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帮助失忆老太找回家线索
2010年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如期召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整个上海成为世人之焦点。世博会主会场,历时数月每天都人流如潮。
2010年,一位江西籍的老年妇女,被救助以后不到三个月,终于与家人联系上了。
事情还要从这一年的春天说起。
天色将黑,徐汇区“顺心饭店”外,卖白斩鸡的赵阿姨发现,一位老太还在街沿旁走走停停。老太头发梳理得清清楚楚,衣着也还算整洁,但是脸上却是挡不住的困乏和疲惫。她时不时四处张望,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期盼着什么,抑或是在等什么。人们看见她手里拿着一个已经咬了几口的大饼。老人已经不是第一天出现在这里了。赵阿姨出去说:“阿婆,进去坐一会吧?”只见老太婆摇摇头。赵阿姨回到饭店:“她说的话,我听不懂”。
此事很快被当地有关部门获知。老人及时得到救助。接收这位流浪老年妇女的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简称二站)例行甄别询问。
听这位老太太的口音不像上海本地人。语言沟通有一定障碍,不过,她能认字,看来有文化。这倒让工作人员轻松了许多。可是,他们也发现,老太太的记忆出了问题,刚刚放下的心随即又悬了起来。就在工作人员一筹莫展时,她忽然告诉工作人员,她叫“吴莉莉”,老家在江西鹰潭。
见到老人留下的这些线索,二站的工作者颇感欣慰,以为凭此快速查到老人的家庭地址应该不成问题。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经过与公安部门联系核查,却怎么也没有查到符合“江西鹰潭、吴莉莉、80周岁”这个人的信息。
工作人员愁眉不展:“这下好,原以为可以马上帮这位老人查出老家的地址,现在却变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可老人却不急不躁地说:“不要着急,我有家,我想去我女儿家的,没想到遇见你们了,都像我女儿一样好。不急,慢慢查,一定会有好消息。”
老太太的态度让工作人员缓了过来。“对,老太太,好消息一定会有的。这几天,您在这里,有什么需要,就和我们讲。另外,您也慢慢想一想,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线索?”工作人员雯雯已经明显感觉老人记忆有问题。
怎么办?是继续甄别搜索线索?还是就此作罢,顺其自然?老人失忆,甄别结果也难以预料。但是就此作罢,就会使她错过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当他们汇报时,我的意见非常明确——继续寻找线索,绝不轻易放弃。“无论困难有多大,甄别寻亲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工作内容。”
方向已经确定,下一步就是从零星的线索中着手。既然老人提到江西省鹰潭,就可以在江西的范围内观察搜索,既然老人还提到过“吴莉莉”,那我们就可以尝试围绕名字展开甄别筛选。
昼夜轮回,不久就到了夏天。流浪受助的老人经常会在晚饭后,想起来问一句:“我女儿呢?给她说,我想念她。你们有消息了吗?”
那天,所有流浪受助人员都到操场上活动,老人也跟着下楼来了。她看见一名年轻的工作人员,自言自语:“长得和我外孙很像啊!”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一旁的雯雯听到此话后,就问老人:“您有几个外孙啊?”
“一个,大学生。”老人一说到外孙,声音也响了许多。“在南昌大学读书。”
“在那么好的大学里上学啊?”雯雯见甄别工作又有了眉目也很高兴,“他叫什么名字?”
“叫磊磊,人长得好得很呢!”老人说。
“他的学名叫什么?”雯雯继续问。
“那个记不起来了,就叫磊磊吧。”说到这里,老人竟也对自己的记忆不自信了。
雯雯见势停止追问,但,一个新名字让工作人员心头敞亮了起来——“磊磊”。
甄别往往就是这样,不能急。或许过几天老人还会想起有其他名字。雯雯向科里领导做了报告,并谈了她自己的想法,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好的,我们会把今天的情况记在当班日记上,看看下一班是否会有新的线索。”
一天下午,工作人员又和老人闲聊,发现“吴莉莉”可能是“磊磊”的妈妈。
“那是他妈妈,莉莉是他妈妈。”老人说着笑了。
雯雯忽然灵机一动,上次核实“吴莉莉”没有这样一个人,会不会没有八十多岁的,但是会有其他年龄的‘吴莉莉’呢?雯雯就把想法告诉了小伙伴何暖暖。暖暖一听感觉很有道理:“明天可以再打个电话问问。”
真是想啥来啥。江西鹰潭有关方面回电:“有一个吴莉莉,今年52岁。前几天曾报案,其母亲日前走失。”
雯雯反应极快地问道:“她说,她母亲叫什么名字了吗?”
对方回答:“叫谢巧英,今年八十一岁。”
雯雯听到此处,就迫不及待找老人再度问话:“老太太,您叫谢巧英吧?”没想到老人的反应只是像往常一样,寒暄一句:“你来了?”
