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思路
当前,区域、国家竞争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区域、国家实力的主要指标,区域、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是由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的,而不是或者不直接是由具有潜在生产力功能的其他形态的技术(生产技术)决定的,因而产业技术才是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点。
根据技术过程论的观点,技术是一个过程,有多种形态。经过设计、试验和挖掘、整理,在小范围生产劳动中应用的技术是生产技术。生产技术是技术本身已经完善的技术,即技术上业已熟化了的技术,直观显现的物质对象是样品、试制品和小批量生产的产品。对于生产系统来说,技术上的完善,并不等同于一定能够把技术投入到生产系统中,完善的技术仅仅提供了一种生产的技术可能性,但不一定能够实现生产过程。产业技术是真正进入生产过程的技术,它是经过与其他技术匹配并实现了系统化整合,经过经济核算进而具有经济可行性,经过制度规约和社会建构,从而确定了有效运行基础,经过文化涵纳而作为一种文明事物得以张扬的技术,其直观显现的物质对象是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和市场上广为消费者接受的商品。产业技术与生产技术的本质区别在于生产技术仅仅提供了生产的技术可行性,比如高技术、新技术尽管在技术上是成熟的,但往往因缺少经济上的可行性,甚至可能因为缺少适当的制度空间和文化涵纳条件而不能进入生产过程;相反,产业技术不仅具有生产的技术可行性,还具有经济上、制度上、社会上乃至文化上的可行性。
农业生产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推广,进入农业生产过程,在生产中大规模应用,必须经由农民的技术决策、采纳行为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是一种技术、社会集合作用的活动,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渗透其中,推广人员、公司、政府和农民等相关群体进行着复杂的互动,农民是积极的“能动者”而非消极的“受动者”。事实证明,忽视农民技术需求、对农民技术采纳行为缺乏了解,造成的情况是创新人员、推广人员认为先进、适用、经济效益高的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推广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推广效果不佳。
所以,本书从技术过程论的视角,把农业技术作为一个过程,来探讨农业技术由生产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过程中农民的技术采纳行为,探讨农民采纳技术的主要决策事项、重点影响因素,探讨如何使农业技术不仅具有生产的技术可行性,而且还具有经济上、制度上、社会上乃至文化上的可行性。