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
2017年福建出台了《福建省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2017〕9号),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科技创新政策,更好服务全省经济发展大局,按照福建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总体要求,对福建科技创新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努力助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一、福建企业科技创新总体情况
近年来,福建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引领示范作用明显增强,已成为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支撑力量。2017年全省R&D经费投入达543.09亿元,同比增长19.5%,R&D经费投入强度为1.68%,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一批企业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瑞芯微电子、星网锐捷、鑫图光电、宁德时代新能源、新大陆、科华恒盛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6%以上。
全社会科技创新的共识加强。为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福建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实施科技创新“精准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意识明显增强。2017年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26460件,同比增长10.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8.0件,比上年增加1.8件。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持续拓展,2017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3.28亿元,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位居全国第四。
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实施科技创新鼓励政策,加大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投资企业、小型微利企业、软件与集成电路企业,2015年全省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同比增长24.5%(59.2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同比增长24.4%(31.64亿元);2016年全省185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获得研发投入加计扣除财政奖励7437.3万元。2017年福建省政府出台《福建省企业研发经费分段补助实施办法》,全省统筹13.96亿元,对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给予分段补助、增量奖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至2017年末,已有431家企业获得研发经费预补助1.14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80多亿元。
企业科技投入力度增强。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比重达45.1%,比上年提高1%;新产品开发项目14971项,同比增长26.5%,占全部研发项目的93.9%,提高1.8%;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423.49亿元,同比增长20.4%;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340.78亿元,同比增长12.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1%。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673.64亿元,同比增长4.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2.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1.5%。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强化。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研发机构1665个,比上年新增47个;机构经费支出206.21亿元,增长18.3%。至2017年末,全省共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3家,新增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82家,新增37家。
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加快。福建出台《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制定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资助办法,2013—2016年支持企业为第一牵头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的省科技项目共计1824项,资助省级科技计划经费11.27亿元,占新上项目总经费的77.4%。
二、福建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福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企业科技创新意愿有待加强。有的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对自主知识产权和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2017年全省有38.9%的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同比仅增长0.3%,位居全国第13位。从大类行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45.1%,同比增长1%;建筑业占32.9%,同比增长0.2%;服务业占33.1%,同比增长0.1%。从区域创新差异看,2017年福州市开展企业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达50.7%,漳州市为48.3%、厦门市为40.9%、泉州市为40.5%,其他城市企业创新活动占比均低于30%。
表1.3 全省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情况(%)
科技创新政策综合效果尚不明显。尽管福建已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鼓励政策,但因政策宣传衔接不够,享受面不宽,导致受惠企业数量偏少,科技创新综合效应不明显。2015年福建实际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企业仅占有研发活动企业的60.6%;全省企业研发投入346.51亿元,当年按50%加计抵扣额仅59.23亿元;全省每年近50%的高新技术企业到期未提出重新认定申请,致使企业无法持续享受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
研发创新资金投入仍然不足。从研发投入看,福建2017年R&D经费投入543.1亿元,虽比2016年增长19.5%,增幅比上年提高3.9%,但在全国排名位居第12位,仅占当年全国研发总投入17606.1亿元的3.0847%。目前,全国R&D经费投入超千亿元省(市)共有6个,分别为广东(占13.3%)、江苏(占12.8%)、山东(占10%)、北京(占9%)、浙江(占7.2%)和上海(占6.8%)。从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看,2017年福建R&D投入强度1.68%,比上年提高0.09%,在全国排名位居第14位(与湖南相当),而目前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13%)的省(市)有7个,分别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天津、浙江和山东,福建低于全国平均2.13%的水平,更低于江苏(2.63%)、广东(2.61%)、浙江(2.45%)、山东(2.41%)、安徽(2.09%)的水平,在华东地区仅高于江西省。
表1.4 2017年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企业创新人才支撑力度不足。福建科技人才培育发展体系尚未形成,高层次创新人才少,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缺乏,已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瓶颈。近年来,虽然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因创新文化不足,普遍缺乏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创新人才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面临着“引进难”“留不住”科技创新人才的风险。
三、加快推动福建企业科技创新的若干建议
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之道、发展之机。企业肩负着引领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管理创新等重任,为加快推进福建企业科技创新,必须放宽政府管理的手,举好政策的旗,铺好创新的路。
一是进一步形成集中力量扶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共识。
发挥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必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形成集中力量扶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共识。
形成做精做强主业的共识。企业要瞄准国内外标杆企业,集中有限资源、强化科技创新,在做精做强主业上下功夫,促进产业集约化、规模效益化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做精做强主业的能力。
形成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共识。企业要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善于抓住市场机遇,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提升行业集中度、市场占有率;要善于延伸产业链,注重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延伸,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创造活力、掌握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形成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的共识。集中力量推进技术开发、精深加工和售后服务,发挥企业技术溢出、管理溢出等集聚效应,延伸产业链,加快引进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大项目、好项目和新项目,引领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形成强化品牌带动力的共识。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经营理念,实施品牌经营策略,推动品牌产品系列化,进一步扩大品牌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提高企业品牌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二是进一步明确集中力量扶持企业科技创新的重点。
