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詹王24
詹鼠三揭了皇榜,被引到皇上内寝龙榻前,跪下,轻声道:“吾皇万岁!”只听太宗用微弱的声音道:“平——平身……”詹鼠起身细细看了人主,气宇轩然,只是脸上没有了颜色,瘦,他晓得这是好久没有进食的原因!他详细了解了人主平日的饮食习惯和饮食嗜好,吩咐备上精面、贡粉、漂白肥肉、食油及十多种配料……他先把漂白肥肉切成长条条小块,用精面贡粉拌和,加上蛋清、山鸡粉,搅匀,用筷子夹起,丢入滚烫的油锅里头,先炸再溜后烩……宫人端至皇上龙榻前,皇上摆了摆脑壳,表示什么都不想吃。长孙皇后劝道:“万岁,这是服侍了前朝两代皇帝的厨师詹鼠,你尝都冇尝,怎么晓得不爱吃?你尝一下,要是觉得不好,赶他出门,再寻新厨不迟!”太宗听了,示意把他撑起靠床坐着,朝御盘一瞅,见颜色金黄,外形很象豆腐,已有了几分喜爱,示意尝一点试试。宫女夹起一块,只见那“豆腐”在筷子上颤悠悠晃闪闪的,皇上张嘴抿了一块,那“豆腐”泥鳅一样的滑进了喉咙,顿觉鲜嫩无比,禁不住连连叫道:“滑肉!”“滑肉!”詹鼠忙忙跪下:“谢万岁爷命名,此物正叫‘滑肉’!”太宗大惊,又连连叫道:“肥而不腻,润滑爽口,好软好香!”一口气把那盘滑肉吃了个精光,还传旨詹鼠:顿顿做出此菜!——自此,这道菜因万岁爷封为“滑肉”,也就沿用至今……顺便说上一句,此道菜因詹鼠所创,故叫“詹鼠滑肉”,又因詹鼠出生在应山,又叫“应山滑肉”,又因詹鼠出生在应山马坪,故又叫“马坪滑肉”……该菜被录入《中国菜谱》、《三楚名肴》等书。这些当然是后话了,笔者还是书归正传吧!
太宗自吃了“詹鼠滑肉”后,胃口打开了,渐渐的,也能进其它食物了。几天几天里(马坪一带的地方语,意思指在很短的时间里),脸上现出了红润,几天几天里,能下地步行,几天几天里,能上朝理政了!自此,太宗把詹鼠留在身边做了御厨……
太宗身体一复原,就去了洛阳一次。在洛阳西苑,观看了隋炀帝所建人工海,看了高出水面十余丈的蓬莱、方丈、瀛台三山,叹道:“奢靡如此,安能长久?”只见方圆200里的海里头,帆帆点点,运输、游乐的舟舸往来自如,乘人怡然自乐。忽的一阵大风吹来,满海的波涛汹涌,乘人慌慌的向岸边驶去……只见一舟,因乘人过多,行动太慢,在浪中起伏,一忽儿浮在浪尖上头,一忽儿沉入浪涡里头,乘人惊呼大叫……又一个大浪扑来,舟翻人没……太宗大惊,忙令人赶救……
到了晚间,詹鼠给太宗上了一碗糊涂面,太宗一瞧,黑灿灿如乌金,心里头有几分喜悦,但还是问道:“詹爱卿,怎么今日没有滑肉?”詹鼠道:“禀万岁爷,微臣认为,老是用一种食物恐有损龙体,故微臣斗胆换一食物。若万岁爷觉得不合口味,微臣这就去再做呈来!”太宗尝了一口,觉得满口皆香,大喜:“好吃!好吃!这叫什么面?”詹鼠晓得又遇上了圣明之主,且见他今日心情大好,心里头想到:进言的好机会到了!跪下道:“禀万岁爷,这叫糊涂面……”斜眼看了看太宗表情,见太宗仍是把喜挂在脸上,又大胆说道:“隋杨广时,微臣曾劝他,‘民顺江山固,民怒失江山,应以民为本,’隋杨广不听,微臣就做了碗糊涂面呈上,是想让他吃了明白点,可他吃了只叫着好吃,奢靡重役照旧,终酿成短命王朝……”他猛的打住,觉得自己说的是不是太多了,一阵心跳加速,偷眼又斜了斜太宗,见太宗脸上仍是挂着笑意,心放下了……又继续着,“这短短的几十年里头,人主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换一个杀戮一片……民心思治,国固应稳……”太宗吃着糊涂面,听了詹鼠述说杨广糊涂的语言,记起了白日见水怒覆舟的情景,心里头说道:水柔能载舟,水怒则覆舟……民顺固江山,民怒覆江山,是一个道理呀,现在真是人心思治呀!这个詹鼠,是一个厨子,可又不是一个厨子……
