的一段问答: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几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何等为四?所谓于诸众生不求其过,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于诸亲友及施主家不生执着,永断一切粗犷之言。弥勒,是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弥勒菩萨这里关心的所谓末世就是末法之世,这个时代将会佛法凋零、物欲横流。弥勒菩萨问佛陀道:“今后的末法之世,菩萨要成就几种法门才可以断却烦恼,获得解脱?”佛陀回答说:“共有四种法门:第一,不可去看别人的过失;第二,不可举露菩萨的过失;第三,对一众亲友与施主不生执着;第四,彻底戒除粗鲁的言语。”
佛陀说完这些之后,还留下了一个简短的偈子:
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
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在我们很多人看来,这也叫佛法修行吗,何况还是在末法之世,就这么简单?是的,就是这么简单,但又有几个人做到了呢?
要牢记,要做到,这就是佛家所谓的陀罗尼。我们应当待以佛,这就是我们的陀罗尼;对讲说佛法之人也要待之以佛,这就是《大宝积经》佛陀对弥勒菩萨所说的四种法门之二——即便发觉他们说法有误,也应当以善念待之,以敬意待之,待之如佛陀,而不可举露他的过失。《大方等大集经》谈到菩萨有所谓三十二陀罗尼行,其中之一就是“修于说法人所生世尊想不求其短”,要把说法之人当作世尊,这是要时时牢记,勤加修持的。
心中无恶念,世界大光明。愿与诸君共勉!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