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流动性与外部流动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一个简单的流动性需求模型

企业预期到未来的融资需求进而需要流动性,可能是因为现在融资更便宜,或者等到有资金需求时再融资有融不到资的风险。在本章中,我们通过简单地拓展1.3节中的两阶段模型来分析流动性需求,其基本思想是很容易理解的。假设有个中间阶段需要增加投资,以使得项目继续进行并且实现收益。这种再投资需求用ρ表示(每单位投资),我们称之为流动性冲击。如果ρ比可保证收入部分ρ0大,企业得不到外部资金来继续项目(除非它提前安排了资金)。这个冲击有正的总收益(ρ1-ρ>0),但是对投资者而言净现值为负(ρ0-ρ<0);此时企业为应对冲击而寻求保险,这就创造了流动性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缺口ρ10>0对我们的分析至关重要:如果ρ10,流动性冲击不会正好位于总收益和可保证收益的区间内。

事前流动性需求取决于流动性冲击的大小。足够大的冲击是不可能被保险(事前融资)的。次优政策在初始投资规模和承受更大流动性冲击的能力间权衡。一般而言,因为企业家资本是稀有的且要求市场溢价,所以信贷配给在初始阶段和中间阶段都可能出现。

根据定义,私人(非流动)收益ρ10不能用来发行外部所有权,但是可保证(流动的)收益ρ0可用来发行任意外部所有权,尤其是这些所有权可以依据流动性冲击ρ而制定。实际上我们在企业收益的流动部分假设了完全合同——这是对标准阿罗德布鲁模型的最小的变动,尽管未必是现实的。在分析最优状态依赖合同后,我们将讨论怎样才能以通常的方式执行这些合同——例如信用额度、发行股权(包括股权稀释)以及持有流动性(可交易的)资产等,以应对预期可能会出现的未来流动性需求。最后,通过放松假定——假设流动性冲击可以被投资者们观察到,我们证明了次优政策的执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者们阻止企业将资金花在未经批准的项目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