统筹创新资源,实施科技创新企业分类培育工程,破解创新资源“碎片化”,共同形成集中力量扶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集聚政府创新资源。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突出科技创新的需求导向,用好用足激励政策,使企业科技创新真正得到实惠。发挥科技厅联席会议的作用,建立跨部门会商沟通机制,集中力量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撬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向科技创新,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益,形成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强化创新资源投入。发挥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地位,加快培育科技创新群体,重点支持企业的重大科技项目、重大产品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鼓励企业设立研发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全面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年度研发经费投入分段奖励政策,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的高新技术企业。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功能,引导企业参与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参与技术创新规划与标准制定,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企业技术改造的带动作用,加快落实新增综合效益事后奖补政策,及时奖补竣工投产的技术改造项目,提高技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培育创新市场需求。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引导企业产品创新,按照“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构思一代”的发展理念,提高研发设计水平,实现由“跟进模仿”向“研发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贯彻落实“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行动,促进企业高效精准营销,进一步创新市场需求。以创新链为导向,支持企业实施“数控一代”“智能一代”和“互联网+”等创新工程,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快培育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产业。
三是进一步精准施策,助推产业科技创新。
要围绕福建产业向发展路线图,加强会诊把脉,力求精准施策、提质增效,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精准服务。
主导产业精准服务。突出“强芯补屏”,加快发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产业,推动终端产品应用领域科技创新。实施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促进机械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集聚化发展;完善空间布局,延伸产业链,促进石化产业高值化发展。
传统产业精准服务。根据产品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科技创新趋势,实施产品创新、精品制造、品牌提升战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企业智能改造、产品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向高端拓展,加快发展纺织服装、制鞋、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
新兴产业精准服务。加快发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海洋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企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和制造工艺,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产品竞争力。
四、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动能
围绕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动能,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动力。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申报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创新带动力强的企业,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企业建立研发管理标准体系,设立国内外研发中心,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增强企业产品技术标准的发言权。
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动力。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注重科技创新质量,激励重大科技贡献人员、优秀创新团队和青年人才。引导企业面向市场需求开展重大产品开发、应用和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的有效对接,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明确企业的技术研发主体责任,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以产权为纽带、项目为依托,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健全技术储备制度,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五、进一步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环境
完善科技创新载体,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宣传,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政策环境,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资本集聚,进一步吸引创新人才,促进高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加大创新政策专题培训,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确保企业及时享受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加快建设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利服务、技术改造服务、技术转移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树立企业科技创新典型,在全省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推动创新的良好氛围。
落实鼓励科技创新政策。兑现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加快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以及科技创新产品政府首购、科技成果购买后补助政策,拓宽企业受益面,引导更多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
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借鉴深圳市的做法,遵循科研规律、尊重科技人员创造性,落实“放管服”各项措施,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简政放权,推动“税信贷”“税易贷”,帮助企业获得研发投入纳税信用贷款,增加研发资金投入。按照“边规范边扶持”原则,帮助企业健全账证、加强会计核算、准确归集研发费用,享受政策红利。加强国地税、科技、财政等部门的协同合作,明确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执行口径,增强协同服务效率,提升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依托省部会商、院地合作等机制,围绕集成电路、稀土、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企业引进高水平研发团队,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重点实验室或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项目、人才和技术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企业人才提升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推动校企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加快培养福建产业急需、企业需要的创新人才。瞄准产业关键薄弱环节,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加快引进科技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和创业领军人才,鼓励高端人才携带技术、资金创新创业。健全科技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并给予创新人才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来闽创业、就业。
强化科技金融保障服务。完善投融资体系,支持企业债务融资,开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并购,为科技创新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鼓励上市企业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债等再融资,给予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再融资、并购交易等专项奖励。支持企业盘活存量资产,通过股票质押、约定购回等信用融资工具,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支持企业并购重组,通过“腾笼换鸟”,置出落后产能、置入先进产能等方式,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信贷投放,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企业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设立财务公司,引导保险资金以股权、债权、资管计划等形式,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组建科技金融服务联盟,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