“老太太,您是不是叫谢巧英?”
“我不要喝水,谢谢你!”
雯雯见状心想,老太太不但记忆有问题,这听力看来也是有问题啊。暖暖看出了雯雯的心情,劝说道:“雯雯,别急,我们再想想办法。”
不久,管理科负责人小刘告诉了雯雯一个好消息:“我们又和江西鹰潭方面联系了。对方说了一条线索,磊磊!”
雯雯一听,一拍桌子,“对呀,还有磊磊呢?我怎么给忘记了。”
“吴莉莉有一个儿子现在在南昌大学读书,叫秦磊。”小刘说。
“那会不会就是磊磊?”雯雯急着刨根问底。
“派出所的同志说,他们不知道,他家里人平时怎么称呼秦磊的。不过,对方听说我们是救助站的,就留了一个吴莉莉的联系方式。”
快到下班时间,但是暖暖和雯雯却依然兴致很高,商量着老人寻亲甄别的事。她们一致认为,就现在,秦磊、南昌大学、吴莉莉等几个线索都集中在一起了,这位老人是谢巧英的可能性非常大。凑巧的是,此时,电话铃响了。
“喂?你们是救助站吗?”电话那边传来一位男人的声音。当他得到肯定之后又问:“你们真的是救助站吗?”
接电话的是暖暖:“我们这里是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请问你有什么事情?”
“哦,不好意思,我是江西鹰潭市的。”
“你有什么事,是想找哪个人吗?你说,我看看能不能帮你去叫?”
“你们这里是不是有一位江西老太太?”
“我们这里人多了,是流浪受助人员吗?”暖暖问。
“算是吧。”
“什么叫算是,我们这里是救助站,除了工作人员,都是受助人员。”
“哦,不好意思啊,我姓秦,就想问一下情况。前几天你们那里有人打电话,说有一位江西鹰潭的老太太在你们那里,所以,今天我就打电话问你们一下。”
暖暖明白了一半,立刻去叫雯雯。
“你说的老人叫什么名字?怎么称呼你?”雯雯接过话筒的同时,示意暖暖把江西鹰潭的老人接来。
“她叫谢巧英,是我岳母。”对方停了停说:“我叫秦斯文。”
“秦斯文先生,你岳母离家多久了?”尽管心头抑制不住兴奋,但雯雯仍然保持谨慎。
“两个多月了,你能不能让我岳母接一下电话?我想直接和老人家说几句话。”秦斯文也慎重地提出了要求。这时,江西鹰潭的老人在暖暖的陪同下来到管理科办公室。
雯雯扶着老人坐下问:“老太太,您认识谢巧英吗?”
暖暖一听就提醒雯雯:“你上次不是问过她了吗?”
雯雯回答:“上次她并没有说认识还是不认识呀。”
“你们怎么知道谢巧英的?那是我的名字。”老人突然接口到。
“你看看,老人说她就叫谢巧英!”雯雯由于兴奋,声量都大了。
谢巧英接过雯雯递过来的话筒问:“你找谁?是莉莉吗?你怎么是个男人声音?啊?哦,是斯文呢?”
周围的人听到这里,悬着的心落地了。接着,雯雯又与电话里的秦斯文沟通了有关事项。原来,谢巧英的家人报案之后,一直没有相关消息。但是,自当地派出所告诉他们,上海方面有电话打来核实情况,并说与吴莉莉所报案情况接近后,他们非常高兴,想马上去派出所询问了解并与上海联系。但比较冷静的秦斯文提醒说:“现在网上有收费的寻亲网站,假借寻亲,实则就只图收钱,那些网站也是用道听途说的消息向家属伸手。最后家人交了钱,就没了下文。再说,妈妈去年也发生过一次走失的情况。要不,我再去问问,如果人真的在救助站,我们也不用担心。”
而现在,谢巧英的情况清楚无疑了。“谢谢,谢谢您,老师,明天我们就来接我岳母。这次我岳母自己出门,想去她大女儿家看看,结果弄错路线了,走反掉了。”
放下电话,雯雯和暖暖长长舒了一口气,如释重负又很高兴,搀扶着谢巧英老人回到了活动室。
一天后的中午,工作人员人见到了戴着金丝边眼镜的秦斯文,才知道他是老人家里唯一认可的文化人。这次老人出来以后已经在广州至上海的火车上来回两趟了,没想到去大女儿家仅需要三个小时的路程老人却走了几天。
“这次如果没有你们救助站帮忙,她还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了呢。”秦斯文和吴莉莉对能顺利找到老人很是欣慰:“这下可好了,之前,因为我妈妈的走失,我姐姐和我们都闹矛盾了。现在可好了,一切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