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袁世凯(全二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太平天国

鸦片战争与矛盾的累积

李鸿章上京时,在卢沟桥作诗一首,字里行间透露着自负,这一年是1843年,也是鸦片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

著名的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西方正式形成政治关系的开端,后世也将它视作中国近代的起点。至于这场败仗给当时的汉人知识分子精英们造成了多大的冲击,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能一概妄下断论。这和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和立场有关,也会受到年代的影响。而对将考中进士视作最高目标的青年李鸿章而言,很可能他并未对此给予过多的关心。

即使这一事件未能引起当时年仅21岁的李鸿章过多的关注,从客观上来看,也并不意味着和他的人生毫无关系。不仅如此,他的人生在两种意义上就此被定格:一种是与西方列强的通交被开启;一种是对中国国内造成影响,引起了内乱的爆发和蔓延。首先引发问题的是第二种。

进入19世纪后,中国不仅发生内乱,对外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中国带来繁荣的西方贸易,随着英国产业革命的发展,结构上呈现出变化,这便是鸦片走私。在此之前,中国出口茶叶获取白银,现在大量的白银反而开始外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鸦片需求,经济开始下滑,社会开始走向动荡不安。还远不止这些。由于鸦片是违禁品,要想进口到国内,就需要强大的地下组织,秘密结社的现象也在暗中不断滋长。

这些秘密结社自然顺应了鸦片走私的路径。和普通的商品贸易一样,鸦片也是由广东省运至湖南省,或是经由江西省再通过长江航路运往各地。因此,湖南省的秘密结社发展迅猛,特别是出现了天地会和三合会等,被称作“会党”。

在鸦片战争中失利的清朝,开放了除广州外的另外四个口岸。其中一个格外有实力的是上海,因其毗邻当时中国经济的心脏部位——江南。上海的贸易发展迅速,取代西方贸易的主要口岸广州,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与此同时,茶叶和鸦片等主要贸易商品的运输、交易途径也发生了变化。湖南省作为连接广州和内地的主要枢纽,受到的影响尤其深远。商品的流通量大大减少,局部地区陷入经济萧条,成为导致社会不安的要因。秘密结社的势头也开始蠢蠢欲动,而恰好这时近邻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拜上帝会的起义。

起义与扩张

生于广东省客家的洪秀全,受到基督教经文的启发,创办了主张信奉上帝就能通往“天国”的新宗教——拜上帝教。其教会就是拜上帝会。客家原是从异乡移居过来的,在语言、风俗和习惯上都与本地人不同,难免会有矛盾激化的时候。拜上帝会最先在广东省发展,却迟迟未能扩大,便西进到广西省传教。由于山区一带有很多客家人居住,拜上帝教就获得了大量的信徒。

034-01

洪秀全的肖像 为太平天国倾倒的英国人呤唎将其载入自己的著作,因此可能会美化太平天国的人和事(摘自呤唎《太平天国》)

很快,拜上帝会就打破了纯粹的宗教信仰,开始策划在世间成立自己的“天国”这一政治举动。也就是说,它的性质转变为移民和基督教汇集于一体的反政权武装秘密结社,官府对其加强镇压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他们为了反抗,在桂平县金田村毅然发起了武装起义。洪秀全即位“天王”,北上占领了永安州,1851年成立了以推翻清朝为目标的“太平天国”政权,并巩固了制度。

太平天国长驱直入,来到了湖南省。起初,不过是万人左右的规模而已。然而继续北上,从湖南省进入湖北省抵达长江中游,1853年1月攻陷了中枢之地武昌后,太平天国的规模一举达到了50万人之多。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并不全是由于军事上的成功,他们也经历过惨痛的败仗。他们能得到迅猛壮大,是由于存在着大批潜在的支持势力。这些势力,正是湖南省的社会落后分子和秘密结社。

秘密结社的各社彼此之间在局部地区陷入混战,造成了社会的高度紧张,而太平天国犹如飞燕一般飞进了湖南省。它为现状下无法出人头地获得成功的人们提供了新的翻身的可能性。湖南省的“会党”大部分都因并入了太平天国而销声匿迹。也就是说,太平天国此时已经从一个纯粹的武装教会,演变为一个纠集华中、华南的反政权势力的大型军事集团。

南京沦陷

太平天国攻陷武昌后,并没有就此停歇。他们很快就舍弃武昌,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展开了新一轮进攻,可以说是势如破竹。攻陷武昌后仅仅两个月,1853年3月19日,太平天国又占领了江南地区的中心——南京。南京是两江总督所在地,太平天国以此为大本营,改称天京。

