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歌类绘本的讲读攻略:给宝宝传递爱的语言
当你听到“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的儿歌时,是不是觉得特别熟悉?不管你自己会不会唱歌,当把自己的宝宝抱在怀里哄他睡觉的时候,你都会不自觉地开始哼唱“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其实这些童谣和摇篮曲都是我们小时候听的,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旋律仍然如此清晰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呢?因为这些熟悉的旋律是通过妈妈或者爸爸的声音传递的,妈妈或爸爸温柔的声音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感知,是和父母之间最温暖的情感链接。
这些儿歌伴随着一代代孩子成长,而如今,这些儿歌不仅仅流传于口头,其中很多经典的作品被改编成了绘本的形式,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
充分利用儿歌绘本,让宝宝通过“耳朵”,尽早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父母温柔的歌声、温暖的怀抱,会使孩子通过肌肤的接触和语言的交流感受到亲情。孩子充分体验到这种感情,内心会一点点充实起来,成长为一个内心丰盈、身心健康的人。
(一)儿歌类绘本的特点
儿歌类绘本是以经典的儿歌、童谣为题材创作或改编的绘本。这类绘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字具有很强的“节奏韵律感”,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还承载着许多成年人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从孩子的角度看,有韵律感的儿歌类绘本会深受孩子的喜爱。孕期胎儿最常听到的声音就是妈妈的心跳,而妈妈的心跳就是有节奏的。因此当孩子出生以后,他对节奏韵律感的喜爱是天然的。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因为这些经典的儿歌中饱含童年的美好记忆,所以我们哪怕不用任何技巧,只是按着记忆中的节奏读出来,都会显得格外的温柔和有感染力。而孩子是可以十分敏感地捕捉到其中的愉悦感的,他会觉得幸福、满足。在这样幸福又满足的氛围中,孩子和父母之间最亲密的情感连接悄然建立。
还记得你的宝宝第一次开口喊爸爸或妈妈的情景吗?是不是有种欣喜若狂的感觉?让学说话的孩子尽早开口说话,口齿伶俐,表达顺畅,是很多家长心中的期盼。儿歌、童谣的节奏韵律感和便于模仿和背诵的优点,在启蒙孩子语言、启迪心智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儿歌类绘本的讲读技巧
儿歌类绘本的节奏韵律感主要是通过句子长短一致、句子押韵体现的,读起来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比如这本《一园青菜成了精》,就是根据北方民谣改编的。“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最近几天没人问,他们个个成了精。”这样风趣、幽默、带有节奏感的文字,再配上生动、夸张的各种蔬菜形象插图,几乎让每个看到它的孩子都舍不得放下。
讲好这类绘本的关键技巧就在于专心读字、从一而终、变换节奏。
专心读字
在朗读的时候,要心无旁骛,一气呵成地读下来。不要随意增字或减字,更不要一会读字,一会看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儿歌类绘本中文字的节奏感。当然,我强调专心读字,也不是代表就不用读图了,只是不要在读字的时候穿插读图。可以先把故事完整地读完,当孩子对故事熟悉了之后,再回过头来慢慢地翻看图画,体会图文结合的乐趣。
从一而终
我们在读的时候要保持稳定的节奏和断句方式。同样是“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最近几天没人问,他们个个成了精。”这两句话,相信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觉。比如,你可以读成“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最近/几天/没人问,他们/个个/成了精。”当然,也可以读成“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最近几天/没人问,他们个个/成了精。”
其实这两种读法,没有好坏之分,只要你读着舒服、顺口就好。关键在于,当你选择了一种断句的时候,就用这种方式从头读到尾。也就是说,你拿到任何一本童谣类绘本,先自己读一下,用最舒服的方式或者最熟悉的节奏,流畅地读出来就好了。
变换节奏
这个技巧主要是针对那些较长的,具有故事情节的儿歌类绘本。儿歌故事一般都带有幽默、恶作剧的元素,如果读的时候,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频率,就会显得有些枯燥了,也可能错过故事中的精华和笑点。因此对于较长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在高潮的地方适当改变讲读的语速,将高潮和重点部分突出出来。
还是以《一园青菜成了精》为例。其中有一段高潮是“歪嘴葫芦/放大炮,轰隆隆隆/三声响,打得大蒜裂了瓣,打得黄瓜上下青,打得辣椒满身红,打得茄子一身紫,打得豆腐尿黄水,打得凉粉战兢兢。藕王/一看/抵不过,一头/钻进/烂泥坑。”在这个高潮部分,我就应用了“变换节奏”的技巧。在中间描述歪嘴大炮造成打击效果的部分,我有意加快了语速。这样不仅让整个故事更生动,突如其来的变化也让故事更具趣味性。
变换节奏的其他应用
先把儿歌中的高潮部分找出来,然后特别地设计一下,可以让这一段读起来与其他部分有所差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加快语速、突然停顿以及重音强调。
《一园青菜成了精》中演示的就是加快语速的方式。