第二日上朝,给事中魏征指责了太宗好几条不是,又进谏了好几件应做的事,直搞得太宗脸上红一块白一块,很是下不了台,正想拍案大怒,想起了昨日晚吃过的糊涂面和詹鼠的一席话,停止了发怒,却还是气愤愤的拂袖离朝……他怒气冲冲入了内寝,鼓着眼睛:“这个魏、魏矮子,真不是个东西!好象就他一人能干,好象朕不如他……他日必杀,除心中之恨……”长生皇后也道:“这个魏征实在可恶,怎么能够惹万岁生气?”太宗向长生皇后道出了魏征对他的指责,末了还说:“这矮子,真会挑刺……”皇后道:“我怕这矮子不只是在挑刺,是想取万岁而代之……真该杀掉脑壳……”皇后说着,直眼看着太宗,期待着太宗回答。太宗摇着龙头道:“魏……魏取代朕倒也不是,只是……只是……”他想说“只是逞能,搞得朕下不了台!”只见皇后拜伏于地:“恭喜万岁,既然魏征不是想取代万岁,那就是上天见万岁是圣明之主,故降一诤臣于万岁,万岁正好用他作一铜镜,用它来固我李唐江山……”太宗听说,转怒为喜:“魏征詹鼠皆朕之镜也!”第二日上朝,静静听了魏征的进言,末了大喜,下了御座,言道:“魏爱卿……”双手拉住魏征,徐徐下朝……
到了晚间,詹鼠呈上一碗晶莹如雪、灿如钻石的担担面,太宗见了,尝了一口,叫道:“爽口!爽口!这叫什么面?”詹鼠道:“禀万岁爷,这叫明白面!”他听说了,太宗白天上朝的举动,大喜,心里头说道:真是位难得的圣明天子,堪为人主!他还想述说,他曾给隋帝杨广也敬呈过一碗“明白面”。只听太宗喜道:“不要说了,朕什么都晓得了!”放下御碗,走下,拉着詹鼠的手:“朕也不是样样都明白,还望多做些‘糊涂面’来骂朕!”
自此,詹鼠在唐太宗李世明给的平台上,抠出了好多种名菜。诸如,用鱼茸、笋瓜、荔枝拌合,炸成荔枝笋瓜圆,酥香松脆,汁多味鲜;用糯米豆腐拌合裹成圆,蒸出后,撒上葱花麻油的豆腐糯米圆,质感滑糯,香味浓厚;用鱼茸、豆腐、小白菜拌合,小火慢炖的烩豆腐圆,色泽亮丽,口味鲜清;用板栗面、芝麻糖、奶粉裹成圆,炸成麻仁板栗圆,外表金黄富贵,软糯绵口,食后唇齿留香;用马蹄肉粉,鱼茸、豆沙炸成的马蹄肉,鲜嫩爽口;用瘦肉、花菇煨成的花菇肉片,鲜嫩滑爽;用猪蹄、菜心焖成的红焖蹄爪,酥烂润喉……还有韭菜煎鱿鱼、韭菜炒虾仁、竹笋炖牛脯……他还抠出了冰糖炒板栗、沙糖炖冬瓜、生虾蘸酱油、红枣炖银耳、红枣炖母鸡、腊肉炖玉米棒、冰糖花生仁煮糯米(即现在的八宝粥)、米酒麻糖……他还抠出了五色养脏的食物,红绿黄白黑——红的如红枣、西红柿、西瓜;绿的如各种蔬菜、笋、蒜、葱、韭菜,尤其是往往被人们扔掉的蒜、葱、韭菜那白白的根系,水果;黄的如玉米、小米、燕麦、大麦、红苕;白的如萝卜、山药、银耳、贝川、冬瓜;黑的如黑豆、黑木耳……这些不长眼睛的东西,往往被宫里头或大户人家认为不如动物肉质的!詹鼠告诉太宗,恰这些被人们忽视的食物,不但能饱肚,且更能起到其它长眼睛的食物起不到的养生作用,能保颜、能延年益寿,有的还能祛痰除病……魏征也大胆的向太宗进谏了两百多条建议,大部分被太宗采纳……
再说太宗,大胆纳谏,大胆使用魏征,魏征也被太宗一路提拔,从给事中到谏议大夫、尚书右丞,直到位极人臣的宰相,成就了他成为空前的著名诤臣!太宗也在魏征等名臣的辅佐下,在詹鼠的巧谏下,大力提倡节俭,住在隋帝时的破旧宫殿里,释放宫女,严禁厚葬,修水利,劝农桑,薄赋徭,兴商业交通,抑贵族,实施了均田制、租庸调制……人口大增,各行各业突飞猛进,人才辈出,到处一片繁荣,莺歌燕舞,贞观之治蜚声中外……唐太宗也成了空前的明君,让古今中外仰慕……
