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如梦初醒
定都洛阳(神都),以长安作为陪都。
同月,上尊号曰圣神皇帝,“以皇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丙戌,又在神都立武氏七庙。
武则天称帝后没多久,便封武三思为梁王,迁司空、同平章事,成为宰相。
神龙元年(公元七零五年),武则天病重。正月,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发动神龙政变,突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玄武门,在迎仙宫诛杀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
这一天,相王李旦(武则天和李治第四子)也率南衙禁兵加强警备,配合行动。
此时的武则天已经无力再去管朝政之事,无奈她先下令太子监国,打算次日传位。隔了一天,李显复位称帝。
不久后,八十二岁高龄的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她传奇的一生结束了,武周时期也画上了句号。
李显复位后,武周改回唐,他虽然继续重用武三思等皇族,但是为了缓和朝臣的反武情绪,他便下诏降诸武封爵。
武懿宗就这么点儿背,他可没有武三思那么好的命,很快他就被降为耿国公,后累转为怀州刺史,死于怀州。
景龙元年(公元七零七年),武三思谋废太子李重俊,酿成景龙政变,死于乱军之中,追赠太尉,谥号为宣。唐睿宗李旦复位后,废除谥号,开棺戮尸,毁掉坟墓。
开元二年(公元七一四年)的某一天,细柳之下,贺兰敏之弹着琴,那琴声哀婉且悲凉,曲終而弦断,断了的那根弦他再没接上,也再没有弹过琴。
他每天清心寡欲,只吃些粗茶淡饭,白天种地除草,养鸡养鸭,这样可以让他不那么心痛,夜里想起永安,他又开始无尽的思念。
开元十二年(公元七二四年),永安生辰的那天,已经八十二岁高龄的贺兰敏之身着黑红相间的衣服,带上红色的抹额,就像当初他与永安初见时的样子。
六十年前的朱雀大街上,热闹非凡,那是他与永安的第一次相遇。
又是在细柳之下,贺兰敏之抱着那张相思引,他好像看到了永安,如今他已经是青丝成白雪,永安却还是年轻时的样子,他呼唤着:“永安,我的永安。”
夜里,微风吹拂,贺兰敏之就这样带着对永安的思念而去……
天亮了,梦醒了,枕头湿了,顾笙慢慢地睁开眼睛,她看到这里熟悉摆设,是自己的房间,她回来了。
顾笙起身洗漱,吃过早饭后,开始查阅了资料,她翻阅了很多关于初唐时期的书籍,为了再一次确认贺兰敏之的结局。但是史书上的寥寥几笔便写尽了他的一生。
顾笙又上网查所有关于贺兰敏之的词条,这其中也包括野史。
关于贺兰敏之的结局,历史只记载到咸亨二年(公元六七一年)。
贺兰敏之在流放雷州的路上被绞死,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证明他当时没有死而是改名换姓地活了下来,看到这里,顾笙已经泪目。
贺兰敏之的死,有两种说法。因为在荣国夫人丧期时,太平公主到荣国府,贺兰敏之不守礼制,将太平公主奸污。
一是武则天不能容忍贺兰敏之对自己的母亲如此大逆不道,更不能容忍他奸污自己最爱的小女儿,因此武则天派人在流放的途中暗中将贺兰敏之除掉了。
二是正在流放途中,太平公主亲自带人追杀了贺兰敏之。
顾笙已经是泪流满面,她自言自语道:“历史上的敏之不是这样的,他若真的如此风流成性,我离开的时候,他就不会痛苦万分了。”
的确,但历史上的贺兰敏之或许真的是这样的,因为他爱上了顾笙,他才专情,这并不能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接着是关于贺兰敏之的妻子的记载,只有杨氏,具体名字不详。
有人说这个杨氏就是武则天和李治曾经选给李弘做太子妃的杨思检的女儿,不料却被贺兰敏之奸污,武则天为了保护杨氏的名节,便请李治下旨赐婚给了贺兰敏之。
也有人说这个杨氏并不是杨思检的女儿,只不过也姓杨罢了。而杨思检的女儿被贺兰敏之奸污后,名节不保,悬梁自尽了。
他一生的污点或许是武则天为了除掉他而给他安的罪名,毕竟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查阅了所有跟贺兰敏之有关的资料里,竟然没有半点关于北冥家族的事情,北冥启和北冥焉父女,更是查无此人。
顾笙又查武则天的妹妹,历史记载的少之又少,名字不详,就叫她武家三妹,她的丈夫也不是北冥启,而是郭孝慎,至于这个郭孝慎是何许人也,有人说他是唐初名将郭孝恪的弟弟。
有野史记载,武家三妹初嫁郭孝慎,后来二人和离,武家三妹再嫁北冥启,婚后育有一女北冥氏,名字不详。
顾笙心想:“所以我穿越到大唐,成了北冥氏。”
顾笙想起北冥启是在去长安的途中,经过洛阳被害的,他并没有上任,所以唐高宗在位期间的官员名单中也不会出现北冥启这个名字。
回到现实中,顾笙感叹道:“这个梦太漫长了,漫长到我以为那一切都是真的。”
真亦假时假亦真,假亦真时真亦假,可谁又能证明顾笙这个梦中所经历的一切不是真的呢?
顾笙出门散心,她看着周围的环境,真的好像很久很久都没有出过门了。她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走着走着,她看到一家古董店,寻思着去看看古董。
古董店叫风雅居,是新开的,这里以前是一家网咖,原来的老板把店铺转让出去了。
顾笙走进了风雅居,店里的装修也是很古风的。
老板过来招呼着:“小姑娘,我这儿的宝贝可多着呢!你喜欢什么呀,是瓷器,玉器还是书画?”
“我对这个了解的不多,就是随便看看。”
话音刚落,顾笙注意到了放在角落的一张古桐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