太平军转战湖南省时,未能攻下任何一座大城市,特别是清朝主力军八旗部队的驻防地区。但却在其空隙之间辗转作战,不断自我扩张,抵达长江流域时势力已不可同日而语。到达南京时,据称太平军的人数已经扩大到了200万之多。接下来,太平军又陆续攻陷了周边的枢纽城市镇江、扬州甚至杭州等,占据了江南的主要大城市。当然,其中也包括八旗部队的驻扎营地。

在天京安营扎寨的太平天国,在同一年6月,为了扩大实质性的统治领域,又向湖北、湖南派遣了西征军,沿着长江逆流而上。西征军很快就到达武昌,并将其占领。

事态还远不止如此。早在西征军出发的前一个月,为了推翻清朝,太平天国派出由两万精兵组成的北伐军北上北京。在这里不得不说,决心推翻清朝,从正面与其决一胜负,仅这一点就不同于其他各种叛乱,这才是太平天国真正的用意所在吧!

总而言之,在长江中下游这一经济、文化的心脏地区,赫然出现了一个与清朝势不两立的大国。

颓势

正因为太平天国信奉的拜上帝教起源于基督教,目睹其发展壮大的西方人对它充满了期待。以英国为首,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后虽然与清朝建立了邦交,却由于清朝的态度和举措并未发生改变,而不免大失所望。于是他们尝试与太平天国接触,试图保证和扩大自己的权益。然而,太平天国仍旧保留了一些老的姿态,外国当政者对太平天国感到失望。在对外国的态度上,太平天国和清朝并无二致,仍然自尊自大。英国等国家则保持了“中立”的立场,继续观望局势的发展。

就这样,太平天国虽然成立了新的组织,制定了新的政策和制度,然而它的实际情况和行动,很多都要用以往的旧制来解释。例如,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文书,虽然它标榜了土地的平等分配和赋税的公平化,却和古代的均田思想存在很多共通之处,也未能得到具体实施。一件事情尚且如此,遑论太平天国提出的各种革命思想和目标:要想看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还是为时过早了吧!

直面现有的秩序并公然敌对、勇于挑战,这是毋庸置疑的。太平天国不仅针对清朝这一政府权力,还排斥清朝得以立身的儒教,攻击地主。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受到各地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们的欢迎,急速地发展壮大。反而言之,他们未能成功地拉拢现有的势力来支持自己,这导致他们进一步的发展受到阻碍,很快就走向了衰败。

这个国家的君主当仁不让,正是拜上帝教的教祖、天王洪秀全。然而,他却未必掌握着实权。掌管军事和政治的,是仅次于天王的东王杨秀清。此人是杰出的战略家和施政家,太平天国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可以说是他的功劳。杨秀清并不满足于手中的实权,他想要和洪秀全平起平坐。于是两者之间,难免产生嫌隙。

洪秀全害怕杨秀清的专横,动员其他官员杀死了杨秀清,并肃清了东王所有的部下和士兵。那天是1856年9月2日,骚乱并不因此得到平息,金田起义以来有势力的领袖们或惨遭杀害,或逃脱而去,天京政府只剩下了洪秀全的亲戚们。仅凭他们是无法与清朝抗衡的,于是他们推选出年轻有为的人才,其中一人便是与李鸿章展开殊死搏斗的忠王李秀成。

经过这场内讧,太平天国的势力有所削弱,军事行动也不尽如人意。被派往北京的北伐军,早在内讧发生前就全军覆没。虽然一度曾逼近天津,行军途中的怀庆、保定以及天津等要害之地却无一能够攻陷,被迫转战南部。此时,清朝起用了与皇室联姻的蒙古望族僧格林沁,对太平天国北伐军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铁骑军,在1855年3月一举歼灭了北伐军。

已经无望推翻清朝的太平天国,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持续战斗。这时,他们受到了来自西面的威胁。再次攻陷武昌的西征军试图继续南下,却遭受到了越来越顽强的抵抗。对手是一支崭新的势力,它便是曾国藩统领的湘军。

清朝的反击与乡勇

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后,建立了大本营。清朝政府虽处于劣势,却试图挽回局面,在南京的南北近郊建起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采取的是所谓从四面包围南京,逐步逼近的战略。