詹鼠大喜,心里头说,我可以高枕无忧了!遂向太宗提了五条养生的建议: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多喝开水、限酒、心理平和,后,呈辞。太宗怎么也不愿放他归去,道出早有对他封官的想法,詹鼠道:“谢万岁爷,小民万万没有为官之愿之能,只想当闲云野鹤。再说,小民也年老体弱,终老山泉足矣!”太宗晓得,詹鼠说的是真言,也就不再挽留,深情的说:“詹爱卿,你既是厨师,又不是厨师……朕晓得是留不住你的,朕封你为厨王,再封你为浪漫翁……”詹鼠即拜伏于地,滴泪道:“……谢主隆恩!”太宗几次叫他平身,他却久久的跪拜不起……他舍不得离去,又不得不割舍……太宗道:“朕封你为厨王,也是因你会做饮食,调人身体,也是因你会做‘饮食’,调人大脑……”顿了顿又道:“……朕封你为浪漫翁,是因你不慕富贵,只想当个自由民,你就遇州吃州遇县吃县吧!”詹鼠伏在地上哽咽着:“谢、谢万岁爷夸赞,微臣哪有……微臣只是觉得万岁爷是聪明人主,方敢说出几片粗言陋语……微臣意在抠万物为食,遇州县而吃万万不受……”太宗道:“朕什么时候思念,什么时候就召你来……”与金银,不受,君臣洒泪不舍而别……
魏征死后,太宗大哭:“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明兴衰;以人为镜,可晓得失。魏爱卿,朕亡一镜矣!”又提拔了敢于直言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为相,房有谋杜善断,史称“房谋杜断”……
太宗每每思念起魏征,也思念起詹鼠:“詹爱卿,你还好么?”有心召詹进京,又担心詹鼠年老耐不住车旅劳顿……
再说,詹鼠离了宫廷,离了明君,回到了马坪港。此时,马坪港又叫陈家大院。享了几年天伦之乐,到七十八岁高龄时,悄悄仙逝!一代厨圣、厨星、厨王,也被后来人尊为厨祖的陈志龙、詹大、詹鼠——著名的厨师就这样与世长辞了!家人让他安睡在陈氏祖陵……仙逝之日,八月十三,也恰是他出生之日!故后来人道:有詹无詹,八月十三!詹氏登仙之日,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好象上天在为他的仙逝而放烟花炮竹鸣不平,又象是上天在为他洒泪哀鸣……
后人赞曰:混沌开启,天地造人,愚昧,滥食也!伏羲氏火烹,此食一也;神农氏驯兽种谷,此食二也;詹氏开鲜味养生之先河,此食三也……这里赞的再明白不过了:人类的产生,处在愚昧阶段,不晓得么东西能吃,么东西不能吃,中毒死也好,撑死也好,是常见的事,故人的寿命十多岁二十余岁就是老寿星了!后来,伏羲氏钻木取火,是人类饮食的一大进步,这是必然王国;再后来,炎帝神农有意识的驯兽种稼再烹,这就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迈出了一大步,是“舌尖文化”的第二个里程碑;赞者把詹氏与伏羲氏神农氏并为一体,他的厨艺成为人类“舌尖文化”的第三个里程碑……
詹鼠虽长眠于地,可他的民本思想和创鲜味养生之先河的厨艺育灵孕杰,承接厨业的他的子孙后代们,承接厨业的他的徒子徒孙们,衍生出了许多可歌可泣可笑可敬的“舌尖文化”故事来……
真是厨祖虽去,厨魂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