突然停顿是指读到高潮前,突然停顿两秒,然后再继续读后面精彩的部分。这样的好处在于,突然的停顿就如同暴风雨前的平静,能特别引起孩子的注意,对于后面的高潮,孩子自然就更留心了。
重音强调则是对关键字词的强调。通过这种音调的变化,让孩子关注到故事的关键点。
(三)儿歌类绘本推荐
儿歌类的绘本还可以给大家推荐的有《中国童谣》《六十六头牛》《老虎外婆》。
《中国童谣》是由我国著名的儿童诗人金波主编的。整套书一共八本,四本是传统童谣,四本是现代民谣。传统童谣中包含了小时候我们耳熟能详的童谣,如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小老鼠》:“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现代童谣则有由著名的当代诗人李光迪创作的《月亮洗澡》:“小小月亮,跳进池塘。洗个澡澡,回到天上,雪白雪白,更加漂亮。”这本书的配图也有着浓郁的中国元素,篇幅短小精悍,尤其适合讲给0~2岁的宝宝听,作为他们最初的语言素材积累。当他们开始能够张口说话的时候,可以顺着韵律接读最后的一个字到两个字,直到最后可以说出整个句子来。例如这首《小老鼠上灯台》,在孩子听熟悉了之后,当你说“小老鼠,上灯”时,宝宝会特别开心地接着说“台”。而随着宝宝对语言的掌握,再过渡到你说“小老鼠”,他接“上灯台”。孩子也就在这样的儿歌接龙中自然而然地开口说话了,同时也慢慢学会了词语和短句。
《六十六头牛》同样改编自传统童谣。只是它读起来的难度会更大。因为它的文字不仅有韵律感,而且还像绕口令。它讲的是一个有点贪心的陆老头盖了六十六间楼,买了六十六桶油,养了六十六头牛,却在一阵大风之下,倒了楼,撒了油,跑了牛的故事。全文读起来风趣幽默,韵律十足,让孩子在哈哈大笑之间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诵读。而要分清楚六十六、楼、油、牛这几个字的读音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但因为这个故事太好玩了,基本不用你强调,孩子都会积极主动地要把这本书学会。如果想让孩子口齿伶俐,这本书你一定不要错过。
《老虎外婆》也是根据中国经典的民间故事改编的,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智斗虎外婆的故事。全文也是韵律十足,情节一波三折。但因为故事较长,更适合读给4~6岁的孩子听。一般在听了这个故事后,小朋友们除了会被小姑娘的机智勇敢所折服,故事中丰富的形容词也会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孩子的口头禅。这本书对丰富孩子的词汇、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十分有效的。
儿歌类绘本特别便于记忆、背诵,因此在讲读时可以不单纯拘泥于绘本。如果你已经和孩子一起背熟了,那么在手中没有书的时候,例如遛弯、乘车时,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背出来,或者你一句我一句进行接龙。这样一定会为单纯的阅读增趣不少。
(四)英文儿歌类绘本推荐
儿歌类绘本是各类语言启蒙的良好素材。如果你想用英文给孩子“磨耳朵”,那么英文儿歌绘本是首选,比如著名的《鹅妈妈童谣》就是不错的选择。建议你先找到原音朗读的音频,自己跟着音频将内容读熟后再和孩子一起读。如果是出于语言学习的目的,给孩子直接听原音音频也是可以的,但要起到亲子互动、陪伴的作用,还是家长亲自朗读效果更好。
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提升,找一些孩子已经熟记的引进版绘本的英文原版给孩子阅读,对于语言启蒙和学习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拟声词类绘本的讲读技巧
就语言特色而言,除了儿歌类绘本,还有一类绘本是特别受孩子喜欢的,那就是含有“拟声词”的绘本。
拟声词是对现实声音的模仿,十分便于孩子理解。拟声词类的绘本在故事中也会因为加入了拟声词,而变得更加活泼生动。孩子听起来会更感兴趣。
讲好拟声词类绘本的技巧就是“重点示范”和“适时让位”。我们以《好饿的小蛇》为例。
《好饿的小蛇》讲述了一只生活在森林里的小蛇,每天醒来时都会觉得饿,就会到森林里去找好吃的。不管找到什么,它都会张开嘴巴,然后“啊呜,咕嘟”地把它吞进肚子里,它的肚子也就变成了相应的形状。如果吞下的是苹果,那么它的肚子就变成苹果的形状;如果吞下的是菠萝,那么它的肚子上连菠萝的纹路都可以看出来。
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一次比一次夸张地“啊呜,咕嘟”的行为,应用的就是“重点示范”的技巧,通过一次比一次夸张的强调,来激发孩子模仿的兴趣。在这样示范几次之后,我会有一个短暂停顿,这就是“适时让位”,把说“啊呜,咕嘟”这样好玩的拟声词的机会让给孩子,让他自己来说。通常接读这样的拟声词是比其他词汇容易的,但如果孩子的语言能力更强,我们可以索性把“啊,真好吃”也让给孩子来说。
具有同样特点的绘本还有和歌山静子的植物成长系列套装。
《咚嘟咕咚》和《向日葵》这两本书都是通过有节奏的“咚、嘟、咕、咚”,将植物从生根、发芽的成长过程完整地演绎出来。看着向日葵、萝卜、土豆等常见的花朵、蔬菜一点点地长大,孩子一定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我们在读的时候自然也要做到“重点示范”,“咚、嘟、咕、咚”要越读声音越大,越读越有力量。同时遵照“重点示范”“适时让位”的步骤,在大声演绎了几次“咚、嘟、咕、咚”之后,记得把这句好玩的台词让给孩子来说。
在亲子阅读过程中,拟声词有很多妙用。拟声词是对现实生活中声音的模拟,因此可以很方便孩子通过声音,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和事物。如果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适当地加入拟声词,会为故事增色不少。比如你在讲与小动物有关的故事的时候,在小狗出场之前,“汪汪”地叫两声,让孩子猜猜谁来了,会让故事更有互动性和趣味性。在有物品或角色碰撞时,加一句“咣当”,也会使故事更有场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