可是,这一方针在太平天国的反击下数次受挫。首先遭到挫败的是江北大营,时间是1856年4月;同年6月,江南大营在太平军的袭击下也溃败不堪。而大获全胜的杨秀清居功自傲,挑起了和洪秀全之间的内讧。李秀成认为,先后六次突破了清军的包围,第七次却未能解围,这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第七次包围南京,歼灭了太平天国的,正是从西边来袭的湘军。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都是清朝的正规军,湘军却不同,他们是所谓的乡勇。乡勇是指当地的义勇军,而“湘”指的是湖南省,顾名思义,湘军便是湖南义勇军的意思。创始人正是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

前面已经介绍过,曾国藩是出生于湖南省的学者型官僚。太平天国发动起义时,他正在北京身居礼部侍郎这一要职。1852年,他被任命为江西省乡试主考官,赴任途中,母亲不幸身故,此后两年多时间,他一直在家乡服丧。按照清朝的规定,官员服丧期间要卸任所有的官职。

当时,太平军转战湖南省,迟迟未能攻下省城长沙,于是打算北上瞄准武昌。由此,清政府派人传令给曾国藩,命他在湖南编制团练,并指导他们镇压贼寇。也就是说,和半个世纪前白莲教教徒叛乱时一样,由当地组织自卫军来保卫领土,并协助平定叛乱。在其他地方,也已经采取了相同的措施。

039-01

曾国藩的照片 (摘自近藤秀树《曾国藩》)

曾国藩经过数次巡查后,决定接受这项任命。然而,他一旦下定了决心,就绝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正规军和团练组织。他首先以每月4两白银的高薪雇用淳朴的农民,将他们训练成士兵后编制成部队。那个年月,每年25两白银就能够养活一家三四口人了。同时,他还从同乡人中召集了自己的亲戚、朋友和徒弟等私底下亲近之人,担任下属的将校并分别统帅一支小规模的部队。也就是说,他把自己个人的人际关系,直接应用到军事指挥体制当中,集结了以前散落各处的团练,创设了一支规模空前的义勇军。

如果只是为了保卫家乡,那么,以前的团练也绰绰有余了。然而,太平天国的势力不断强大,并公开宣称要取代清朝,大有直捣北京之势,以前的老做法已经无法对付他们了。想要彻底与之对抗并打倒他们,需要转战各地,并拥有较大规模的军队组织。曾国藩察觉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新方案,显示了他在众多泛泛之辈中脱颖而出的才华。

湘军的苦战

这支军队诞生于湖南省,这一点也值得关注。信奉拜上帝教这一意识形态的太平天国,便是在这个地方纠集“会党”形成了巨大的势力。而曾国藩却打着儒教的人伦、道德的旗号组成了湘军。他向各地的有权者呼吁,排斥儒教的太平天国的兴起是中华文明“开辟”以来最大的危机。他试图利用体制一方的意识形态,来集结政权的支持势力。

也就是说,无论是太平军还是湘军,都不过是利用湖南省的中间武装集团的军事势力而已。无论是站到体制一方,还是反体制一方,立场有别,然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当时的官僚也曾吐露说,越是扩大义勇军,就越是能歼灭贼寇。换言之,到处都残留着旗帜不鲜明,或是方向不定的势力。

曾国藩在创设湘军前,设置了审案局这一机构,专门对敌对者进行镇压和处刑。他自己也说,自己的工作就是杀人。面对分不清是敌是友的武装势力,要想分辨并将其降服,建立起服从自己的强大军队,也只能这么做。因为局势是如此的不稳和紧迫。

而他费尽苦心建成的湘军,并没有立刻取得胜利。曾国藩本人作为军人的才能不禁让人怀疑。他指挥的作战,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他甚至几度想要寻短见。实际上指挥湘军的是他的弟弟曾国荃,以及能干的下属们。1854年4月,湘军在湘潭首次打了胜仗,向北扩张势力,10月夺回了四个月前被太平军第二次占领的武昌,终于打到了长江。

苦战仍然在继续。太平军随着名将罗大纲、石达开的加入而扭转了形势,打败湘军控制了江西省后,太平军再度向湖北行进,1855年4月第三次占领了武昌。长江中游地区呈现出一进一退的攻守局面。可是,太平天国出现内讧期间,1856年底,湘军又再次夺回了武昌。经过连续的激烈作战,湘军于1858年5月夺取了九江。压倒性的优势终于掌握在了湘军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