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内容
本书的研究以互文性理论为基底,将语篇分析和语体学相结合,从属性、结构、功能三个维度,联系语用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全面分析语体互文性的本质特点、语言表现和语言功能。只有对各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把握,才能达到合理理解研究对象的目的。
本书的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体互文性现象的语体学界定和研究综述。克里斯蒂娃、费尔克拉夫、詹妮、热奈特、辛斌、韩金龙等都对语篇“互文性”作过分类研究,本书借鉴费尔克拉夫的分类方法将语篇互文性分为“明示互文性”和“互为话语性”。同时从语体学的角度对本书的研究对象——语体互文性进行界定。“语体互文性”是指特定语篇中采用多种语体的语言材料,不同语体在语篇中或轮番出现,或相互交叉,或高度融合难分彼此的状态。此外,将对学界关于语体互文性的研究情况加以概述和评析。
第二,语体和语篇的对接关系。“语体”和“语篇”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两者内涵和外延均不相同。“语体”作为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功能变体,是语言形式对交际语境适应的产物,具有语境的依赖性和语言特征的集合性。“语篇”是言语交际过程中形成的话语成品,其在形式上是一个超句体、意义连贯并承载特定的语篇功能。但同样作为语用平面上的概念,两者存在密切关联:在现实的语言生活中,语体必须借助语篇为其外部载体,语篇和语体是选择和使用的关系,即某个语篇选择使用某种或几种语体。在语篇的生成过程中,语体和语音、词汇、句式一样是可供选择使用的语言资源。
第三,语体互文性的语用属性。从语用平面上讲,语体互文性是一种修辞行为,体现表达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对话性关系。本书将对语体互文性的修辞属性、对话属性以及语篇范畴化问题进行分析。
第四,语体互文性的语用主体。语体互文性的生成过程涉及语用主体、语境和话语实体等多个因素。因此,本书研究将基于整合性的理念,对涉及的所有因素加以综合考量,在其间取得协调统一。就语用主体而言,语体互文性是表达主体能动和理性的选择,同时也是表达主体和接受主体互动的表现。
第五,语体互文性的语境。语体互文性的产生是对语境各要素适应的结果,本书将对语体互文性和语境的关系加以研究。
第六,语体互文性的语言表现和语篇功能。对语体互文性话语实体的研究将采取形式和功能并重的原则:既注重各种语体在语篇中的组合形式和语言表现,也注重语体互文性在语篇中发挥的功用。
二、研究方法
本书是从语体学的视角对语篇互文性现象进行研究,因此主要采用语体学的研究方法。关于语体学的研究方法,许多专家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观察视角和不同的研究层面进行过归纳。从其发展历史来看,语体学的研究方法经历了早期人文性、直觉性研究到现代形式化、科学化的转变。
李熙宗先生在其一系列论著中对语体学研究方法进行过重要的表述,他指出根据研究特点和目的的不同,语体学研究方法会有差异,常用的有系统法,描写法,比较法和定性、定量的方法。系统法,即从整体性和综合性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关联系,对语体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构建结构网络和框架,发现其运动规律和功能特点。描写法,即对某类语体的词汇、句式、语音特点、修辞手法作全面的描写,以揭示其完整的特点体系;以某一语体要素的运用为主线,对这一要素在所用语体中的使用进行描写。比较法,可分为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历时比较用于发现语体及其要素的生灭涨落的情况;共时比较是对不同语体或同一语体内部分支语体的比较,如此可全面把握语体的共性和特性。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定性分析是通过比较、分类,对语体作出质的规定;定量分析是对语体作数量上的分析,找到其内部量的规定。
丁金国先生指出语体风格研究中应贯彻辩证法的原则,具体提出了无形与有形、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
受西方修辞学和语体学的影响,外语学界也形成了一整套语体研究的方法。刘世生、朱瑞青指出文体学的方法论基础是语言科学,语言学理论对文体观有直接的影响,应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分析语言形式的文体作用。李佳列举了文体学研究中几种重要的分析模式:Charles Bally的内容双分模式,Riffaterre的读者反映模式,Ohmann的转换生成模式,Halliday的系统功能模式。其中系统功能文体学由于强调语言的功能和情境语境的作用,因此对话语文体学和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产生直接影响,成为一种有效的文体学分析方法。其具体的操作模式是首先描写语篇中语言使用的模式,其次解释这些模式为什么会出现。张德禄等人认为作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分支,现代文体学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研究方法由依赖直感转向科学化发展。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语言学理论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直觉印象法、描述法、调查法、推理法)、定量研究法(包括统计法和语料库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沿着正确路径向前推进的重要保障。在借鉴上述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式的基础上,本书对语体互文性现象的研究将贯彻二元对立的思想,具体表现为:
描写与阐释并重:即描写法和阐释法结合。语篇和语体都是言语交际中形成的客观现象。我们将选取一定范围的语篇作为语料,使用观察法对语料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对语篇中使用的语体要素进行描写,这些要素包括语音、词汇、短语、句型、句类、篇章结构、某些程式的组成部分等等。在语体要素全面描写的基础上对语篇使用的语体类型进行确定,之后将联系语篇、语体内外部环境对上述现象进行推理、阐释。
演绎和归纳并重:即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以语体学理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就语篇和语体的关系以及语体在语篇中的使用提出相应理论假设。另一方面,从具体语料入手,对语篇中语体交叉使用的规律进行归纳,继而对之前的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有效结合。
静态和动态并重:即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结合。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对语篇中不同语体使用的静态结构进行分析,包括结构单位和结构形式;之后从言语交际的整个过程切入,对研究现象在交际中以及语篇中的功能进行动态分析,实现静态和动态的统一。
三、语料来源
本书的语料来源是以现代汉语为母语的言语社团在言语交际中生成的各类语篇,具体包括新闻报道语篇、评论语篇、广告语篇、谈话语篇、网络语篇以及发刊词语篇、公文语篇等等。因文学类语篇的语体互文性现象,学界已多有涉及,因此本书对此类语篇涉及较少。
四、研究意义
语体互文性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篇现象和语体现象,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民族共同语的各种语体和其他语言材料一样是语篇得以形成的重要资源,将语体互文性现象置于语体学的研究视野之中,可以摆脱语篇分析学单一学科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的视域限制,为语篇的生成和解码提供一个更具解释力的研究框架,对汉语语篇的系统化研究也有所促进。
其次,关注语篇中各种语体的相互交叉与融合,联系特定语篇进行语体研究,可以为现代汉语语体学的科学分类提供依据,并由此健全语体学的理论研究。本书对语体的研究由语体的本体构成扩展到语体的使用机制,研究方法由语言现象的描写研究扩展到功能阐释,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语体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再次,本书是从语篇层面切入,对以语篇为载体的语体使用情况进行研究,这是以自身实践为语篇分析学和语体学两门学科的对接研究积累一定的经验。
最后,对语篇内语体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可以为语篇研究人员和文学理论工作者分析、解释、评述和审视语篇提供重要工具和依据;同时,语体知识是人们写作、阅读语篇的先决条件,本书的研究能充分激活可供语篇建构的语体资源、修辞技巧,对提高社会公众的言语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